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辽海春深-登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前人登高远望并留下诗文名篇的,不外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诗人骚客,选胜登临,抒怀寄慨。“诗圣”杜甫有一首著名的《登高》七律,其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句。诗人已经五十六岁了,生活困窘,疾病缠身。诗人眼见茫茫无际、萧萧飘洒的木叶和奔流不息、滚滚滔滔的江水,一时感慨重重,从“百年多病”的时间,扩展到“万里悲秋”的空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是以意境深沉、蕴涵宏富见长。

    一种是名臣贤相,心怀社稷,志存黎庶。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同样是“登斯楼也”,但他既有异于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感极而悲”,也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把酒临风,心旷神怡”的“其喜洋洋”;他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是以胸怀博大、寄情高远著称。

    还有一种情况,失意、失位的皇帝,惆怅伤怀。唐代文宗皇帝李昂有一首《宫中题》五绝:“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本来,想要有一番作为,但因牛李党争激烈,阉宦执掌权柄,不要说施展抱负,即使皇帝自己的命运也全部“受制于家奴”(李昂语),最后被宦官毒死在大明宫中,只活了三十二岁。这首诗正是他心灵痛苦的写照。

    看得出,登高确是古人展示胸襟、抒写怀抱的一种便捷的凭借。当然,它的意义还不止此。《荀子·劝学》篇说过:“吾尝跂(翘足)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就是说,登高,除了展示胸襟怀抱,还有助于开阔视野、转换视角、全面认知外部客观世界。关于这种作用,我在这次章古台之行中有了切身体会。

    二

    那是夏初时节。那天,我迎着初升的太阳,登上了高达四层的章古台防火瞭望塔。凭栏四望,所见尽是葱葱郁郁、莽莽苍苍的松涛林海。那种感觉,同那年我在伊春五营登上三十七米高的瞭望塔时所看到的红松林景区的气象有些相似。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人家那里是莽莽松原、滔滔林海的小兴安岭,而章古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清一色的瀚海黄沙啊!

    “章古台”系由蒙古语音转换而来,意为“苍耳甸子”。说来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辽代时,曾经是贵族的狩猎之地;清初在此地设置养息牧牧场,为关外三大牧场之一。据清《文献通考》记载,“长林丰草,游牧成群,凡马驼牛羊之孳息者,岁以千万计”。可是,到了近代,随着生态被严重破坏,沙漠南移,章古台不仅绿意完全消失,而且遍地尽是漫漫的沙丘。此间地处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的南缘。一年中风速每秒三十米的狂风,要刮二百四十多次。经年累月,风沙就像一条黄色的孽龙,横空飞舞,吞噬农田、牧场,埋没房屋、道路。有的人家一夜工夫,大门和窗户全部被堵塞了;狂风起处,天昏地暗,外出的人无法认出回家的路径。风沙肆虐,席卷着辽、吉、内蒙古几十个县旗的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沙丘到林海,这部变迁史前后不过六十年,可是,其生动感人之处,却抵得上一部儿女英雄传。”那天,陪同我攀登高塔的一位退休林业技师这样对我说。

    三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派出科技人员在章古台进行固沙造林试验,从此,打响了治沙的第一个战役。站在沙地森林公园,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缔造——沙造林的英雄们!

    遥想当年,这些文弱的知识分子,行进在这片无垠的荒漠上,春天,名副其实的“风刀”,裹挟着沙石颗粒,片刻不停地抽打在脸上;夏天,那些沙窝窝,在56℃高温的炙烤下,成了一口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大蒸锅;寒冬地冻,要提取样土必须刨到一两米的深度。毫不夸张地说,今日的翻空绿浪,全是靠着那些老林工、老技师抛洒青春血汗换取来的。

    1952年,章古台固沙研究所宣告成立,首任所长,是从义县调来的一位县长,他叫刘斌,是一位抗日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他在开创基业过程中,有三大突出贡献:一是招揽贤才,慧眼识珠,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科技英才;二是自己甘心做这些英才的坚强后盾。面对那些试验中的失败者,他丝毫未加责备,而且,热情地鼓励他们“再试再干”。“试验站,试试看嘛,不怕挫折,失败再来,这才是常理。”从而使科技人员受挫愈勇。三是当好合格的“后勤部长”。困难时期,他带领大家开荒种地,拾粪改土,亲自把收获的辣椒、茄子、黄瓜、豆角,一挑挑送给各家和食堂。对职工生病的家属,他多年如一日,殷勤探望,关怀备至。他以鬓边的华发染绿了沙丘,最后,像吐尽了丝的春蚕、流干了泪的红烛,倒下了。职工们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埋葬在沙丘上。1978年,他曾光荣地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国家奖励;1988年,省林业厅授予他“大漠苍松”的金匾。他的事迹写入了《彰武史话》;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中的主人公就是以他为原型拍摄的。

    另一位出色的开拓创业者,是老工程师韩树棠。他是到这里来工作的第一位技术人员。那年他已经五十四岁了。他连续多年,探索种草植树治理沙丘的成功经验。经过多次失败,多次试验,终于创造了“迎风栽锦鸡儿,落沙栽黄柳,丘顶种胡枝,丘腹差巴嘎,丘脚紫穗槐”的灌木固沙系列成果;尔后,又开始了向绿化造林进军。退休后,他虽已到遥远的子女处居住,但心里还结记着章古台。他一次次地回来探望。直到八十五岁高龄,还撰写了《绿化沙荒与生产》的论文,寄到章古台研究所。

    四

    章古台以大量种植樟子松,获得了闻名于世的防沙治沙的惊人成效,为“三北”地区创造了极其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第一代樟子松示范林出现了明显的生长衰退现象,并逐渐遍及全省。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成了章古台林业科技人员的头等大事。研究发现,其成因主要不在树种本身,更多的是人们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病虫害防治疏漏以及成林树种过于单一和密度过大等因素造成的。

    1990年,负责收购樟子松种球的固沙所工程师张树杰,发现一位农民所卖的种子颗粒大于普通樟子松,就特别找到他,询问种子的来源。那位农民告诉他种子是从四合城林场的一棵松树上采到的。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张树杰对此加倍注意,他立刻专程赶到四合城林场,并找到了那棵松树。所里针对这一发现,展开了相关繁育研究,然而种子繁育出来的二代松树却不够稳定,于是将攻关方向转向嫁接。攻关试验由高级工程师黎承湘主持,经过多次的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一个新的抗病、抗旱、抗虫、抗风水平都远优于樟子松的新树种诞生了,他们命名为“彰武松”,紧接着,就在固沙所成功繁育了300多亩成林。

    这个新的树种,是由赤松和油松天然杂交形成的,油松是章古台当地的固有树种,而赤松则是科研人员从黑龙江地区引进的抗沙树种。如果没有科研人员为之“联姻结缔”,二者几乎没有相遇的可能;即便是两类树种直接接触了,杂交成功的概率也仅有万分之一。2007年彰武松通过了省级林木品种审定。与樟子松相比,彰武松更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特别是无明显病虫害,不感染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其综合生产指标比樟子松高20%。彰武松亲本鉴定及繁育技术获得了辽宁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第二届沙产业博览会十大优质产品和实用技术奖。

    五

    离开章古台之前,我再次登上了四层防火瞭望塔。这次陪同我观看的,是所里一位年轻的技术负责人。当听到我盛赞他们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时,他说,面对着前人所留下的煌煌盛绩,我们一方面增添了无穷力量,这是催发我们上进、引领我们前行的明灯;但是,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身上担子的沉重。说着,他指引我举目北望,依稀地看到科尔沁沙地黄沙漫天,像一头伺机入侵的黄色巨兽,时刻在向我们张牙舞爪。而章古台仿佛是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通体金黄的茫茫沙海之中。他说:

    “每当我们觉得成绩可观了,心安理得了,所里便带领员工们登高眺望。应该说,只要你面对科尔沁沙地,哪怕只是一望,就再也骄矜不起来了。立刻会感到担子沉重,任重道远。”

    真的,登高,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开阔、更加宏远的视角。

    (2011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