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城,丁家应该算是当地闻人,因为是丁家建起了远城第一个酿酒作坊:“丁氏佳酿”。“丁氏佳酿”出现之前,远城人喝的酒都是外地人酿造贩运来的,酒不好,价钱也贵。丁家原是做小生意的,因为生意往来,丁家儿子跟外地一家有名的酿酒作坊的女儿好上了,后来成了婚。媳妇的父母也是开明之人,听说远城没有会酿酒的,就把全套技艺教给了女婿,“丁氏佳酿”便由此而来,远城人也从此喝上了质优价廉的美酒。
酒这东西,并非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易“酒后乱性”,所以酒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后来,远城出过几起因饮酒过度而引发的凶案、悲剧。这种事在“丁氏佳酿”没出现之前当然也曾有过,但毕竟丁家是第一个酿酒作坊,好像就是丁家把祸害、灾难引到了自己身边,因而邻居对丁家颇怀不满,丁家行事自也小心翼翼。不知从什么时候,“丁氏佳酿”的门脸上多了一副对联:多喝须防祸,少饮乃是福。
丁家虽然处处谨小慎微,但还是出了一件大事,而且这事就出在自家。
这一年,丁家又添了一个儿子,取名继勤。不知何故,丁家已是五代单传,这丁继勤也是其父丁启承40岁时才生下的,全家自然大喜。这丁继勤也是天资聪颖,对酒的感悟更是与生俱来。清康熙年间,远城的酒坊已多如牛毛,丁家的霸主地位也被人取而代之。但丁继勤成年后,迅速使日渐式微的“丁氏佳酿”又焕发出第二个春天,几年闾,开出八家分店,还研制出十余个新品种。丁继勤的出现,仿佛是上天有意让丁家重整旗鼓、扬眉吐气一样。
可是,这丁继勤哪都好,就有一样不好——嗜酒如命。虽然他酒量大得惊人,每天都要喝掉两坛酒,但也不可能不醉,而且醉后的结果必然会更加严重——有一次,丁继勤跟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因一语不和,和人打将起来,三拳两脚,居然打死了人,被抓入狱。
丁家顷刻间便坠入黑暗之中。悲痛之余,他们还是不死心——人毕竟还没死,就一定会有办法。丁家虽然人丁不旺,但多年累积下来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丁启承的姐姐、妹妹,丁继勤的姐姐、妹妹嫁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家,拐弯抹角,总有一根通天之梯……一场紧锣密鼓的营救战打响了。
也活该丁继勤倒霉,当时的远城县令是个孝子,从他记事起,母亲就饱受父亲醉后的拳脚,郁郁而终;后来父亲也是醉后失足致死,因此平生最痛恨杯中之物。接到报案,毫不迟疑,就判了丁继勤秋后处斩,无论丁家怎么找人,都无济于事。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上游不行——县令的上司被他顶了回去;中游也不行——县令那里更是水泄不通;丁家便从下游打开了缝隙——他们花重金买通了监斩衙役以及刽子手,制造一个假的行刑现场,但实际上并未处决丁继勤,为他留住一条性命,但从此不能再在人前露面。
这是唯一的机会,这也是最好的结果,只要能延续丁家的香火,就达到目的了。
转眼行刑的日子也近了,一切开始按计划实施:死刑犯游街,没有破绽;验明正身,没有破绽;行刑,没有破绽……县令回去了,监斩衙役也走了,刽子手也走了,所有程序完整无缺、毫无差池。最后,丁家人激动地冲过去,匆匆把“尸体”抬上一辆车子,拉回了家里虚设的灵堂。
打开遮掩的白布,丁继勤的头和身子完好无损地连在一起,丁家全家兴奋起来。他们呼唤着丁继勤的名字。一声,没有回音;再一声,仍然没有回音;第三声,还是没有反应……丁启承凑手一摸,大叫一声,就晕了过去……
丁继勤的身子已经冷了。
也就是说,丁继勤已经死了。
怎么会呢?没有一个地方出过纰漏啊?!不一会儿,刽子手来了,他是喜滋滋地准备来领赏钱的呢。可一看,也傻了:“这我管不了,反正头还在身上!该不会是吓死的吧——”
转眼,郎中也被请来了。郎中检查半天,下了诊断:丁继勤是因为饮酒过量而亡。
饮酒过量?丁家人是不相信的。因为县令规定,监狱里禁止饮酒;就是死囚,也是不给酒喝的;而且,丁继勤因酒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已经后悔不迭,怎么又……
三日后,从看管丁继勤的狱卒嘴里才找到他的死因:临刑前,丁继勤拿出身上所有的钱给狱卒,让他们去给他弄酒来喝。他说反正这辈子再喝不到酒了,就最后痛痛快快地喝一回吧。
“丁大爷喝了足足十坛酒呢!”狱卒半是钦佩半是惊异地说,“他肯定是酒仙下凡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