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3-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界上最小的大学

    英国怀两伍德大学堪称“全世界最小的大学”,整个校园就位于一个36米宽、85米长的平房中。但是,在过去20年来,这所大学已经培养了数干名获得正规文凭的大学本科生。

    这所“全世界最小的大学”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市,成立于1987年,由一家慈善机构创办。整个大学“校园”位于一个面积只有36米宽、85米长的简陋平房中,总面积不到31平方米,大学里总计只有3间教室。和一个迷你花园。

    现年70多岁的安东·班托克是怀西伍德大学的校长兼唯一讲师,而大学也是他的家。每天放学后,大学“演讲厅”就成了他的客厅,而校长“办公室”就是他的卧室。校长班托克颇为自豪的是,尽管怀西伍德大学面积很小,却开设了戏剧、历史、法语、西班牙语和欧洲建筑史等多项课程,并为学生安排实习旅行。

    每年有大约150名学生来怀西伍德大学“深造”,由于是个慈善学校,这里的学费非常便宜,每门课程每年只收1~2英镑。过去20年来,这所大学已经培养了数干名毕业生。班托克说:“从怀西伍德大学毕业的学生可多了,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来这里学习。”

    班托克说:“怀西伍德大学的经费很紧张,经常入不敷出。这里所有的家具都是三手货和四手货。而在上课时我总是因为纸不够用,只好在墙壁上画地图给学生示范。”史上最贵的图书

    英国亿万富翁罗吉·沙索瓦在2007年推出一本由他亲自撰写的新书《与熊共舞》。让人瞠日结舌的是,该书一本豪华装特别版的封面上竟然镶嵌有600颗钻石,全书售价高达300万英镑(约合4550万人民币),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图书。据悉,沙索瓦将此书的销售目标锁定为俄罗斯金融寡头。

    罗吉·沙索瓦是国际展览业巨头、英国ITE展览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他推出自己的新书《与熊共舞》,书中讲述的是自己是如何在前苏联解体之后,成功赚取1亿英镑的商业奇迹。为了吸引世人的注意,他特意出版了一本《与熊共舞》的豪华装特别版。在该书封面上,总共镶嵌有600颡质地纯净、毫无瑕疵的钻石,全书售价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让钻石显得更加璀璨夺目,该特别版的封面与普通版的白色封面截然相反。以黑色为底色。沙索瓦毫不讳言地指出,这本特别版的目标读者将锁定为那些身家亿万的俄罗斯金融寡头。

    沙索瓦表示:“在俄罗斯,遍地都是金钱。因此,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俄罗斯市场量身定做一本新书。”他同时称:“我高兴地看到,如此奢华的装饰被用在书籍的装帧上,而不是用在时装的搭配上。不过,我更希望购买此书的寡头们能够好好阅读,而不仅仅将它锁进保险箱内。”

    据悉,英国ITE展览集团创建于1991年,当初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小公司。如今作为世界会展业的先驱,在欧洲、非洲以及中两亚市场上,ITE公司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会展业的领导者。目前,ITE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高达5亿多英镑。最早的长篇小说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其成书年代一般人认为是在公元1001~1008年。

    日文“物语”一词,意思就是“故事”或“杂谈”。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即公元10世纪初)。它在日本本国民间评话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我国的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源氏物语》一书把创作物语和歌物语结合起来,并继承了物语的写作传统,并有所创新。

    《源氏物语》的作者是紫式部,本姓藤原,名字不详。因其长兄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父兄之官衔为名,以示其身份,故称为藤式部。后来她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所以称其为紫式部。作者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她还十分熟悉音乐和佛经。不幸家道中落,她嫁给了一个年龄与她相差20多岁的地方官藤原宜孝,婚后不久丈夫去世,过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后来因统治者藤原道长之召,入宫当一名彰子皇后的女官,给彰子讲解《日本书记》和白居易的诗,有机会了解宫廷内幕和生活,所以才能写成这部最早的小说。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长篇写实小说,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实为三公子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冶山庄女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最早的史诗

    卉代两河流域的文学创作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干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

    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他并非只是传说,而是实际存在的人物。他拥有着三分之二为神,三分之一为人的极高神格。他本是个不顾人民疾苦的暴君,但是在与恩奇都成为朋友之后,他的行为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被吉尔伽美什压迫的人们向上天申诉,于是女神便做出了一个神造之人,那便是恩奇都。恩奇都和吉尔伽美什强烈地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他们心知有一天定然会狭路相逢。虽然吉尔伽美什一开始对身为他敌人的恩奇都感到恐惧,但是没过多久两人便成为知己,两人共享王位,平等地治理国家。

    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一起讨伐了森林的守护者——神兽芬巴巴,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王。并将所有的财宝收入囊中。在那时候,吉尔伽美什是如此耀眼如此强大,便连众神也会为他的风采所倾倒。而一个女神就这样爱上了吉尔伽美什。但丰收之女神伊什妲尔在向完美的王者吉尔伽美什求婚的时候,他却连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那是因为他知道,伊什妲尔是一个残忍且性格反复无常,以残害男人为乐的魔女。伊什妲尔被吉尔伽美什的侮辱所激怒,她将父神安努的天之公牛赶到了大地上,以此来作为报复。没有人可以阻挡这头神兽,大地整整七年都为饥荒与破坏所笼罩。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联手对付天之公牛,并勇敢地将其击退。女神又一次没了面子。

    伊什妲尔的怒火自然不会就此平息,她以区区人类居然敢杀死神兽为罪名向众神请求杀死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其中一人。伊什妲尔的愿望被众神所接受,于是两人中的一个,即神所造出的恩奇都无法违抗天命,渐渐地衰弱而死。

    那便是吉尔伽美什走下坡路的开始。拥有着不逊于自己的力量,有可能还胜过自己的唯一的朋友恩奇都死去了。这个事实对吉尔伽美什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吉尔伽美什惶恐于对“死”的不安,踏上了去往冥界的旅途,追求不老不死。

    跨越了漫长的旅途,历经了种种的磨难,吉尔伽美什终于得到了不老不死的灵药。但是在归途中,蛇趁他洗澡之时吃掉了灵药,失去了不老不死灵药的他不停地悲叹着就此离开人世。英雄吉尔伽美什在池塘边跪下来,双手捧着脸大哭起来。他现在明白了,人们告诉他的都是真相:哪怕最伟大和最勇敢的英雄也是人,因此必须要学会快乐地生活,体会眼前的幸福,最后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

    传说,蛇之所以能够蜕皮长出新的身体,就是因为偷吃了吉尔伽美什的灵药的缘故。全诗至此结束。

    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它塑造了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英雄,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

    对于任何在犹太教、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吉尔伽美什》有很多与希伯莱《圣经》相对应的地方。事实上,《吉尔伽美什》是《圣经》的先驱,很明显希伯莱《圣经》中几个关键主题是来自《吉尔伽美什》的。早在《圣经》撰写之前的1000年,这些内容就已在美索不达米亚流行了。最长的史诗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是我国藏族的长篇叙事诗《格萨尔王》。它创始于公元11世纪,是一部以民间说唱形式来歌颂英雄的诗章。这部长诗的散文部分不算,史诗部分就有150多万行,1500多万字。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它从创作至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目前《格萨尔王》已流传到世界上大约40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进行研究的人遍布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种世界性学说。我国现在有100多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包括90多位藏族艺人,约40位蒙古族艺人和少数土族艺人。

    《格萨尔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王能够完全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英雄。

    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全部降伏。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

    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邻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并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到此结束。

    史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是研究西藏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语言和风俗的“百科全书”。

    在这之前,人们认为《磨诃婆罗多》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诗。它是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150年的古印度诗人毗耶娑写的,长达40万行。还有英国利物浦的费契特花了40年时间写出了129807行诗歌,歌颂英王阿佛列兹得一生的事迹。之后,又由编辑李斯克帮他补写了2585行,作为故事的结束,这部长篇著作,乃是用英文写的最长诗。古希腊流传最久的史诗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卉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荷马是一位传说性的人物,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很可能是小亚细亚地方爱琴海一带的人。据说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同时又是一位大诗人。

    他背着希腊古代的七弦竖琴,四处漂泊,把自己的诗吟唱给人们听。他的诗在七弦琴的伴奏下,美妙动听,情节精彩,深受人们的欢迎。

    荷马史诗是以说唱形式流传下来的,是希腊远古时代关于人与神的传说。其内容包括生产、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

    荷马史诗又是战争的产物。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两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10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特洛伊战争是这样引起的: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单把争吵女神厄里斯遗漏了。厄里斯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人”。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来,争持不下就去找宙斯,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答应给他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佛洛狄忒许他以最美貌的妻子。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后来她帮助他去斯巴达拐走了美丽的海伦,并抢走了大批财物。希惜各部落公推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10年,众神各助一方。

    最后,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克岛之王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具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丢在城外,假装撤兵。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内。晚上,希腊人从木马中出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有的一帆风顺回到家园,有的则10年海上漂泊,充满了冒险和传奇。

    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战争中的氏族部落首领的英雄事迹的短歌。在传诵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在氏族贵族的宫邸中咏唱。大约公元前8、9世纪时,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史诗是公元前12至8世纪的人民口头创作的,它反映了广泛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社会斗争,以及政冶、军事、道德观念等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两部史诗如“百科全书”一样教育了古希腊人。最早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相传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所做,“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

    伊索生于公元前6世纪,是古希腊寓言家。传说他是个奴隶,由于他才智出众,善讲寓言故事,受到主人的赏识,被解放为自由民,但因“亵渎神明”终遭杀害。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做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括、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两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它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其中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现传的《伊索寓言》是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人物最多的小说

    《水浒传》这部书大多数人都读过,书中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少人都能讲得出来,可是,你知道全书写了多少个人物吗?据统计,共写了七百八十七个,是世界上所有文学著作中写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

    其中有姓有名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99个,有名无姓的9个,书里提到但未出场的还有102个。尽管人物繁多,却着笔细腻,有浓有淡,浓者洋洋千言,淡者寥寥数语,大都写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特别是一百零八个英雄人物,更是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表现相近人物的个性时,小说常用同中见异的表现手法来区别他们的不同。鲁达与李逵的性格都豪爽。李逵的“细”中显得天真、可爱,如他初次见宋江迟迟不肯下拜,原因是怕戏弄;而鲁达的“细”中则见江湖的老道和经验,如打死镇关两后说他装死,机智地逃走就是很好的说明。

    《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将人物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身份来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反抗道路。最畅销的日记

    《安妮日记》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日记。它记叙了二战期间小作者一家和亲友为躲避纳粹而藏身阁楼的故事。这本日记被译成55种文字,总销量超过2500万册。

    安妮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4年,安妮一家迂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此时,希特勒正打着种族问题的大旗妄图实现“一统江湖”的梦想,而犹太人成为他首先有组织清洗的对象。1942年的某一天,安妮的妹妹突然收到纳粹的通知,要她去“汇报思想”。安妮一家感到灾难即将临头,便决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安妮与家人一起躲藏在阿姆斯特丹市区的一座阁楼上,他们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了两年,直至被发现。13岁的安妮靠着手中的笔和日记本继续保持着她那份独特的自由,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我希望你是我最大的安慰和支持。”

    安妮或许意识到了这份安慰和支持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到其他人的身上,因此,在她病死在纳粹集中营的前一年。她写道:“我渴望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给我周围的不认识我的人欢乐,即便我死了,我也仍然活着。”1944年,安妮一家被发现,他们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后又被送到另一所集中营,安妮最后因伤寒而病死在集中营。

    可以说,《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自,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战后,《安妮日记》得以出版,并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最早的女诗人

    萨福是莱斯波斯岛的贵族,在那里组织了一所音乐学校,写情歌和婚歌,与女弟子唱和。她写过九卷诗,只传下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反映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情趣。萨福死后,她的名声传遍了全希腊,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她受到两欧历代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的推崇。

    萨福是一个古希腊女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吟唱诗歌,尤其是爱情、欲念、渴望以及随之而来的痛楚。她把诗歌当作对女性隐秘世界的礼赞。可以说,萨福创造了最撼人心魄的爱情诗。

    萨福生于爱琴海边的一个叫莱斯波斯的岛上,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萨福经历了其中所有的变迁,如字母表的发明,钱币大规模铸造,政治动荡不安,文学艺术频繁更新。从萨福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与时代共同成长的人,尤其是一个天纵其才的女人。

    萨福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她是第一个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关于萨福的逸闻趣事,版本层出不穷,大多是基于不大可靠的传闻。在埃里卡·琼的《萨福的飞越》这本书里,琼将这个诡异的希腊女诗人拉进肥皂剧式的世俗生活中。萨福像斯嘉丽一样在男人中间周旋、调情,“似乎想要吞下整个世界”。行文中,琼激荡的语调如同萨福转世。在她笔下,萨福是一个无所畏惧、卓越不凡的女英雄。

    在《如果不是冬天:萨福断章》里,安妮·卡尔森以独特的翻译风格,描述了萨福在大到爱情、欲望、婚姻、驱逐,小到靠垫、蜜蜂、豆子,以及关于衰老、羞耻、时间等等人类方方面面的思考,用括号和空格来提醒读者纸章上原稿文字的残缺。

    美女、诗人、男诗人的情人、第一个失恋投海自杀的女诗人、女同性恋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先祖……在萨福这个名上,似乎可以加上任何一个在现代文学流行着的词汇。若是萨福本人,大概情愿用自己的诗形容自己吧:“周围的群星黯淡无光,而她的光华,铺满了咸的海洋和开着繁花的田野。”最早的爱国女诗人

    浩浩瀚瀚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其中的《鄘风·载驰》一诗可谓最为独特,不仅是因为它在整部诗集中是仅有的几篇知其作者的诗作之一,尤其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爱国女诗人。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在305篇诗中再也找不出第二首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充满爱国激情的女诗人——许穆夫人,知之者甚少,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研究的失误。

    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许穆夫人,是因为她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史载: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卫懿公被杀。与卫国有关系的宋桓公连夜率师接卫败亡之众五千人过了黄河,于漕邑(今河南滑县南)立卫宣姜之子戴公为君。次年,戴公死,文公即位。

    文公的同母妹妹即诗人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之际,不顾许国君臣之阻,毅然返卫吊唁卫君,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和支持她的举动。《载驰》一诗就是她返回卫地漕邑期间所作。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杰作在当时广为传诵,故而后来被选进了《诗经》。

    诗一开始就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创造出一种非凡的气氛: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于马嘶车鸣之中,焦灼加鞭的女诗人驾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诗人怀着悠长悲恸的心终于克服了漫长遥远之途,目的地漕邑已昂首在望。“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两句,打乱了前面四句所表现的急促、跳荡的节奏感和诗人激动不安的心情。因为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命令,不允许她返卫国吊唁,这样矛盾冲突便在这里开始了。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藏,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藏,我思不闷。”第二节里引入了人物的语言,运用排比句式,将诗人内心的斗争结果如山洪暴发般推涌而出。在语气之转折中。更是把诗人不屈于君命、非返回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

    “陟波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在这第三节里写了诗人因为受阻之车越来越多,自己的爱国举动被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之心和愤懑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知我所之。”于是,诗的最后一节里,写出了女诗人因终于回到漕邑的欣喜和欢快之情。绿意葱茏的麦田扑入眼帘,深切的祖国之爱荡于胸中。于兴奋之中一个伟大的设想便在心中萌发:她要去向大国控告,求得救助,以光复祖国大业。尤其最后四句表现了女诗人救国救亡的誓言,也是一个爱国妇女发自内心的热切呼声。

    而这位巾帼豪杰发出的不同凡响、振聋发聩的声音,怎不令那些畏首畏尾的须眉之徒为之侧目和丧胆呢?可见诗的震撼力是非同一般了。最著名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童话》是儿童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丹麦以及全世界读者的心。安徒生在《丑小鸭》、《海的女儿》、《夜莺》、《皇帝的新装》、《坚定的锡兵》等童话中所塑造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安徒生那里达到了它的高峰。

    安徒生(1805—1875年)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是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基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

    1828年安徒生升人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商人朋友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目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最早的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奠基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悲剧作家,被称为“悲剧之父”。他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三大悲剧作家。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公元前456年逝世于西西里岛上的杰拉。

    埃斯库罗斯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在他年轻时雅典的暴君被推翻,民主制被引入。他很早就开始喜欢戏剧和阿加索克利斯与阿波罗多的诗。传说狄俄尼索斯在梦中亲自向他传授诗的艺术。他早年时也亲自在他的剧中扮演角色,25岁时他第一次参加雅典的诗人比赛,但没有获胜。

    公元前490年他参加马拉松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的兄弟阵亡。公元前480年雅典被毁后他在希腊舰队里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埃斯库罗斯多次去两两里岛,公元前475年他在那里与诗人西摩尼得斯和品达相会。

    公元前472年他回到雅典,在那里他的《波斯人》首次上演,这是他对他战时经验的回味。这部剧赢得了诗人比赛的最高奖。公元前468年他输在索福克勒斯手下,但他一生中一共赢得了13次雅典诗人比赛的最佳奖。

    他最后一次去西西里时没有能够及时回雅典,传说他是被一只从天空上掉下来的乌龟砸死的。他被葬在格拉,他的墓碑上写着:“墓碑下安睡着雅典人埃斯库罗斯,欧福里翁之子,在丰饶的格拉,死亡战胜了他。”“但马拉松的战场可以证明他的勇敢,连长发的米底人也得承认。”据说这段墓志铭是由埃斯库罗斯本人撰写的。

    他的死讯到达雅典后,雅典人决定他的剧作继续可以不作为比赛的剧作在比赛中上演,只要上演他的悲剧,提出申请的演出者就可以获得免费的助演歌队。

    公元前406年阿里斯多芬在与欧里庇得斯比赛竞争时,在他的喜剧《青蛙》中称埃斯库罗斯是高贵的时代的代表和悲剧诗人的榜样。公元前4世纪中,埃斯库罗斯的塑像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列在狄俄尼索斯剧院前。

    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个在希腊话剧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的剧作家,通过对话的形式他革命了希腊话剧。他的语言、风格和使用的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他的人物都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感情、特性以及他们有力、简短、高雅和生动的语言都超于一般人之上。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流传至今的只有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除了《波斯人》之外,其他的都取材于希腊神话。其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要属《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曾把天上的火种偷来送给人类,宙斯为此把他钉在悬崖之上。作家通过这一个剧本讴歌了人类的希望与理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首次打破当时的演出格局,把演员从一个增加为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使演员的对话成为主体。完成了从集体歌舞向戏剧的飞跃。

    最早的喜剧作家

    阿里斯托芬(约前448年~前380年)是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他是雅典公民,相传写有44部喜剧,现存《阿卡奈人》、《骑士》、《和平》、《鸟》、《蛙》等11部。恩格斯曾经称阿里斯托芬为“喜剧之父”和“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在阿里斯托芬之前的喜剧作家不胜枚举,但他现存的11个剧本,却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及在他之前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后起的则被称为中喜剧和新喜剧。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产生三大喜剧诗人:第一个是克拉提诺斯,第二个是欧波利斯,第三个是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传下一些完整的作品。

    阿里斯托芬是雅典附近的小土地所有者,他的喜剧代表了自耕农的思想和立场。他从这一立场出发来表现雅典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

    阿里斯托芬站在中小土地所有者的立场上,坚决主张停止非正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积极参加了雅典主和派反对主战派的斗争。

    公元前424年他的《骑士》上演,剧中将德谟斯(雅典民众的化身)的一个仆人——主战派首领克里昂描写成为花言巧语的骗子。公元前421年春,伯罗奔尼撒战争已进行了十年,阿里斯托芬创作的《和平》一剧,辛辣地嘲笑了主战派,反映了雅典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剧中的主角是一名叫特利该俄斯的农民,他历尽千辛万苦,拯救了被幽禁在天上的和平女神。当和平女神回到人间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就在《和平》上演之年,雅典与斯巴达签订了停战的尼西亚和约。此后不久伯罗奔尼撒战争又复爆发,阿里斯托芬继续呼吁和平,又创作《吕西斯特拉塔》一剧(上演于公元前411年)。剧中女主角吕两斯特拉塔痛恨男子好战,联合妇女结成反战同盟,用跟丈夫离异的手段,终于赢得了和平。喜剧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与迫切的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绝大部分是描写现实的,如《骑士》直接嘲讽和抨击当时的当权人物克勒翁,《云》嘲笑了智者学派。但有一个例外,就是《鸟》,它是流传至今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作品。林间飞鸟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云中鹁鸪国”,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压迫与奴役。这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它反映出农民幼稚的幻想。这部喜剧艺术性较高,情节丰富,色彩绚丽,抒情气氛浓厚。

    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家

    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因塑造了成功的侦探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而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曾写过多部其他类型的小说,如科幻、历史小说、爱情小说、戏剧、诗歌等。

    柯南道尔出生于爱丁堡,9岁时就被送入耶稣预备学校学习,当他在1875年离开学校时,柯南·道尔已经对天主教产生厌恶情绪,而成为一名不可知论者。1876年至1881年间他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毕业后作为一名随船医生前往西非海岸,1882年回国后在普利茅斯开业行医。不过他行医并不太顺利,在此期间他开始写作。在搬到南海城后,他才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写作上。

    柯南·道尔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发表在《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的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该部小说的主角就是之后名声大噪的歇洛克·福尔摩斯。

    1885年柯南·道尔与路易斯·霍金斯结婚,但是霍金斯在1906年因结核病过世。1907年他与珍·勒奇小姐结婚。

    1890年柯南·道尔到维也纳学习眼科,一年之后回到伦敦成为一名眼科医生,这使得他有更多时间写作。1891年11月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他写道,“我考虑杀掉福尔摩斯……把他干掉,一了百了。他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

    1893年12月在《最后一案》中,柯南·道尔让福尔摩斯和他的死敌莫里亚蒂教授一起葬身莱辛巴赫瀑布。但是小说的结局令读者们非常不满,这使得他最终又让福尔摩斯重新“复活”,在1903年他发表了《空屋》,使福尔摩斯死里逃生。柯南·道尔一生一共写了56篇短篇侦探小说以及4部中篇侦探小说,全部以福尔摩斯为主角。

    19世纪末英国在南非的布尔战争遭到了全世界的谴责,柯南·道尔为此写了一本名为《在南非的战争:起源与行为》的小册子,以此为英国辩护。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发行,有很大影响。正是由于这本书使他在1902年被封爵,20世纪初他两次参选国会议员,却都没有当选。

    到晚年时柯南·道尔开始相信唯灵论,甚至还曾以此为主题写过好几部小说。柯南·道尔在1930年7月7日去世,享年71岁。

    最早的推理小说

    《福尔摩斯侦探》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杰作,虽然名誉全球,但不是最早的推理小说。比之更早的,大家都推崇美国诗人、作家、新闻记者爱德加·爱伦·坡,他写的推理小说中,出名的有《黑猫》、《莫尔街凶案》等,这些都是19世纪30年代的作品。可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们认为,最早的推理小说应属中国的《包公案》。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全书十卷,安遥时编,编著者安遥时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

    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衍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

    《包公案》的题材,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成篇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