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温暖人间-乡间读书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一直对农村的孩子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就像溶于血液中的因子,常常使我心生牵挂和善良。冬天黑乎乎的早上,我看到孩子们急匆匆的上学,容易想起小时候上学的那些日子。母亲早早地起来,为我做好早饭,然后静静地等着闹钟;这段时间内,母亲是不敢睡的,一是怕上学迟到,二是还要干农活,所以母亲的白天要比黑夜多得多。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日子,装满了我的记忆,所以每年冬天,我都建议把孩子们上学的时间改在八点,一是为了让孩子们少受摸黑上学之罪,二是为让孩子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儿时上学的那份快乐。

    由于撤点并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学是要有人接送的。我常常看着那些简陋的小车里,来来往往穿梭在清晨,实在想象不出那里有多少温暖,看着忙碌的家长和可怜的孩子,心中未免有些无奈的嗟叹,在挣扎中的农村教育,其实最苦的仍然是孩子。记忆中,小时候上学,大多步行,摸黑出门,深一脚浅一脚的。要是能约上伴,上学还是很有诗意的事,一路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自由自在,无烦无恼;如果要一个人上学,那可惨了,因为老觉得背后有“鬼”,前面又黑漆漆的一片,于是疯跑一阵,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只有追上前面的学生,心里才有了一份踏实。至于其他季节,一路上拿着自己心爱的课本,边走边读,要是老师留了背诵任务,一路走来“读”此不疲,“读”有所成,乐在其中。

    后来上初中了,冬天的早上,骑一辆“老爷车”,无论刮风下雪,总是一往无前。特别是下雪天,在洁白的童话世界里,在白漫漫的石子路上,由于看不清路况,自行车就像滑板,一不留神,就像童话中的“小矮人”,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即便这样,总觉得上学是一大“乐事”,风雪无阻,严寒不惧,一路上哼着歌,优哉游哉。有时起晚了,就和时间赛跑,怕上学迟到,怕耽误学业,风风火火赶路,走进学堂,忘记疲惫,忘记寒冷,与伙伴们一起分享,在书山题海中遨游,享受一天的快乐和希望。

    记得夏天的学习生活,别有一番滋味的。那时候生活拮据,上学的成本极低,为了节省作业本,老师往往“画地为本”,每个学生一块,而我们用的“笔”则是细长的石子,平时注意搜集,写作业时在地上划写,每人写一个“方块”,不可越“雷池”半步;只有老师检查完后,方可以擦去重新再写。细心的同学总是有所发明,把废旧电池中的碳棒取出来,在砖头上面磨出笔锋,然后用它去完成作业。因为与众不同,写的字又工整,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其他同学也积极效仿,到处找废电池,我们的笔不约而同地变成了“碳笔”。现在每每想起,儿时的学堂充满着童话般的色彩,总能勾起对童年的美好的向往。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家长走南闯北,闷头赚钱,一部分农村孩子,走进了民办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办学体制灵活,正在异军突起,既有良好的办学环境,又能解决孩子的住宿,免去了孩子们的奔波之苦,赢得农村家长的青睐;还有一部分学生一窝蜂似的涌入城市小学,家长们辛辛苦苦挣钱,然后认认真真陪读,即使上学成本再大,租房花费再多,也绝不让孩子的教育输在起跑线上。而一部分留在农村学校的孩子,由于学校撤并,这些孩子的教育,正越来越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有时候,站在空荡荡的校园中,我常常在思考,学校没有了生机,校园缺少了教育的气息;每个教室内只有几个孩子,课堂教学也缺乏一种氛围,这样的境况或多或少消磨着教师的激情,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其实,学生能够风雨无阻的坚持,老师能够无怨无悔的坚守,就是对农村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对这些乡村读书郎梦想天空的最好守护。

    在广大的农村,有一条最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追逐,家长们都明白,不上大学让人看不起,上了大学也可能没有什么出路,但可以使自己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可以让自己一生的辛苦,有个自娱自乐的交代,尽管有时候得不偿失,但还要咬牙坚持。看看吧,只要有书读,有作业写,大人们是不会去让孩子干农活的,哪怕是小小的家务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才是一些农村的孩子,自理能力缺失,在“宠溺”和“骄纵”中迷失自我。农民的淳朴,决定了他们思想,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就是为自己实现梦想;自己再苦再忙,也愿意自己扛。谁家孩子小学毕业了,见面彼此祝福,忽悠对方请客,有的甚至要披红挂绿,庆祝一番。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那是绝对的“新闻”,也是“丢掉了锄头,跳出了农门”的重要标志,绝对要杀猪宰羊,隆重庆祝一番;一生为孩子流泪、流汗,在这样的时刻,为孩子卖醉,为孩子痴狂,不管前路多崎岖,也不管未来多迷茫,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

    乡间的读书郎,踏着岁月的年轮,唤醒村庄的梦想,点燃父辈的希望,只有乡音和着乡愁,永远伴随他走向远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