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广东地区,理发叫剪发或者剃头。民国时期,广东龙川县龙母张堂有一个姓张的人,被国民党抓壮丁去当了兵,后来部队打仗解散了,张某流落到东莞长安厦岗安顿下来,在一棵榕树下摆起理发档,以理发为生,被当地人称为剃头张。后来,剃头张做起两间泥屋,娶了当地一个姓文的女子为妻,生下一子,其子被称为傻仔。
一九六几年,剃头张得了重病,在广州治疗几个月无效死亡。临终前,他把老家的地址及家人告诉妻子文氏,嘱咐她打电报通知老家来人,把傻仔接回去。剃头张的兄弟接到电报后,偷偷把电报撕掉,不把此事告诉家人。直到剃头张的兄弟临终前,心怀愧疚把此事曝出来,嘱托家人尽量把剃头张的后人找到。他说那时太穷,连下东莞的路费都没有,真的没办法,实在对不起自己的兄弟。
十多年前,张氏后人子亮找到了傻仔,那时傻仔已成家立业,在厦岗的菜市场摆买猪肉,当起了猪肉佬。当时,厦岗仅有两三档猪肉档,傻仔是比较早经商的了。原来,剃头张病逝后,文氏改嫁厦岗人麦某,傻仔跟随母亲,变为麦某的儿子,改姓麦。“我那时找到阿叔,他对我没什么好感,眼睛瞪着我说,你又走来干什么,这时他老婆就会上前解围,人家来家里玩玩不行吗?过门都是客。”张子亮说,那时他叔的一对子女都在读小学,他叔说等以后一对儿女长大后,懂得人性了,会回去老家看看的。
2008年9月的一天,张子亮开着私家车带着姑姑去找傻仔。按照家乡的辈份,他的姑姑跟傻仔属于堂姐堂弟关系。数年前,傻仔的两层半的房屋拆掉,重新建起六层半的楼房,除他一家人住首屋外,其它四十二套全部出租。张子亮凭模糊的记忆找不到傻仔的家,只好向一个本地妇女打听,由那个本地妇女带着他们找到了傻仔。这时,傻仔的母亲及老婆均已作古,一对儿女已长大成人,儿子已经结婚。
张子亮说,叔,你有时间回去龙母张堂看看。“我生父过身时,我才六岁,刚开始懂人性,那时我老母不知打了多少电报,写了多少信回去,全部音讯全无,家里没一个人来看我们母子一眼,变成了真正的孤儿寡母,不知流过多少泪水,凄凉至极。我记得,我生父病死后,做棺材的还要抬死尸,由于生父是外地人,没人肯抬死尸,我母亲跟做棺材的一起抬去埋掉。”年过五旬的傻仔连忙摆着手说,他在这里土生土长,又改为姓麦,从没回去过,今后也不打算回去。他说搞开发办工厂,长安很多山头被推平,他生父的尸骨根本找不到了,现在竖起一块墓碑,里面什么都没有。
看来,傻仔对张堂老家的人,对其生父客死他乡置之不理的心结还无法解开,倘若剃头张九泉之下有知,不知的会怎么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