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的感悟-求学路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只要有了信念,有了追求,什么艰苦也能承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求学是一条漫长艰辛之路,是一条充满风雨之路,也是一条磨练成长之路。

    01启蒙老师

    尽管当时我的家境不佳,但在让孩子们上学这个问题上父亲还是毅然决然。他曾经跟我姑姑们说,日子再艰难,也得让孩子们读书,不能让孩子们到大也是“睁眼瞎”(泛指不识字的 人)。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在我们兄妹仨上学问题上如此坚定,一是受我大爷的影响。我大爷在解放前是个教书先生,在 他的熏陶下,有一大批诸如曾任地委委员的郑尊三等弟子,都成了我县解放前后共产党、八路军的中坚力量。二是当时各级政府 大力号召农民要送子女上学,同时号召农民自己也要参加扫盲识字班。三是父亲虽然仅上了四年小学,但勤奋好学,绝顶聪明,八岁在村里就是人人皆知的“铁算盘”,他深深懂得读书的重要 性。

    就这样,在1958年2月,我便开始了穷学生的生活。在艰辛的求学路上,我有幸遇到许多恩重如山的启蒙老师,像贾永平、袁世恩、许保安、王俊秀、侯守昌、王学敏、毕成香、张凤坤等 等。我一生都会牢记他们的谆谆教诲,更不会忘记由于自己淘气而让他们操心的每一个情节。是他们的引领,是他们的启蒙教 育,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上小学一年级时的张凤坤老师。他当时就像拿着金钥匙的“魔术师”,轻轻地触摸到我幼小但纯洁的心灵,随着钥匙的转动,我的眼睛顿时一亮,一片崭新的世界就呈 现在了面前。

    我上一年级时,第一课学的字是“人”,第二课学的是“一个人”。张老师是我县九门村人,他既耐心,又有办法,尽管那时候,农村孩子受到的文化熏陶甚少,但他还是让学生们很快地学会了书本上复杂的汉字和算术知识。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这位老师给我打下的基础都是很坚实的,使我在以后几十年的学习 和生活中都受益匪浅。那时的小学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一、二年级的老师就更加敬业,一个汉字反复讲解,反复练习,惟恐学生 们不会读、不会写。实际上,小学一、二年级非常之重要,因为老师教授学生的,不仅仅是认几个字、会算加减法,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和书写热情,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会尊师爱校,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让学生学会遵守纪律……因此,当年都是安排最好的老师教 小学一、二年级,而教我的张凤坤老师,当时不仅担任一、二年级的课程,而且还担任着小学的校长。张老师,在担任一、二年 级的班主任期间,不仅教我认字、学文化,更重要的是还教我如何做人,这对我一生的成长和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二年级起,我就开始体会到没娘的孩子受到的歧视、欺 凌和因此而引起的感情上的伤害。那时,我也开始了对这种欺压的抗争。大一点的同学拿我穿的衣服烂且不合体取笑,我忍了; 女同学指指点点说我是“没娘的孩子”,我也认了。但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同学故意欺负我,我真的“玩命”了。上课时,我的 课桌脚处出现了一团废纸,一个别名叫“二孬”的调皮同学,向老师举手告状说是我丢弃的。当时张凤坤老师也很恼火,不容分 说就逼着我立即把废纸团拿到教室外,当时,我也气不打一处来,一边拿起废纸团径直向教室外走,一边大声呼喊着反驳顶撞老师。从教室外回来后,见到“二孬”同学正得意洋洋的捂着嘴偷乐,我明白了是他搞的恶作剧,从他座位路过时上去就狠狠地给了他一拳。张老师见此情景,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声制止并训 斥,令我到教室外面罚站。大约过了二十分钟,老师又让我回到教室,这时紧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事后才知道是张老师发动学 生搞了调查,知道是“二孬”同学故意捉弄我而且“恶人”先告状。下课后,张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给我做思想工作。我只 记得他说:打架不是真本事,品学兼优才是好学生,语重心长地引导我、教育我。最后,他说,你这个同学很有个性,也很有天 赋,你要从个人不幸的家庭阴影中走出来,改变自己有时冲动的性格,长大后会很有出息。就是这样简单几句话,让我记了一辈子,同时,也让我严格要求自己实践了一辈子。

    02遭遇洪水

    1963年夏末秋初,我县遭遇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当时我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一年秋初,老是阴雨连绵,尤其是进入阴历六月之后,天空常常是浓云密布,正午时 分,有时昏暗得如同傍晚,但村外的庄稼样样长势良好。

    那时,不像现在通讯联络极为方便,好多消息来源于公社和大队村干部之口。当时,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各级对防汛工作也比较重视。

    我们村按照公社的统一要求,也动员全村男女老 少筑埝堵街,做了应战大洪水的准备。记得洪水到达我村的前一天下午,也就是1963年阴历六月十八下午,我们学校据情放假,

    学生们也都加入了各村迎战大洪水的行列。当时,我们和大人们一道加固村西街口的土埝。在人们的交谈中,听说我们县的县委 书记张文波、县长王月华,正率领全县防汛突击队,在荆庄刘公堤决战,张文波书记手提手枪,对进度慢的连队“头头”,急得 几乎要开枪(当时的县委书记按规定是允许佩带枪支的)。

    当天傍晚,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我村男女老少都手拿铁锹,加固提高围村土堤。不少老太太跪在堤上拜“水神”,乞求大水别进村,保我村一方平安。跪拜归跪拜,大水还是很快溢过大 堤,向村里疯狂扑来。这时,村民自觉各自为战,在自己的胡同口处用土筑起第二道迎战洪水的防线。但很快又被大水吞没,这 时人们只能是互相照应着,扶老携幼向我村地理位置较高处转移。因为当时农村大多是土坯房。刚转移不久,眼看着我家及邻 居的房屋很快被水冲倒淹没。我们村是公社所在地,当时公社书记林洪泉为确保全村人的生命安全,命令我村大队干部采取包队包户的办法,死盯死守,防止发生意外。我家是第八生产队,我 们小队的居住位置偏低,而离我家仅有五百米之距的公社所在地位置相对较高,我们一家人在大队干部的指挥下,都躲到公社会 议室避险。后来,水势越来越大,公社也进水了。公社林书记让工作人员将会议桌子统统搬在公社院中央,让我们都爬到桌子上 面。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公社的办公用房也纷纷倒在大水之中。我们又都转移到废墟的上面,这才稳定下来。

    第二天上午十点,为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公社人员从已倒塌的粮库里挖出已被浸泡的玉米拿来让我们充饥。因为大水是从太行山脉集聚向东倾泻而下,我站在废墟上向西望去,真是水连 天、天接水,铺天盖地,急流裹挟着树木、檩梁、杂物,还有已经死去的牛、羊、猪等,翻卷着漩涡,吞吐着泡沫,奔腾着、咆哮着,像脱缰的野马俯冲而下。偶尔也会看到死尸,从眼前一闪即逝。大约是在洪水到来后的第三天上午,空中突然出现了银白色的飞机,开始为我们空投食品。当我们食用时,空投的大饼还 热乎呢!

    洪水过后,全国各地对我县进行了多方面的救灾援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吃遍了全国各地的蔬菜和食品。也正是那一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了菱角、洋山芋。

    参加工作后,我看到了当年的相关资料记载才知道,1963年洪水总量为13.72亿立方米。当时的邢台地区85%的耕地,96.7%的大队受灾。我们新河县是全县淹没,人财物的损失为建县以来 之最。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是党带领着我县人民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是党的亲切关怀,给我县人民以生活的温暖和战 胜洪灾的力量。回顾1963年这场洪水之人间灾难,使我切身感受到了党的伟大,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也感受到了当时的县、公 社两级干部视自己为公仆、视人民为父母的亲民、爱民、为民的感人场面,特别令我难忘的是那位在大灾大难面前头脑冷静、指挥有方的林书记。至今,我村上了年纪的人,每逢谈起林书记还 都交口称赞呢。

    03大难不死

    我的两年高小学习生活,是在后良集中点度过的。1963年秋天,洪水过后,在仁里村与后良村的交界洼地处,积存了五千多亩的水塘。冬季结冰后,学校老师和父亲多次告诫我,切莫滑冰上学。当时年龄尚小,再加上自己本来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往往是大人说我时态度诚恳满口应允,但做起事来常常是由着自己的 性子。正是如此,我为了抄近路上学冒了一次险,结果差点丢了小命,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那是1963年初冬的一天凌晨,大雾迷漫,遮天盖地,能见度极低。我和我的叔伯小弟秦孟活去后良上学。我大他一岁,我十二,他十一。在路上,我俩边走边商量,试着从冰上走一次, 他欣然同意,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异常兴奋,箭步如飞,他离我十多步老是跟不上我。我一马当先,径直走进期待 已久的“冰海”,在离岸也就是三十多米时,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冰凌断裂声。我预感到大事不妙,立即吓出了一身冷汗, 连滚带爬按原路向岸边冲去,边跑边向孟活大吼:“冰薄不能过,快往回走!”其实他更怕,哪能听清我喊什么,他不但不向岸边跑反而加快速度向我疾步靠近,这下可糟糕透了,两个人的 重量集中到一个点上,我俩就像有人刻意指挥一样,一同掉进冰冷的冰窟里。水唰地涌到我们的胸口处。孟活见水深过胸脯,吓 得当时就哭了。前不挨村后不靠店,又是大雾天,周围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我们俩立在那儿,又不敢乱动,怕不小心走到更深 处,就永远出不来了。我鼓励着小弟,“别怕,有哥呢!你拽着我的后袄包,一步不拉地跟着我!”我俩就这样慢慢地试着水深 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边破冰边向岸边移动。也不知道折腾了多长时间,终于走出冰窟,逃过一难,走到岸上,我俩都累得瘫倒在地上。连吓带冻我们俩都大病一场,在家休息了整整一个礼拜。

    “大难不死”的经历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老师教诲需谨记,否则吃亏在眼前。同时,也使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三思而后 行,切不可心血来潮就忘乎所以。

    04酷爱作文

    大概是受我家大爷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而养成了自学和思考的习惯。稍大些后,就开始舞笔弄墨。其实,我记事后,大爷早已故去多年。只是老人们讲他的故事太多了,因而也 感染了我。我大爷私塾毕业,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文笔很好,口才极佳。经他教育的学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其实大爷给我们家后人并没有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有一 本完整的《语文施教指导》,父亲给了我之后,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对我了解历史、了解文学、了解写作帮助甚大。该书从黄 帝、唐(尧)、舜、夏、商、周说起,然后讲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以及什么是春秋五霸,战国七 雄,并系统地介绍了文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著名大家及其代表作,还介绍了关于孔子、孟子、墨子的学说。 这些对于我的作文及参加工作后从事文字工作,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正因如此,我从六年级后就非常喜欢语文课,对作文也特别能下苦功。记得在六年级时,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我用五个字一句的写作方式,写了一篇短文,只记得开 头两句是:我的家乡美,处处惹人醉……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诗歌。写顺口溜是受我爷爷的影响。我爷爷文化不高,脑子好使,性格开朗,编顺口溜一绝,张口就来。过了三四天之后的一个早晨,我的那篇作文却出现在了学校的黑板报上,我不知道是祸是福。作文本发下来,见老师给出的评语很好很高,我悬着的 心才放了下来。后来听说是校长要求班主任,选择几篇好的作文抄到黑板报上,让高年级的学生们进行讲评,目的是要在全校开 展爱家乡、爱祖国,做红色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还有一次,是我们的班主任王俊果老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求我们写一篇《我的家史》。当时,全国正进行“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忆苦思甜教育活动。这篇作文的开头,至今我还 有印象,大致是这样写的: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惟独爷爷慢慢地吃着, 闷闷不乐。见此情景,我们一家人都很惊奇,我凑过去问道:“爷爷,今天是大年初一,你怎么不高兴呀?”爷爷叹了口气, 放下筷子,才慢慢讲起了他在旧社会过年就是过关的悲惨生活。当时,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作文本交给王俊果老师的,好几天我的心情都很紧张。一是作为中农出身的我,担心老师说 写得不真实;二是我的写作手法是倒叙式,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写作文。一周后在周五下午作文课上,作文本发下来了。王老师用 她那苍劲有力的字写了一大段评语,大意是: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语言生动,但用词造句尚需提高。评语最后写道:不忘旧社 会,就要珍惜新生活,刻苦学习,增长知识,愿你将来做一名有作为的人。就是这几句话,更加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情。老师要求 每个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我写五篇;老师每周都统一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我自选角度写两篇。就是后来升入初、高中后,我也一直劲头不减,直至高中毕业。

    也正是在学校期间,爱学习,勤思考,爱作文,勤动笔,打下的基础比较扎实,走上社会,特别是担任领导干部后,无论是即席讲话,还是撰写调研报告,无论是写心得体会,还是撰写审 改公文我都得心应手,从未感到费劲。在我任县委常委,或是副县长期间的长篇讲话基本都是我写的,不少主要领导同志要的文 字性东西也多是我独自动笔完成的。

    05为鞋困惑

    一双鞋,对于别的家庭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我们家来说就是件很大的事情,因为我们家三个“大男人”,妹妹尚小还拿不起针线活来。我切身体会到:人世间有一种爱一生 一世也不求报答,那就是母爱;人世间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那就是娘。母亲早逝,使我遇到了常人未曾遇到的困难,但 也促使我早早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记得那是1964年仲秋,有一天早晨我起床后习惯地热了点剩饭,吃罢,包了几个红薯准备中午在校食用,刚迈步走出西屋门,鞋子被堆在院里西侧的棉花柴挂住了,一抽脚,鞋子的后帮 和底子快要“分家”了,真是“穷汉子赶上了过贱年”,鞋子本来就露出了脚趾,这下可麻烦了,鞋挂不住脚了。我随即找出针 线自己细心缝制起来,忙活了一顿,急了一身汗,但针线就是不听话,怎么也连接不好,因为需用鞋锥子穿眼才能用线连接,但 我家没这个工具。没法了,我赤着脚急忙跑到邻居家求援。邻居大娘见此情景,心疼得两眼都湿润了,二没话说,从柜橱里拿出一双新棉鞋让我穿上,尽管鞋大了一点,但总算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当时眼含热泪,只说了句“我不会忘记”就匆匆上学去了。为了报答这个大娘的恩情,我从1971年上班后,每次回家都去看望这位慈祥的老人,有时还从仅29.5元的月工资中挤出一块五毛钱给老人滋补身体,直到老人故去。

    郭小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生活是一杯烈酒,不经过三番五 次的提炼就不会可口。我认同这句话的内涵,只要我们抛弃困惑的阴影,在困难面前不屈服,那你就会有希望,因为“上帝”在 向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06老师影响

    古今中外,任何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不仅在课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所能呈现出的各个方面,特别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我从小爱读书,特别是升入高小后,由于受老师的引导和影 响,读书欲望更为强烈。在后良高小,教我们的是王占魁老师。当时,学校也是教师缺编,所以,我们班所有学科全部由王老 师一人“包揽”。王老师身材魁梧,长得一表人才,很有儒将风度。他和蔼可亲,谈吐幽默,课讲得很好,特别是语文课。他 除了要求我们上好每节语文课外,特别强调和鼓励我们多读课外书。他曾经告诉我们: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文字积累, 需要丰富的想象思维,而读课外读物是条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课上,他常给我们念李白、杜甫的诗,李煜的词,冰心,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引导我们去领会汹涌澎湃的气势,清新隽永的风格,刚劲雄浑的笔触。王老师还常常从学校图 书室借来几十本图书分给我们阅读。由于王老师的引导和影响,我们班渐渐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良好风气,不少同学成为 “读书迷”。也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我看书的速度很快,三五天一本,简直就是狼吞虎咽、如 饥似渴。也正是在后良高小那两年,我阅读了不少大部头的书,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记得我曾向王占魁老师借阅过郭沫若的《女神》,照例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知为什么,竟然前所未有地一口气看了两遍,尤其是剧本最后舞台监督上台前说的一段话,反复读了好几 遍,不是因为读不懂,也不是因为读懂了,反正就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震撼。后来又读过郭老的《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 等名篇,还看过他的不少诗歌,对他特别崇拜。这样郭老就成了我心目中最早的偶像之一,我也成了他的“粉丝”。

    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有四个人和其经典语句,我恐怕这一辈 子都不会忘记。一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他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二是杜甫说的,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三是刘向,他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患。四是歌德,他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 话。由此可见,一个多读书的人,不仅使自己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使其志向高远,追求执着。这就是我一生酷爱读 书的体会和感悟。

    07经历地震

    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地区发生了两次地震,那年我正上初中。3月8日早晨五点多钟,我刚醒,还没起床。忽然,我家的土炕连同我和哥哥摇晃起来,黑乎乎的只看见房顶也在晃,门 窗响,房子也在响。我当时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地震,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感觉很好玩,后来犹如闷雷一般的响声由近及远。拉 着音好像向西北方向去了。等地震停了,人们才走出家门,在大街上议论着。有的上年纪的人说:“不用怕,这是鲤鱼累了,在 翻身呢!”还有的群众说:“没事,地动是地神在显灵!”尽管这全是迷信的说法,但那时不少人都相信这是真的,从大人到小孩,居然没有半点害怕的样子。那天上午在学校里,大家议论的 话题全是地震的感受,有的同学感觉还很过瘾。这次地震后,从村里到学校,从老师到我们学生,全都不以为然。

    3月22日下午五点多,我们班正在学校操场上体育课,这时,只感觉大地又来回晃动,这次的晃幅比3月8日那次要厉害得多,我们在操场根本就站不住脚,只好全部蹲下来,还听到轰隆 轰隆的声音,回头往村里一看,只见街里升起几股尘土,那是围墙倒了以后升起来的。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听老师介绍,才知道 离我们县不远的隆尧、宁晋、巨鹿因地震房屋倒塌,砸死了不少人,这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后来遇到余震,人们没有一个还 敢在床上睡、还敢呆在屋里一动不动了。当时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我们岁数尚小,父亲怕我们老的老、小的小,再遇地震从屋里跑不出来,就在我家院中央为我们搭起了临时“窝棚”,以防 不测。

    我县在邢台属于灾情较重的县之一,地震过后,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战斗。当时,有一首诗歌是这样描述这段经历的:地震恶妖露狰狞,陷我新河巨动中,崩裂大地花失色,人民亦遭此劫风,肝肠 寸断云空黯,人间情深众志同,度难皆是铁骨汉,八方挥剑斩顽凶。

    为了铭记我们邢台地震的经验教训,缅怀亡者,激励群众,垂教后人,国家地震局、河北省人民政府、原邢台地委公署、此次地震的重灾区隆尧县部分群众,共集资五十多万元于1987年3月8日在隆尧县城东建立了《邢台地震纪念碑》。现将碑文的主要内容摘要于此,以还原那段历史: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五时二十九分及二十二日十六时十九分,我区隆尧县白家寨、宁晋县东汪先后发生六点八级和七点二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震中烈度为九 度和十度,波及百余县、市,尤以隆尧、宁晋、巨鹿、新河为烈。

    震前,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随后大地颠簸,地面骤裂,张合起伏,急剧抖动,喷黄沙、冒黑水。老幼惊呼,鸡犬奔突。瞬间,五百余万间房屋夷为墟土,八千零六十四名 同胞殁于瓦砾,三万余人罹伤致残,农田工程、公路、桥梁悉遭损毁。灾情之重实属罕见,伤亡残状目不忍睹。

    震后,周恩来总理冒余震之险三次亲临现场,体察灾情,面慰群众,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之救灾方针。李先念副总理暨中央慰问团亦即赶 来,抚民心,励自救。党中央、国务院之深切关怀,使灾区人民没齿难忘。

    对此,灾区人民无不感激涕零,由衷呼出“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并化悲痛为回天之力,重整山河、创业建功。废墟举处,当年粮棉丰登, 新房排排,新村片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