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破一生心-香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我总觉得,她像一株冷艳的寒梅。

    这也许是由于古人习惯以梅花来比拟心志高洁的佳人吧?再不就是受了唐人王建的诗句“天山路旁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的感染……实在说不清楚。反正一想起她来,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意象,渐渐地,这种意象竟活灵活现,袅袅婷婷地走过来了,“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姜白石词)。

    这已经是第三次访问北京的陶然亭了。没有风,空际云幕低沉,是一种酿雪的天气。果然,走着走着,丝丝片片的雪花,就漫空飘舞起来。水木明瑟的平湖、高阜,还有那弯弯的柳径,淡雅的兰畦,脱尽了昔日的青青翠影,冷森森、白光光地默对着游人。平时,这里就不怎么嚣烦,此刻更是清空寥寂了。拾级步上高高的台地,在山门内檐瞧了瞧已经有三百余年历史的金字匾额“陶然”二字,又匆匆浏览了两边的对联,记得还有一副“十朝名士闲中老,一角西山恨有情”的联语,来不及寻看了,赶忙朝那北向的门窗纵目望去,立刻,前方雪影中闪现出几幅“素以为绚”的清妙的册页。

    令我万分惊异的是,那满布着衰草寒枝的土坡上,分明挺立着一枝傲雪的寒梅。我知道,这肯定是一种错觉——在幽燕大地上,怎么可能见到那“惨淡江南白玉妃”的踪影呢?揉了揉眼睛,再定下神来,细看上去,原来竟是没有飘落的枝间红叶,闪烁在雪虐风饕里。我知道,这次所要寻访的“香冢”,就在它的下面。于是,我匆匆地走下亭台,沿着铺雪的石径,很快就来到银妆素裹的土阜旁边,一盔三尺孤坟累然展现在眼前。

    二

    关于香冢,一如墓主的身世、遭际,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扑朔迷离,令人如堕五里雾中。我是相信这样的传说的:此间就是香妃的埋骨之地。披着满身的雪花,我静静地伫立在石碣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着那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哀感顽艳的铭文,并且依照流布已久的传闻轶话,凭着我的理解加以诠释、印证。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起首的四个短句、十二个字,形象地概括了香妃这位充满悲剧性、传奇性的女性凄苦、劫难的一生,堪称是以简驭繁、片言撷要的范例。古人驱遣文字的功夫着实了得。你看,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的开头,也是用了同样的字数和短句,就把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传说,香妃是一位出生在西域的貌美超群的人间绝色,回眸一笑,唇红齿白,能令人心醉神迷;而且,心地善良,性情温柔,天真活泼。由于她生来便体有异香,因而名为“伊帕尔罕”(维吾尔语:香姑娘)。她的童年时代,在亲人的爱抚下,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甜美的生活。可是,绮梦不长,这样一位貌似天仙、天真可爱的美人儿,长大了之后,偏偏赶上浓愁浩浩、劫难茫茫的动乱年代,命运把她抛在一个动乱的地区、动乱的家族里,最后酿成一场“短歌终,明月缺”的悲惨结局。

    她的丈夫霍集占是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区当时称为“回部”的和卓木(教长或首领),当时参加了一场西部边疆的叛乱活动,把清朝派去的副都统、回部招抚使杀害了。乾隆皇帝派将军兆惠率兵讨伐。霍集占兵败逃亡,带着妻子、仆从三四百人遁入巴达克山,他本人被山民擒杀,香妃被清军劫获到大营里。

    对于香妃的美艳绝伦,乾隆皇帝早有知闻,兆惠临行前,即有意暗示,在讨伐过程中,必须设法保护好香妃,并把她安全地带回京师。听到她已经被俘获的消息,皇帝又敕img令沿途官吏悉心护视香妃的起居,万不可损蚀了她的玉颜姿色。进京“献俘”之日,乾隆皇帝一见倾心,惊为天人,立即下令,在宫内妥为安置。而后,又几次去看她,觉得她神光高洁,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气概,因此,没敢伸出指尖去触她一触,只嗅得缕缕异香扑进鼻管来。心说,好一个绝代天仙,好一个香草美人!今得相见,也算是百世奇缘,三生厚福。当即赏赐了大量的珠宝衣饰,并嘱咐宫女、太监:只要香妃提出要求,一切都予以满足。

    为了讨得美人的欢心,乾隆爷不惜破费巨量资财,在今天的新华门那里,专门给她修建了一座伊斯兰式的豪华住宅,名曰宝月楼,里面一切设施,包括浴池、壁砖、衣镜、装饰画等等,以及生活起居、日常习惯,都和在西域的情形没有什么两样。还在宝月楼的对面,特意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在皇城墙外,盖起“回部”市廛楼台,设置了“回回营”,辟出一条“回回街”设肆售货,演奏体现“回部”风情的乐曲,使香妃有身在家园的感觉。但是,乾隆皇帝到底失算了,这种浓郁的环境氛围,不仅没能慰藉香妃的思乡之情,反而更加撩拨起心灵深处的背井离乡的痛楚。

    三

    自从入宫以来,香妃一直是冷若冰霜,对于皇上的种种垂顾,全然不加理睬。就是万岁爷的圣驾到了,她该着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旁若无人一般,一任皇帝在那里怔怔地望着,她只是噘着嘴巴,垂着眼角,木然没有半点反应。皇帝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朕和香妃,怎么就这般无缘!难道真是天仙下凡,可望而不可即吗?

    皇帝走后,宫女们赶忙过来相劝,说,后宫佳丽三千,哪个不翘首望幸!别说皇帝主动登门,就是有机会被瞧上一眼,也觉得无比荣幸。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女人一辈子图希着什么?还不是夫荣子贵,终身有个倚托!你若是肯于顺从皇上,说不定一年过后就生下一个王子,马上就会成为正式的皇帝后妃,风光一世,万古留名。你怎么就这么任性、这么倔强,这么想不开事呢?

    限于所受到的封建道统的浸染,宫女们的思维脉络,大概也只能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劝解,应该说也没有什么恶意;可是,在香妃听来,却比挨一顿臭骂还难受得多,觉得极不顺耳,极度反感,便冷冷地还了一句: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更看重的是个性的独立,人身的自由。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她觉得胸间郁闷难舒,于是,便又“突突突”地冒出了一团烈火般的话语:人终究是人,两条腿是用来站立的,不能像牛马那样四脚着地爬行,不能听从人家任意摆布!我才不想窝窝囊囊、委委屈屈地享受什么“荣华富贵”呢!

    香妃生长在所谓“化外之邦”,处在一个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里,那里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封建礼教的污染,男女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开放的。在她看来,爱情发自内在的情感,是最纯洁、最真诚的,掺不得假,勉强不得。她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三宫六院那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怎么全都泯灭了自己的意志,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皇帝,得不到满足还哭哭啼啼。她不懂得这是怎么回事儿。

    是呀,男人女人,皇帝宫女,不都是人吗?为什么女人就不能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爱的选择和追求?霍集占犯了事,由他自己去承担,那叫自作自受,犯不上要把妻子搭上。香妃是清白无辜的,香妃的人身是自由的,人格是独立的,她有权利选定自己的出路,安排自己的情感取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什么要像对待牲口似的,不吃草硬按脑袋?为什么硬要逼着去顺从皇帝?——皇帝又怎么样?

    四

    香妃的话语不多,却使宫女们听起来如雷震耳。个性?独立?自由?女人,特别是打入深宫的女人,同这些是根本不沾边的。虽然她们不能理解,也并不认同,但是,从此之后,对香妃却添了几分敬重,不能不另眼相看。几天过去,她们又来解劝香妃:皇帝可不是好惹的,“金口玉牙,说啥是啥”,万一龙威震怒,可就活不成了;就算是舍不得杀了你,哪一天,高兴了,忍耐不住了,硬把你弄过去,动了真格的,小胳膊还能拧过大腿吗?香妃听了,冷笑一声,说,人活百岁,终有一死,我早就做了这一手准备,一旦把我逼急了,我就……说着,“嗖”的一声,从衣服下摆里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这可把宫女们吓傻了,天哪,自刎也好,刺人也好,后果都是不堪想象的。

    她们慌忙跑到皇后富察氏那里,不敢隐瞒,把这种种见闻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皇后也觉得事态严重,但又想不出什么办法。自从香妃过来之后,皇帝早已把她冷冷地甩在一边,不闻不问,尽管恨满心头,嘴上却绝对不敢露出半个“不”字。最后,倒是乾隆的母亲——皇太后钮钴禄氏,一锤定了音:设法除掉她!因为她了解自己的儿子,极端任性,当面一定劝他不转,莫如下个狠心,干脆来个“釜底抽薪”,也就断了他想望的念头。于是,趁乾隆皇帝到天坛祭天之时,安排两个太监,悄悄地在宝月楼把香妃绞死了。“郁郁佳城,中有碧血”。哀哉!

    因为一切都是太后策划的,乾隆皇帝也不便发作,只是,终日惨然寡欢,怔怔忡忡,失魂落魄一般。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吩咐太监将香妃用上好棺木装殓起来,找个风景绝佳、环境幽静的地方埋葬下。于是,右安门内的南下洼,陶然亭北的土坡下,便有一座新坟掩映在荒烟蔓草里,给后世才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缠夹不清的话题。“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如此而已。

    依皇帝旨意,原本要在这里建一座规模宏丽的陵寝,设计方案已经定下,但未及开工就停下了。1933年,清代著名工匠曹发达的后裔曹献瑞,迫于生计,将祖传下来的清朝各项工程图样转卖给北平图书馆与中法大学。整理图卷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篇《香妃陵工图说》,详细记载了奉旨设计年月、工程图案、陵园地址,以及因太后干预,未能动工等情由。经核对,图样中所标示的地址正与香冢所在地点完全吻合。但是,“四十五言铭古冢,埋香瘗恨总模糊。”——那座短碣上的“瘗香铭”究竟刻在何时,是不是安葬当时就立下了?铭文出自谁人之手?如何索解?一切一切,都已为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成了一个无人能够破解的谜团。“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五

    雪已经停了,陶然亭公园内依旧见不到几个人影。我一时还无意离开,便在香冢周围随意地闲步,忽然联想起流传在域外的一桩故实。人世间的事情,往往是无独有偶,呈现意外的巧合,说来也是蛮有意味的。

    十多年前,我在前苏联的雅尔塔,参观过一处著名古迹巴赫奇萨拉伊,这里曾是古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在始建于16世纪初的鞑靼王基列伊的宫殿的旁边,有一座非常显眼的用白色大理石镶嵌的喷泉,上面高悬着一钩金属锻造的弯弯新月,相传是基列伊国王为寄托他对痴情苦恋的一位波兰郡主的哀思而修建的。整整过去了三百年之后,伟大诗人普希金有克里米亚之行,从一位女友那里听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于是,花费三年时间,把它写成了一部题为《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的著名长诗。后来,剧作家又把它改编成一台名叫《泪泉》的四幕芭蕾舞剧。

    剧情是这样的:波兰郡主玛丽雅·波托茨卡娅聪明美丽,活泼可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不料灾祸突然降临——可汗基列伊率领鞑靼大军像河水一样涌进了波兰,父王惨遭杀害,郡主本人也成了俘虏,被关在巴赫奇萨拉伊的豪华宫殿里。后宫里有无数妖姬美妾,可是无论哪一个,可汗都没有动心,甚至连年轻美貌的皇后莎莱玛也抛在脑后了。唯一情有独钟的是那个外来的波兰郡主。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玛丽雅却对可汗冷峻得像一块铁石,一柄利剑。这天晚上,可汗又来到玛丽雅郡主身旁,摘掉了王冠,脱下了斗篷,显得殷勤备至,恭谨有礼,可是,玛丽雅却全然不理不睬,憎恨他剥夺了她的自由和欢乐,葬送了美妙的青春。可汗无奈,只好悻悻然离去。玛丽雅在无边的孤寂中静静地睡去。这时,王后莎莱玛像幽灵一样走过来了,她发现可汗的王冠和斗篷留在那里,又看到郡主梦中伊甸园天使般的幸福的笑容,顿时妒火高燃,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抽出利刃,向郡主的胸膛刺去,一场惨痛的悲剧终于酿成了。可汗看到这种惨状,愤怒得简直要发疯了,当即命令卫士将王后抛入大海,予以最严厉的惩罚。为了寄托对玛丽雅郡主的无尽哀思,在王宫幽静的一角,修建了一座喷泉。

    ……

    从“记忆之宫”里转游出来,我朝陶然亭公园的大门走去,最后向香冢投去依依惜别的目光。这两个影像——香冢与泪泉,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叠合在一起:

    两个同样的惊才绝艳又志高行洁的女郎;

    她们同样被迫离开可爱的家园,被幽禁在皇宫深处;

    她们面对的是两个同样贪婪好色的独裁者;

    同样因为酷爱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而坚贞不屈;

    最后又遭遇同样悲惨的下场——死在两个同样凶狠毒辣的女人手里;

    特别是,一瞑之后,同样没有身名俱亡,幸遇文坛知己,写下了各自的《瘗香铭》,使她们像两盏耀眼的明灯,闪烁在封建专制王朝幽暗的夜空里。

    (2003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