这是公共食堂破罐子破摔的最后挣扎。其中,3月27日那张《集体下灶总结表》则残酷地暴露了公共食堂的这种无奈,在“下放原因”栏内竟赫然填写着“没糊饭面,难调剂”。
糊饭面,与厨师使用芡粉一样,与其说是粮食,莫如说是增稠剂。仅用些许玉茭面、蕉籽面甚至糠面,往锅里一糊,稀稀的饭就能立马变稠。“糊弄人”这个词,或由此而来。当食堂连糊饭面也拿不出来,“高高山上一根棍儿,过了一会儿说一会儿”的颓废情绪则不可抑制地表露出来,于是不仅增加集体下灶的次数,甚至不惜动用到金贵的小麦。
是年5月31日,村干部牛连顺,第二食堂事务长、前头院三伯冯家祥及张广玉三人出具的一份粮食盘库证明显示,这个有一百三四十号人就餐的食堂,仅存黄豆149斤、小麦48斤、大豆330斤、小米146.5斤、绿豆294斤、豆面32斤、白面207.5斤,粮票7.9斤,计1214.9斤。其中,蕉籽和玉茭这两个加工糊饭面的担纲品种斤两不剩,而玉茭还欠羊群上98斤、欠管理区80斤。
而制于1961年7月1日的第一食堂的盘库表,尚清晰地记载着:
粮食长余684.7斤,脱耗689.14斤。
更有一栏在“解散食堂”四字下,载有:
下放十天粮食689.4斤、下放余粮258.2斤。
还有一栏记载了食堂解散后,下存粮食上交管理区的情况为:
小麦0.5斤、蕉籽1.3斤、小米14斤、豆子14斤、谷子99.5斤,总计129.3斤。
这就是村上两个食堂解散时的全部粮食家底!
三年前公共食堂成立时,社员们几十斤,成百斤往里投菜,还把最后一撮咸盐也投了进去。当其解散后,一张名为《上冯庄大队菜园茴子白下放表》,则记录了其仍与村民们有“礼尚往来”。因为,除了过年,蔬菜是绝对不会下放到户的。
此表表明,茴子白是分三次下放给各家的。办法似乎仍沿用到食堂打饭时的规矩:按人口折实分数衡量。表中开列的户主有44个,户主名姓虽已洇灭难辨,仍可判断出是由张家街和牛家街组成的第一食堂的。分菜最多的户口是31斤:第一次18斤,第二次12斤,第三次1斤。表的右上角注明的时间为1961年8月19日。显然,公共食堂解散应在此前。
后在《日记簿》账册上,载有一行特别文字:
食堂于1961年6月21号解散,此账决算后不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