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都市文化-论老舍散文中的都市印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剑龙

    杨剑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上乡土文学强而城市文学弱,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家成为现代文学的主力军;而以茅盾、穆时英等为代表的上海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线,老舍则成为城市文学另一支即北京文学的代表。被誉为“市民诗人”的老舍,与城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他的小说大多以都市为背景,生动描写下层市民的性格与生活。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杨家胡同普通旗人家庭的老舍,1924年夏应邀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学,1929年夏离开伦敦回国。1930年7月应齐鲁大学之邀赴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1934年9月应聘到青岛的山东大学文学系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老舍于11月抵达武汉后至重庆,投身抗日文化工作。1946年3月,老舍应邀赴美国讲学,1949年12月9日,老舍回到北京。在战争频仍、国难当头的岁月里,老舍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却在1966年“文革”时遭迫害投湖自尽。

    除了在英国、美国讲学以外,老舍在北京、济南、青岛、武汉、重庆等城市都有比较长时间的生活,这些城市往往成为老舍小说中的背景,老舍在散文中常常叙写自己对这些城市的印象。

    一

    自1924年26岁时赴伦敦讲学,到1949年底回到北京,直至1966年离世,老舍在北京度过了43年的时光。老舍曾经说:“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景,因为我闭上眼想起的北京是要比睁着眼看见的地方更亲切,更真实,更有感情的。这是真话。”老舍:《我热爱新北京》,见《老舍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本文所引版本同此——编者注),第342页。北京不仅成为其小说中的主要背景,也成为其散文中常常描写的故乡。

    1936年老舍在离开北平六年多后,在青岛写下《想北平》一文,抒发对于故乡的热爱和思念。老舍以爱母亲喻其爱北平,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老舍:《想北平》,《老舍文集》第14卷,第69页。这种割不断的思乡之情,通过对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等表达了出来。老舍甚至为自己难以描述出对于北平的爱而自责,他写道:“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同上,第70页。就如忠贞于爱情的处子,老舍感谢北平给予他知识与印象、性格与脾气,因此老舍不能爱其他城市,而独爱故乡北平。老舍怀念北平“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花多菜多果子多”。1945年在《“住”的梦》中,老舍直言不讳地说:“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住”的梦》,《老舍文集》第14卷,第652页。将北平视为人间天堂,对北平的食物、花草、景物如数家珍,真可谓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自豪。

    1951年,老舍发表了《我热爱新北京》、《北京的春节》。在《我热爱新北京》中,老舍说:“我知道北京美丽,我爱她像爱我的母亲。因为我这样爱她,所以才为她的缺点着急,苦闷。”老舍:《我热爱新北京》,《老舍文集》第14卷,第342页。他揭示过去皇帝、军阀和国民政府执政时的贫富悬殊,指出人民政府治理北京后的种种举措。老舍深情地写道:“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她是多么清洁、明亮、美丽!”同上,第345页。在《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津津乐道诉说北京春节的过法: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铺户中的年货、春联、年画、蜜供,儿童们买杂拌儿、爆竹、玩艺儿,过小年的送灶王、贴春联、大扫除,除夕赶做年菜、吃团圆饭、祭祖,元旦的拜年,元宵节的灯彩、踏月、看灯、看焰火。在文末,老舍道出过去与当今过年之不同:“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老舍:《北京的春节》,《老舍文集》第14卷,第350页。

    在写于1954年的《北京》中,老舍开篇就说:“我生在北京,热爱北京。现在,我更爱北京了,因为伟大的毛泽东住在这里。”老舍:《北京》,《老舍文集》第14卷,第365页。老舍描述北京的皇宫御苑的庄严美丽,故宫、博物院里历代珍藏供人民群众参观,颐和园、天坛、社稷坛加以修葺让人民游览,北京增建了新剧院、新电影院、新的中学小学、新的诊疗所、新的文化馆等。老舍自豪地说:“这就是我所热爱的北京,也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福利,一切为了和平,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建设着的新中国的首都!”同上,第368页。在写于1959年的《宝地》中,开篇就道:“也许有人以为我之所以热爱北京,是因为我生在北京。是的,谁能对生身之地毫无感情呢。不过,要以此为我热爱北京的全部原因,也并不正确。”老舍:《宝地》,《老舍文集》第14卷,第402页。老舍提到八国联军的入侵、父亲保卫紫禁城的殉身,下暴雨的时节一家人坐到天明怕屋顶坍塌,院后有一个臭气袭人的大坑。老舍说:“只有人民当了家,到处才都会变成宝地。”老舍:《宝地》,《老舍文集》第14卷,第403页。老舍诉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精神的变化,“由囚首丧面改为精神焕发,由一筹莫展改为各尽所能,由一个人养家改为大家劳动”同上,第404页。。老舍真情地说:“我爱北京的新工厂、新建筑、新道路、新公园、新学校、新市场,我更爱北京的新风气……我不是凭着回忆而热爱北京,我热爱今天的与明天的北京啊!”同上,第405页。

    著名作家柯灵在其散文《乡土情结》中写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柯灵:《乡土情结》,《解放日报》,1992年2月18日。老舍在散文中对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北京做了生动的描述,在离开北京时老舍对于故乡梦萦魂绕,在建设新北京时老舍对于北京由衷赞叹。作家的创作与其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如同绍兴之于鲁迅、富阳之于郁达夫、凤凰之于沈从文,北京成就了老舍的市民文学的创作。

    二

    1930年7月,老舍应齐鲁大学之邀请,赴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任文学院教授。老舍曾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老舍:《吊济南》,《老舍文集》第14卷,第106页。1934年9月,老舍接受山东大学聘请,离开济南到青岛的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书,主讲“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等课程。1937年抗战爆发后,青岛局势十分紧张,8月13日老舍只身由青岛赴济南,回齐鲁大学任教,11月中旬济南即将沦陷,老舍毅然离开济南,挤上南去的最后一列火车经泰州、徐州、郑州抵达武汉。老舍在济南、青岛七年间,创作出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重要作品,成为其一生创作最重要的时期。

    在老舍的散文中,分别描写了对于济南、青岛的印象。《到了济南》描述老舍初到济南的印象与感受:挤出车站,汗流如浆;雇马车,马瘦车糟,车价奇高。朋友带马车来接,依然是瘦马糟车。济南的石路“带着慷慨不平的气味”,坐洋车时“一点不松懈,一点不忽略,随高就高,随低就低”老舍:《到了济南》,《老舍文集》第14卷,第443页。。在《趵突泉的欣赏》中,老舍描绘趵突泉,“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老舍:《趵突泉的欣赏》,《老舍文集》第14卷,第13页。。“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同上,第14页。在《大明湖之春》中,老舍虽然对于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不满,但是他也指出:“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老舍:《大明湖之春》,《老舍文集》第14卷,第84页。老舍还道出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等特产,老舍认为大明湖秋天最美,“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同上,第85页。。老舍对于济南的秋天情有独钟,在《一些印象》中,他赞叹道:“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他描绘说:“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老舍:《一些印象》,《老舍文集》第14卷,第1页。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是老舍对于济南之秋的赞美。他描绘济南颜色各异的山、蓝天一样清凉的水,老舍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济南秋天的山水。在1938年1月发表的《吊济南》中,老舍将他居住了四年的济南称作“第二故乡”,“每一角落,似乎都存着一些生命的痕迹;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老舍:《吊济南》,《老舍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06—107页。。老舍认为“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同上,第107页。老舍却以吊唁的心情批评济南的灰尘飞扬、污秽杂乱,批评当局不肯将老百姓的钱花在美化城市上。老舍感叹道:“敌人的炮火是厉害的,敌人的经济侵略是毒辣的,可是我们的捆束百姓的政策就更可怕。济南是久已死去,美丽的湖山只好默然蒙羞了!”老舍:《吊济南》,《老舍文集》第14卷,第109页。在抗战的背景中,揭露济南当局在大敌当前的无所作为。

    老舍在青岛住了三年,在《青岛与山大》中,老舍赞叹“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的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老舍:《青岛与山大》,《老舍文集》第14卷,第65页。,他描绘青岛的春、夏、秋、冬,他愤愤不平地说“夏季的青岛是中外有钱有闲的人们的娱乐场所”同上,第65—66页。。在叙说青岛夏天的热闹和山大暑假的冷清后,老舍道出在青岛的山大却很少洋味,朴素成了风气。在1936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末尾,老舍义正词严地说:“我们眼前的青山碧海时时对我们说:国破山河在!于此,青岛与山大就有了很大的意义。”同上,第68页。在《青岛与我》叙写头一次在青岛过夏的见闻与感受:白天海边上见海水浴者,晚上有热闹的跳舞场。老舍不去赶热闹,想唱戏,被人称“唱得像鸭子叫唤”;想安无线广播机,邻居郑家已经安好;想打牌,却没有忍力。老舍在文末写道:“爱玩的人来青岛,行。对于我,它是片美丽的沙漠。”老舍:《青岛与我》,《老舍文集》第14卷,第572—573页。他将青岛看作美丽的沙漠。在《五月的青岛》中,老舍描绘青岛五月花儿的争奇夺艳、海的绿意无限。老舍在对于五月青岛之美的描绘中,却仍然愤懑于“谁的钱多谁更威风”的社会风气老舍:《五月的青岛》,《老舍文集》第14卷,第103页。。在《有钱最好》中,老舍说“青岛的青山绿水是给诗人预备的”、“青岛的洋楼汽车是给阔人预备的”。在讲述了青岛的住、食、穿、玩后,老舍感慨地说:“总起来说,青岛不是个坏地方,官员们也真卖力气建设。所谓洋罪,是我的毛病,穷。假若我一旦发了财,我必定很喜欢这里。”老舍:《有钱最好》,《老舍文集》第14卷,第559页。

    老舍在《春风》一文中,将济南与青岛作比较:“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老舍:《春风》,《老舍文集》第14卷,第45页。老舍比较济南与青岛的秋天:“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同上。“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同上。老舍对于济南与青岛两个城市有其独特的感受,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青岛是“摩登的少女”,形象地勾画出老舍心目中城市的不同。济南与青岛在老舍的人生历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著书育人成为此时期老舍的重要工作,奠定了老舍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相对稳定的生活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成为老舍在济南与青岛生活的写照,也决定了这一时期老舍创作丰盛的必然。

    三

    抗战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即将沦陷,11月15日老舍挤上南去的列车离开济南,于11月18日抵达汉口,住武昌千家街冯玉祥公馆,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成立,老舍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成为“文协”实际上的总负责人。1938年夏武昌屡遭敌机轰炸,“文协”总会迁往重庆,老舍离开汉口于8月14日抵达重庆。1946年3月4日,老舍在上海坐美国运输船“史格脱将军号”赴美国讲学。

    抗日战争期间,老舍在武汉、重庆全力主持“文协”的工作,为团结文艺界人士携手抗日,做了诸多工作。在《八方风雨》中,老舍说:“在今天想起来,汉口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虽然武昌的黄鹤楼是那么奇丑的东西,虽然武昌也没有多少美丽的地方,可是我到底还没完全忘记了它。在蛇山的梅林外吃茶,在珞珈山下荡船,在华中大学的校园里散步,都使我感到舒适高兴。”老舍:《八方风雨》,《老舍文集》第14卷,第312页。老舍留恋武昌的老天成酒店、酒店的掌柜与伙计、“驰名的二锅头与碧醇”。老舍写道:“汉阳虽然又小又脏,却有古迹:归元寺、鹦鹉洲、琴台、鲁肃墓,都在那里。这些古迹,除了归元寺还整齐,其他的都破烂不堪,使人看了伤心。”同上,第313页。老舍在武汉八个月时间中,他对于武汉的印象与轰炸和防空不可分割。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中,老舍说:“流亡者除了要跟着国旗走的决定而外,很难再有什么非这样或那样不可的主张。”老舍:《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老舍文集》第14卷,第158页。“文协”成立后,老舍办理文协的事务,武汉遭过两次大轰炸,总会迁往重庆遂成决议,老舍离开武汉去重庆。在《轰炸》中,老舍记载了在武汉亲身遭遇轰炸的遭遇:处处掘建并不十分坚固防空壕的“杂乱无章”,敌机被空军击落时民众的欢呼跳跃。国难期间“舞场、剧馆、茶楼、饭铺的热闹奢华”老舍:《轰炸》,《老舍文集》第14卷,第153页。,难民的蜂拥而来,并不坚固的防空壕“一处埋葬了六十人,另一处闷死二十多”同上,第154页。。

    老舍对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特别兴奋。在《记“文协”成立大会》中,老舍记载遇到了王平陵、华林、丰子恺、宋云彬、郁达夫、郭沫若、鹿地亘、邵力子、周恩来、穆木天、冯玉祥等人。在《快活得要飞了》中,他将汉口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会作为最为重要的日子,见到了诸多文艺界朋友:“我仿佛是看着许多的星,哪一颗都在样子上差不多。”老舍认为“把民族复兴作为共同的意志与信仰,把个人的一切放在团体里去,在全民族抗敌的肉长城前有我们的一座笔阵”老舍:《快活得要飞了》,《老舍文集》第14卷,第125页。。在《文协七岁》中,老舍回顾当时文协在武汉时的工作,“那时候,大家初次尝到团结的快乐,自然要各显身手,把精神,时间,与钱力,献出一些给团体”老舍:《文协七岁》,《老舍文集》第14卷,第299页。。在谈到重庆时,老舍说:“赶到文协迁来重庆,大家在精神上还是愉快的,可是工作就赶不上在武汉时节那么多了。”同上。他解释原因是山城的交通不便、物价渐渐的高涨。在《五四之夜》中,记叙1939年5月4日重庆遭到空袭,晚7时解除警报后到处是火光,“火光中,避难男女静静的走,救火车飞也似的奔驰,救护队服务队摇着白旗疾走;没有抢劫,没有怨骂,这是散漫惯了的,没有秩序的中国吗?像日本人所认识的中国吗?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火与血中表现出它的无所侮的力量与气度!”老舍:《五四之夜》,《老舍文集》第14卷,第171—172页。愤怒与自豪、谴责与复仇的情绪,在老舍的行文中激荡。

    老舍在抗战期间曾于1939年6月28日启程,参加全国慰劳总会组织的慰问团赴延安等地慰问,12月9日回到重庆。1941年8月26日,老舍受西南联大邀请赴昆明讲学,11月10日返回重庆。老舍在散文中,对于成都、昆明等城市有所描绘。在《可爱的成都》中,老舍诉说喜爱成都的理由:“成都有许多与北平相似之处,稍稍使我减去些乡思”,“我有许多老友在成都”,“我爱成都,因为它有手有口”老舍:《可爱的成都》,《老舍文集》第14卷,第256—258页。。他在《青蓉略记》里,记叙了在成都看戏看书的经历:“吴先忧先生请我看了川剧,及贾瞎子的竹琴,德娃子的洋琴,这是此次过蓉最快意的事。”老舍:《青蓉略记》,《老舍文集》第14卷,第266页。“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同上,第267页。在《滇行短记》中,老舍描述昆明印象:“昆明的街名,多半美雅。”老舍也指出靛花巷又狭又脏,翠湖“颇清秀”老舍:《滇行短记》,《老舍文集》第14卷,第218页。。老舍羡慕“昆明终年如春”同上。。

    武汉与重庆,是抗战时期抗日的重镇。老舍在那里全心全意投身于抗日工作,全力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在创作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同时,也显示出老舍很强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老舍成为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勇于承担、奋力抗战的代表。

    四

    老舍的一生与都市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老舍出生在北京,曾到过的城市有天津、伦敦、巴黎、新加坡、济南、青岛、武汉、昆明、重庆、上海、西雅图、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布拉格等等。虽然老舍到过许多城市,但有的是参观游览走马观花。在老舍生命历程中,除了北京以外,比较重要的大概是伦敦、济南、青岛、武汉和重庆了。北京是老舍出生、成长、成人之地,伦敦是老舍涉足小说创作的圣地,济南、青岛是老舍执教大学、创作成熟之地,武汉、重庆是老舍投身抗日、创作巨制佳构的重镇。

    在散文创作中,老舍常常用对比的方式描述其对于城市的印象,突出城市的特点。在《想北平》中,老舍将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都城比较:“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老舍认为巴黎与北平相比较“还太热闹”、“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老舍:《想北平》,《老舍文集》第14卷,第70页。,使他能摸着,在比较中寄托思乡之情。在《八方风雨》中,老舍描绘对于汉口的印象:“把个小一点的南京,和一个小一点的上海,搬拢在一处,放在江的两岸,便是武汉。武昌很静,而且容易认识——有那条像城的脊背似的蛇山,很难迷失了方向。汉口差不多和上海一样的嘈杂混乱,而没有上海的忙中有静,和上海的那点文化事业与气氛。它纯粹的是个商埠,在北平,济南,青岛住惯了,我连上海都不大喜欢,更不用说汉口了。”老舍:《八方风雨》,《老舍文集》第14卷,第312页。在老舍的感受中,嘈杂混乱的汉口,还不如上海,更不如北平、济南和青岛了。在老舍的心目中,北平始终是其理想的居住地,因此他常常以北平作为参照诉说其对于其他城市的印象:“我很喜爱成都,因为它有许多地方像北平。不过,论天气,论风景,论建筑,昆明比成都还更好。”同上,第330页。老舍诉说他对于成都、昆明的印象,处处以北平为比照。在《吊济南》中,老舍描绘济南:“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平;讲山海之胜,也跟不上青岛。可是除了北平青岛,要在华北找个有山有水,交通方便,既不十分闭塞,而生活程度又不过高的城市,恐怕就得属济南了。况且,它虽是个大都市,可是还能看到朴素的乡民,一群群的来此卖货或买东西,不像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老舍:《吊济南》,《老舍文集》第14卷,第107页。以北平、青岛、上海、汉口做比照,描述济南城市的特征。

    在散文创作中,老舍常常抓住具有特点的事物展开描绘,从而展现城市的特点。在《五月的青岛》中,老舍以“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开篇,抓住青岛的花草、大海、学生、马车等行文,他写“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老舍:《五月的青岛》,《老舍文集》第14卷,第101页。,他写“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同上,第101—102页。,通过花与海的描绘,将五月青岛的美写得美轮美奂。在《一些印象》中,老舍说“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他描绘济南秋天的山和水: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山脚的、山顶的树的不同色彩,“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老舍认为:“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老舍:《一些印象》,《老舍文集》第14卷,第2页。在《想北平》中,老舍勾勒北平的风景名胜、动中有静、花多菜多果子多,“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老舍:《想北平》,《老舍文集》第14卷,第70页。。老舍将对于北平的思念寄寓在具象的回忆中。

    在散文创作中,老舍常常以素朴真挚的语言叙述描绘,从而见出其真性情。在《青岛与我》中,老舍叙述其第一次在青岛度夏的感受,在海边见“穿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浴衣”的“洋光眼子”,“咱只能穿着夏布大衫,远远的瞧着”。晚上应该上舞场,“咱又没这个造化”,晚上一过9点就想睡觉,又怕踩舞伴的脚。想唱戏,又“唱得像鸭子叫唤”;想买播音机,又怕听邻居的播音机“老牛害病时那样呻吟”;想打牌,“一坐下就八圈,我受不了”——“干脆的说吧,我简直和青岛不发生关系”老舍:《青岛与我》,《老舍文集》第14卷,第572页。,老舍在写自己与青岛的关系时,写出了作为一个文人的清高与自爱的本性。在《“住”的梦》中,老舍写他“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西湖有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山中到处是绿,“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住”的梦》,《老舍文集》第14卷,第652页。;“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成都有水仙、腊梅、茶花,“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同上,第652—653页。。在“住”的梦境描述中,既表达对于抗战胜利的期盼,也表现出文人的追求与雅趣。在《有钱最好》中,老舍说:“青岛的青山绿水是给诗人预备的,我不是诗人。青岛的洋楼汽车是给阔人预备的,我有时候袋里剩三个子儿。享受既然无缘,只好放在一边,单表受罪。”老舍:《有钱最好》,《老舍文集》第14卷,第557页。青岛的房租贵,楼上的孩子拉椅子、跺楼板,“你只有一条路,搬家”;搬到孩子少大人规矩的地方,院子里却养着八条狗;搬到没有孩子没有狗的地方,早晚却有人唱京戏,唱得叫人想自杀。老舍在文末写道:“假若我一旦发了财,我必定很喜欢这里。等着吧,反正咱不能穷一辈子。”老舍:《有钱最好》,《老舍文集》第14卷,第559页。老舍写出了文人经济的拮据,写出在青岛生活的受罪。老舍在对于不同城市生活的叙写中,常常以素朴真挚的语言展开叙写描述,不雕琢不夸饰,不故作幽默,不刻意掩饰,却常常见出老舍清贫而清高、率真而正直的真性情。

    老舍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成为享誉世界的佳作;老舍是一位剧作家,他的《茶馆》《龙须沟》等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老舍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吊济南》《想北平》《五月的青岛》《八方风雨》等,成为散文佳作。都市成就了老舍,老舍塑造了都市。在老舍的散文中,对于北京、济南、青岛、武汉、重庆等城市,做了生动的描写,录下了不同年代的历史画卷,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都市写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