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秘-解密人体科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脑的秘密

    想知道你大脑的体积吗?——两手握拳,合在一起成球状。作为以立方厘米计算的整个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质,大脑也是科学界尚无人摘取的最大发现。究竟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产生意识?尽管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越来越多,但科学家直到今天所发现的有关大脑的秘密,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大脑和记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神秘的。

    大脑令人困惑的地方

    在人脑中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中,最令人困惑的就是大脑的微观机制和它的工作机理。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很少。比如:人脑如何处理信息呢?人脑中信息的表象是怎样的呢?等等。

    其次,精神分裂症在关于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问题中,是占主要地位的,患者出现幻觉、思维障碍、妄想、精神活动与现实活动脱离等症状。对于这种脑病的病因,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答案。还有一种疾病——癫痫,人口中约有二百分之一的患病几率,但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至今没有弄清楚病因。再有一种疾病就是老年痴呆症,医生在为这种脑病患者做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沉积在他们的脑中,但至于它是怎样产生的?在发病过程中又起到何种作用?目前仍然是一个谜。

    最后就是有关意识。在近代生理学家看来,大脑皮层是智力和意识活动的中枢,并提出大脑的发达程度和智力的高低与脑子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医学家们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甚至还对许多杰出人物的脑子进行了解剖。实验证明:正常成年男子的脑重大约为1.42千克,女子的脑重比男子要轻十分之一。如果男子脑重轻于1千克,女子轻于0.9千克,就会影响人的智力。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又得出了一些与定论违背的论调。比如英国的神经科专家约翰·洛伯教授就指出:人类的智力与脑可能完全无关。因为一个完全没有脑子的人,也一样可以有卓越的智商。他的理论依据是: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每次考试都相当优秀,但当对他的脑部进行探测后却发现,他的大脑皮层厚度仅有1毫米,远低于正常人的45毫米,他的脑部空间充满了脑脊液。还有一位医院的女工作人员,智商高达120,然而她根本就没有大脑这部分。

    如果大脑皮层是智力和意识的活动中枢,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这位没有脑子的高才生呢?比如洛伯教授发现的“水脑症”,虽然有脑,但不及正常人的1/4。那么他们的智力为何会那么高超呢?令人费解。

    大脑中的嗜酒中枢

    在大脑探秘中,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另一个关于人脑中枢的研究,用来验证人脑中是否存在嗜酒中枢。面对一些酗酒的人,科学家想:既然大脑中有负责正常人进食和饮水的延脑,那能不能找到嗜酒的中枢呢?

    前苏联的科学家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大脑中下丘脑与嗜酒有一定的关系。经过研究,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的苏达科夫认为,酒精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破坏下丘脑神经细胞。在对许多动物和人类中的嗜酒的人的下丘脑检测后,科学家发现,酒精细胞会破坏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而被破坏的神经细胞还会发出“索取”酒精的指令,于是嗜酒者就会沉湎于无休止的酒精麻醉当中。科学家为了证实这一点,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老鼠连续饮酒一个月,这些老鼠全都变成了酒鬼,然后再破坏一部分老鼠的渴中枢,并且一连数天不让所有实验鼠喝水,后来面对清水和酒精时,在90只老鼠中只有6只选择了清水,其余的84只全部选择了酒精;而没有喝过酒和动过手术的老鼠,都是选的清水。

    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受酒精的刺激后,动物大脑中的嗜酒中枢可能会转化成渴中枢。因此有些科学家断言,大脑的嗜酒中枢就是渴中枢。

    该实验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仍然有一些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仍然怀疑人脑中存在着嗜酒中枢。他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在动物身上获得结果能否同样适用于人类,因为与动物嗜酒是一种人工造成的生理需要不同,人的嗜酒情况非常复杂,还有遗传、环境、习惯、性格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其次,实验仅是证明了一部分动物大脑中的嗜酒中枢而已,对于所有动物来说是否成立也需要进一步的证明。因此,对于人脑中是否存在着嗜酒中枢,更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大脑意识究竟是什么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意识研究的态度十分简单,他们认为意识是无法科学解释的,精神世界是难以言喻的主观世界,客观研究无能为力;或者认为思维只是大脑的行为,一旦能够完整的描述大脑各种活动,一切自然不言自明,意识根本无需解释。

    然而由于大脑研究新技术带来的希望,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纷纷致力于大脑意识的研究了。

    如今,意识研究有严肃派和不明确论派两种。在严肃派看来,作为一种大脑活动过程,意识是是神经协调活动的产物。这也不无道理,不过,他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神经活动都有意识,很多人类行为似乎是无意识的,或是出于下意识的习惯。因此,他们又开始寻找所谓的“意识的神经关联(NCC)”,看看当信息从意识的边缘进入明亮的中心意识时,大脑会有什么变化。

    这也可以有效找到大脑的运转机制。早期科学家发现,当神经元参与意识的形成时,它们倾向于同时凸起。当有“心事”时,大脑某些区域好像也会起作用,比如前额叶区必须要参与活动。大脑中间的褶皱部分、被称为前扣带脑皮质的区域,似乎更加重要。

    然而,在形成意识时神经活动不只是涉及了单一的活动机制,相反,它似乎与大脑的活动强度有关。如果大脑的活动在各种方面都得到加强,就会出现大量的神经突触和前额叶活动,从而对某事物产生强烈的意识。NCC的探索者潜意识里认为意识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仍希望能最终发现某种更加独特的活动机制。但是,意识看上去越来越像是大脑的全部工作,是神经活动的核心任务。

    除了NCC研究者,还有另外一群意识研究者。他们认为,意识这么特殊,不可能仅是大量脑部活动的总和,还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法则来解释这一切。

    曾经就有人提出“泛心论”,在他们刊例,所有物质都有水平不一的“意志”——“原精神”,而大脑只是因为集中了足够多的这种“意志”,才让它突破临界点的。还有人认为,意识可能是活跃的神经元产生的一种回荡电磁场。但到这个阵营目前为止最流行的假说是:神秘的意识与某种神秘的量子力学直接相关。

    目前也开始出现了第三种研究方法。它不是像通常的神经学或非同寻常的物理学机制从某种特殊机制层面来解释意识,而是试图把意识看作某种普遍的生物活动种类之一。例如,“自体形成”论就认为,意识是比较普遍的生物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形式。生命本身是一种认识世界并对世界做出反应的认知行为,因此意识也只是对一种基本生物原则的深入阐述。他们希望采用这种“分类”法最终能以一种普遍适用的准确模式来描述认知。这样就能把所有不同认知形式轻松地联系起来。但是,这种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科学家看来,最终破解意识的谜题还遥遥无期。

    相关链接——人用的最多的是左脑

    众所周知,人的左手开发右脑,右手开发左脑。而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右手,所以用的最多的自然就应该是左脑了。

    另外,人的左脑的脑容量要远远低于右脑,而“左撇子”的大脑一般要比用右手的人发达。

    人脑中的2000亿个脑细胞可储存1000亿条信息,每小时思想就可以游走150多千米,拥有超过100兆的交错线路,平均每24小时就会产生4000多种思想。然而,人们仅仅运用了人类的大脑——这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的器官的不到5%,大脑待开发的潜力无穷的。

    大脑可分为左脑、右脑两半部分,而左右脑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左脑与右脑形状相近,但功能却大不一样。右脑支配左手、左脚、左耳等人体的左半身神经和感觉,而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感觉。经实验证实,右视野同左脑相连,而左视野同右脑相连。

    语言中枢位于左脑,所以左脑是用语言来处理信息的,用语言来表达收到、看到、听到、触到、闻到、尝到的信息。左脑和显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右脑的五感被称为“本能的五感”,与潜意识有关,被包藏在右脑的底部,控制着自律神经和宇宙波动共振等。右脑是以图像来处理收到的信息的。通常人的都受到左脑理性会控制和压抑右脑五感,因而它很难发挥其潜在本能。那些懂得灵活运用右脑的人,可听音辨色,或闻到味道、浮现影像等,心理学上称之为“共感”。这就是大脑有待开发的潜能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其实就是只要右脑的思考力和记忆力结合起来,就能够与不靠语言的前语言性纯粹思考、图像思考相连结,从而引发独创性的构想。

    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得主罗杰·斯佩里教授归类整理了左右脑的功能差异。右脑为本能脑、潜意识脑,主要功能为:图像化机能(创造力、企划力、想象力),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直觉力、灵感、第六感、念力、透视力、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数学、心算)。左脑为意识脑,其主要功能为:语言、知性、知识、理解、思考、推理、判断、抑制,以及五感(视、听、嗅、触、味觉)。

    生物钟是怎么回事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生物钟”。作为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实际上,生物钟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决定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随时间节律人体有着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例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相差l℃多。当人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发生改变时,往往是预示着疾病或危险,矫正节律则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科学家指出:如果我们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时,能按照自己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反之,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

    有趣的生物钟现象

    许多生物都存在着有趣的生物钟现象。比如在非洲的密林里,还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1小时就会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通过看它的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仅有15秒,因此当地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来推算时间,称为“鸟钟”。

    在植物中也有类现象。南非有一种大叶树的叶子每2小时就会翻动一次,当地居民因此将其称为“活树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可以报时的野花,它们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就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

    不仅如此,微小的细菌也能知道时间。据美国《自然》杂志上报道,某些单细胞生物体有着十分精确的生物钟。

    人体生物钟

    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会受到生命节律的支配。那什么是人体生物钟呢?

    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的研究也证实,每个人从出生之日到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多种自然节律,这些自然节律人们称为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而人体内还存在着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种,根据大脑的指令,生物钟可以调节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使其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科学家们早在19世纪末就注意到了生物体的“生命节律”现象。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长期临床观察后逐渐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及行为的起伏中,有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

    20多年后,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发现人的智力波动周期是33天。于是,科学家们根据人的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3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并将其形象地称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

    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创造了“生物钟”一词,这是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

    据专家介绍,人类已经发现了12个基因与生物钟相关,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帮助治疗疾病。

    人类生物钟一天慢18分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生物钟同时钟并不是同步的。人类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18分。而这种生物钟与时钟差距在其它动物和植物身上更明显,一些动物的生物钟周期是23~26小时,而植物是从22~28小时之间。

    研究者认为,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以鸟为例,如果它严格按照时钟作息,那么每天早上当它出来觅食时就会发现,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所以它必须打乱自己的生物钟,早起觅食。严格守时的生物,会面临最大的竞争压力,最终趋于灭亡。

    但是为什么生物钟与时钟的不同步不会累计起来最终打乱我们的生活规律,让我们醒来得越来越晚呢?研究者称,这是因为光线可以影响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和体温等,不断来重新设定生物钟。

    研究者利用计算机曾做过一个模拟生物钟进化的实验。实验证明,那些对竞争最有利的生物钟周期的确是接近24小时,但又不是特别接近。

    小知识——利用生物钟,提高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一天当中究竟什么时候最好呢?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学习和工作时间呢?生理学家研究发发现,人的大脑在一天当中有一定的活动规律:

    1点钟:由于是深夜,大多数人一般已睡了3~5小时,由入睡期-浅睡期-中等程度睡眠期-深睡期,此时进入有梦睡眠期,因此易醒或有梦,对痛特别敏感,此时容易加剧有些疾病。

    2点钟:利用这段人体安静的时间,肝脏仍然在继续工作,它会加紧产生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并清除一些有害物质。此时,人体大部分器官处于休整状态,工作节律都会放慢或停止工作。

    3点钟: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此时,人的血压较低,脉搏和呼吸次数也较少。

    4点钟:呼吸仍然很弱,血压更低,脑部的供血量最少,肌肉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人也容易死亡。此时,人体全身器官节律仍在放慢,但听力很敏锐,容易被微小的动静所惊醒。

    5点钟:肾脏分泌少,人体已经历了3~4个“睡眠周期”(无梦睡眠与有梦睡眠构成睡眠周期)。这时候醒来很快就能进入精神饱满的状态。

    6~8点钟:此时,大脑开始进入第一次最佳记忆期。机体休息完毕并进入兴奋状态,肝脏已将体内的毒素全部排净,头脑清醒,大脑记忆力强。

    8~9点钟:神经兴奋性提高,心脏开始全面工作,记忆仍保持最佳状态,精力旺盛,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此时,可以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或学习内容。

    10~11点钟:人体处于第一次最佳状态,身心积极,热情将持续到中午午饭。此时,内向性格者创造力最为旺盛,任何工作都能胜任。

    12点钟:此时,因为人体的全部精力都已被调动起来,需要进餐。人对酒精很敏感,午餐喝酒的话,会影响下午的精神状态。

    13~14点钟: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精力消退,进入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低潮阶段。午饭后,精神困倦,此时,大脑反应比较迟缓,感到疲劳,最好午睡半小时。

    15~16点钟:试验表明,此时长期记忆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一些需“永久记忆”的内容记忆。工作能力逐渐恢复,是外向性格者分析和创造最旺盛的时刻,可以持续数小时。身体重新改善,感觉器官尤其敏感,精神抖擞。

    17~18点钟:试验显示,此时是完成比较消耗脑力作业和复杂计算的好时期。工作效率更高,体力活动的体力和耐力达一天中的最高峰时期。

    19~20点钟:体内能量消耗,情绪不稳,应该适当休息。

    20~21点:大脑又开始活跃,反应迅速,记忆力尤其好,直到临睡前为一天中最佳、最高效的记忆时期。

    22~24点:睡意降临,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大家可以据此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时间表。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生物钟是一样的”,最佳学习和工作时间也因人而异。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自己的“黄金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睡眠时为何会做梦

    人为什么会做梦?梦有什么意义?梦对人有什么影响?……千百年来,占梦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生物学家,都一直为此苦苦求索,然而真正系统而比较准确的研究还是近现代的事。

    对梦的探究

    人类从17世纪对做梦这件事开始进行较为严谨的科学研究。1886年,梦学专家罗伯特经过研究认为:在一天的活动当中人所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无数信息,必须经过做梦释放一部分,这就是着名的“做梦是为了忘记”的理论。这个理论在100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重新流行。

    在罗伯特以后不久,弗洛伊德又提出了心理学解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他在多种多样的愿望中,更为重视性的欲望。认为性欲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本能是一种需要,需要是要求满足的,梦就是满足的形式之一。弗洛伊德还认为,作为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梦是一种清醒的精神活动的延续。通过梦我们可以洞察到人们心灵的秘密。梦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意识活动在人睡眠时减弱,对无意识的压抑也随之减弱,于是无意识乘机表现为梦境的种种活动。

    而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则认为,做梦有目的性,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从对梦的期待中,人们可以看出梦的目的。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做梦时,每个人都好像有个在等待他去完成的工作,好像他必须在梦中努力追求优越感一样。因此,梦必定也是生活样式的产品,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人在睡眠时和清醒时是同一个人,结合白天和夜里两个方面表现才能认识他完整的人格。

    弗洛伊德的另一名学生荣格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理解和分析梦的前提是重视潜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梦具有某种暗示性,梦所暗示的,属于当下的事物。问题与冲突的根源所在,通常是诸如婚姻或社会地位。梦暗示着某种可能的解释。甚至有时梦还能指点迷津。

    可以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对梦的心理机制、梦的成因以及梦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弗洛伊德的理论从20世纪初一直流行到60年代,后来世界上对梦的研究慢慢地离开心理学领域,进入生物学实验室,做梦从此也被视为是一种生物现象。

    生物学对梦的解释

    作为法国里昂梦学实验室的神经生物学家,米歇尔·儒韦是梦学研究的国际知名专家,他于1959年把有梦定义为“反常睡眠”。儒韦通过脑电图测试,发现人每隔90分钟就有5~20分钟的有梦睡眠,仪器屏幕上反映的不同信号,也显示了人在睡眠中大脑活动的变化。如果在脑电图的电波上显示无梦睡眠时把接受测试的人唤醒,他会说没有任何梦境;如果在显示有梦睡眠时唤醒他,他会记得刚刚做的梦。

    他把老鼠有梦睡眠中发出的信号码进行比较,发现做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相同亲缘系统的老鼠有近似的信号码。后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员布尔加的一项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对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后,布尔加发现出生后被不同地方的两个不同家庭分别抚养大的双胞胎,做梦经验竟然很是相似。由此也可以证明,人的梦境表现是遗传记忆。

    此外,通过X线断层摄像仪测试,研究人员还发现人的大脑在有梦睡眠阶段的图像接近于清醒时的图像。有趣的是,研究人员用仪器进行测试还发现,做梦并非人类的专利,鸟类和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也都会做梦。

    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对老鼠进行实验,一位科学家发现有梦睡眠还与大脑的记忆有关,与被剥夺有梦睡眠的老鼠相比,做梦的老鼠更能记住经验。但是,这一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人类,因为在对精神沮丧病人进行治疗时,医生会用一种叫做单一氨氧化酶的抑制剂。这种药会完全取消人的有梦睡眠,但却不会引起人脑的记忆紊乱。

    另外,从生理机制方面,世界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解释了人为什么做梦。他认为,梦是睡眠时的脑的一种兴奋活动,睡眠是一种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引起了它的对立面——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中抑制过程广泛扩散并抑制了皮层下中枢,人便进入了睡眠状态。人的大脑皮层进入睡眠后,就会出现弥漫性抑制,也就是抑制过程像水波一样扩展。人在熟睡时,弥漫性抑制占据大脑皮层的整个区域以及皮层更深部分后,这时是不会做梦的,强大的抑制过程所淹没了心理活动。当浅睡时,我们大脑皮层的抑制程度较弱且不均衡,这便为做梦提供了条件。

    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可以利用发达的现代科学来分析梦的奥秘。有的科学家认为:梦是快速眼球运动“意像”集合,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N)中会产生梦境,此时脑电波振幅低、频率快,呼吸和心跳不规则,周身肌肉张力下降。当这时候叫醒睡眠者,他会说正在做梦中。如果做梦者被不断地打断梦境,就会变得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甚至暴躁和性急。

    当然,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对梦的解释和研究有些解释还欠妥和过于简单,也并非完全正确。但可以相信,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会使当代和未来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家们对梦做出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释。

    噩梦是疾病的预兆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梦可以用来诊断疾病。他曾断言,人可以通过梦得到患病的信号,甚至还可以治好它。现在的研究已经从多方面证实了这个假设。

    在梦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后,有关科学家就指出:由于白天人处于醒觉状态,疾病的微弱刺激被外界的刺激掩盖了。而到了晚上,由于外界进入人体的信息减少,脑中有关部位就可以不断收到来自病变部位的微弱信号与微弱信息,导致噩梦缠绵。因此,经常性重复出现的噩梦往往是疾病的信号,它们预示我们身体可能存在某些疾病。

    我国古代医书《灵枢·淫邪发梦篇》曾详细论述过梦境与脏腑虚实的关系。国外医学家也会通过对分析梦来预报某些人体疾病及其发生部位。据说疾病导致人体组织内生化的改变,会破坏体内血清促进素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疾病初起的微弱信息,在睡梦中都能反映出来。因此,同一个情景反复出现的梦,称为“预兆梦”。

    比如,患有高热病,可能会经常梦见自己腾云驾雾;患有心血管疾病,会经常梦见自己从高处跌下来,但始终落不到地面上;经常梦见自己被关进黑色的笼子或箱子内,气喘不来,表明可能患有呼吸道疾病;冠心病及心脏病患者,往往梦到被追逐,心中恐惧却无法喊叫出声,结果会突然惊醒;经常梦见自己在行走时,背后突然被人刺了一刀或踢了一脚,可能是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泌尿系统结石;常梦见自己身负千斤重担登山,表明可能是胸腔积液,或患上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经常梦见自己进食腐鱼烂虾,通常是胃肠疾患的征兆;经常梦见自己与人发生口角,甚至梦呓中出现骂声或呼叫声,表示可能患有寄生虫病;经常梦见自己头部被人用利器戳击或被闷棍打击,可能已患有脑部肿瘤;经常梦见蜘蛛、毒蛇等缠身,可能是皮肤将起疱疹;妇女常梦见小孩将她的乳房咬得疼痛无比,表示有可能患了乳房疾病;梦见肚子被蛇咬,可能患了溃疡病;等等。如果发生了此类情况,最好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噩梦也可预示疾病的转化。如果疾病正逐渐加重,患者就常在梦中被人追杀,虽竭尽全力搏斗拼杀,终免不了被杀被逮或跌落深渊。也有的在梦中为了躲避追杀东躲西藏,远走高飞,但最终仍被发现或逮住,以至患者总是从梦中惊醒,心跳加剧;如患者在梦中总是英勇无比,最终大获全胜,则疾病好转趋向痊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噩梦的确有预示疾病的可能。不过这种预示作用的确不足,它缺乏统一规范的应用象征物,准确性也不好,而且在数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而且,至今还没人能够完全根据梦境来诊断疾病。因此,噩梦对疾病的预示只能称得上是一种提示,并为医生提供一些参考,而不能作为判断疾病的准确证据。

    相关链接——睡觉时为何会流口水?

    很多人都以为睡觉流口水是因为梦见吃东西,其实不然。在正常情况下,人睡着后并不会流口水。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某些疾病使然。

    睡觉时流口水,首先应该考虑睡姿是否恰当,因为有些姿势比较容易引起流口水的现象。如侧卧、趴睡等。但若长期如此,就可能是因某些身体疾病所致。一般来说,睡觉时流口水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口腔卫生不良。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人在睡觉时不自觉地流口水。由于口腔里的温度以及湿度非常适合细菌繁殖,牙缝和牙面上食物残渣、糖类物质的积存,容易引发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这些炎症又会促进唾液的分泌。所以,如果口腔被细菌感染,引起疼痛,就容易流口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局部用药的方法来促进溃疡愈合。一旦溃疡愈合,流口水的情形就会自动消失。

    二、前牙畸形。这是导致人睡觉时流口水的另一个原因。牙齿畸形者,尤其是凸面型牙齿畸形患者,门牙明显向前凸出,经常开唇露齿,睡觉时唇部也难以完全覆盖前牙面,上下唇常自然分开,这样也很容易流口水。治疗这类症状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矫正牙齿。

    三、神经调节障碍。神经调节失常也会使人在睡觉时流口水。因为人体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的结果,“望梅止渴”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所以,一些患有神经官能症,或者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全身疾病的患者,睡觉时都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使大脑发出错误的信号,从而引起唾液分泌量增加。

    除了上面几种情况,药物因素也可能导致睡觉时流口水的现象。某些抗癫痫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引发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所以我们在选择药物时也需要多个心眼儿,尽量不要选用可能产生副作用的药物。

    人体辉光现象

    我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描绘了众多神采各异的神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头上都有3圈奇妙的光环。无独有偶,在早期的西方,基督徒也将他们神圣的始祖——耶稣用美丽的光环来围绕。这种光环在其他一些国家的古老宗教图画中也能看到。

    这些圣人们的身体周围真的有一层光晕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到了近代,却屡屡有人发现“凡夫俗子”身上也会出现发光的现象!

    令人惊讶的人体发光现象

    早在1669年,丹麦着名医生巴尔宁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惊人的消息:一名意大利妇女的皮肤竟然可以发出鲜艳的光芒!而在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里也记载了类似的趣闻,他发现一名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汗水会发光:在黑暗中,这个人身上被汗水浸透的衬衣如同被神奇的火焰笼罩着一样,发出熠熠光辉!

    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技师》杂志上,也记述了一名美国妇女脚趾发光的事例。有一天,这位妇女在入睡前突然发现自己右脚四趾的上半截竟会发光,同时还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她甚至尝试用肥皂来洗脚,但都不能使脚趾发出的光和味道消失。

    1934年5月,英国一名妇女在睡觉前发现自己的胸部发出肉眼可辨的淡蓝色光亮。

    ……

    整个人体发光现象最早是在1911年被发现的,当时英国一名医生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时,以外地发现了环绕在人体周围宽约15毫米的发光边缘。那天,医院的理疗暗室里一片漆黑,这名医生正透过双花青素染料刷过的玻璃屏观察病人的治疗情况。突然,一个奇异的现象发生了:被观察者——那个裸体病人的体表竟然发出了一圈15毫米厚的光晕,而且光晕的色彩鲜艳瑰丽,若隐若现,好像云雾飘渺,又似气体凝聚,非常神秘莫测。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使用高科技仪器对人体发光现象进行过研究,试图探究个中秘密。“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就曾采用具有世界上最高敏感度的、用于检测微弱光的光电子倍增管和显像装置,成功实现了对人体发光显现的图像显示,并把这种辉光命名为“人体生物光”。

    人体辉光试验

    令人称奇的是,科学家在研究“人体辉光”的照片时发现,照片中人体的闪光处恰好与中国古代针灸图上的针灸穴位相吻合,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辉光样式。

    另外,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还表明,辉光在人体产生疾病前,辉光图像会变得模糊,如同受到云雾干扰的“日冕”一样;而在人体癌细胞生长时,辉光则会变化成片云状。

    苏联研究人员曾对酗酒者进行过“人体辉光”的追踪拍摄。他们发现,饮酒者在刚端起酒杯时,环绕在指尖的辉光清晰而明亮;但在饮酒数杯之后,光晕慢慢变成了苍白色,同时光圈也开始无力地闪烁着向内收缩,变得黯淡失色。

    他们还对吸烟者做了类似的试验:一天只吸数支烟的人,人体的辉光基本上呈正常状态;而当吸烟量逐步增大时,辉光便开始跳动,开始变得不调和;如果是烟瘾特别大的人,辉光甚至会脱离与指尖的接壤,开始偏离中心。

    1980年以后,美、日等国的科学家在对人体辉光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高科技性光圈向后缩。研究发现,男女双方彼此的辉光在拥抱接吻时会变得格外明亮。还有一个同样有趣的发现,当单相思的人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两人的辉光会呈现一暗一亮、一弱一强的对比现象。据此科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用人体辉光的这种特性,可以来检测恋人是否真心相爱或能否组成幸福的家庭。

    研究还发现,随着人的行为意向、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人体辉光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例如,如果某人产生了用刀子去捅死另一个人的想法时,心怀恶意的这个人的指尖会有红色的辉光出现;与此同时,有预感的受害者的指尖则会出现橘红色的光团,光团还会变成象征痛苦的弯曲状,同时身上产生蓝白色的辉光。而当一个犯人说谎时,他的身上则会出现各色交替闪耀的辉光。

    人体辉光的特征

    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发现,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周围都有以一定节奏脉动着的彩色光环和光点。比如对人而言,有关实验就表明,人体辉光的颜色和形状会随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来说,青壮年的光晕要比老人和婴儿的更明亮;身体健壮的人的光晕要比身体羸弱的人的更明亮;运动员的要比一般人的明亮。而同一个人不同部位光晕的亮度也不一样,比如手和脚的光晕亮度较大,而胳膊、腿和躯干的亮度相对的就要小一些。

    人体的这种神秘的辉光应该是在特殊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发出的,属于“被动发光”。那么人体会不会“主动发光”呢?回答是肯定的。不过,人体的主动发光只能产生一种超微弱的冷光,据测定,它的能量非常微弱——这种超微弱冷光,仅仅相当于200千米外一只1瓦特灯泡散射出的光芒。所以这种光以肉眼难以辨认,只能通过特殊仪器才能观测得到。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身体能够产生神奇光芒的秘密一直浑然不觉。

    不过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每个人自呱呱坠地到离开人世,他的身体自始至终都在发散着这种超微弱的冷光,而这种光也会随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长、健康状况的好坏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状态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来说,正常人身体两侧的超微弱冷光应该是对称的,但是如果身体感染了疾病,冷光就会失去平衡。因此,研究冷光的这种特性也成为了人们探索生命奥秘的一种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身体发出的辉光只有20毫米左右,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很难用肉眼观测到。不过,经常练功的人,特别是功底较深的人,身体就能发出很强的辉光。功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辉光在黑暗处就可显现为可见光,用肉眼也可以看到。许多练功的人,特别是一些功底深厚的气功大师,在进入气功态时,常从百会、劳宫、印堂等多处穴位发出一种常人看不见的辉光,甚至在头顶出现一些光环、光柱,身体周围也会产生一个光环,功力越高,光环的亮度越大。

    辉光来自哪里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已经知道,有生命的人体可以发出一定强度的辉光。那么,这种辉光究竟事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至今还在不断探求。

    有科学家认为,人体发光仅仅属于正常的荧光现象。原因是这些能发出辉光的人的血液里含有特别强的有丝分裂射线,这种射线可以激发体内的某种物质,于是便使身体产生了荧光现象;还有的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的产生是体表的某种物质的射线与空气中光线复合的结果;也有科学家提出,辉光的产生是人体盐分、水气以及人体高频电场的综合作用。当然也有人认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全神贯注在宗教信仰之中的时候,他的神经系统会高度兴奋,皮肤因此发出光来;另有观点认为,人体的光导系统或经络系统的外在显现是辉光产生的原因所在。而在心灵学家看来,辉光纯粹是人灵魂不死的精神显现,这显然是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解释。

    总之,无论哪种解释,都缺少足够的科学依据来证明。至于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才能发出可见光来,目前更是一个不解之谜。

    奇闻轶事——不同辉光代表的含义

    在西方,人们对不同色泽的人体光辉所代表的含义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红色彩光:欲望,活力,威力,赢的渴望,成功,高峰的经验,行动,运动的热爱,挣扎,竞争,意志力,领导力,力量,勇气,激情,性亢奋,现实,务实,占有欲,冒险性,求生本能。大多数年轻的孩子以及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具有明亮的红色辉光。

    绿色彩光:坚持,忍耐,不屈不挠,固执,有耐心,服务心,奉献心,有责任感,赋予工作和事业高度的价值,对崇高的理想和个人成就具有极大的企图心,具有专注和适应的能力。通常来说,绿色彩光代表学习成长,父母,社工人员,咨询师,是属于心理学家及专注于为世界带来正面改变的人。

    橙色彩光:创造力,情绪,自信,人际关系,友情,社交,人群互动等能力。许多营销人员、企业家和从事公共关系的成功人士,都属于橙色。

    黄色彩光:阳光,热情,开朗,幽默,乐观进取,有智识,开放,温暖,轻松,快乐,具有组织能力,充满希望和灵感,愿意支持鼓励他人,同时还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

    蓝色彩光:深度的感觉,奉献,忠诚,信任,渴望沟通,重视人际关系,喜欢梦想或艺术,以他人的需要为先,常常深思冥想,活在当下,敏感,直觉,内敛,独处,渴望和平宁静和亲切的人际关系。蓝色彩光的人会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好学生以及心灵追求者,喜欢寻求生命真理的正义和美的事物。

    紫色彩光:魔术,原创,超越,拥有超感能力,特殊个性和魅力,实现梦想的能力,转化能量为物质的能力,带来欢乐,和高度意识连结,轻松幽默,包容,敏感,慈悲柔软,活在自己所营造的梦想世界。

    白色彩光:心灵导向,对宇宙神性开放而接纳,超然于世俗琐事,内在的感悟,宇宙的智慧。年轻的孩子、能量工作者以及经常深思冥想者,多是属于白色彩光。

    当然,西方的学者对人体辉光的这些演绎是否正确,或许已从科学研究的初衷逐渐演变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宿命学模式,还有待以后慢慢分解。

    认识人体的潜力

    大量事实证明,人体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来。比如人在危急关头,往往就能充分发挥出体内的潜在能力。

    有一位飞行员由于飞机故障迫降了,而当他在地面察看飞机起落架时,突然有头白熊抓住了他的肩。情急之下,飞行员竟然一下子跳上了离地面2米的机翼。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当时竟然还是穿着笨拙的皮鞋、沉重的大衣和肥大的裤子!

    还有一位50多岁的妇女,在着火时,抱起一个比她还要重的装有贵重物品的柜子,从10楼一口气搬到了楼外的地上。等到大火被扑灭后,她却无论如何也搬不动那个柜子了。

    医学家认为,人体许多器官其实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一旦器官的一部分损坏了,另外的部分就会取而代之,继续维持正常的功能,因此才能维持生命的继续。

    身体器官惊人的潜力

    正常情况下,安静时人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为5000毫升左右。一旦得了某些疾病,输血量可能会减少到每分钟输出1500毫升,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参加剧烈运动,心跳加速跳动,每分钟输出的血液可达2万毫升以上。由此可见心脏的潜力是多么巨大。

    人体内到处都遍布着的毛细血管总长度占全身血管长度的90%以上。如今已知道,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20%~25%的毛细血管是开放着的,大多数毛细血管都处于休息状态。而当人体剧烈运动时,为满足人体的活动需要,毛细血管就会全部开放。

    人主要是靠肺进行呼吸的。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人体肺内部有许多小“气球”,这就是肺泡。据估计,一个成年人有3~4亿个肺泡。如把它们一个个摊开后,可以达到100平方米。而肺部发达的人肺泡总数可多达7.5亿,总面积达130平方米。通常这些肺泡是轮流工作的。测试后发现,在安静的情况下,人的肺泡每分钟通气量是4200毫升左右;患上某些疾病后,每分钟会减至1200毫升,但仍能维持几小时的生命。剧烈运动时,每分钟的通气量可高达12万毫升,比安静时要高出近30倍。可见,即使因病切除一侧肺后,单靠另一侧的肺也能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

    消化道的潜力也相当惊人。小肠卷缠盘绕,是最长的器官,长5~8米。小肠内壁有褶皱,还有类似天鹅绒的绒毛,这能使肠表面积增加600倍,大大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据报道,一位奥地利海员因病切除了肠道的15/17,而剩下的2/17的肠道,仍能挑起消化和吸收的重担。

    肾脏是制造尿液的器官,制尿部位是由许多肾单位组成的。一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通常每个人都有两个肾,左右各一个。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每550人中就有一个属于单肾人,但他们大都能正常生活。有些医学家认为,只要有30%~40%的肾单位工作正常,人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有一位男子腰部中弹负伤,不久伤口痊愈。几十年来,他除了有时腰部有点疼痛,一直很健康。一次,他因腰痛发作被送进医院,医生在他的右侧肾脏里发现了那颗子弹。子弹取出后,他又跟正常人一样了。能带着肾脏里的子弹生活40年,的确很不可思议。

    大脑的惊人潜力

    大脑的潜力更是惊人。1926年,前苏联成立了专门研究列宁脑的研究所。此后,基洛夫、加里宁、马雅可夫斯基、巴甫洛夫、爱因斯坦和斯大林等杰出人物的大脑,都先后被送到这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组成大脑皮质的细胞就有140亿个。据研究,在短短在1秒钟内,大脑就会发生10万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神经细胞中,每一个都与其他一万多个细胞保持着联系。难怪大脑仅占人体重量的2%,却要消耗人体25%的氧气和20%的营养物质呢!

    在一些脑科学家看来,人的大脑细胞只开发了10%。即便人处于高度紧张和兴奋状态时,也有大约50%的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前苏联学者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十分惊人。如果人们迫使大脑开足50%的马力,那么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大百科全书》完全背下来,完成几十个大学课程,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由此不难发现,发掘大脑潜能研究的前景将是何等重要。

    其实,人体潜力在战胜困难、适应环境、恢复健康等各方面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而增强人体潜力的重要方法是加强身心锻炼。经常锻炼的人,心肺潜力要比长期不锻炼的人大得多;经常用脑的话,记忆力和判断力也会大为提高。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潜力,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事实上,很多病入膏肓的人都没有被疾病吓倒,面对现实时,保持着乐观精神,求生意志顽强。于是他们体内的各种抗病潜力也会被挖掘出来,结果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其实尽管我们不知道它的所有潜力,但人的身体就是一台神奇的机器,我们可以不停地找到新的方法来挑战各种极限。

    延伸阅读——人类的生理极限

    科学实验证实,人类通过锻炼,挖掘人体的潜力,许多遗传性的弱点都可以克服,从而挑战生理极限。

    心跳停止极限:大约4小时

    曾有这样一件事:1987年,有一位名叫扬·埃伊尔·雷夫斯塔尔的挪威渔民,在卑尔根附近水域落入冰水中。被救起送到医院时,体温已降到24℃,心跳也已停止。但是当接上人工心肺机后,他又奇迹般地恢复了心跳。

    医学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心跳停止4分钟后,人体可能由于脑部缺氧缺血而死亡。

    心跳极限:1分钟220次

    这是指心脏运动的极限,即计算人体最大心率的公式,也是目前为止科学发现的心脏能够工作心跳次数的最大极限。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不能继续完成正常的搏血功能。而且即使参加体育锻炼,检测和评估锻炼效果后你也会发现,是不可能超越这个极限的。

    环境温度极限:约116℃

    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来检测人体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中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结果表明:人体能在71℃环境中坚持整整1个小时;在82℃时,只能坚持49分钟;在93℃时更少,能坚持33分钟;而在104℃时,仅仅能坚持26分钟。但根据有关文献,人体似乎能忍受更高的极限温度。

    人的记忆力能否增强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4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人的记忆力状况

    每个人的记忆力状况是存在差异的。人的大脑在有一定的活动规律,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上午8点左右大脑的思考能力最为严谨、周密,下午3点左右思考能力最为敏捷,晚上8点左右则有着一天中最强的记忆力,而推理能力则在白天12小时内都是慢慢减弱的。依据这些规律,我们早晨刚起床后,想象力较丰富,应利用这段时间捕捉灵感,进行一些构思工作;一些严谨的工作可选择上午做,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能够提高效率;下午可以从事一些与写作相关的工作,或者为第二天的工作做一些准备。中午和傍晚的间隙时间,可以做一些不费力的事务性工作,如看报,收集写作素材,散步或者休息等。

    记忆的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编码阶段。如同将信息输入计算机一样,信息进入大脑也要经过编码。如果没经过编码,信息就无法被保存起来。这个阶段和我们平时的注意关系特别大。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信息回想不起来,有些问题就可能出现编码阶段。我们经常熟视无睹一些事情,不经过仔细观察,我们以为我们记得,但事实却是那些信息被忘光了。

    例如,尽管我们每天都使用钞票,但是我们却无法马上描述出钞票上的图案。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些图案,但并没有主动地去注意它们,也就没有对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编码,自然也就无法回忆了。

    第二阶段称为短期记忆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记忆保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一般只有几秒到十几秒钟。比如我们打114查到了想要的电话号码,记在脑子里,到那时当我们要拨号时,却又想不起来了。如何测试短期记忆呢?方法很简单:可以让一个人说出4个毫无相关的数字或英文字母,然后立刻把它们复述出来,接着逐步增加数量,看最多能记住几个。普通人都能记住7±2个数字或字母。因此,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过,短期记忆可以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反复练习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也可以得到锻炼。而如果在记忆尚未消失前,继续加以练习,那么短期记忆就可以转化为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说记忆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长期记忆了,也被称为永久记忆,它是一种保留时间非常长的记忆。

    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我们感到记忆力不是很好,并不一定是别人的脑子比我们更聪明,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上述的三个记忆阶段。如果记忆的这三个阶段得到了改善,我们的记忆力就有可能提高。

    怎样人为地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除了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增强,比如:

    第一,集中注意力。如果在记忆时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如果精神涣散,三心二意,记忆的效率就会大大的降低。

    第二,培养对事物浓厚的兴趣。如果对所要做的事情没有兴趣,即使花的时间很多,我们还是难以记住信息。

    第三,适当增强理解记忆能力。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只有被我们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信息的。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能做到理解与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第四,运用多种记忆手段。根据情况,灵活使用分类记忆、谐音记忆、特点记忆、图表记忆、争论自忆、趣味记忆、联想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都可增强记忆力。

    第五,把握最佳的记忆时间来记忆。通常情况下,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都是比较好的记忆时间。把难记的学习材料在上述时间中记忆,效果会更好。

    第六,科学用脑。保证大脑的营养、适当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来保养大脑是前提,还要科学用脑,防止疲劳过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都能很好地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第七,多吃一些有助于增强记忆力的食物。比如,核桃可以养脑,补充精力;葡萄汁可以帮助人们在短期内提高记忆力;野生的蓝莓果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杂质。

    此外,长期的实践也证明,长期坚持下午茶、增加咀嚼食物的次数、早餐吃燕麦粥等方法,也能较有效地增强记忆力。

    新知博览——人的头颅可以移植吗

    头颅移植手术长久以来被人类视为神经外科的最高境界。从理论上,通过移植,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但是,在现行医学技术条件下,头颅移植手术能否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如何在移植头颅时保证大脑有足够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其次才是神经怎样吻合产生支配功能。

    研究了20多年后,科学家证实头颅移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日本明治大学曾在2000年尝试将幼鼠头颅在19℃脑代谢停止的状态下,将其移植到成年大鼠的腿部,幼鼠的颈动脉、颈静脉与成年大鼠的股动脉、股静脉吻合。结果发现,幼鼠的脑发育良好,海马区神经纤维生长也正常。但是,低温移植是头颅移植的关键,在常温下照组幼鼠大脑的发育会完全消失。

    同样的手术能不能应用在人身上呢?因人的动脉较粗,肌肉也较大,医生把切除下的头颅重新接上需用较长时间,此时因长时间缺氧脑部可能会腐坏细胞组织。针对这一问题,一些科学家发明了血液冷冻法,通过把头颅温度降到10℃,就能保证脑部在暂无血液供应的1小时内不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变为现实,对那些患过头颅疾损后遗留下的健康身躯进行头颅移植,从而获得长生,那真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左右手的奥秘

    动物身上手脚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观察发现,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大致相同,不管它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但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虽然双手灵巧,但左手与右手的使用频率却极不一样。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仅占6%~12%,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使用右手,为什么比例会有如此悬殊呢?

    对此,有人试图从各个角度来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习惯使用右手这个问题:比如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即做与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心脏的位置等,但均没有获得圆满的答案。

    对左右手的探究

    瑞士科学家依尔文博士曾提出这样一个假说,那就是在人类祖先远古时代习惯使用左手和习惯使用右手的人基本是一样的,只是不能认识周围的植物导致了对其中有毒的部分的误食,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因此减弱了对植物毒素的耐受力,植物毒素会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难以继续生存。而具有顽强耐受力的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最终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并代代相传。

    通过实验,美国科学家彼得·欧文也证实了依尔文的假说。他挑选了88名实验对象,有12名是左撇子,对这些实验对象使用神经镇静药物后,再进行脑照相及脑电图观察。结果发现:与右撇子者不同,几乎所有的左撇子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大脑反应,比如说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甚至有的看上去就像癫痫病发作。

    根据上面的假说和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左撇子少是人类历史初期自然淘汰的结果,他们是人类中的弱者。

    然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左撇子聪颖智慧、才思敏捷的大有人在,这不符合达尔文的结论。尤其是在一些职业中需要想象力和空间距离感,左撇子能表现出优势。据调查,美国的一所建筑学院中,近三分之一的教授都是左撇子,在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也占23%。还有,世界上最佳网球手的前4名中有3名都是左撇子;而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击剑队中的左撇子选手,也都相当多。

    现代解剖学对于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做出了一种解释: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分工不同。主要负责推理、逻辑和语言的是左半球;而右半球则负责感情、想象力和空间距离等,注重几何形状的感觉,具有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的能力。因此,“看东西”时与右撇子从大脑到进行动作走的神经反应路线(“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右手”)不同,左撇子走的却是“大脑右半球-左手”路线。由此可见,在动作敏捷性方面左撇子者比右撇子者显然占有优势。根据这种观点来看,左撇子反而又是生活中的强者了。

    究竟以上两种观点谁才是正确的呢?左右手真正的奥秘是什么?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较和分析,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左撇子是遗传的吗

    惯用手从现象上说是一种人的本能。不管采取什么强行纠正的办法,在任何社会形态下,虽然左撇子可能可以非常熟练地使用右手,但其对左手的偏爱本性却不能改变。一个例子非常明显,现实生活中,多少家长采取各种方式比如体罚、捆绑、戴手套等限制左撇子孩子继续使用左手,然而都只能在几种有限的用手活动上取得成功。一旦孩子重获自由,又会本能地使用左手。

    统计学调查显示,子女是左撇子的几率在双亲都是左撇子的家庭是50%;而如果家庭中双亲都是右撇子,子女是左撇子的几率仅有2%。另一个证据是,在某些家族中左撇子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家族,这说明用手的偏爱的确与遗传有关。苏格兰人有个家族几百年来都以其左撇子众多而闻名。他们建立的城堡楼梯都是反时针旋转,以适应家族中左撇子战士守城。左撇子在这个家族中成了大多数,而右撇子反而成了小众。

    有人曾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来解释左右撇子的形成。结果显示,右撇子的基因是显性的,而左撇子的基因是隐性的。左撇子隐性基因的性状只有在特殊的基因配对中才得以显示,所以左撇子在总人口中就成了少数。

    也有研究报道,一个人习惯使用左手或右手,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目前医学家也正在努力找出这个基因。有人在对100对左撇子夫妇及其父母、子女研究后发现,从父、母或双亲遗传到这个基因的,天生就惯用右手;没有这个基因的,则有两种可能。82%的人因为至少有一个这种基因所以成为右撇子;而18%的人因为没有这个基因,一半成为惯用右手者,另一半或是惯用左手,或是两手都善用。这一研究也解释了为什么同卵双胞胎的惯用手不同。

    还有人从头发的旋向研究可能控制左撇子性状的基因。通过在人群密集的机场、超市等场所,对人的头发旋向进行观察研究,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专家发现,95%的右撇子头发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而左撇子和左右手都很灵活的人,头发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的各占一半。专家因此得出结论,人体内可能存在着一种有两种表现形式的基因,一种表现形式带有头发右旋的特征信息,另一种则带有头发随机旋向的特征信息。正是基于这个基因的存在,人的用手偏向性与头发旋向才受到控制。前一种表现形式属于显性,后一种表现形式则属于隐性。拥有一个或两个都是右旋信息基因的人,必定是右撇子,头发也呈顺时针旋转;带有两个随机旋向特征信息基因的人,才不一定为右撇子,成为左撇子或右撇子的几率各占50%。

    虽然与单一基因决定的理论有些差别,但是这一理论同样解释了一卵双胎左右撇子各半的现象。他们都带有两个随机旋向特征信息基因,所以按几率出现一半左撇子,一半右撇子。不过,究竟是什么基因,依然有待于科学家不断努力去揭开谜底。

    相关链接——左撇子的人智商高

    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一般被称作“左撇子”,有调查研究显示,一般左撇子智商都比较高,每5个杰出人士中就有1个是左撇子。比如:喜剧演员卓别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着名画家达芬奇,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她)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左撇子。

    这是因为人类的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分别管理左右两侧肢体的活动,大脑左半球支配右侧肢体,右半球支配左侧肢体。主要负责推理、逻辑和语言的是左半球;而右半球则负责感情、想象力和空间距离等,注重几何形状的感觉,具有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的能力。因此,“看东西”时与右撇子从大脑到进行动作走的神经反应路线(“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右手”)不同,左撇子走的却是“大脑右半球-左手”路线。此外,由于人们习惯上更倾向于使用右手,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服务设施等都是为惯使用右手的人设计的,而不少左撇子孩子的父母教孩子练习写字或拿筷子等时也注意让他们使用右手,这就使左撇子从小学习“左右开弓”,使他们的左右大脑都得到了锻炼,从而能发展得更好,左撇子自然就变得比右撇子聪明了。

    奇妙的人体磁场

    有一位修炼老者,遇到了一件让他十分困惑的怪事。几年前,他在街上行走,在天桥处碰到对面走过来一位女士,大约30多岁。突然他不由得从头到脚打了个冷颤,就像通了电流一样。对方走过去后,他才好转。

    不仅是这位老先生,类似这种特异事情的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也有发生,不过概率相当低。这种怪事发生的奥秘在于,人体阴阳磁场的瞬间磁振。

    人体磁场属于生物磁场的范畴。但由于人体磁场常常处于周围环境的磁场噪声中,它的信号又非常微弱,因此很难具体测定。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陆续研制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测量仪器,超导量子干涉仪的研制成功,更是使人体磁场的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微弱磁场测定法对人体磁场的检测,还能将所获人体磁场的信息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推进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

    人体磁场的形成和来源

    那么,人体生物磁场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主要有三种形成原因。

    一是由生物电流产生的。人体生命活动的氧化还原反应不断进行。电子在这些生化反应过程中,会发生传递;而电子的转移或离子的移动可以产生电流,这种电流被称为生物电流。人体脏器如心、脑、肌肉等,都有规律性的生物电流流动。而运动着的电荷就会形成磁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人体能产生生物电信号的部位,也必定会同时产生生物磁信号。心磁场、脑磁场、神经磁场、肌磁场等,都属于这一类磁场。

    第二种是由生物磁性物质产生的感应场。比如肝、脾内,都含有较多的铁质,这些铁质就具有磁性,因此人体活组织内某些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磁性,在地磁场或其它外界磁场作用下它们产生感应场。

    第三种是外源性磁性物质产生的剩余磁场。某些具有强磁性的物质,如含铁尘埃、磁铁矿粉末等,由于职业或环境原因,通过人的呼吸道、食道会进入体内。它们在地磁场或外界磁场作用下会被磁化,从而产生剩余磁场。但是,由于人体生物磁场强度很弱,只有在适应宇宙大磁场的情况下才能维持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反之就会出现异常反应而生病。

    人体有哪些磁场

    人体的很多部位都存在着磁场,通常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磁场:

    脑磁场:虽然人的脑磁场非常微弱,但科学家对这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测出了正常人的脑磁场,癫痫病人的脑磁场,甚至还研究了视觉、听觉及躯体等方面的诱发脑磁场(MEG)。有的研究者认为,脑磁图能够帮助了解人的大脑细胞群活动与皮层产生的特定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有可能成为诊断脑机能状态的新方法。而诱发脑磁场的研究结果,将会在生理学、组织学等研究上有重要作用。

    心磁场:作为最早探测到的人体磁场,心磁场随时间变化,而它变化的曲线,被称为心磁图(MCG)。心脏不停地进行舒张收缩活动,供给全身的血液,因而起到了泵的作用。心脏由于心肌受到动作电位的刺激而发生收缩活动,心室肌肉发生动作电位就有电流流动,即心电流,随着心电流的流动就会产生心磁场。

    眼磁场:科学家用超导量子干涉式研究了眼球运动时产生的垂直棉布的眼磁场分量的分布情况,并研究了光刺激产生的眼磁图。依据设想的眼电流强度与分布模型计算出来的眼磁场分布,和积极测量的眼磁场很符合。可以不需要接触人体皮肤只应用眼磁图就能得到较多的信息。

    肺磁图:不同于脑磁场和心磁场,肺磁场的产生不是由于体内生物电流,而是由于侵入肺中的强磁性物质。在某些工作环境的空气含有较多的强磁性微粒,进入人体肺中的强磁性微粒在地磁场与其他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就会被磁化,从而产生剩余磁场。与地磁场、交流磁噪声相比,肺磁场仍是比较弱的,虽然它在人体磁场中是比较强。

    肌磁场:随着肌电流人的骨骼肌运动也会产生肌肉磁场。虽然肌磁场很微弱,但通过仪器仍可测出。肌磁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被称为肌磁图。

    人体穴位磁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体的穴位也具有一定范围的磁场,而且是磁场的聚焦点,是人体电磁场的活动点和敏感点,而经络则是电磁传导的通道。

    新知博览——人体能自己调节体温吗

    作为一种恒温动物,人类无论是在严寒的冬季还是酷热高温的夏季,正常人的体温通常都保持在37℃左右,否则我们体内的新陈代谢便会无法正常进行,就会生病,甚至会死亡。

    人体之所以能够恒温是因为于我们体内有一整套系统和器官可以调整体温,就像自备了整套空调,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体温调节器”。作为总调度员的大脑在天气寒冷时,就会令皮肤绷紧,毛孔拉直,血管收缩,产生“鸡皮疙瘩”,减少皮肤的散热面积从而使温热的血液尽可能集中在心脏,少流些到皮肤表面来,并同时令心脏加快跳动。体内的能源“糖”加紧放热,以补充失去的热量。这就是为什么寒冷时节人们胃口好、能源消耗较多。如果继续冷下去,人体最明显的取暖方法就是让肌肉运动,开始全身发抖、牙齿打架,身体的热量会较平时增加4倍。如果外界气温高,我们全身的血管就会扩张,使汗腺全部开放,进而使皮肤流出汗液来。人体在火热的夏天,90%的热量是被汗珠一点一滴带走的。

    人体各器官寿命有多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很多人都担心自己会衰老,但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不管你能活多长,你的身体某些部分其实只有几周甚至几天的寿命,因为这些身体器官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肝的寿命:5个月

    我们都知道,由于血液供应充足,肝的自我恢复和再生能力惊人,这可以使它把毒素排出体外的重要工作继续下去。之所以就连酒鬼的肝功能有时候也会提高,是因为肝细胞只有150天左右的寿命。英国莱斯特皇家医院的肝脏研究中心的人员说:“我可以在一次手术中切除患者肝脏的70%,只要两个月的时间,大约90%的肝就会长出来。”

    但是,如果长期酗酒,其软组织细胞(肝脏的主要细胞)可能会逐渐受损,形成疤痕组织,也叫硬化。因此,虽然健康的肝可以不断自我更新,但硬化损伤是永恒甚至是致命的。

    味蕾寿命:10天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的舌头上有大约9000个味蕾,使我们能感受到甜、咸、苦或者酸味。作为舌头表面细胞的集合,每个味蕾有大约50个味觉细胞。一般只需要10天到2周味蕾便会自我更新一次。但是,任何引起发炎的因素都会损害味蕾,影响它们的更新,减弱它们的敏感性,如感染或吸烟。

    大脑的寿命:和人的寿命相同

    研究人员指出,能持续终身的大多数细胞是在大脑中发现的。我们约有1000亿个脑细胞,出生时数量已固定,它们大部分都不会随老化而自我更新。

    事实上,我们的确会损失细胞,这也是患上痴呆症的根源以及头部受伤破坏性很大的原因。但是,比较特别的是支配着我们嗅觉的嗅球和用于学习的海马状突起,这两个部位的细胞会自我更新。

    心脏寿命:20年

    有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心脏是不能自我更新的,但是纽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心脏上布满不断自我更新的干细胞一生中至少更新2~3次。

    肺的寿命:2~3周

    肺细胞也能够不断自我更新。但是,肺不同的细胞更新速度不同。用来交换氧气和气体的气泡或气囊细胞位于肺部深处,大约需要约1年的时间,更新过程比较稳定。与此同时,每隔2~3周肺部表面的细胞就必须进行自我更新。因为它们是肺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必须快速更新。一旦人患上了肺气肿,会阻止这种更新进行,因为这种病源自气泡的破坏,肺壁上形成了永久性的“洞”。

    眼睛的寿命:和人的寿命相同

    眼睛是身体中为数较少的在生命期间不会改变的身体部分之一。角膜是眼部唯一不断更新的部位。英国研究人员指出,眼角膜能在受到损伤后24小时内复原。为了很好地聚光,角膜必须有一个平滑的表面。这就是这种细胞更新那么快的原因。

    但眼睛的其他部位并不是这样的,晶状体会随着我们的老化失去弹性,这也是我们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差的原因。

    皮肤寿命:2~4周

    每隔2~4周我们皮肤的表层皮就会进行自我更新一次,因为皮肤是身体的外层保护,容易暴露在损伤和污染中,所以需要快速更新。但由于随着人的老化,我们的皮肤会失去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弹性,所以尽管皮肤在不断更新,我们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长满皱纹。

    骨骼寿命:10年

    研究发现,骨骼也会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而这种更新大约需要10年。破骨细胞会分解老旧的骨头,造骨细胞负责制造新的骨组织。因为更新速度不同,老旧骨头和新骨头始终同时存在。骨骼的更新速度到中年后会减慢,因此我们的骨骼会越来越薄,这就是骨质疏松形成的原因。

    肠的寿命:2~3天

    肠上分布着的肠绒毛是小的手指状的触角,能够增大表面积从而更好地帮助肠吸收营养。肠的更新速度极快,每2~3天就会更新一次。它们经常暴露在化学物如分解食物的高腐蚀性胃酸中,因此也通常饱受折磨。利用一层粘液肠的其他部分可以进行自我保护,不过这种屏障无法长久抵御胃酸,所以这些位置的细胞的自我更新频率为3~5天。

    指甲的寿命:6~10个月

    人的指甲由富含角蛋白的细胞构成,每个月会生长3.4毫米,大约是脚趾甲生长速度的两倍。脚趾甲需要10个月才能生长完整。但是,手指甲的完整生长只有6个月。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血液供应较好,循环因此较好的缘故。年轻人和男人的指甲生长速度更快,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循环较好。不过让人困惑的是,小指的指甲生长速度比其他手指甲的生长速度慢得多。一般而言,指甲的生长速度还与年龄和疾病(如牛皮癣)有关,它会影响指甲生长产生的组织。

    红血球的寿命:4个月

    红血球为肝脏组织输送氧气和排出废物,是身体的重要输送系统。它们的更新频率为4个月,脾脏中残留细胞在肝脏排出了残留的健康血红细胞所必须的铁后就会毁灭。因为会受伤和女性月经受损,所以身体经常会合成更多红血球。

    头发的寿命:3~6年

    研究发现,头发的长度决定了它的寿命,但通常每个月头发会生长1厘米。女人每根头发的生长时间可达6年,男人的头发会长3年。眉毛和睫毛的更新频率为6~8周,不过因为拔眉毛破坏了这一循环,所以经常拔眉毛会导致眉毛停止生长。

    新知博览——什么是人造肝脏

    作为一种圆锥形物体,人造肝脏是由塑料制成的,长约50厘米,直径10厘米。其中含有纤维素和具有清洁血液功能的猪肝脏细胞。而猪肝脏细胞可以为血液所必须的一些成分提供补充。

    人造肝脏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透析,将流经患者肝脏的血液导向体外,经膜式过滤器将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滤除,保留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并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这种方法从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可以进行连续治疗,还能大大节约医疗成本。一般来说,MARS系统可以用于强化护理站和透析中心。

    众所周知,当患者肝脏衰竭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进行肝脏移植,会相当危险。目前,几乎世界各国的器官库都不能及时提供肝脏。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或因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炎在世界上属于一类常见病,并日益增多。在抢救那些病情危急(如肝坏死),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移植器官的患者时人造肝脏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只作为一种危急状态时的外用辅助装置。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洛杉矶塞达尔·西奈医疗中心使用了人造肝脏。

    这种技术的使用,避免了人类血液细胞与猪血液细胞的互相排斥现象。因为使用人造肝脏时,会先将血液自患者体内引出,流入一部分可以将固体细胞和液体血浆分离的装置,随后血浆流入人造肝脏,经过滤后再同血液细胞混合返回人体。

    人类究竟能否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一直都是人类所梦寐以求的。传说中的彭祖活了800岁;《圣经》中的亚当活了930岁,130岁时还生了儿子塞特,之后又活了800岁;他的塞特在807岁时还生儿育女,活了912岁……为了追求这个梦想,从古代开始就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尝试着炼“长生不老”的丹、制“长生不老”药,除了“五石散”,还有不少用中药材炼制的丹药,比如“老奴丸”、“打老儿丸”……这些药可不是骗人的方士炼制的,它们甚至得到华佗等名医的认可。

    彭祖不老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些中药材炼制的“长生不老药”究竟能不能令人长寿,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家也在探寻另一种长生之路,他们会成功吗?这些似乎都是谜。

    彭祖活到800岁的传说

    据神话传说,彭祖和陈抟老祖两人都在天宫玉皇大帝身边主事,分别掌管功德簿和诸神的生死簿。

    一天,陈抟对彭祖说:“我劳累过度,想好好睡一觉。如有要紧事,你把我叫醒。”彭祖回答说:“好,你尽管放心睡觉去吧!”彭祖趁陈抟去睡觉就想到凡间游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陈抟更换生死簿名单,在上面发现了他的名字。彭祖一想:不好,如果被玉帝发现我到了凡间,就会很快派人把我召回来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把生死簿上写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页纸撕了下来,捻成纸绳订在本子上,从此这个生死簿上就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这样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彭祖流落到人间,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后娶了49个妻子,生了54个儿子,但都一一衰老死亡了,而彭祖却依然年轻力壮,行动洒脱。当他娶了第50个妻子后,就辞了官,到处游山玩景,直到这位妻子由当年的黄花闺女变成老太婆时,他才定居到宜君县一个小山村。这时彭祖已800岁了。有天晚上,夫妻俩睡在床上拉话,妻子问彭祖她死后彭祖还再娶妻么。彭祖毫不避讳地说当然还要娶,妻子问他为啥不衰老,彭祖一时得意说出了实情。妻子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奥秘。

    这位妻子在死后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此事。玉帝听后马上派两个差神下凡去找彭祖。两位差神遍跑人间,四处打听。终于有一天,两位差神来到宜君县彭村,趁木匠吃饭之机偷走了解板大锯,到打麦场上使劲地锯一个碌碡,一下招来很多乡亲围着看稀奇。这时,彭祖也前来观看。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彭祖因自己年事高、经历广,趁机讥笑说:“我彭祖活了800岁,也没见过有人锯碌碡。”话音刚落,两位差神把锯一扔,当场就锁住了彭祖。这天夜里,彭祖就去世了,享年800岁。

    其实,彭祖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黄帝之后,为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第三子,姓篯名铿,不仅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老人、中华养生文化创立者,也是中华厨界祖师爷、中华武术文化鼻祖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性学大师。不过,按照现在的计算法,彭祖其实只活到130岁左右,但这已经差不多到了人类生存的极限了。

    人的极限自然年龄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清朝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也只不过35岁,而我国目前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那么,人的寿命究竟能有多长呢?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大约在120~130岁左右。

    科学家研究哺乳动物时发现,其最高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例如,狗的寿命约为10~14年,生长期为2年;马的寿命约为25~35年,其生长期为5年;人也是哺乳动物,生长期为20~25年,自然寿命则应为100~175岁。

    也有研究称,哺乳动物的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生长期的5~7倍,而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4~15年。

    还有一种研究指出,细胞分裂次数和分裂周期的乘积就是动物的自然寿命,人体细胞分裂次数约50次,每次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故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不管哪种算法,人的自然寿命都应该达为120岁左右。但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并没有多少人超过100岁呢?其实这与遗传、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了疾病和早衰,有的直接引起了死亡,故使人的实际寿命远远低于自然寿命。

    长寿之乡的老人为何活得长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长寿之乡呢?江苏的如皋、新疆的吐鲁番、广西的巴马等地,都有许多长寿老人。尤其是巴马,从2007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就有74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6岁。研究发现,每1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1人,而这几个地区的数据居世界5个长寿区域之首。

    长寿是不是遗传的呢?从事长寿科学研究的人员认为,遗传在形成长寿的因素,只占15%,85%要靠后天的努力。巴马的长寿与和谐的社会环境、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的膳食结构等有关,不仅是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

    事实上,古人养生家早就认识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与人的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管子·形势》篇中就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体利而寿命长益。”

    “老奴丸”能让人返老还童吗?

    古时的“长生不老药”有很多,比如老奴丸、打老儿丸、冰玉散等。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长期独守空房熬不住寂寞,就与家中的老奴私通了,但是老奴年老体衰,让该女子非常不满意,于是她就把“老奴丸”这个家传祖方给他吃,没想到老奴就此“返老还童”了,还与该女子生了两个孩子。但后来事情败露后,她把老奴打死了,发现老奴骨髓饱满,骨质坚硬。

    “老奴丸”果真如此神奇吗?研究发现,作为温助肾阳的良药,老奴丸不仅可以滋肾强精,兼能祛肝经风湿诸邪,疏通经脉,兴助阳事。因肾为人之先天之本,本方药功在补肾,因此也就可以起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作用,适宜于中老年人精亏阳衰、虚耗风湿、阳痿不举、腰脚疼痛者服用。

    除了老奴丸,医书中还有另一种神奇的丹药的记载——打老儿丸。

    相传很久以前,一年轻女子手持木棒,在路上追打一位白发老头。路人见之十分愤然。因为就相貌而言,那女子无疑是老者的晚辈,即使是夫妻,年轻妻子在路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难以容忍。于是,路人对那年轻女子群起而攻之。谁知那年轻女子的回答竟把每个人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被追打的老者是年轻女子的儿子。所谓“年轻女子”,已有百余岁了!她长年服用家传秘方配制而成的一种药丸,所以容颜不老。虽已百余岁,仍然身轻如燕,体态姣好。而她的儿子不听她的劝告,屡屡拒服她配制的药丸,结果70多岁就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了。为此,她十分生气,常常追打儿子,逼迫他服用药丸。

    路人听到这里无不惊诧,奉“年轻女子”为神仙,纷纷请求赐予药丸。于是“年轻女子”将家传秘方告于众人。众人用之果然均收到奇效。后人便将这种药丸称为“神仙训老丸”。

    “神仙训老丸”此后名声大振。但汉代的名医华佗却嫌该药尚有缺陷,便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增减了几味药,将该药壮阳滋阴的作用加以突出,并改名叫“仙姑打老儿丸”。

    经华佗调理后,“仙姑打老儿丸”更是不同凡响了,不久便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和皇亲国戚们的专用药品。到了宫廷,出于“打老儿丸”这名称不够雅训的考虑,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后来传到明代,太医院把“仙姑打老儿丸”改成“延年益寿丸”。明代末年,中原名医郭敬海将家传的“不老还童挂骨丹”合并改为“延年益寿补肾丸”。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大大有名的“冰玉散”。传闻神农时期有个人叫赤松子,因为服用“冰玉散”,可以入火不化,随风雨上天入地。后来他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也得道成了仙。

    这三个药方一直流传至今,临床上还在使用。但是,这些方子可以延寿,但不会长生不老。

    现代科学的长生不老术

    既然人的极限年龄为120~130岁,那么人类可不可以突破这个局限,从而实现“长生不老”呢?英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他们认为衰老是一种病,像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样是可治的。

    生物学家其实早就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实: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每一种细胞的寿命都有一定限度,而在接近这个限度时,即使用最好的培养方法也拯救不了既定的命运。比如说人体的成纤维细胞最多只能繁殖50代,然后便趋于死亡。老鼠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18代;而龟的成纤维细胞也只能分裂110代;如此等等。

    研究发现,端粒是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作为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端粒经常被比作鞋带两端防止磨损的塑料套。这些不含有基因的小颗粒可以保护染色体免受伤害。不同个体的端粒有着不同的初始长度,但对每个个体来说,它们可随时间流逝而变短。在新细胞中,染色体顶端的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逐渐缩短。这就像磨损铁杆,当磨损得只剩下一个残根时,细胞就接近衰老。细胞分裂一次其端粒的丢失约30~200bp(碱基对),鼠和人的一些细胞一般有大约10000bp。当端粒不能再缩短,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

    这一发现似乎也告诉人们,细胞内存在一口衰老钟,它限定着细胞分裂的次数,也就限定了生物的寿命。高寿生物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分裂而形成,它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从而逐渐增殖,组成胎儿,再分裂而成青年。当出现衰老现象时,就意味着细胞不能再分裂了。最近又有研究发现,患有一种可加速衰老的遗传疾病的人具有异常短的端粒,进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端粒被一部分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衰老的真正起因,我们从此就找到了一条“长生不老”之路呢?毕竟只要有一种方法保持人类端粒完整不受损伤,人类就能永远活下去。

    科学家还无法做出肯定的答复。最新研究表明,癌细胞居然就有这种复原的能力,生生不息。曾有科学家宣称,如果能破解癌细胞一边分解一边复制的奥秘,那么人们活到1000岁也不是难事了。不过,众多科学家对此观点还是持保留意见。

    相关链接——劳动者长寿

    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学认为:“劳其行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劳动促进生命的运动,延年益寿;相反,过于安逸的生活反而会对健康不利。

    在对我国1000多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占95%,脑力劳动者占5%,他们中的大部分在90岁、100岁时还参加劳动。而年轻时多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更是能为长寿奠定体质基础。

    从医学角度上讲,长期参加体力劳动的人之所以能锻炼身体是体质增强,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手脚不停;而且干活容易饥饿,也就增强了食欲,吃饭自然也香,睡觉也甜;另外,劳动通过促进消化功能和心血管功能,还有助于心肌跳动有力,血液流动畅通,从而降低血压和血脂,新陈代谢也旺盛。

    一个人如果阳气足,免疫功能就能得到增强,人体不易受外邪侵袭,对身心都有好处,有利于保健、养生、防病。长期参加体力劳动,可使人的心脑血管衰退过程推迟10~20年。

    有人说得好:“人是动物,就要多动,多动才能不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那些勤快好动热爱生活的老人常常能健康长寿。英国有一句谚语:“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现在很多人虽然老想着健康长寿,但就是因为一个“懒”字。懒于起床,懒于锻炼身体,懒于做家务劳动,懒于参加社会活动,懒于学习,满足于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甚至一有空就躺到床上。事实上,一个人一旦沾上一个“懒”字,很多慢性疾病会向他袭来,当然也就难以实现健康长寿了。

    胎儿在母体中怎样生活

    妈妈们怀着宝宝时经常能感觉到胎儿的动弹,而幸福的爸爸们也会常常贴在妈妈的肚皮上倾听宝宝的动静。那么,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宝宝究竟都在干什么呢?都有些什么“娱乐”活动呢?

    一个人一生的开始常常是从婴儿的出生开始算起,其实作为一个生命,胎儿阶段就已经是真正的起点。但长久以来人们却一直没有弄清楚,胎儿在母腹中是怎样生活的。如今,这一切已不再是秘密了。借助于超声扫描技术,科学家完全可以直接从荧光屏上观察胎儿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研究胎儿在子宫内的运动和情感变化。

    胎儿的听觉与视觉

    妊娠期间,母亲的腹内并非是一个安静的理想场所,而会有大量的声音会传入胎儿的耳内,胎儿不断地“凝神细听”。一般说来,最为嘈杂的是母亲胃内发出的咕噜咕噜声。此外,胎儿还能听到母亲与他人轻微的交谈声。但是,只有母亲那富有节律的心脏搏动声才是支配胎儿所处环境的声音。如果心脏的节奏正常,胎儿就会知道一切正常,并且感到安全。

    此外,胎儿还可以听音乐,特别喜欢每分钟60拍左右的慢节奏音乐,这个节奏与母亲的心跳速度非常接近。这时,他会转过头来,用耳朵来收听外界的声响。

    视觉在腹内是不重要的,但是,当在孕妇裸露的腹部加一道明亮的光线时,胎儿就会睁着眼睛,把脸转向了有光的地方,并睁大眼睛。

    胎儿的味觉与触觉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仅仅4个月左右的胎儿就有了灵敏的味觉,并能食其所好。当在羊水中加入味道苦涩的脂醇,胎儿就会减少吮吸的次数,甚至会出现皱眉的表情。与此相反,当把糖等带有甜味的物质加入羊水中时,胎儿吮吸的次数就会剧增。

    此外,胎儿还有触觉反应。如果他的小脚丫被碰到了,就会把脚丫张开,像把小扇子;如果小手被碰,就会握起小拳头。如果母亲不小心重重地跌了一跤,胎儿虽然在羊水等缓冲保护作用下不会受伤,但还是会被惊醒,并开始躁动不安。母亲的疼痛和紧张,也会使体内肾上腺素和其他与紧张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加,此时供给胎儿的血液量会相对减少,这时胎儿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并且哭起来。但由于子宫内没有空气,所以胎儿哭时并没有声音。当母亲平静下来,激素分泌恢复平衡时,胎儿又恢复到原来平静的状态。

    勤奋的“胎儿”

    胎儿具有排尿功能在三四个月大时,会有尿液积存在他的小膀胱里。7个月大的胎儿每小时大约会排尿10毫升。跟其他的代谢废物一样,胎儿排泄尿液的通道也是母亲的胎盘。当胎儿长到8个月大时,就已经非常“能干”了。他会在无意识中打呵欠、抓东西、吮吸手指、伸胳臂、蹬腿和伸懒腰,还会微笑、皱眉头,甚至做鬼脸。

    总之,胎儿在出生前的一些生理活动,是为其出生后的生存打基础。胎儿虽然不需要呼吸,但横膈也要跟呼吸时那样上下运动。胎儿的营养由母亲供给,但自己也要“进食”(吞一些羊水),吞咽时还会引起打嗝。这时,细心地母亲能感觉到胎儿在进行一系列小的、有规律的跳动。

    相关链接——胎儿在子宫里有记忆吗

    实际上,当一个新生儿呱然坠地时,面对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因为他在妈妈的子宫时就已经有很长时间用来听声音、区别不同的嗓子、熟悉音乐及其它声响等,习惯四周环境了。母亲是生命之舟,但她的作用不仅仅在此,她和胎儿之间在整个怀孕期间都存在着持久的、强烈的感情交流。有些在母亲子宫里留下的无意识记忆,甚至到孩子长大成人时还记忆犹新。

    胎儿的耳朵在妈妈怀孕24周以后便开始起作用。他首先听到的声响来自腹部和子宫内,其次是母亲的胃鸣和嗓音,当然还有父亲的说话声和其他声音。虽然对他来说,这些声音不算太响,但完全可以听到。

    胎儿到第六个月或第七个月时,就能分辨母亲感情和姿态的微妙差别,而他也会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母亲爱护和保养好自己的胎儿,那么她生下的孩子会很乐观;反之,在恐惧和焦虑的气氛中成长的胎儿,再加上出生后又得不到帮助和爱护,成年后往往会比较忧虑和脆弱。

    母子之间的感情往往是深厚的,但应把它看作是产前母爱的继续。从孕期开始,母亲就要知道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孩子;同时也要随时倾听孩子在“说”些什么。

    人有“第二大脑”吗

    为什么人在生气时,常常会觉得胃疼、肚子疼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肚子里有还有一个大脑。

    据德国《地球》杂志报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认为,肚子是人类的“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源于肚子。人的肚子里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神经网络:包含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骨髓里的细胞也比不上它多),与大脑的细胞数量相等,并且细胞类型、有机物质及感受器都极其相似。

    “腹部大脑”的功能

    最新研究表明,心理过程与消化系统紧密相联的程度非常之高,几乎超出人们的想象。对喜悦和痛苦等情感,腹部大脑(简称腹脑)会产生很显着的作用。内脏疾病也往往也联系着心理反应,其中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40%的肠功能紊乱病人都同时忍受着恐惧症和经常性抑郁的困扰。之外,对老鼠的实验同样证明了:当人们让它的神经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内脏也将会出现与类似于肠功能紊乱的特征。

    在德国,流行着一句俏皮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决定”。事实上,肚子里的神经系统可以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每当有所需要,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传输入大脑,这或许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指出,神经细胞综合体这个“组织机构”存在于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之中。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它独立于大脑工作来进行信号交换工作,甚至,它还能同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

    为肚子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这与大脑是一样的。此外,肚子拥有专属于它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第二大脑的起源与工作方式

    这个所谓的人体内第二大脑也有着有趣的起源。古老的腔体生物体内都拥有着早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可使生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变成功能繁复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则转变为控制内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的最初阶段,细胞凝聚物首先分裂出一部分,形成中央神经系统,而另一部分继续在胚胎体内游动,直至落入胃肠道系统,变成独立的神经系统。从此之后,该系统在专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作用下,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

    以前,人们只是将肠道视为带有基本条件反射的肌肉管状体,而几乎没人关注它的细胞、构造、功能之类的特点。直到最近几年,经过科学实验,人们发现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而单靠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进行密切联系。那么,胃肠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

    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胃肠系统可以独立地工作,原因即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的第二大脑。第二大脑,它的主要机能就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非常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的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甚至沉浸于梦境,甚至,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也还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情况下,第二大脑也会像大脑那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时,会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而在特别严重的情况如遭遇惊吓、胃部遭到刺激时,还会出现腹泻。俗语“吓得屁滚尿流”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在俄罗斯这被称为“熊病”。

    医学界曾有神经胃之类的术语,这主要是指胃对灼热、气管痉挛这样的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当存在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胃将会根据大脑的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同样,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例如,它可以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这样就会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有时人体会对一些物质过敏,这也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虽然,科学家已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现象等待人们深入研究。科学家至今还没有弄清第二大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低级动物体内是否也存在第二大脑等问题。

    相关链接——男女大脑有所不同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有许多地方一样,但男女大脑发育还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原因是男女两性的性激素不同。研究表明,性激素对大脑和脊髓都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胎儿在子宫中发育时就开始了,而且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有关科学实验结果显示,在新生儿出生前,雄性激素睾酮异常活跃,在出生后则换作雌激素。这种激素决定了人体大脑中被称为海马的海马状结构(被认为是与记忆和情绪相关的大脑部位)的发育特征。

    除此之外,男性大脑的永久性改变会表现出某种胚胎时期的特质,进而会进一步引发睾酮的大量迸出。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如诵读困难、精神分裂症、幼年孤独症等神经性疾病的原因,而相对而言,女性更容易罹患焦虑症、忧郁症和进食障碍等神经性疾病。

    总之,比起我们以前想象的,睾酮和雌激素在大脑发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要复杂得多。而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构造的差异,正是来自于男女性激素的差异。

    发旋能否决定人的性格

    老人们常说:“一旋儿横,二旋儿拧,三旋儿打架不要命。”认为通过发旋的多少,就能够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也有人认为两个发旋的人要比一个发旋的人聪明。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只是迷信而已,发旋并不能决定人的性格。

    什么是发旋

    发旋俗称“脑瓜心儿”。多数人人只有一个发旋,一般位于头顶部,或偏左或偏右,少数人会有2~3个发旋。也有的人发旋生长在头上的其他部位,这造成了局部的发流变化,比如发旋在前额部,使得前额上的头发向上生长。这种自然流向的状态只有在头发生长到一定长度时才显现出来,另外,有个别人连眉毛上都拧着旋儿。

    发旋的位置对做发型有一定的影响,发旋多的人头发难于梳理,做发型难度也较大。因此,了解和掌握毛流的生长规律,可以便于进行发式造型。

    因种族的不同,毛发的外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种人的头发是直的,圆柱形,较粗,其横切面为圆形,呈黄色;而白种人发的形态变化较大,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波浪状,横切面为卵圆形,颜色有黑色、金黄色或白色;黑种人发卷曲较细,黑色,横切面呈卵圆形,但一边为平边,其毛小皮明显的扭曲,易因外界因素而受到损伤。

    毛发的曲直与毛囊的形态相关。若毛囊呈圆筒状,那么长出的头发就是直的;若毛囊的形状是椭圆或卵圆形的,那么长出的发呈波浪状或卷曲状。此外,毛球的不规则生长也与头发波浪状的形成有关。

    人为何会有发旋

    人为什么会有发旋呢?原因非常奇妙,这其实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关系。

    胎儿在尚未出生,即还在母亲的肚子中时,为了便于出来,在出生前往往已放好了自己的方位,即头朝向母亲的阴道口。也就是说,胎儿为了更容易出生,在母亲站立的时候,头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的,于是,孩子的光子信息是按照环境的光子信息旋转。北半球出生的孩子在离开母体以前按照逆时针旋转,而南半球出生的孩子在离开母体以前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但在孩子长大后像大人一样站立行走时,这个人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就变得与出生以前相反了。即人在站立的时候,自己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与环境的光子信息恰好相反,人类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与环境光子信息旋转方向是恰好相反的。可以这样理解,动物之中只有人类的思想与环境“意识”不同,这是说,自然界让我们向东走,其它动物可能会向东,而人类却总是与自然界的安排相反,会向西走。在所有动物中,也只有人类能用与自然界逆向的思维去想问题,这也是人类能走出自然的本质。

    科学家们发现,人类从动物转变成人类历经了重要的几个步骤:劳动、群体生活、直立行走等。其中,直立行走是人类从动物变成人类的关键一步,它让人从出生前与出生后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不同,让人具有不同的思想,不完全依照自然界的思维去行事,进入社会生活,并最终成为人类。人类头旋的旋转方向就是它的证明。所有人都有头旋,而头旋的方向代表着人体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因为人的头发在生长也相当于一个生命在生长,一根头发也有自己的生命,它可以代表起关于人体的全部信息。而头发在生长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自身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进行生长的,所以头旋的旋转方向代表了人体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

    据此可知,人在出生以前,光子信息逆时针旋转,出生以后,光子信息则变成顺时针旋转。因此北半球出生的人,它的头旋多数是顺时针方向旋转。只有一少部分出生可能是逆时针旋转的,因为他们在母体内是头向上生长的,离开母体以后,自己的光子信息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他们的头旋方向逆时针的原因。

    发旋与性格的关系

    一般来说,自己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与环境的方向相同,就往往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思想与环境是相通,是顺其自然生活的,它的思想没有太多特别之处。我们知道,科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与众不同的,那么科学家的光子信息旋转方向常常与环境光子信息旋转方向不同,所以科学家们的头旋顺时针生长的比例会更高。不过,在南半球出生成长的科学家,他们的头旋多数都呈逆时针方向。

    头旋与众不同的人,即通常说的胎位不正——头向上、屁股向下——的孩子,出生后对自然语言的感知能力更强,对事物的预测能力也往往更强。也就是说,头旋旋转方向与众不同的人,他对自然界语言的理解会更容易些。

    地球自转角速度方向是指向北极星的方位,因此,在北半球出生的人,出生以前光子信息逆时针旋转,出生后头向上生长,光子信息就变成顺时针了。即,在北半球出生的人,顺时针旋转的光子信息多,而逆时针旋转的光子信息相对较少,尤其是宏观信息表达也是这样,头旋的方向也都是顺时针较多,逆时针旋转较少。它们互有利弊,对头旋是顺时针的人,由于自己的光子信息与环境光子信息的旋转方向相反,故善于逆向思维,学习知识也更轻松;而对于头旋是逆时针的人,由于自己的光子信息与环境光子信息旋转方向相同,因此直觉要更占优势,身体也会往往更强健。换句话说,头旋逆时针旋转的人,其理性学习稍差一些,但身体素质会相对较好。

    相关链接——头发的颜色与健康

    中医指出:“肾其华在发,发又为血之所余,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翻译成白话就是,肾与血、发之间联系密切,头发的生长、脱落、润泽、枯槁等,都与人的肾及气血有密切关系。除个别是遗传所致外,女性的头发脱落多数为非正常脱发,通常发生在产后,从怀孕、产后到哺乳都会使女性气血不足,从而引起大量脱发。此时应以补血为主,平时多吃些当归、何首乌、大枣等补血之物。

    生活中,男性多受到脱发的困扰。我国中医认为,精与血是同源的,因此男子脱发多与肾精有关。一个人过早出现秃顶,大多都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平时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减轻压力,脱发症状也会很快消除。

    进入中老年期后,头发就会慢慢变白,我国中医认为是因肝血不足、肾气变虚所致。青壮年甚至少年长白发俗称“少白头”,主要是因为血热内蕴、多忧虑、精神紧张。老年人脱发,则符合正常的生理发展规律。如果太过严重,多半是气血亏虚所致,应倾向于补肝补肾了。

    人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大师在寺里即将被大火烧死时,还坦然自若地念道:“安禅不需山与水,心如死灰火也凉”,之后从容死去。

    还有一个老师傅叫玄峰,腹部长了一个已化脓的很大的肿块,医生诊断后为了避免危险,认为应该做手术,于是将他带到城里,但不巧的是,医药的麻醉药用完了。玄峰师父就说:“我不需要麻醉,待我入定后就开始吧。”于是麻药直到手术结束也没用,而手术过程中玄峰师父连眼皮也未眨一下。

    像这样可以忍受疼痛的人在生活中毕竟只是少数,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像割破手指、扭伤脚等,这时我们便会有疼痛的感觉。不过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想: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疼痛为哪般

    古人曾争论过过疼痛在心还是在脑,直到现在才知道,痛是由脑感知的。我们的身体部位受到损伤时就会向大脑传递刺激信号。而大脑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刺激信号后,神经末梢或专门进行疼痛信号传送的伤害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一些特殊的神经纤维就会活跃起来,沿着脊髓疼痛信息可以传达到大脑。大脑随后就会对此做出反应,产生类似于吗啡的物质——脑啡呔或内啡呔,用以镇痛。这些抑制性物质会阻止疼痛信息再次被传送到脊髓。但是,当疼痛的刺激因此而变得迟缓时,大脑也就不会再产生抑制性物质,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疼痛。

    那么,如果脑子根本没有经历过疼痛的刺激呢?一只狗如果一直处于隔离状态下,从出生以后就未经历过任何疼痛,那么它就会有与众不同忍受疼痛的能力,比如鼻子碰到燃烧的火柴也不会马上跑开,比起在正常环境下饲养的狗,它要有着更多的“忍痛”能力。

    巴甫洛夫进一步通过试验证明:动物在饥饿时为了获得身体所必需的食物,哪怕是经受电击、经受烧灼的痛苦也在所不惜。因为大脑会告诉它们,这时比起疼痛来,食物更重要,因此它们也就不怕痛了。

    疼痛是怎样自我缓解的

    在我们神情专注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有时候即使身体部位有损伤也感觉不到痛,这是什么原因呢?

    目前,国际流传一种“闸门控制”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神经系统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这中间相对于有一道“闸门”,可以拒绝过多的信息。比如,你的脚趾踢痛了,你用手去抚摩几下,这种疼痛和抚摩的感觉就到了“闸门”那里,并“合二为一”地通过了。此时,你感受到的既有疼痛,又有抚摩的快感,与刚才全是疼痛的感觉相比,你就会觉得抚摩以后痛的程度轻多了。

    但是,这种“闸门控制”也没有能解释地尽善尽美。“幻肢痛”就是一个未解之谜。据统计,将近30%切去肢体的的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幻肢痛”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还无法消除。1995年,一封读者求医的信件在一家报纸刊出,称他母亲因工伤绞断右臂达30多年之久,可至今患处都疼痛不止。

    为什么在截肢、断臂之后截肢、断臂者仍感肢体存在且有疼痛的感觉呢?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对此在1996年曾表论文指出,因为肢体被截后,大脑中感知该肢体的信号就会发生转移,邻近的感知信号与之混合,因而两种感觉能被同时感知到。至于为什么会有疼痛,很可能是因为过去脑子留下的对切肢之痛的“印象”太深刻了。

    不同人对疼痛的感知

    不同的人对同等程度的疼痛刺激的感受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怕痛。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除了大腿骨部外,人体各部位都是女性比男性怕痛。当然,女子更怕痛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女性纤细柔弱,更可能是由于女性以“弱者”自居,不以喊痛为耻。但“男子汉大丈夫”们却要逞英雄,既使疼痛难忍也不肯轻易叫痛。美洲的印第安年轻男子常用钩子穿过自己的皮肤,把自己吊起来,并以此为娱乐方式,引以为荣。此时他们还谈笑自若,似无痛感,但恐怕事实并不如此。

    疼痛长期以来都是医学界唯一难以定义而又不能客观测量的病症。但科学家相信,对疼痛的研究将在疼痛是否与性格有关,是否有疼痛记忆、如何测定疼痛程度等方面。让我们对新的研究成果拭目以待吧。

    相关链接——腰酸背痛并非因为缺钙

    腰酸背痛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已成为人们最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认为腰酸背痛是因为缺钙。其实不然,其罪魁祸首是长时间处于坐卧状态、缺乏运动。

    坐、站立、躺卧或运动时的姿势不良,都会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韧带松弛或过度紧绷,最终引起腰背处肌肉疲劳,发生腰背肌肉疼痛的现象。可能刚开始还感觉不到,工作越久就越感到酸痛,但往往又不知道疼在何处。另外,腰臀部位的肌筋膜可能也会因为姿势不良而受到伤害。

    如果想要预防腰酸背痛的发生,首先就应改善坐姿。工作时的椅子最好舒适、高矮适中,加个靠背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腰背部得以支撑,并维持正确姿势。每工作一小时左右,就站起来活动伸展一下身体,可使腰背部的紧张状态得到有效地缓解,避免腰背疼痛的发生。长时间搭乘交通工具时,可使用小枕头或者特制腰围、束腹来支撑脊椎与腹部,以减轻腰背肌肉的疲劳程度。

    当然适当地补充一些钙质可以加强骨骼强韧度,也有助于减少腰酸背痛出现的可能性。

    人体的酸碱性

    人体自身存在着三大平衡系统,即体温平衡、营养平衡和酸碱平衡。其中,人体体液的酸碱度维持在PH值7.35~7.45之间叫做酸碱平衡。也就是说,健康的内环境是呈弱碱性的。当体体质为弱碱性时,身体会感觉良好;而如果体内呈酸性,人就会经常感到疲倦,时时觉得不舒服。由于肉食、油腻等饮食习惯,现代人体质大多偏酸。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教授认为,作为百病之源。酸性物质在体内越来越多时,会引起质变,产生疾病。

    一般初生婴儿属弱碱性体液,但随着年岁增长,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体内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等,体质逐渐转为酸性。人的体液(包括血液)中碱性含量呈下降趋势,标志着酸化程度,酸化也就意味着越来越老化。

    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影响

    和其他任何液体一样,人的体液都有酸碱之分。细胞作为人体的基本单位,对体液酸碱度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大致在7.3左右,但一般因年龄、地域、人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胞只有在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下才能正常工作,运转生命的活力。但是,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在体液酸碱度超出细胞容忍范围后难以为继,细胞机能的缺失就会损害器官和组织功能,从而引发困扰现代人的内源性疾病。对于细胞而言,体液的酸化就像把一个习惯在平原地区作业的人突然调到青藏高原工作,必然影响其工作的效能。这就是浅显的酸碱度为何影响健康的原理。

    以糖尿病病理为例,胰脏细胞本身在得病时并没有发生病变,但是胰脏细胞的生存环境在血液和体液变酸之后,会产生极大改变,因此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效率,形成糖尿病。经过多年研究,日本科学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体的体液pH值每降低0.1个单位,胰岛素的效率就下降30%。

    日本着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还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抽血检查100个癌症患者,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体质。新的研究证实,几乎所有SARS病人的体液也都是酸性的。

    此外,酸碱度对人智商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体液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者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则智商较高。国外科学家测试了数42名6~13岁的男孩,结果表明,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他们将人体酸碱度称为智商的“化学标记”。

    近年各方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人体体液的偏酸可能是由先天性缺陷或遗传的原因导致的,并引起上述内源性疾病,但这个比例很小;更主要的致病原因还在于人类生存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其中人们生活中的食物资源丰富以及饮食结构改变是产生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物酸碱性对人体的影响

    大部分人认为,吃起来酸的食物就是酸性的。其实,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用简单的味觉来判定的。

    所谓食物的酸碱性,是指食物中的无机盐的酸碱性。食物的酸碱性因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多少的比率而定,钾、钠、钙、镁、铁等,进入人体之后呈现的就是碱性反应;而磷、氯、硫等,进入人体之后则呈现酸性。科学表明,碱性食物的摄取可以使体液趋碱,而酸性食物则可以使体液变酸。

    一般来讲,几乎所有的蔬菜都是碱性食品,水果、果仁、牛奶处于中性,谷物、油脂处于中性偏酸。绝大多数肉类、精细加工的食品都属于酸性食品。按食物对体液酸碱水平趋向碱性的贡献,可以这样排列: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谷物、油脂>肉类。合理的酸碱饮食的摄入比应该为1:3,现代人亚健康人群的大量增加,就是因为摄入的酸性食品过多。

    除了食物,饮用水对人体的酸碱度也有很大影响。饮用弱碱性的水可以使人体血液维持在健康的弱碱状态,酸性水则有可能加速人体的“酸化”。

    饮用水要喝饮用天然水,不要喝纯净水和矿物质水,因为饮用天然水是弱碱性的,纯净水和矿物质水是酸性的饮用天然水。以优质水源为原料生产,其中含有天然的钾、钙、钠、镁、铁等人体必需矿物元素,因此PH值在7.3左右,吸收之后,可以对人体体液的呈碱性贡献。

    而在加工纯净水过程中,通过去离子、离子交换或反渗透等净化手段,水中的矿物阳离子可以被全部去除,但却会保留硫、磷等阴离子,因此呈现的是酸性,一般PH值为6.0或更低,已比人体死亡状态下的PH值更低,有的甚至低于国家酸雨指标(5.6)。

    因为它是在酸性的纯净水基础上添加的,而且人工添加的含氯化钾、硫酸镁等矿化液也是酸性,所以尽管矿物质水人工添加了矿物质,含有了钾、钙、钠、镁等矿物阳离子,但依旧是酸性的,这些酸性的人工矿化液在水中分解,产生了钾、钙、钠、镁、铁,也产生大量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且这些酸性离子占据主导量地位,因此在酸度上矿物质水可能比纯净水更低。

    总之,人体保持健康的核心要素是尽量减少酸性代谢物的影响,而饮食是影响体液酸碱的最重要因素,任何一餐不健康的饮食对人体的影响都会表现在日后的生命进程中。所以,日常的饮食上应注意搭配酸碱食物,以保证每餐的食物总体对人体体液产生趋向碱性的作用。

    此外,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手段还有很多,比如运动出汗、生活规律等。

    延伸阅读——人体酸碱度测试

    下面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体质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1)经常感到疲劳、嗜睡;步伐缓慢、动作迟缓;上下楼梯容易气喘;

    (2)即使没做什么重体力劳动,也会感觉浑身酸痛,很难恢复过来;

    (3)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4)经常在外就餐;爱吃肉类、鱼类,较少进食蔬菜、水果;

    (5)亚健康、易感冒、免疫力低下;易生口腔溃疡;牙龈易出血;伤口易化脓;

    (6)抽烟饮酒,生活不规律;

    (7)皮肤无光泽,容易生痘及生出其他不明物;

    (8)香港脚,或身上容易长湿疹、过敏;

    (9)抑郁、焦虑,脾气暴躁、易发怒;

    (10)胃肠功能失调;便秘、口臭;容易发胖、下腹突出;

    (11)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痛风、肾脏病、尿频尿急等病状;

    (12)夏天容易被蚊虫叮咬。

    如果这个测试符合5个条件以上,那么你的体质较偏向酸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