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成劫史谁共赏,留与儿孙作胆尝。
”十年文革“是中国的一场灾难。其结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这早已定论,但就我个人而言,从中明白了不少人生哲理。回忆这段狂热的年代,旨在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开创明 天。1966年,我才15岁。那年,全国上下掀起了批斗的狂澜,人们从批判”封、资、修“,破”四旧“转向批斗”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者“,于是一场灾难性的运动,在全国上下愈演愈烈。
01批斗老师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学校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批判资产阶级修正路线以及破”四旧“开始的。”资产阶级修正路线“的教育者是谁?不可能是学生,那当然就是老师了,这是那个年代 很自然的推理。所以批判资产阶级教育修正路线就变成了批斗老师。
那年,我正在读初中,刚开始,我从报纸上看到的都是批判文学作品的文章,全国性的报纸如《人民日报》等,都批判《海瑞罢官》《燕山夜话》,批判文学界权威人士邓拓、吴晗、廖沫 沙。批判的内容就是从他们的文章中寻找一些所谓含沙射影攻击党和毛主席、攻击社会主义的词句,给他们上纲上线,戴上”黑 帮“的帽子。
那时,我们农村学校还是比较平静的,只不过是听老师讲讲报纸上发表的批判文章而已。最初,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主要是批判学校”
当权派“和老师不突出政治,搞分数挂帅、搞填 鸭式的教学方法和突然袭击的考试方法、争高考红旗、走白专道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等等。之后,一些学生开始从老师批改的 作文中寻找”问题“了,如学生作文中重复出现的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之类的内容被老师批改作业时删除,于是就成为老师”反 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证“,大加批判。平时老师对学生的粗暴态度,也都成为学生批判老师的内容。在我们班老师中,挨批最多的是毕成香老师,开始时,批判的形式主要 是给老师贴小字报,贴在教室外的墙上,后渐渐发展到面对面批斗老师,让老师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低头接受批判。老师”认罪“好的,也就过了,而态度不好的,学生轮流上阵批判,而且”打倒“的声音阵阵,直到”认罪“才算为止。
这种无休止的折磨和折腾,恐怕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了。然而,这在当时学生中是理所当然的”革命造反“行动。大多数学生凭着一股”革命热情“稀里糊涂地参加了 这场”文化革命“。
有一次,学校”文革小组“的领导让我写一篇批判文章。上联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下联我们学校最小的”走资本道路当权派“校长贾永平。因为当时都知道 我作文写得不错,班主任特别叮嘱我要好好写,如果不写,肯定不行。我就找来了几张旧报纸,摘了不少当时很”时髦“的句 子,还从报纸上摘抄了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话加在我们敬爱的校长名下。那篇文章以学习最高指示开头,然后是”敬祝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并祝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亲密战友、我们敬爱的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接着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云云,最后就是一溜子万岁、万岁、万万岁。我费了不少劲写出 来,学校文革小组审过后,令我代表革命师生发言。当时我就傻了,我哪在那种场合发过言呀,而且还是批判我最尊敬的老校 长,当时,真的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发了言。散会后,我偷偷到校长屋里说明原因,贾校长大度地说:”文革小组让你批判 我,你不那样做行吗?“这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每逢想起这件事,心中还深感内疚,觉得很对不起老师。
在学校斗老师,回家便是破”四旧“。所谓”四旧“,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于是旧街老宅、路标店号、教堂庙宇、文物古籍等无不在扫荡之列,家中的菩萨神像、匾幅对联、龙雕凤画、旧书古董等都成了”四旧“。我家房子梁 上的木雕龙头也被当成封建迷信东西敲掉了。当时,好几个老乡因为破”四旧“连名字都改了,什么”秦卫革、秦红、王卫青“ 等。当然,随着”文革“的结束,他们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可见当时破”四旧“之风刮得多烈,其影响是多深啊!
02爷爷震怒
不久,学生便以家庭出身不同,分成三大类:家庭出身是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的学生是”红五类“,是革命造反的主力军;而家庭出身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右派、坏分子的学 生是改造对象;中农的学生则是团结对象。当时流传着一句很时髦的顺口溜”老子革命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因为我的家 庭出身是中农,也就自然成了团结的对象。当时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组织,只准”红五类“子女参加。那些”红卫 兵“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挎着挎包,袖子上戴着红袖章,很是威风,让人羡慕不已。
我当时年龄小,回到家里就质问爷爷:”咱家怎么就是中农成分呀?学校连红卫兵组织都不让我参加!“爷爷一听就火了,拿起顶门棍子就要打我。我见大事不好,拔腿就跑出了家门。后来,我才听父亲说,爷爷一直对给评定为中农成分之事耿耿于怀。按我家当时的情况,本该定成下中农成分,因为我爷爷脾气 刚烈,敢于和任何人较真,得罪了负责整改定成分的那个头目,结果就硬给划为了中农成分。
03成为笑谈
我们村是当时的公社所在地,公社所属单位也分成了两派组织,一派是当时粮站组织联合建立的”造反派“,一派是由我们村为主组成的所谓”保皇派“。当时的公社书记王宪达、副书记 赵计昌都是深得民心的好工农干部,就是因为赶上了”文革“,差点要了他俩的命。当时公社的”造反派“头儿叫什么,我记不 清了,印象较深的是,此人很厉害。有一次,他组织我们学校的师生到公社大院去批斗当时的副书记赵计昌。赵副书记社会阅历 丰富,心胸宽广,可能对戴高帽、胸前挂”三反分子“牌子也习以为常了,所以就早早做好了挨斗准备。他演讲口才很好,不拿稿子讲话,条理清楚,用语准确,还不时地蹦出一些古诗古词和 顺口溜来。当时,我们几百名学生在学校文革领导小组领导同志的带领下,举着红旗,站着队伍,敲着锣鼓,喊着口号,浩浩荡 荡开进公社大院,还没等勒令让赵副书记出来交代问题,他早已自己戴好高帽,挂好”三反分子“的胸牌,在东屋门前的高台上 弯腰”恭候“了。当然,公社革委会的头头也早已威风凛凛地站在那儿,等待我们革命师生的到来。我们师生到达公社大院后, 公社革委会的这个头头大吼:”赵计昌,今天革命师生来批斗你,你要态度老实,彻底交代你的问题……“赵副书记”嗯“了一声,就合辙押韵地讲了四句顺口溜:”锣鼓一敲叮当响,师生斗我赵计昌,衷心感谢帮助我,恩情胜过亲爹娘“。这四句话刚落,师生们都前仰后合,个个笑翻了天,就连态度威严的那个革 委会的头头,也始料不及,不由得乐了,他一看斗不下去了,立刻收起笑脸,大声训斥道:”赵计昌,你态度不老实,回去继续 写检查……“本应该是”打倒“声声、喊声阵阵的”革命“批判会,就这样在人们看来好像是一场游戏中落幕了。关键是公社那 位运动”主宰者“,感觉再怎么折腾,这位令他难堪的赵副书记也不会再交代出什么”新问题“,也就只好作罢。这次批斗,也算是赵副书记侥幸,要是在县城内批斗,要是在别的场合,赵副 书记的举动肯定得吃大苦头。后来有人吟诗一首曰:批斗应是震天雷,哪知成了诗歌会,文革史上留笑谈,好人岂会众人推。
04红色海洋
我们共产党的革命标志颜色为红色。如红军,红色政权。在”文革“中,红色也自然成了”革命的“象征,无处不是,无所不在。”文革“伊始,先都市后小城,先学校后农村,都纷纷成 立了”红卫兵“组织,他们高唱着”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大风大浪炼红心“,雄纠纠气昂昂地到处造反。有什么”革命联合 野战军“”红卫兵战斗团“,还有什么”在险峰战斗队“”从头越战斗队“等等。有的学生因两派都不接纳,索性就自己成立组
织,自称”一棵松战斗队“,也有红旗红袖章。
”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64开或更小的精装本,红色封皮,极其精致,里面印有毛泽东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章摘要。当时全国有八亿人,几乎是人手一本。林彪号召要年年学, 月月学,天天学,最后形成了”红语录“的世界和海洋。每当开会先把”红宝书“举过头顶,一人领呼,众人挥动,齐喊”万 岁“,整个会场红彤彤一片。”文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几岁娃娃,每人胸前都要佩戴毛主席像章。当 然,”地富反坏右“和”走资派“是没有资格戴像章的。像章有钢质、铝质、铜质、塑料海绵质、陶瓷质甚至竹质等等,造型各异,大到像碗口一样,小到纽扣一般。中间印有毛泽东主席在各 个时期的头像,大都精美绝伦。人们有的戴一个,有的戴数个,有的则在左半胸襟上挂满,以示对伟人的尊敬,个人崇拜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革“中还有一些创造。一是”早请示,晚汇报“。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主席像前,进行”早请示“,说当天的工作计划,晚上要在主席像前汇报一天的工作, 检讨自己一天的言行,叫作”晚汇报“。二是”祝愿“。就是每天三顿饭前,都要手举红宝书,祝愿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 主席万寿无疆、身体健康。再就是”对语录“,则是在”文革“中向伟人表示忠心的又一种形式。比如去供销社买二尺布,要先 背毛主席语录,买布的人说:”要斗私批修,买布。“供销社的服务员回应说:”要拥军爱民,买多少?“买布的人再说:”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买二尺1就连我们在学校练操也要背诵, 如喊号人喊向右转,我们学生齐声背“要节约闹革命”,向后转“为人民服务”。还常常在半夜里,大队高音喇叭喊让全体社员(村民)紧急集合“接最高最新指示”。全村的人都急忙赶到大队院内,然后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半夜里冻得人瑟瑟发抖,但没有一个敢说冷的,“冻死也不冷,哆嗦也不冷”,现在想起来真 是哭笑不得。
当年的“文化大革命”,现在已成历史,“文革”中红海洋的造神运动,也早已休矣。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梳着毛刷小辫的小姑娘,而今也都已年过花甲,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头子、老太 婆,有的多年未见,偶而见面,不说名字,都认不出来了。但说起往事,特别是提及“文革”那“红色”经历,一下子就拉近 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它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记忆什么,就是要牢记这段“红色历史”,总结这段“红色历 史”。本来科学民主法治的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造神运动,除了林彪、“四人帮”兴风作浪外,也有高层决策上的重大失误,我们应从中多思考,多汲取教训。否则,如何解放思想?如何知道 什么是科学?如何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又如何能推进社会进步、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05文宣小队
最近,看到几篇有关乡村群众文化的报道,使我感慨颇多,就禁不住想起我在仁里上学时的文艺宣传队。当时我们仁里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可以说是远近闻名。之所以说远,是我们曾到县城大礼堂演出,之所以说近,是在三里五村、十里八乡巡回演出。
独特的节目、精彩的演技、幽默的内容赢得了观众们的交口称 赞,既活跃了乡村群众文化生活,也给当时浮躁、单调、狂热的乡村生活带来鲜有的笑声和活跃气氛。
我们这支文艺宣传队全名是“仁里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 队”。这支宣传队最多时四十多人,平常也就是三十人左右,都是学校的文艺爱好者,年龄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只有十五六 岁。我们白天上课,晚上或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那时政治气氛浓厚,为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 伟大号召,我们所排练演出的节目都是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的。演出的节目类型有:表演唱、独唱、双簧、数来宝、对口 词、相声等。白天演出还好,晚上演出村里多是煤气灯照明。我们文艺宣传队之所以会名声鹊起,取得如此好的效果,除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外,也与队员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的策划和操作是分不 开的。这几个“能耐人”分别是:女演员袁翠英、尤春月、秦孟稳、韩文凤、秦彦存、徐占慈、张玉花、刘灵缺、焦俊缺等;男 演员秦翠英、秦永安、秦雪辰、秦计栋、秦永合、胡松涛、李小军等;乐队主奏秦世明、秦孟活、秦寿广、韩新民、秦绍信等。 袁世恩老师具体负责这支队伍的管理。袁老师人品极好,是个多才多艺、事业心很强的人,当时的我,既做演员又在乐队。
节目大部分是自编自演的。秦永安和秦彦存俩人合演的《老 两口学毛选》真的是惟妙惟肖,令人叫绝;秦永安扮唱《沙家浜》郭建光的选段令人感到清新振奋,人物光彩照人;胡松涛的 数来宝好评如潮。最令我难忘的是我参演的两个节目。一个是十分搞笑的《三个美国佬》,我扮装美国军官,秦雪辰、秦永安分
别扮演两个美国兵,即“跑肚”和“拉媳,都是化妆演出,挎着我们自己用木头做的盒子手枪和长枪。这个节目演出后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主要是笑点多,也从演出中看到了美国兵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怕死逃命的狼狈相。另一个节目,是我们集体创 作的《门合的一家》。当时全国正在开展向党的好干部门合同志学习的活动,为配合此活动,我们大家各编各的道白和唱词,各 准备各的道具。在这部大剧中,我装扮的是”大地主“,秦永安装扮的是正面人物门合,秦彦存装扮的是门合的母亲,杨建国、 杨东雪装扮的是两个狐假虎威的”狗腿子“。这个节目首场在仁里公社的一次大型会议上现场演出,赢得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演出之后,不少村纷纷邀请我们文艺队专演这个剧目。由于观众 特别是一些儿童,对演反面人物的演员印象较深,直至我1971年4月上班后,再回到我们村或到仁里乡这一片下乡时,有的群众还说:”这不是那个‘美国佬’吗!“还有的说:”这不是那个‘大坏蛋地主’吗!“可见当时这个剧情在乡亲们中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正是由于不少演员有较高的表演天赋,也正是由于我们宣传队出了这么一批”人才“,才促成我们文艺宣传队名噪 一时。后来秦雪辰被选进县剧团成了主演,秦计栋也进了县剧团成为骨干。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人生如梦,万千感慨。如今虽然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宣传队中,有的人也早已作古,但那毕竟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有必要把它记载下来,或许对后人有所裨益。
06学校管理
在”文革“中什么新鲜事也会出现,就连学校管理体制也被当做”封、资、修“的东西彻底砸碎,改为由贫下中农代表进行全面管理。
1968年8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教育要革命的”最新指示“:”实现无产阶级的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 的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留在学校。在农村则由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发表后的几个月内,由近百万工农 群众组成的”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和数以十万计的城乡中小学。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 示下,各地都进行了”教育革命“和教育体制的尝试。这种尝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确立贫下中农对学校的管理权。当时 下发的各种文件都强调,这是”无产阶级占领教育阵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学校改造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彻底摧 毁剥削阶级教育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根本保证“。其二,把学校置于公社、大队革命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公办教师也都回原籍的所在村,工资也由县教育局拨到大队,再由大队 发到教师手上,以体现贫下中农的管理。不仅如此,当时许多地方的教师任免也都实行”由贫下中农讨论、大队革委会提出意 见,公社革委会批准,县革委会备案“的程序。倡导贫下中农占领讲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时,我正在上初中,我们村的贫协主任秦计存,作为贫下中农管校的代表管理学校,他是个文盲,打了一辈子”光棍“,脾气暴躁,说话好损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怕他。有一次,他在全体师生面前讲话:”大海航行靠舵手,什么是舵手呢, 舵手,就是大家伙的手!“他不识字,把”舵手“理解成”多手“,台下嘘声一片。
当时,我们上课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参与政治活动。要么就是喊着”一二一“,站着队搞军训;要么就是请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村民沈同科作”忆苦思甜“报告;要么就是组织师生参加 生产队集体劳动,让我们在劳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农闲积肥必然是农村每年必 做的一件大事,我们的劳动也随之展开。学校当时首先和大队联系好,由大队选择一个较为偏僻且又空旷的地方,然后我们学生 在贫下中农代表当场指导、学校老师的带领下,用铁锹堆起一堆土,在这土堆上刨一个坑,然后把杂草放到坑里去,接着就开始倒水,水渗得差不多了,再用土埋住封严,这”积肥“工序才算 完成。
遇到农忙,特别是庄稼发生虫灾,那我们必须当做政治任务去逮虫。累了,我们会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口号,坚持到收工罢战。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 为二的,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完全瘫痪,老师的地位又十分低下,而由贫下中农代表去协调学校应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一些事就比较 方便,他可以直接找大队,找公社,这也为学校省去了不少麻烦,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