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又分配到了这个农场,又工作了八年之久。这期间,我常常有意无意地了解或道听了一些陈年往事,有两件事是个谜团困扰我经年,而无法解开疑团。一是据史志记载,居住这一带的土著主要是古罗子国人,古罗子国原疆域在湖北枝江一带,被楚国灭亡之后,将这个小国的人赶至了南洞庭湖一带,成了楚国的子爵国,并建都城于今天的罗城(汨罗市与屈原行政区交界的地方),都城主要是居住那些亡国的贵族们,偏安一隅。而那些布衣百姓就散落湘阴、汨罗一带的湖边江边,择水而居。
一个国家的兴旺与衰败往往如同洞庭湖的波浪起起伏伏的。
我并不去纠结楚国从强盛走向衰退的历史原因,却对当地人的一句谣言产生了好奇:屈原是被罗子国的人气死的。我可以把它当做谣言看待,可历史上多少谣言成了谶语。谣言和谶语都是古人对预言的一种称呼,如果是以民间谣、歌、谚的形式出现,则称为“谣言”,而如果这预言对统治者有利,他们就换个名,或是中性的“谶”,或是直白的“符命”、“天命”,如果是不利于统治者的话,那自然就是“妖言”了。但名称虽然不同,它们的预言性质却没有区别,都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预警或预告。屈原投江(汨罗江沉沙港)而亡是无可争议的。学术界争议的是屈原为什么投江?一派认为屈原遭贬黜流放湖湘一带,写下《离骚》、《九歌》等诗章后,闻讯楚都沦陷报国无望而悲愤投江而死,表现了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我姑且不论,但又有一个疑团,国家亡了,未必就屈原一个人爱国,而这里的人为什么没有其他人追随而亡,或以其他形式哀悼亡国,屈原也太没有号召力了。可这地方的老百姓为什么又拼命打捞屈原的遗体,生怕被鱼吃掉?
我曾怀疑过屈原并没有听到国都沦陷的消息,而是失足落水而亡的。因为当地人只是打捞屈原尸体,面对国破而无动于衷,历史并没有对民众有过任何记载,是否和平常一样过着平常的日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学界还有一说法,屈原是受朝廷派遣前来湖湘一带,组织民众抗秦的。持这一观点主要是家父,他对屈原作品采取一字一义的考证,求证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抗秦的事迹记载,像我们今天的报告文学,是从真实出发的艺术性文体。我无疑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我想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我就对民间传说屈原是被当地人活活气死的说法就有了可能的依据。因为屈原要在这一带组织抗秦的军队,从常理上推断是很难的。既然古罗子国是被你楚国灭亡的,虽然他们一代又一代人无力去反抗楚国的统治,而当楚国岌岌可危的时候,你让他们来充当救楚的“炮灰”,去打击秦国恐怕于情理不合。尽管罗子国灭亡了这么多年,可亡国之恨烙入了罗子国子民的血脉里去了,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慢慢淡化,也不至于彻底遗忘吧?何况老百姓只是过日子,图个安稳,至于谁来统治江山并不看重,他们看重的是谁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些,就拥护谁,发自内心山呼万岁。而让他们过日子的权力都剥夺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的。几千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农民过得安逸,就是这个国家昌盛的时候,如果农民都起义了,这个国家的气数就到了。楚国由盛到衰,走向亡国自有它历史原因,又岂是一个屈大夫能力挽狂澜的。纵然屈原还抱着幻想,来到湖湘一带组织抗秦队伍,注定是要失败的。假定屈原听到了郢都被秦军攻破,他若真能在这一带组织一支湘军,至少还可以抵抗吧,说不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什么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投江自尽呢?也许,民间公元于屈原抑郁而死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加之司马迁之前的几百年都没有这段历史记载,而后人读屈原的理解,几乎都是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而来的,这多少让人对历史觉得有些不安。
我的另一个疑团:如果汨罗江两岸的吊脚楼确有其事,那这些吊脚楼又是哪个民族的人建筑的呢?罗子国子民说到底还是汉民族,而自古以来,汉民族还没有这个建筑习惯。历史记载的往往都是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一直沿袭着这种吊脚楼习惯。无论是依水,还是傍水,无非是依坡势而就,简单方便是主要缘由。那么,根据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历史上的确曾有苗、瑶迁徙落脚的痕迹。至今临湘龙窖山瑶民遗址,曾令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瑶民多次前来祭祖,这条路线应该是吻合的。让我大胆的想象一番,如果当年是瑶民迁徙过程中在这里停顿下来了,或是一枝一脉留了下来,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那番功夫和时间把他们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何况,历史往往只剩留下一个故事梗概,个中细节缘由也只能听凭文学的想象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