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都市文化-论老舍笔下的伦敦都市文化景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谢昭新

    谢昭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老舍是带着贫穷离开故国赴伦敦东方学院讲学的老舍于1924年9月14日抵达英国伦敦,至1929年6月底结束了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五年的教书生活,拟途经欧洲大陆回国,他在伦敦生活了近5年的时间,因而对伦敦的城与人也有了较深刻的文化认知。他写伦敦城、英国人的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二马》,回国后30年代写了《头一天》、《我的几个房东》、《东方学院》、《英国人》、《英国人与猫狗》等文,不仅记述了他所结识的英国人,而且对英国人的特点做了细致的分析。在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又描绘了富善这样一个英国人形象。,在人们眼里到外国“讲学”,经济收入该是可观的了,可是老舍“讲学”年薪微薄,加上每月都要寄钱养活老母,他在伦敦依然过着一般市民知识分子的生活,没有摆脱“贫穷”据[美]宁恩承在《老舍在英国》所记:老舍“一个月的收入不到三十磅,既要维持自己的生计,还要照顾老母的生活自然难上加难了”。他在伦敦过的是比“穷学生式的生活还要紧缩”的生活。见曾广灿、吴怀斌编:《老舍研究资料》(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73页。走向上层的绅士殿堂,这就决定了他所接触的城与人,不是贵族式的伦敦的城与人,那现代化的大都市的声光色电、歌舞升平、菜色男女式的喧嚣奢华的文化景观,也不是他所观照描绘的对象。正像他自己所说:“长发的诗人,洋装的女郎,打微高尔夫的男性女性,咬文嚼字的学者,满跟我没缘。看不惯。”老舍:《习惯》,《老舍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491页。更为重要的是老舍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和“中年人”老舍曾说过他做事的时候,终日与一些中年人在一起,于是就(转下页)的认知情感去描绘伦敦,这就使伦敦形象呈现出老舍式的多维的都市文化景观。本文不仅全面考察老舍所描绘的多维的伦敦都市文化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形象以及民族精神景观,而且探讨伦敦都市文化对老舍的文化思想及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一

    “成了中年人的样子”,他的创作也以中年人的眼光带着“中年人的理想”去观察、去描写的,见《我怎样写〈赵子曰〉》,《老舍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

    ①李振杰:《老舍在伦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39页。

    ②[美]宁恩承:《老舍在英国》,1970年香港《明报》5、6月号。

    老舍在英国期间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前两部是写北京的“人与事”,《二马》是写伦敦的“城与人”;前两部是以回忆的方式写“北京”,是记忆中的现实,是过去式的现实,《二马》则是对伦敦的现实观察、体验与文化审视,是现在的现实。而最能体现这“现在的现实”的是老舍对伦敦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他笔下所呈现的伦敦的自然景观是真实的、实在的。李振杰曾将《二马》中描写的地名一一进行寻找、考察,他发现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伦敦地名都是真实的,“小说中一共出现了近40个地名,其中有街道、大院、车站、码头、展览馆、教堂、公园、河流等。这些地名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经得起核对”。①李振杰:《老舍在伦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39页。

    宁恩承曾回忆说:“有一次我同他坐船沿泰晤士河到汉谟故宫去,那是亨利第八的皇宫,雄居河上,古堡春深,十分优美。他全记下来。又一次到瑞屈港正是日落,我们坐在山坡上,静看太阳西下,红霞晚照,泰晤士河水溶溶,清风拂面。他掏出他的零页纸片,一一记下来以为他日写景的材料。《二马》中的泰晤士河的红霞日落,是经过一番实际体验工夫的。”②[美]宁恩承:《老舍在英国》,1970年香港《明报》5、6月号。而这种经过实际体验的泰晤士河的美景的确是诱人的:

    从窗子往外看,正看泰晤士河,河岸上还没有什么走道儿的,河上的小船可是都活动开了。岸上的小树刚吐出浅绿的叶子,树梢儿上绕着一层轻雾。太阳光从雾薄的地方射到嫩树叶儿上,一星星的闪着,像刚由水里捞出来的小淡绿珠子。河上的大船差不多全没有挂着帆,只有几只小划子挂着白帆,在大船中间忽悠忽悠的摇动,好像几支要往花儿上落的大白蝴蝶儿。早潮正往上涨,一滚一滚的浪头都被阳光镶上了一层金鳞:高起来的地方,一拥一拥的把这层金光挤破;这挤碎了的金星儿,往下落的时候,又被后浪激起一堆小白花儿,真白,恰像刚由蒲公英梗子上挤出来的嫩白浆儿。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1980年,第405页。

    如果我们把老舍在《老张的哲学》里写北京积水潭的美景与这一段写泰晤士河的美景连起来读,你就会发现老舍观察、描写自然景物,对绿色特别偏爱。北京的积水潭有“绿水”、“绿荷”,岸上有“绿瓦高阁”,垂柳在池中形成“绿盖”,微风吹来,摇成“绿浪”。以绿为主色,画面是清新的。而到了写泰晤士河时,除了以绿为主色外,写了浅绿、淡绿、嫩绿,而且还加上水上的白帆,绿色与白色互相辉映,更给人以淡雅清新之感。同样,他写亥德公园的晚景:绿树、清池、池边的小白花、水边上下飞的小白鸥,又是绿色与白色的映衬。他写伦敦夏天的景色:“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来了……街上高杨树的叶子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的放着一层绿光,楼上的蓝天四围挂着一层似雾非雾的白气;这层绿光和白气叫人觉着心里非常的痛快。”同上,第467页。他写瑞贞公园夏季的景色:“花池子满开着各色各样的花,细沙路两旁的大树轻俏的动着绿叶,树下大椅子上坐着的姑娘,都露着胳臂,树影儿也给她们的白胳臂上印上些一块绿,一块黄的花纹。”他写冬天的植物园:“老树,小树,高树,矮树,全光着枝干,安闲的休息着;小矮常青树在大树后面蹲着,虽然有绿叶儿,可是没有光着臂的老树那么骄傲尊严。缠着枯柳的藤蔓像些睡了的大蛇,只在树梢上挂着几个磁青的豆荚;河上的白鸥和小野鸭,唧唧鸭鸭的叫着;地上的绿草比夏天还绿上几倍,只是不那么光美。靠着河岸的绿草,在潮气里发出一股香味,非常的清淡,非常的好闻;河上几只大白鹅,看见马威,全伸着头上的黄包儿,跟他要吃食。”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第583页。马威本来是怀着愁闷来植物园的,如今他看着水影,踏着软草,闻着香味,常青树、绿地、白鸥、白鹅,又是这绿色与白色相辉映的美景赶走了他的愁闷,带来了欣喜与欢慰。

    是的,老舍以绿色为底色配以白色相映衬的写景方式,的确能给人带来诗一般的欣慰与遐想,这种写景方式,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仍延续着。比如他写青岛:青岛是颗绿珠。老舍:《青岛与山大》,《老舍文集》第14卷,第59页。他写齐鲁大学:绿楼、绿草地、绿树,深绿的爬山虎把楼盖满,“只露几个白边的窗户”,绿树下有“洁白的石凳”、“白石的礼堂”。老舍:《非正式的公园》,《老舍文集》第14卷,第9页。他写五月的青岛“绿意无限”,除了联接着的“各种绿色”,总不忘向绿色上加“白色”:“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老舍:《五月的青岛》,《老舍文集》第14卷,第92页。你看,老舍真不愧为“自然诗人”了。这位“自然诗人”对都市的奢华喧闹并不倾慕,他倾慕的是淡雅清新、安静幽美的自然之趣,所以在《二马》中特别安排了马威和李子荣两人在一个礼拜天坐火车到邦内地,然后步行到韦林新城去,这也是老舍自己曾去的地方,借此,他让主人公去体验乡村生活,于是就有了对伦敦郊外的乡村景致的描绘:从邦内地到韦林一路上尽是田园风光,绿色的草地,忽稀忽密的树林,“人家儿四散着有藏在树后的,有孤立在路旁的,小园里有的有几只小白鸡,有的挂着几件白汗衫,看着特别的有乡家风味。路上,树林里,都有行人:老太婆戴着非常复杂的帽子,拄着汗伞,上教堂去作礼拜。青年男女有的挨着肩在树林里散逛,有的骑着车到更远的乡间去。中年的男人穿着新衣裳,带着小孩子,在草地上看牛,鸡,白猪,鸟儿,等等。小学生们有的成群打伙的踢足球,有的在草地上滚。工人们多是叼着小泥烟袋,拿着张小报,在家门口儿念。有时候也到草地上去和牛羊们说回笑话”。“英国的乡间真是好看: 第一样处处是绿的,第二样处处是自然的,第三样处处是平安的。”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第625—626页。老舍说的这“乡间真好看”的韦林新城,“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文全名的意思是韦林花园城。它的确是个花园城,所有的建筑都掩藏在绿色的树林里,市中心是个大花园,周围的商店也都被树木遮掩。街上行人、车辆不多,更看不见马车了,到处显得非常整齐、美丽、安静、舒适”。李振杰:《老舍在伦敦》,第56页。老舍用如此多的笔墨书写“英国的乡间真好看”的自然景色,这正体现了他身居繁华的都市而对自然、平安、绿色如画的乡村之境的倾慕,代表了他欲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寻求理想之地的文化愿望。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的乡村化”,城市文化追求乡村文化的自然之趣,大概可以成为“都市人”的共同的文化愿望,因此,老舍所描绘的所倾慕的“自然、美丽、安静、舒适”的带有田园风光的韦林新城,也就成了都市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文化了。

    二

    老舍在都市文化中追求乡村文化的自然之趣,这只是他作为“自然诗人”书写伦敦自然景观的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他更是一位“社会诗人”。他以“社会诗人”的情感去描绘伦敦的“城与人”,即出现了对伦敦都市人文景观的多维审视,这种审视与他对伦敦自然景观的欣赏、倾慕态度不同,他对伦敦都市的人文景观既有欣赏又含批判、沉思的态度。

    老舍是从一个古老的农业国走到现代文明的工业国,是从封闭自守的老北京走到开放发达的英伦敦的。他到英国的头一天就感到“这不是一个农业国”。老舍:《头一天》,《老舍文集》第14卷,第21页。伦敦的房屋、街道、广场、教堂、饮食习惯、服饰衣着、节令习俗、生活观念,等等,都与北京不同,他笔下呈现的不是一个农业国的文明,而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的现代文明。他刚到伦敦,就发现车站、地铁、咖啡馆等地方,“外面都是乌黑不起眼,可是里面非常的清洁有秩序”。伦敦中等人的住房,大多是二三层的小房,红砖青瓦,“那些房子实在不是很体面,可是被静寂,清洁,花草,红绿的颜色,雨后的空气与阳光,给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他从伦敦人住房感受到“它是城市,也是农村”,而这些房屋“表现着小市民气,可是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和一点安适太平的景象”。同上,第22页。老舍在伦敦的住房以及《二马》中的温都太太家的住房(马则仁、马威到伦敦住在温都太太家),也都体现着老舍所记述的“表现着小市民气”的景象,具有静寂、清洁、安适的特点。这与老北京市民居住的多是四合院的平房和“大杂院”的旧房不一样了,同是在住房中体现“小市民气”,伦敦的“小市民气”带有“工业国”的现代文明特征,北京的“小市民气”带有“农业国”的安稳、凝固、沉静的特点。就街道论,《二马》中温都太太家住的戈登胡同,那是个不大不小的胡同,路是柏油碎石子的,两旁都是些两层小房,走道上有小树,多像冬青,结着红豆,这些胡同给人的感受同样是静寂、清洁、安适的。与这种寂静、清洁的房屋、胡同不同,伦敦的广场、大街则是喧闹的。《二马》描写最多、最细致的是牛津大街,它位于伦敦中心,是一条最繁华的商业街,街上的铺子“差不多全是卖妇女用的东西”。平时人很多,人挨人,人挤人,一刹步,一伸手,就要碰到别人。除了人多,便是车多,“街上的汽车东往的西来的,一串一串,你顶着我,我挤着你。大汽车中间夹着小汽车,小汽车后面紧盯着摩托自行车,好像走欢了的鸵鸟带着一群小鸵鸟。”远处近处全是车,前后左右全是车,“全冒着烟,全磁拉磁拉的响,全仆仆吧吧的叫”,整个街道形成了“车海”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07、445页。。老舍对伦敦繁华喧嚣的景象,如此的“车海”并不欣赏,他感受到那现代化的繁华喧嚣的背后,带来了“车海”对空气的污染,对静寂、清洁、自然的环境破坏,因此才有对伦敦的感喟:“伦敦真有点奇怪:热闹的地方是真热闹,清静的地方是真清静。”同上,第446页。显然,老舍对伦敦形象的两面,欣赏的是那“真清静的地方”。

    从老舍对伦敦房屋、街道的描绘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不是一个农业国”,体现了都市文化现代化的人文景观,那么再深入考察老舍对教堂的描绘,就更能够体味到伦敦都市文化的特殊的人文景观了。《二马》重点写了圣保罗教堂,李振杰曾对这个地方做过核对与统计:“在小说中圣保罗教堂出现过11次,是作家着意最多的一个地点。马家的古玩铺就在教堂左边的一个小斜胡同儿里。”李振杰:《老舍在伦敦》,第47页。其实这11次有9次只是提到“二马”(马威、马则仁)到圣保罗教堂或从古玩铺望见教堂或听到教堂的钟声,简单地用一两句话带过。他没有对圣保罗教堂面貌做整体的描写,也没有对圣保罗教堂的历史做文字的讲述,只是有一处提到了马威听了李子荣讲了教堂的历史,然后就关了古玩铺的门回去了。值得注意的有两处写圣保罗教堂,虽然用墨不多,但很能够体现老舍的文化思想。一处是在一天的中午,父子两个出了古玩铺,他们望见教堂的塔尖,老马说教堂是不坏,塔尖把铺子的风水夺去了,他似乎把基督教全忘了,一个劲地抱怨风水不好。而马威不同,他“仰着头儿看圣保罗堂的塔尖,越看越觉得好看”。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第455页。另一处是写马威因失恋带着沉闷,“走到圣保罗堂的外面,他呆呆的看着钟楼上的金顶;他永远爱那个金顶”。同上,第437页。从这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老马是信基督教的,可是他从中国的风水迷信观念出发,抱怨教堂破坏了他家铺子的风水,可见他忘了对基督教的虔诚。而小马对基督教是非常虔诚的,所以他看到教堂的塔尖,“越看越觉得好看”,特别爱那个“金顶”。在老舍看来,“金顶”象征着基督教的精神,他同小马一样,爱那个“金顶”,对基督教十分虔诚。老舍对基督教的深厚情感,也隐藏在他对伦敦圣诞节的生动描绘中,“圣诞节的前一天,伦敦热闹极了”。街上拥挤的人们,忙着购买送人的礼物,“街上的铺子全是新安上的五彩电灯,把货物照得真是五光十色,都放着一股快活的光彩。处处悬着‘圣诞老人’,戴着大红风帽,抱着装满礼物的百宝囊”。圣诞晚上,人们盼望着“救世主”的降临,祈求天下四海兄弟的太平。“教堂的钟声和歌声彻夜的在空中萦绕着,叫没有宗教思想的人们,也发生一种庄严而和美的情感。”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第560页。联系他早年参加基督教,而眼下对教堂的“金顶”的热爱以及对教堂的钟声和歌声的衷情,你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基督教文化思想在《二马》里也做出了“庄严而和美的情感”表现,而且这种基督教文化思想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仍有着时隐时现的表露。

    老舍在对伦敦的人文景观进行考察时,总不忘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观念的审视。在老舍笔下,英国人在饮食方面是以面包、牛肉、甜点心等为主,爱喝啤酒,喝茶要加牛奶,饮食简单而富有营养,讲究卫生,甚至饮食的摆放也要体面、干净、漂亮。老舍借着马威的眼光写道:“马威再细看人们吃的东西,大概都是一碗茶,面包黄油,很少有吃菜的。”李子荣则向马威发出感叹:“唉,英国人摆饭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长,稍微体面一点的人就宁可少吃一口,不能不把吃饭的地方弄干净了!咱们中国人是真吃,不管吃的地方好歹。结果是:在干净地方少吃一口饭的身体倒强,在脏地方吃熏鸡烧鸭子的倒越吃越瘦……”同上,第461页。由此显示出东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如果我们将这里的李子荣的感叹与《老张的哲学》里所写的进北京的饭馆要经过的“五关”(以表现脏、乱、差、喧闹、醉酒为主)对照着读,就会感到老舍对中国饮食文化持一定程度的批判、讽刺态度,而对英国的饮食文化有衷情、赞赏的成分。当然,老舍对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尤其是生活观念,又多含批判、否定的因子。《二马》一开头就写马威到海德公园,领受了那里自由演说、自由辩论的情景:一圈圈的人群围着站在红旗下的演讲者,演讲的内容各种各样,有谈政治的,有讲宗教的,有评论世界大事的,听者有赞同的就报以热烈的喝彩,有不同观点的就进行激烈的辩论,而警察又在自觉地维持秩序,使这里显得既热闹又文明,没有像《赵子曰》中所写的学生们打校长、打教员、闹风潮的“起哄”局面。因此,对这样的自由论坛,马威愿领受,老舍也比较欣赏。但是,老舍对伦敦的各种赛会、赌赛马、赌足球比赛的结果等不以为然,带有揶揄与讥讽,他看到了英国人贪玩贪闲的一面:“溜冰场,马戏,赛狗会,赛菊会,赛猫会,赛腿会,赛车会,一会跟着一会的大赛而特赛,使人们老有的看,老有的说,老有的玩,——英国人不会起革命,有的看,说,玩,谁还有工夫讲革命。”老舍:《二马》,《老舍文集》第1卷,第399页。“英国人的好赌和爱游戏,是和吃牛肉抽叶子烟同样根深蒂固的。”同上,第614页。但是,老舍又认为“从游戏中英国人得到很多的训练:服从,忍耐,守秩序,爱团体”。同上,第636页。他对英国人的“守秩序,爱团体”的国民性格多有赞赏。他还对英国人的守法度、遵守时间观念大加赞赏:“英国人是事事讲法律的,履行条件,便完事大吉,不管别的。”同上,第441页。老马睡懒觉不按时起床吃早饭,过了规定的时间,再想要早饭吃,温都太太答应给他重做,但要再付一个先令,可见温都太太是严格按照他们双方签订的契约行事。英国人讲究法度、讲究时间观念,老舍深深感到:“城市生活发展到英国这样,时间是拿金子计算的。”人们的交际来往是遵循“时间经济”同上,第510页。的。老舍到伦敦的头一天就深有体验,赞赏埃文斯的遵时守信:“易教授早一分钟也不来;车进了站,他也到了。”老舍:《头一天》,《老舍文集》第14卷,第21页。他在《我的几个房东》中称赞两个老姑娘中的妹妹的“勤苦诚实”,佩服她的“独立精神”,同时又认为“这种独立精神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逼出来的”。老舍:《我的几个房东》,《老舍文集》第14卷,第70页。英国人虽然“守秩序,爱团体”,遵时守信,有“独立精神”,但他们对外人冷漠、傲慢并且有偏见,万事不求人,不易交朋友,“非常高傲”。老舍:《英国人》,《老舍文集》第14卷,第65页。总之,老舍对英国人、英国形象的审视,显示出他对伦敦都市文化思想的双重矛盾性:他既欣赏英国人的特立独行、勤奋自强的精神,又不屑于英国人的冷漠、傲慢的“绅士”风度;他既称赞英国人的“守秩序,爱团体”,讲文明,又反感他们的保守、冷漠、自私;他既倾慕英国的富强文明、民族自信,又特别痛恨他们对华人的极端的民族歧视,因而他在《二马》里抒发了对歧视、奚落中国人的亚历山大等英国人的愤懑,表达了对“真爱中国人”、无民族偏见、富有新思想的凯萨林这样的英国人的亲近感。

    三

    老舍在《我怎样写〈二马〉》中说他写《二马》时“开始决定往‘细’里写”,这往“细”里写不仅包括老舍自己所说的“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而且在我看来还含有小说叙事视角的多重性。《二马》里既有老舍视角下的或“二马”视角下的伦敦城、英国人、英国形象,又有着英国人、伦敦城视角下的中国人和中国形象。这小说叙事视角的多重性,是由他创作《二马》的文化思想决定的,他写《二马》的意图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分析“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75页。这种比较分析、鉴别、判断、批判的文化审视,又是作为“哲理诗人”的老舍往“细”里写的重要内容。

    老舍在写《老张的哲学》、《赵子曰》时就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现代性”主题,《二马》同样坚守了五四“思想启蒙”的新传统,以“启蒙主义”为主导审视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不过,《二马》的文化审视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不同,它是通过对中国人与英国人以及中国与英国两个民族进行比较分析,既展示了现在的中国人和中国形象,也展示了现在的英国人和英国形象。上一节我们主要论述了中国人视角下(主要是作者视角和作品中的人物“二马”视角)的英国人与英国形象,本节主要论述伦敦城和英国人视角下的中国人和中国形象。在伦敦城和英国人的视角下,老马(马则仁)这位“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处处显得落后、守旧、愚昧与荒唐。他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伦敦城格格不入:到伦敦的第一个早晨就因睡懒觉吃不上饭、用不上热水而生气,“早知道这么着,要命也不来!”他过不惯西方生活,为吃不到北京的饽饽而纳闷。英国人喝茶加牛奶,吃饭少菜,爱养狗而不爱种花,他感到奇怪而不屑一顾。英国人时间观念强,把时间当作金钱,他则慢条斯理,懒散闲静,毫无时间意识。英国人满脑子商业观念、市场意识,做买卖赚钱,他认为做买卖是“没出息,不高明”,俗气。英国人讲究地位,但并不贪求做“官”,他则满脑子的“官本位”思想,认为“发财大道是做官”,他要马威读书,也是为将来回国好做官。英国人自尊自傲,有进取“独立精神”,而老马则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文集》第15卷,第176页。英国人做生意讲究商机、策略,以“利”为重;老马则讲究礼仪文明,以情义为重,保持老北京的古旧商业情调。李子荣按西方人做生意的法子,给古玩铺做广告,老马则按老规矩、老气度,拒绝广告。英国小孩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则投以笑脸、无动于衷。亚历山大欺骗戏弄他,将他灌醉,他不思反抗,还依然和他交往、讲交情。老舍以如此老派的中国人与英国人对比,既表露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精神,又彰显了他对英国人的某些民族性格的欣赏态度。但是,老舍对英国人的欣赏是有限的,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民族歧视又使他特别反感、愤慨。他在《二马》里写出了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不单是学校、商店、大街上的行人鄙视中国人,就连饭馆跑堂的甚至连妓女也看不起中国人,由此发出了国弱受人欺的呼喊:“国家衰弱,抗议是没有用的;国家强了,不必抗议,人们就根本不敢骂你。”他真诚地期盼着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

    老舍在《二马》里又通过新一代中国国民小马(马威)、李子荣与英国人的对比,让人看到作为“新文化”代表的中国人的进取务实精神。中国新一代的国民热情谦和、敏感要强、活跃进取,“个人的私事,如恋爱,如孝悌,都可以不管,只要能有益于国家,什么都可以放在一旁”。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文集》第15卷,第176页。同时又让人看到了英国的年轻人像保罗之流,则整天无所事事,喝酒肇事,自私褊狭,妄自尊大,显露出西方物质文明烛照下的精神危机。老舍在英国还体验到“英国人很正直”,做事认真,“自重”,但英国人又傲慢且对人存偏见,“非常高傲”,万事不求人,不愿谈政治、谈宗教、谈书籍,乐于“论赛马、足球、养狗、高尔夫球等”。老舍:《英国人》,《老舍文集》第14卷,第65页。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英国人的保守、安稳、不喜革命、高傲冷漠的“绅士”风度。可见,英国的国民精神潜藏着抑制现代化发展的危机,而中国新国民如饥似渴地向西方现代文明求科学、求进取的精神,又预示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与前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