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公路沿线人类文明遗迹-罕萨灵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罕萨灵岩位于一碗形河谷中间,罕萨河穿过东面一条狭长的峡谷进入河谷,冲刷着罕萨灵岩的北面。罕萨河冲击着灵岩,慢慢地绕道流经灵岩的北面,这样就把灵岩与北岸被毁坏的古老居住点分离开来,那里现在有阿尔提特堡、很多荒废了的梯田、白杨树、峭壁上的灌木,以及对面山上的裂缝和被侵蚀了的高处的古道。河流冲刷了灵岩东面的一大块开阔的平地,露出早期沉积的砾石和粘土层,同时还显现了远古时代更早期的高河床。就是那个时候,河水的冲刷将灵岩磨平,并形成一些平滑的类似壁龛形状的岩面。这个过程至今仍在低处进行着。高处的这些壁龛被古人用来创作,这样就显得非常自然。被河水冲刷平整的、迎接太阳升起的灵岩的东面应该是人类活动的最早的地方。

    今天,这个正面已经被上面滚落下来的石头毁坏了。这些石头将这一面弄得乱七八糟,同时还掩盖了一些地面上的岩画。这些岩石一定是很晚才滚落下来的,因为一些位置较低的岩石下面可见一些古代的铭文。高耸的光秃秃的东面有一些粗糙的断岩,在那里岩石被劈开。自然因素以及后来人类炸山开采红宝石的活动极大地毁坏了灵岩,留下了裂缝和松动的石头。然而灵岩经历了许多世纪,仍保留了镌刻在上面的岩刻和铭文,告诉我们这块土地和这条从中国到犍陀罗的旅行之路被人遗忘的历史。从北面经过的新的喀喇昆仑公路开辟了旅行的新前景,也引导人们去发掘这个许多世纪以来不为人知的世界级古迹。这里被当地人称为Haldeikish,也就是公北山羊的地方。从喀喇昆仑公路上看到的整个岩壁上的岩刻就是这些北山羊,岩刻显示了当地狩猎北山羊的仪式和传统。在当地语言中被称为thuma saling。

    灵岩临河的一面是峭壁,未经人工雕刻。偶尔有人去看一些新建的壁龛,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动物雕刻、人画的若干三叉戟图形。朝东的岩面自古便受到人类的注意。再往上,无论是临河一面还是临路一面都为人类的新活动提供了空间。临路的一面在高处第三个平台上有一个天然的大洞,朝西的岩面处有一条斜坡路通达那里,也可以到达临河面,这样就使人能在高处刻画了。

    朝东的岩面的左边有一个小壁龛形状的岩刻,不同时期的北山羊占据了它整个下半部。朝左的跳跃着的北山羊的雕刻已经变得模糊,前面是一只朝右走的北山羊,有用点勾勒的角。这只北山羊的下面有一个后来雕刻的站立的人,穿着典型的贵霜服装,长袍尖帽,左手置于腰部,右手上伸,是一个与迦腻色伽时期钱币上贵霜王族人物形象相符的人物。他的左右各有一头朝他走来的头顶弯曲犄角的北山羊,他的左边有一头大象,向上卷着长鼻以示致敬。顶部边缘有一段佉卢文铭文,突出了贵霜王的这幅画,并描述了第一位贵霜王的名字:即“最虔诚、伟大坚定的伽德庇塞斯(Kadphises)”。这段铭文与下面的这个人有关系。史料证明这一地区曾在贵霜王统治之下。铭文下面是统治者的名字:Kshattrapa Nuusakha-putra Dhoihola(省督Nuusakha之子Dhoihola的礼物),他捐献了礼物。名字下面有一个特别的符号,似乎是放在座上的一个男根。一名男子挑衅地站在它的前面。

    朝东的岩面中间的壁龛是最大的,但已被掉下来的岩石和碎石破坏,地面上满是砾石堆。右边曲面上的佉卢文铭文也已变得模糊,但在其中一条中还能见到僧伽密多罗(Samghamitra)的名字。左边的顶部保存了一段佉卢文铭文,时间为69年[1](78+69=公元174年),是用一种盒子式的文字书写的,其中提到省督(Kshatrapa)索地哈枯(Sudihakhu)当时正在莱伐达密多罗(Revadamitra)为其父莱伐达(Revada)举行仪式。顶部有一个符号,像一个Svastika符号,但事实上是一个有神秘含义的佛教符号,念作Dharmasa(意为“法的”)。

    中央壁龛的右边是一些小壁龛,底部是一些纪念场景和铭文。右边有两排舞姿各异的人像,双手的姿势也不相同。在他们的左边,在第一排,有两只面朝左边的动物。其上则是一行佉卢文铭文,提到贵霜天子摩诃罗阇迦腻色伽(Khushana Devaputra Maharaja Kanishka)给寺院的捐赠。更上面还有一则标有日期的铭文,属于胡维什迦(Huvishka)统治时期,前述僧伽密多罗就是在那时做了一些什么事。左边雕刻的是狩猎场面,佩戴弓箭的男子追逐着奔跑的动物,还有一个人牵着一匹骏马在前面,另有一只山羊呆呆地站在下面。左边顶部再次提到了摩诃罗阇胡维什迦的名字,其下面是一个男根和一棵树的程式化象征性符号。

    年代较早的佉卢文铭文说明了人们对佛教的热忱,而年代较晚的笈多婆罗谜文铭文所表达的则是不同的内容。它们讲到在103年[2]和104年俘虏了西哈(Siha)、西哈伐尔玛(Sihavarma)、西霍他拉瓦玛(Sihodharavarma)、卡希亚巴(Kashyapa)、玛尤拉(Mayura)及其儿子。这一时间显然是笈多(Gupta)王朝时期的公元422年(319+103)和公元423年(319+104)。在右顶部,新的统治者采用了克谢玛·斯利·尼班德拉(Kshema Sri Nripendra)的称号,而中间的壁龛则用了旃陀罗·斯利·提婆(Chandra Sri Deva)或索摩·斯利·提婆(Soma Sri Deva)的名字。这位统治者是谁?他从哪里来?在这一岩面上,历史表述得不清楚。当我们来到朝路边的岩面,那里上上下下有不少零乱的铭文,在不同高度的若干壁龛里又有一些后刻的动物岩刻,破坏了以前的铭文。就在那些零乱的铭文中可以找到用佉卢文刻的一些日期,都属贵霜王婆苏提婆(Vasudeva)统治时期。在那里我们还能发现一则密多罗提婆(Mitradeva)的笈多铭文,字迹清楚。他曾在这里建了一个慈善机构。

    在转角石头的右手边的第二层岩石上刻有笈多字母的名字Vikramadi(tya),在左边一个突出的地方,佉卢文铭文的上面用笈多婆罗谜文刻着:

    Sam……Sri Vikramaditya Jayati Sri Chandra即:“在……年,辉煌的维克拉玛迪蒂亚·斯利·旃陀罗取得了胜利。”

    最后一个字使用了华丽的文体,也许是模仿一个签名,与东部中间壁龛顶上的小壁龛底部所见的草书体铭文形成对比。

    铭文述说了王族和王朝的更迭,然而北山羊的故事始终不变,到处可见它们长长的弯曲的角和交缠在一起的身躯。马虽然只有简单的轮廓,却非常真实。一位站立在马背上的骑士显示自己的冒险和大胆,他们与吉拉斯地区的骑士相似,似乎最后他们成了这里的主宰。如果这是对的,那么这些人肯定已向这边移动,并在巴基斯坦的整个北部地区建立起他们的政权。

    左下部一排排北山羊把我们引向一幅雄伟的狩猎场面。左边的一个骑士正在阻止长着长角的北山羊。右边,另一个人带着弓箭正在猎杀动物。在动物中间使用了一些不可辨认的符号和线条,表示混乱。

    我们来到第二层,在那里看到一头面朝右的北山羊。上面是四行粟特文铭文,据麦肯齐博士(Dr.D.N.Mackenzie)辨认,意为Wishta (sp)son of Athffiy(a)(of)Tashar(?),[3]在右顶部有一段笈多婆罗谜文铭文:

    Harishena iha dharma chakam pratishthita即:诃利色那在这里建立了(佛教的)法轮一些有代表性的北山羊岩刻把我们引到一号岩石的最边上,这一部分有许多故事。那里有一处古老的斜坡,斜坡开始向上的地方的左边有一块平地,上面刻有一只面朝右边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两行婆罗谜文铭文,再一次说诃梨色那(Harish[4])在这里。下面,一只成年北山羊的角上交叉地刻着另一段婆罗谜文铭文,写着斯利·旃陀罗(Sri Chandra)的名字。

    然而,最不同寻常的是上面刻有一系列壁龛,显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北山羊的多样性,仿佛它们遍布了整个光秃秃的山头。中间是一个大壁龛,左右两侧有小壁龛。中间壁龛的右边部分上下都有岩刻,上边部分不仅有北山羊,还有源于Svastika符号的典型佛教隐密符号。稍低部分的北山羊有短角,一只面朝右。壁龛左边部分有通体凿刻的北山羊,另一些长着弯曲得很厉害的角,中间有一个小斑点。中间是小一点的北山羊,也许是幼山羊。在这些北山羊的上面有诃梨色那的一段婆罗谜文铭文,标有日期。左手边的壁龛的底部有两只身体通体凿刻的北山羊和另外一些小山羊。这就是一号岩石朝路一面的尽头。

    现在我们转到一号岩石临河的一面,我们看到一个起伏不平的斜坡,乱七八糟地堆着从上面滚落下来的石头。一号岩石临河的岩面可分成三个部分,成为附室。顶部是附室1,底部是附室2,中间是附室3。

    1号附室可以再细分成5个部分:

    a.右面弧形的部分刻着佉卢文铭文Bhikumitra da (na),即“比丘友的施物”;

    b.平坦的中间部分被两条纵裂纹分成3个部分,右边是一段婆罗谜文铭文:(sam)1003(?)Simha-samprapta Kshema Sri Nripendra,即“在103年(?),狮子(般勇敢的)克湿摩·斯利·尼班德拉获得……”;

    c.中间部分是另一段婆罗谜文:Simha-varma-samprapta,即“僧诃伐尔玛获得……”;

    d.左边的铭文为:Dhaorana putra dana,即“Dhaorana之子的施舍”,另一则铭文是:Samgha、Dharma、Buddha,即“僧伽、法和佛陀”;

    e.左边弧形的部分有两段佉卢文铭文:

    (1)Dhathu mata pitu puhae,即“由于父母亲的功德而得遗物(圣物)”;

    (2)Samghamitra (putra)Kshatrapa Budhasena Sabatu,即“愿僧伽密多罗的儿子省督佛陀色那活着”。此处还有3段婆罗谜文铭文,其中一段提到了玛尤罗之子诃里卡拉(Mayuraputra Harikala)的名字,另一段描述了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佛派的功德。

    二号岩石。在一个陡峭的古老裂口上突然立起一块岩石,其表面可以见到风蚀的作用以及岩石从上面滚落下来的痕迹。在前面,一块裂成两半的岩石上面有一些岩刻,包括Svastika符号、窣堵波和笈多字母的斯利·尼班德拉(Sri naripendra)的婆罗谜文铭文。左边的另一块岩石上有一些草体的铭文和符号。然后主岩石突然降低高度,有一些岩石落在前面,其中有3块大圆石,右手边面向公路的圆石上展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是用两个头表述的。往前向左的一块小岩石上刻有一些动物。朝左的北山羊把大家引向一个朝公路的不用寻常的小壁龛。壁龛左边的另一些北山羊也把它们的脸转向壁龛,好象所有的动物都在指出壁龛的重要性。壁龛的中央有一段公元8世纪——公元9世纪的后婆罗谜文铭文。铭文第一次提到了特拉哈(Trakha)部落的名字,可能是指塔拉汗(Trakhan)王朝,它在打败巴托拉王朝诸沙希(patola shahis)后统治吉尔吉特和罕萨,并开始书写本地区中世纪的历史。铭文翻译如下:

    特拉哈(突厥)种族的雄狮,拉姆达萨(Ramudasa),国王,(是)胜利者,向神明们文明朝代的华盖和蝇拂[5]欢呼,欢呼,他们曾经翻越了一山又一山。

    刻绘在壁龛左边的动物都长着半圆形的角,在半圆形的弧线里,还有一个大圆圈。继续向前,我们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骑士。再往前行,则可以看到若干北山羊。它们之中,有一些的身体交缠在一起,另一些从轮廓上看显得身躯肥硕,还有一些是通体凿刻的。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名骑士领着一些动物向右走去。在它的前面有一块小岩石,上面用婆罗谜文刻着buddhadasa的名字。最后我们来到了这块岩石的最后一个壁龛,那里刻着一些北山羊。

    第二块岩石从上到下都有明显的汉文铭文,提到一位从大魏王朝宫廷来的中国使者。铭文如下:

    大魏使谷巍龍今向迷密使去

    另一位叫宋云的使者曾于公元520年从中国来到嚈哒宫廷。铭文左边有两座窣堵波,每一座都在高高的平台上。铭文的右边有一段有诃梨色那(Harishena)名字的婆罗谜文铭文,窣堵波的右边还有另一段婆罗谜文铭文,内容为Sri Chandradevasya(斯利旃陀罗提婆的)。最后我们来到一块特别的大圆石前,圆石的顶部有一人头像,面朝左,有高耸的鼻子,圆头长眼,后面有两根辫子,前额与鼻子齐平,用婆罗谜文刻着他的名字Sra Hranka Sri Ya(ddha Sim(ha),这也许是一个统治者的名字或头衔,头部的下面是一堆刻写在先前动物画上的铭文,有一些铭文在原先文字的上面。在这些铭文中,我们可以见到古老的名字Buddharakshita(“佛护”或“佛救”)、Rudradasa(楼陀罗达娑)等,而Bhadra Vishnu Chichi Savro(帕德罗·毗湿奴·奇奇·萨伐罗)这样的名字则完全是新的。在岩石朝西的一面,我们看到了一只小鸟和另一个有突出下巴的头像。

    三号岩石是一块低岩石,只有一处稀疏地刻着北山羊。这块岩石朝北向下倾斜,最后延伸到碎石和卵石之中。这些碎石和卵石也许是开采红宝石的矿工所为。

    四号岩石。在三号岩石和四号岩石中间的空地上有一些碎石,四号岩石突然升高到与二号岩石顶同样的高度。这个高度呈波浪形延伸,一直到最后突然停止。在路边原先就有一堆碎石。碎石顶部就是在这块岩石上进行雕刻的人们的操作台。现在这个石堆已经被筑路工人切开了。原始的一面仍保留在喀喇昆仑公路的右边。再往前有一个粘土堆,其中一部分被格奈希人用作墓地了。属于第三纪的山峦的西部高处的碎石和粘土夹层述说着先前的地质状态。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文物。从4号岩石的西面开始的这些沉积物的腐蚀使供人类活动用的岩面裸露出来,因此,所有的岩画在时间上都比这些沉积晚。

    岩石记录了许多新事物。这块岩石上只有一段公元5世纪的笈多体婆罗谜文铭文,另一段铭文是草体的,余下的都是人和动物的图形及一些符号。除了一个身着典型贵霜服装的人外,其他图形都非常粗糙,但他们的手上都有5个手指。岩石上还刻有大量的马匹,其中一些腿上套着轮子。这块岩石上有一个清晰的深深的壁龛,其它的画都刻在平坦的表面上。

    从朝南的那一边开始,在右底部有一小群刻画得很深的北山羊,它们的顶上有一个人,两手叉腰,好象在与自己面前的一头刻画粗糙的动物说话。左边,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细绳,牵着一只山羊。北山羊很明显是画的。下面是婆罗谜文传说故事“瓦希的征服”(Vijaya Vahi),在吉拉斯也见过这个神。它的左下方是另外一幅场景,共三排人物:中间的一排非常模糊,在这里我们看到第一排有4个人,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只北山羊;第二排有两个人;第三排是3个人。人的手摆出不同的姿势,动物看上去也非常生动活跃,好像在举行集体活动,可能是在跳舞。

    经过路边一些动物岩画,我们直接来到了一个刻得比较深的壁龛。壁龛中最吸引人的主要物体是垂直放在一群北山羊中间的一柄短剑,两条平行线水平经过剑身,有一个T形的短柄——一种非常古老的样式。在它的右边是另一把短剑,两剑之间有一只北山羊;仍然是在短剑的右边,有两条悬挂着的曲折的绳子。在另外两个地方也有这一主题的岩刻。壁龛左边的岩刻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奇特的骑士,他骑着一匹有浓密尾巴和轮形腿的马,他的左手拉着马笼头,右手拿着弓。在他的前面有为数众多的北山羊,但在中间是两条垂直悬挂的曲折的绳子。下面是另一个刻画的人。壁龛朝外一面的底部有一匹马,它的身体是用双线勾勒的。顶部的左边是一头凶猛的北山羊,头角弯曲呈争斗状态。

    接着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场地,看到底部有一群北山羊,上面是4个手握鞭子骑在飞奔的马上的骑士,一个人站在地上,其上面左右都有公北山羊,一只肥壮,一只则有交叉的身体。这个场景的的顶部是另一群北山羊,中间有一棵树。还是在上面,有一群北山羊,有一个人在展示每只手上的5个手指头。在观察了很多动物岩刻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小而浅的壁龛前面,这里刻有两个人物,他们的每只手上有5个手指头。每个人都在两头北山羊的前面,好象他们在进行一项集体活动。左边是一根从顶上垂下来的绳子,末端呈十字形,十字形的其余三个头上挂着勾子。

    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刻得深一点的壁龛,它的左边是雕刻的北山羊,还有草体的文字,古老一点的画非常模糊,新画的北山羊拥有粗壮的身体。有一处有一只蜘蛛,更多的骑士和北山羊在左边。接着是6个连续的各具特点的小壁龛,第一个壁龛中有一个圆圈,分成4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点,右边也有一只蜘蛛。在第二个壁龛中,除了人和动物外,还有绳纹图案,里面的拱形门上有一个带若干半圆的圆圈、有一只北山羊,角的弧线里面有3个圆圈。接着是一个狩猎的场面。在第4个和第5个壁龛之间,有人站在那里,每个人伸展着有5个手指的手。还有一个太阳符号。

    我们继续向左走,没有看到刻划较深的岩画,但还有刻画较浅的骑士和北山羊。在一个地方,三只北山羊排成一排,后面跟着一些小北山羊。后面跟着更多的北山羊,把我们引到最低处的一个平坦的岩面,在那里,我们看到4只北山羊向右看着一个站在前面的人,前面是一个骑士。人和骑士是用不同的手法刻画的,比北山羊古老。这个人穿着典型的贵霜服装,两只手放在腰上,头部模糊,但看上去有一个圆形物围绕着头。一名骑士站在他的前面,好象是在提供信息。这个人毫无疑问属于王族,信息是直接向他提供的。

    此后,没有再看到岩画,岩石呈陡峭的斜坡一直延伸到地面。

    当我们从公路右边的岩石的尽头走回来,就来到了一堆黑圆石前。其中两块上面有岩刻。一幅是一只单独的北山羊,另一幅是一个图案,可能表示一只动物背上的一件重物,最上面是一只水桶。一块岩石上有婆罗谜文铭文:pratishthita iha shamano,即“有一位沙门在这里定居”。另外一块圆石上有大一点的铭文,面朝公路。铭文为:

    Sampasarasya sisya nama Vasukirti Sramano,即“沙门名叫婆苏诘尔迪(Vasukirti),是莎姆巴莎罗(Sampasara)的弟子”。

    继续向南,在中国筑路工人开凿的两个洞穴前面,我们看到了一块单独的岩石。在朝山的那一面的底部我们看到了两排北山羊。其中一只犄角的弧线之间有一个点。

    公路左边朝东方向也有一些独立的岩石。距离直升机机场不远,在喀喇昆仑公路底部的右边我们看到了一幅岩刻,上面是一个骑马的旅行者,在他的上面刻着两头北山羊。在其他有岩刻的大圆石中,最重要的是河岸边附近的一个可避风的岩洞,在朝公路的一面,雕刻着一些北山羊,下面是马背上的一个人。真正的掩蔽所在北边。构成该洞的圆石上刻有北山羊,地面上也刻有很多北山羊。洞内外壁上有婆罗谜文铭文,左边的一则是Sri Charanasya,最左边是Siha samprapta Chandra Sri Deva Vikramaditya.意思是旃陀罗·斯利·提婆·维克拉玛迪蒂亚获得(即征服)了西哈。另一则铭文是Dharmapriya……Buddha(Bhikshu),即“佛教比丘法爱”;另外两则,一则是Vijaya(胜利),另一则是Sankarasya,即“商迦罗(即湿婆)的”。

    罕萨灵岩和一些独立圆石上的草体和粟特文铭文显示了这一地区自有文字之前到贵霜的征服,以及后来提婆·斯利·旃陀罗·维克拉玛迪蒂亚(Deva Sri Chandra Vikramaditya)在这里建立政权的历史。虽然这名统治者有着与笈多皇帝相同的名字,但显然是一位当地王子。他的后面有一则带标题的铭文,铭文属于后笈多(Post-Gupa)时期。汉文铭文可能也刻于这一时期。最后我们看到了一段带有藏文的铭文,也许是公元8世纪早期藏人征服此地时留下的。后来我们还发现了一段特拉哈(Trakha)统治者的铭文。

    [1]意为“月亮城”。——译者

    [2]Vishaya为古代一种行政单位的称呼,相当于县。——译者

    [3]亦可译“鸣友”。——译者

    [4]亦可译“海军”。——译者

    [5]亦可译“佛护”。——译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