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温暖人间-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那是开学初,一位老人带着一名跛脚的孩子要求入学,老人说,这是个留守农村的孩子,生活上没有人照顾,上特殊学校太远,没有人接送,家庭情况又特殊,希望能够在我校上一年级。说实话,因为这个孩子行走不便,在当前学校安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对于学校而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家长,也无意去歧视任何孩子,我们真的不能保证这个孩子如何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我们真的不想让班主任老师背负这样的压力和责任。在家长的三番五次的请求下,但我们也被善良的家长和孩子所感动,最终同意这个孩子入学了。记得在一次防震演练快要结束的时候,楼门口最后走出两个人,一名是这个孩子,另外一名是孩子的班主任,看到这个温暖的场面,让我既感动又欣慰,感动的是,老师在这样的演练中,老师能够陪着一个行走不便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完那段本来就不远的路,在我心中,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它超过了演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欣慰的是,这个孩子的演练没有“被取消”,他依然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能够在关乎生命的时刻,有一个身影在陪伴,有一份爱在关怀。

    记得一次“大课间”活动间隙,我在操场回办公室的途中,一个身影在我前面一晃而过,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弯腰拣起了白色的塑料袋,走向了垃圾桶。我知道,这个孩子是五年级三班的,一名“问题”学生,一名单门课考个位数的学生,一名让任课教师头痛不已的学生,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他的这个举动,其动机和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呢?是我校提倡的“日行一善”的具体行动吗?还是想得到“德育激励卡”?因为孩子们知道,学校鼓励学生“每日行善”,实施“德育激励卡”制度,让所有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都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就某个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进行鼓励,可以是好人好事,可以是家务劳动;可以是尊敬师长的举动,也可以是感动父母的小事;内容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多样。但是,这个疑问只是在我头脑中一闪而过,我最终还是决定要赠他一张“卡”,一张可能被善意欺骗的“卡”,不为别的,就为鼓励和肯定他的善举,我叫住了他,郑重的填写并交给他,他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去,用超过九十度的鞠躬感谢我。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隔着窗户,我发现那个“问题”孩子,拣起了一个矿泉水瓶,跑向了垃圾桶。我想,这样的时候,这样的举动,我们还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他吗?我们还能怀疑什么呢?这个孩子还能意识到有一双眼正在注视他吗?

    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选择学生,我们希望不管是什么样孩子,在这里都有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这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浸润,由于受铁路企业文化的影响,办学思想应该兼容开放与个性,记得自1998年起,就把“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处处显特色”作为办学追求,先后开设了书法、舞蹈、二胡、竖笛、乒乓球等十几个“社团”,要求百分之百的家长帮助孩子选择,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展示自己所钟爱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一个孩子吮吸素质教育的雨露,让每一个孩子培育自己的心灵之花。我校的一名舞蹈老师,就是在这样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她小学六年在我校舞蹈班学习,六年级毕业后被选拔到甘肃艺校,毕业后考入到西北民族学院,然后分配到母校任舞蹈教师,她的成长轨迹,其实就是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缩影。也正是因为这种理念的渗透,使那么多的农村家长选择和信任这里,是那么多的孩子愿意到这里体验适合的教育,寻梦幸福教育,奠基未来人生。

    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花园,老师就是园丁,对于那些艳丽多姿的花儿,要多一些呵护和包容;面对初露嫩芽的花骨朵,要有等待花开的耐心。因为在这个争奇斗艳的天地里,应该让每一朵花都有适合生存的土壤,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