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辽海春深-似曾相识的白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看云做梦、临水高吟的青涩岁月,在我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可是,面对这蓝天、碧水、绿树、白云,却还是那么动情,那么狂喜,无边的兴奋中每每夹杂着几分亲切,几分慰藉——是因为在这座北方的特大都市里,这一切,确实都暌违已久了。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沈阳,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数十年间,一直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祖国工业化的摇篮”,曾经以先后创造出上百项的“全国工业第一”而称雄华夏。作为关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一朝龙兴地,两代帝王都,三项世界文化遗产,更使她声闻遐迩。但我也不时地听到关于她的大气污染、环境脏乱,以及“傻大黑粗”等议论。特别是铁西工业区,烟囱林立,乌龙滚滚,空中的云,地上的人,连同稀疏的树木、错落的楼群,到处都是一色灰蒙蒙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体制的弊端在这座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工业城市暴露得尤为充分。铁西老工业区承受着巨大阵痛,95%企业亏损,绝大多数工厂停产半停产,三十万产业工人中有十三万下岗,因而得名“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北二马路成为“亏损一条街”、“下岗一条街”、“破产一条街”;企业负债沉重,职工脸上布满生存的焦虑。沈阳,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呈现出典型的所谓“东北现象”。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政治哲学智慧的体现,总会迸发出难以意料的神奇效能。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部署,为这座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城市注入了强劲的生机与活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沈阳市委、市政府连续闯过了改革产权制度、筹措巨额资金和改善投资环境三道关口。国有企业密集的铁西老工业区,被认为是斩关夺隘中难以逾越、难以化解的“泰山石”。市里不失时机地将它与毗邻的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进行企业搬迁,淘汰重组,“腾笼换鸟”,土地置换。新区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如虎添翼,加速腾飞;而老区则以现代商贸生活区的新姿,靠着改善软硬环境,获取土地级差收益,争得竞争优势,赢来发展速度,从而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

    还是那条因着“破产”、“亏损”出了名的北二马路,汽车贸易产业带建成后,每平方米地价腾身翻了四番,税收由不足七百万元猛增到亿元以上。铁西区由世界重度污染的城区,一变而为模范生态区、最佳宜居区和繁华商贸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的一个现代神话,一个饱含时代意义的实体性符号,被载入了新世纪的史册。

    现在,沈西工业走廊正与东部汽车及旅游产业区比翼齐飞,而沈北新区和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区则双峰并峙,各放异彩。振兴的深刻内涵,在于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上。他们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把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居民逐步告别了久居棚户、平房的历史。伴随着市区普遍实行集中供热,推行清洁能源,成功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原先随处可见的五千多根直矗云霄的烟囱,百分之八十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轰然倒地。久违了的蓝天白云,重现于城市上空。

    云的灵动,水的滋润,树的蓬勃,向来都是相依相傍的。现在,浑河城市段已经实现通航,盛京八景之——浑河晚渡”重现世人面前。往日蚊蝇成阵的臭水沟卫工明渠,改造成清波荡漾的人工河,成为人们工余闲步的滨水长廊。沈城人民重新燃起临河而居的“亲水情结”。浑河两岸四十二公里长的大型绿化带已经形成,庭院绿化区与街头绿地星罗棋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4.4%,从而跻身于全国“绿化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之列。

    和谐乃众美之源。空气清新,环境整洁,居住条件改观,增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街衢间、广场上、公园里,晨兴、傍晚,人流如织,过去愁眉深锁、心事重重的情态为之一扫。人们注重讲究情趣、追求乐趣了,在获得视觉冲击的同时,逐渐沉浸于某种文化情调或高雅的审美心态之中。在铁西区,“人物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劳模大道”等文化景观,成为最吸引人的去处。人们抚今追昔,体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变化,珍藏一份难忘的记忆;而通过展现当代沈阳人的振兴实绩,又可以感受历史的进行时,领略物质生产与社会变革的紧张、粗犷、新奇与博大。

    似曾相识的白——翻天覆地的宏大叙事的实证细节,还是旧时模样,而城市已经换了新颜。兴感之余,率成绝句:

    水碧天青展画图,荫荫万木影扶疏。白云缥缈当头见,为问今朝识我无?

    (200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