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呢?看来事情紧急,要不都快吃饭了,还要先开会,快走。”
“是啊,还特别点出于教授来。他是总指挥顾问,以往开会并没有特别点名啊!这里边有情况。”有关的几位成员一边议论着,一边放下手中的碗筷,向船头二层的干实验室走去。
在整个海试阶段,人们对这样的临时广播通知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有些难以预料的突发问题,需要决策者们及时会商。
不一会儿,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总指挥刘峰、船长窦永林先来了,紧接着,指挥部成员崔维成、陆会胜、张艾群、李向阳、朱敏等人陆续到场。嗬,大家眼前一亮:原先的实验室变了一个模样,工作台布置成一个铺着台布的大餐桌,上面摆着丰盛的菜肴和红葡萄酒、青岛啤酒,中间是一个刚刚烤制的新鲜蛋糕,上面插着五根红红的蜡烛。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一天是随船海试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于杭教授53岁生日。他自己早已忙忘了,是窦永林船长在整理登船人资料时发现的。窦船长连忙提醒刘心成书记。刘心成一直对这位心系祖国深海科研事业的学者崇敬有加,立即找到刘峰总指挥,商定以现场指挥部名义,集体给于教授过一个海上生日,而且先不要提前告知,给他一个惊喜。
恰巧当时于杭有事,晚去了一会儿,当他移动着高大的身躯,最后一个走进干实验室大门时,迎面而来的是大家热情的笑脸和一阵响亮的掌声。啊?他愣了一下,继而明白了原委,十分感动,近视眼镜后面闪着晶莹的光,走上前与每个人一一握手,一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于杭教授,祖籍江苏泰兴人,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一头浓密的头发,显得是那样的精神、可亲,长方脸庞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讲话温文尔雅,一派学者风度。他的父母都是卓有成就的高级知识分子,药物学领域的学术权威。“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可热爱祖国痴心不改。这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子女。
1975年,于杭高中毕业,毅然报名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作为知青被分配到嫩江县一个生产队(那时叫连队)距离县城有300多公里,当地领导看到他有文化有能力,叫他当了那个连的指导员兼基建排长,整天带领大家打井、修渠、修路、栽树、建房子。他用国家补助的经费购买了四台“东方红”牌拖拉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硬是把3万亩荒地建成了良田。他被县里评为“社会主义劳动标兵”。
转眼来到了1978年春,神州大地扫除了“文革”极“左”阴云,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于杭找到公社党委书记,说明了参加高考的想法。书记同意,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芒种前把3万亩地种上去。他答应了,亲自担任机播最苦的“播种手”。黑龙江边境地区的5月,寒风依然刺骨,“播种手”的位置在拖拉机后部,露天作业,巨大的扬尘使人睁不开眼,一天下来,浑身是土,连地道的农民都受不了,可他坚持住了,按时完成了播种任务。一有空他就在仓库一角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他一举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并常年前往国外做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如今,他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了,在欧洲生活也有20多年,仍然坚定地持有中国护照。尽管生活工作有些不便,可对送上门来定居国外的机会他一概婉拒。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总有人问我,遭遇这么多麻烦,为何还要拿着这本中国护照呢,为何还要一次次地出现在世界的那些地方?我也讲不清,我只知道,我是以这样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我又揣着它离开我的父母、离开我的老师的。在我眼里,那里有我的家,而这世上每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人的地方都有着我的向往。”
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报国情怀?从于杭教授的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水晶般透明的心、一颗朝阳般火热的心。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他在欧洲研究的是海洋地质学,时刻关心着国内的海洋科技事业,利用一切机会为祖国效力。这些年来,他不断回国讲学、推荐国内学者参加国际会议,被聘请为科技部的特别顾问。尤其是在我们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研发中,他倾注了满腔心血和全部热情,极力推进,给予了巨大的无私帮助。
早在立项之初,有关部门在争论是搞大深度无人潜水器,还是一步到位搞载人潜水器时,于教授就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和经验,积极说明在水下“有人”比“无人”的优越性,力荐上马载人潜水器。当得知702所负责研制潜水器本体时,他主动来到无锡介绍国外的潜水器情况。时任副所长和副总设计师的崔维成回忆说:
“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尽管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们觉得应该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但一旦项目真的下来了,还是没有头绪。国内的基础只有600米,现在要一步跨到世界的最前沿,对我们设计人员来讲,挑战是非常大的。通过于博士的讲座和答疑,我们研制人员有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基本概念,使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通过这一次交往,我不但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更钦佩于他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第一个要求助的人就是他,而他也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2008年初,7000米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总装集成,陆上联调和水池试验,通过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出所检测确认”,准备进行海上试验的时候,突然遭遇紧急“刹车”。各方面非常着急,不知这一停何时能够解冻。于杭教授了解到此情况后,首先给科技部领导写了一封长信,而后又利用回国讲学机会,找到有关部门面陈力荐,说明我国研制的潜水器安全可靠,海试是可行的。
在各方人士的不懈努力下,海试终于在2009年启动了。于杭又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帮助做准备抓细节。他亲自下水池看试航员操作,告诫注意事项。水面支持系统是海试安全的重要保障,他又不辞劳苦地跑青岛、去武汉察看,提出不少整改意见。在崔维成陪同他乘车去青岛时,他忽然问道:“崔所,接地检测是如何做的?”当得知了做法后,他沉吟了一下说:“不对!检测目的是要检查水密接插件是否漏水。这是个难点,根据我的经验,出故障最多的就是这一块。”
电话马上打到702所,有关技术人员明白了问题所在,苦思冥想一夜,拿出了补救措施,向于教授汇报,认为可行。他们立即做了改进,在潜水器出海前安装调试好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台接地检测仪发挥了重大作用,多次避免了严重故障的发生。
不过,对于中国海洋人来说: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是破天荒的事情,从总指挥到各部门长、潜航员,都难免心里没底。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风险、事故和波折。浩瀚的大海、幽深的海底神秘莫测,紧张和恐慌笼罩在心头。科技部、海洋局,还有许多合作过的科技人员们,都希望有过深潜体验的于教授来当顾问。“好!我跟大家一起参加海试!”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009年6月8日,他应聘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载人潜水器1000米海上试验研究”项目技术咨询专家组,并担任组长,负责对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协助国家海洋局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工作。在7名专家成员中,只有于教授暂停了国外的科研工作,告别了家人,以专家组长和总指挥顾问的名义,随着初出茅庐的“和谐”号登上了驶向南海的“向九”船。
从开始起航,到50米海区、再到300米海区,于教授一刻不停地严要求、抓细节,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安全方面,他都发现了不少问题,迅疾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成为现场指挥部和各部门不可或缺的“海神”。特别是刚到海试场,试航员有畏惧心理——这无可厚非,第一次下潜深海总会担心的。于教授及时站出来,亲自带头下潜,以身示范,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试航员。
这就是一个生活在海外、始终心向祖国的科学家的情怀!他以他的全部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与整个海试团队一起,谱写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最宝贵最轰轰烈烈的篇章之一。
他使我们想起了已故著名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
生日宴会如约举行。
刘心成书记首先致辞:“今天是于杭教授53岁生日,我们在祖国的南海上,在载人潜水器海试的现场,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这些天来,我感觉于教授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海试有了你,我们心里就有了底;生活有了你,我们就充满了友情和欢乐!”
“是啊!作为总指挥,我也说两句。”刘峰接上说:“于教授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简直就是海试的定海神针!每当遇到困难和问题,你总会给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在你生日之际,我要献上最真诚的祝福!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感慨万千:“大家知道,我是喜欢研究佛教的。对于于教授的功德来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尊敬与感激之情。从我有限的佛学知识找菩萨的定义看,我认为,他就是我心中的‘菩萨’。”
每当有人表示了自己心意后,总会引来一阵热烈的鼓掌赞同声。但大家也知道,所有这些赞美之词,都无法表达对于教授那独特人格魅力的敬慕。于杭从最初的激动,到深深的久久的感动,此时也情不自禁地发表感言:“感谢朋友们,感谢临时党委、指挥部,使我在远离家庭远离亲人的大海上,度过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我原本是一个对生日没有热情和兴趣的人,因为在我记事后最初的很多岁月里,这一天意味着面对无数枯燥的习题和作业。但无论怎样,我还是和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们一样,度过了很多个生日……
我知道,这世上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日,但可以为自己选择度过生日的方式。在2009年的今天,我为自己作了这样的选择。我选择了辽阔的南海,选择了‘向九’船,选择了‘和谐’号,选择了让我动情让我落泪的前辈、兄长,还有许多幼于我的朋友。原本按计划,我会在结束了A1区的工作后回到地球的那一边,去寻求一个平静而快乐的生日。可是,在A1区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日子使我离不开‘向九’,离不开‘和谐’,使我舍不下正遇到困难、将面临B1区风浪的人们。
是人,就会有人生的情感,就会懂得如何从情感中得到快乐。当这种情感和快乐活生生地存在于你的心中你的身边,你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拥抱她。我是一个见过海有多深的人,我懂得何为情深似海,我懂得如何追求大海给我的快乐。是人,也该懂得生命的尊严和荣誉。当我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历经磨炼后,我知道了如何在压力下站立起来,如何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我的意识中,这就是人生可以护卫的尊严,可以追求的荣誉。朋友们,兄弟们,我不走了,我要跟你们一起完成全部海试!”
好啊!大家欢呼起来,刘心成书记大喊一声:“干杯!”
十几个人一齐站起来,十几个杯子碰在一起——“啪”!一仰而尽。刘峰总指挥郑重地把生日聚会推向另一个高潮:“来来,请寿星佬吹蜡烛,许个愿,切蛋糕!”
电灯灭了,红红的蜡烛摇曳着,不知谁先唱起歌来:“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大家立时拍着手掌合上来:“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歌声中,烛光里,身材高大的于杭教授像孩子似地闭上了眼,双手合十,喃喃低语。周围众人一边深情地唱着,一边无限崇敬地看着已经鬓生白发的于教授,眼睛里分明闪着晶莹的泪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