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石碑前的沉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哲

    烟雨蒙蒙的夏日清晨,我独自一人登临县城西郊胜景鹦鹉山,期盼一睹掩映在烟雨雾霭之中的镇南(南华)八景之一“鹦鹉来青”之芳容。连日的雨水将石阶冲洗得纤尘不染,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闪着青光,显得空寂而苍茫。拾阶而上,刚跨进大门,天空中撒下的雨滴突然间大了起来。于是向左穿过一道宫墙,走过一段游廊,信步来到一座琉璃瓦盖顶建筑在水榭之上的红色八角亭前。亭内立有一方石碑,石碑是本地出产的玛瑙石材,通身泛着暗红色的光。石碑正中刻着“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二十二个大字,楷体书法,笔锋遒劲,字字珠玑,饱满圆润。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碑,在明史研究上,不止在云南,就是在全国,这块石碑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巨大,意义非凡。

    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刚刚过去,云南讲武堂总办(校长)民国元老李根源奉云贵总督李经羲之命,西行巡视滇西政务,处理边界纠纷问题。二月里,蓝天白云碧空如洗,鲜花盛开草长莺飞。在这样风景如画气候如春的季节出巡,李总办的心情格外愉悦,率大队人马迤逦而行。阳光灿烂的一天上午,李根源一行抵达镇南城下,在州衙大小官员的簇拥下,从高大壮美的巩华门下迤逦而入,来到宽敞整洁的镇南州城。傍晚时分,在悦耳悠扬的丝竹声中,州署地方官员为李总办精心准备的接风宴会正式开始。宴席上,品尝着镇南土产野菌全席,喝着本地自行酿造的苦荞白酒,野菌的味道和白酒的甘醇让李大人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尤其对红烧野生虎掌菌和清炖龙江大白鲢这两道菜更是赞不绝口,在酣醉中领略了镇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野生菌饮食文化。宴席之后在与地方官的座谈中,听说镇南是明朝“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时,李根源非常重视。第二天清晨用过早膳稍事休息后,就在地方官的带领下,前去探访历史遗存郑和印记。李总办到了西街郑家老屋实地查看,来到州城私塾学堂仔细了解,找到郑氏后人认真询问,查阅龙泉书院的明史记录。经过4天细致周详的实地考证,在收集了大量史料的前提下,认定镇南确实是郑和故里。考证结束后,李根源一回到州署大堂,立刻向衙门书办要来宣纸湖笔,在端砚里磨上徽墨,挥毫书写镇南“郑和故里碑”一幅竖式立轴。指派同行的碑刻石匠将所题之字刻于摩崖和石碑之上,勒石铭记,永作纪念。红色八角亭内矗立的石碑正是当年李根源题字所刻的两块石碑中唯一遗存下来的一块,保存完好,弥足珍贵。李根源同时在所编著的《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李总办之所以这样十分肯定地断言镇南是郑和公故里,或是早年就从祖父那里得知了郑和当年是被李氏始祖曾任云南前卫所千户的李德在镇南裹挟带走,对郑和后来的人生遭遇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但是,出于对始祖云南前卫所千户李德的敬重以及对开拓南洋先辈郑和的仰慕,内心十分矛盾。李根源,字印泉,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历官陕西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代总理,官至上将。乃是出将入相学识渊博的正人君子,品德高尚处事厚道,不愿将这一始祖李德与州人郑和在明初不光彩的历史事件拿到桌面上来公之于众,否则就是对始祖李德的不恭、对前辈郑和的不敬。或是李总办考证前毫不知情,并没有从祖父那里得到任何关于郑和的传说,纯粹只是几百年后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次机缘巧合。为与李大人题刻石碑相唱和,镇南举人州城名士郭燮熙专题赋诗《明三宝太监郑和故里碑》一首予以佐证。

    站在这块极富历史价值的石碑前,望着池塘中被雨点激起的无数水波,沉吟着。我的思绪随着荡漾开去的层层涟漪,飞越到了那被沧桑岁月所湮灭的历史长河之中。

    历史已经走远,历史人物却扑面而来。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末明初,没落的大元政权与新生的大明王朝在中原大地展开殊死决战,社会激烈动荡,政治面临深刻变革。在明朝军队的大举进攻下,元朝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云南行省地处大元帝国西南边陲,虽然还没有同明军正面交锋,但是悲观消极的气氛已经笼罩在天空中。倾巢之下无完卵,许多达官贵族都在做着应变准备。1371年(明洪武三年),马和出生于中庆路昆阳州(云南昆明晋宁县)宝山乡一个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濒临滇池的地方——和代村。其父马哈只是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部下,世领滇阳侯。1373年农历春节的喜庆刚刚过去,依照朝廷惯例,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命马哈只跟随自己一同前往滇西视察地方政务。阳春三月,在风和日丽花香四溢的下午时分,当梁王一行来到州属地界牛凤龙时,已得到通报的镇南地方官员早已恭候于此。梁王稳坐在蒙古骏马上安然接受了署衙大小官吏隆重的跪迎礼仪,一阵寒暄之后,梁王在大队人马的前呼后拥下继续纵马前行。一个时辰之后,来到了巍峨雄伟的镇南城下,随行队伍从高大壮观的龙泉门鱼贯入城,沿着宽阔的街道进入衙署。梁王乃蒙古贵族,云南王忽哥赤后裔,武将出身,一脸福相,性格粗犷。虽然在云南为官多年,但仍保留着北方民族喜食牛羊鲜肉的生活习惯。镇南地方官员为此特意准备了大肥羯羊和小嫩黄牛。宴席上,觥筹交错气氛喜庆,主客随意相谈甚欢。梁王啃着牛排喝着羊汤饮着美酒吟着古诗,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内心深处很是高兴。对镇南地方政务、官员操守大力褒奖了一番。接风宴席过后,按照梁王事先安排,马哈只带着一名随从出了署衙,到民间微服私访查问民情踏探风俗。一路慢步走来,在州城来远门外的一间茶铺里,马哈只与家住镇南西街的乡绅郑嘉仁不期而遇。茶铺里两人喝着产自兔街半坡能清心提神明目润肺的银毫绿茶,谈起了对时局的看法。经过一番倾心交谈,共同的话题相似的观点让他们成为了至交好友。离开镇南(南华)时,马哈只还专程到西街与郑嘉仁话别,真诚邀请郑嘉仁在闲暇时到昆阳做客。当年年底,郑嘉仁到省府昆明旅行,在游历了省城周边山川名胜和繁华街市后,前往昆阳(晋宁)拜访马哈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嘉仁的到来,马哈只甚是高兴,不仅热情款待了郑嘉仁,还与郑氏泛舟于滇池之上,流连在秀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云南边陲饱览了湖光山色。在马哈只的极力挽留下,郑嘉仁在昆阳盘桓了数日,才与马哈只把酒临风依依惜别,借道安宁回到了镇南。1375年,战事已对元军更为不利,元政权已退出中原回到了蒙古漠北地区,元惠宗皇帝丧失了对原来领土的统治。滇阳侯马哈只已经感觉到局势复杂艰难。但作为元朝地方官员,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早已做好了一旦国破将以身殉职报效元朝的准备。马哈只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儿子马和,马和当时年仅4岁,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无论如何作为父亲都要让自己的儿子避开战乱生存下去,健康成长,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即使不能大展宏图也要有所出息,不能钟鸣鼎食也要衣食无忧。马哈只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镇南州城的郑家几代耕读,诗书传世,家风淳朴,为人厚道,可以托付。想到这里,马哈只最后决定将马和送到镇南故交郑氏家中暂时居住。一旦将来形势好转,再将马和接转回昆阳。于是,立马着手准备了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和足够开销的银两后,马哈只修书一封,密派心腹得力部将花不朵带着马和昼夜兼程赶到镇南,将马和托付给了郑家。马和来到镇南后,做事规矩,行为端正,深得郑氏全家老少的喜爱。郑家有一女儿郑玉,年长马和两岁,正好以姐弟相称。这样,马和就在郑家安顿了下来,为隐姓埋名,郑家将马和的名字改为郑和。到了启蒙年龄,郑和进私塾读书,先生的悉心教授,自己的刻苦攻读,使郑和接触到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对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状况有了切身体会,幼小的心灵深处萌生出将来要有所作为的远大志向。1382年,对云南元朝的残存势力来说,情形更加恶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了臣服万民一统天下,彻底消灭元朝势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大将军傅友德统帅30万大军平定云南。1382年7月,明军大肆攻杀,经过曲靖战役等3次大规模惨烈激战,云南行省的元军全面溃败,昆明城被明军攻破,梁王兵败投滇池自杀,马哈只在梁王山战死。1382年8月,大将军傅友德坐镇昆明居中指挥,令副将沐英统兵南下攻伐建水,命副将蓝玉率军西征直取大理,扫荡元朝残余势力。明军乘胜挥师西进攻城掠地,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镇南州城虽然城池坚固,但只有守备颜玉率领的300多名元军防守,兵力空虚。同年10月,副将蓝玉麾下参将李德攻入镇南,县城一片混乱,厮杀之声四起,不到半个时辰,守城元军即被凶悍的明军斩杀殆尽。眉清目秀的郑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李德俘掠裹走随军行动,路途之上风餐露宿行军打仗吃尽了苦头,在少年郑和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正是这一刻骨铭心的灵魂和肉体的磨难为郑和日后在事业上的不断进取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巨大动力。1383年1月,云南境内元军势力被肃清,战事结束。郑和随明军参将李德辗转到了昆明,驻扎在滇池边的兵营里。遥望着西山墨绿色的峰峦,他思念郑家小姐,怀念镇南平静而快乐的生活。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少年郑和手足无措,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每想到这里,郑和仰望着苍天不禁潸然泪下,不知道命运之舟会将他载向何方?李德见郑和文质彬彬面容俊朗,为了进一步增强上司的好感,于是将郑和送给大将军蓝玉。1383年6月,云南战事结束之后,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沐英镇守云南,傅友德、蓝玉率大军班师回朝。历经数月长途跋涉,1383年底,郑和跟随蓝玉来到了南京。南京是一个繁华的都市,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歌舞升平的秦淮河,巍峨雄壮的紫金山,波光潋滟的玄武湖。街道两旁酒馆商铺鳞次栉比,广场中央文人墨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的都市生活不仅没有给郑和的心灵上带来丝毫的慰藉,反而,等待他的将是命运的彻底改变。

    郑家得知郑和被掠走的消息后,全家陷入极度的悲伤当中,小姐郑玉更是终日以泪洗面。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郑家是无计可施难以回天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祈祷上苍护佑郑和,保全他安然无恙逃过劫难。

    中国自汉代起一直到大清王朝,正常男子被施以宫刑而成为太监伺候皇帝和藩王就是一种封建制度。明朝建立后也沿用这一陋习,每年都要挑选相貌端正的青少年男子施以宫刑成为太监,充实到皇宫和王府,为皇族日常生活起居当差效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拉近同燕王朱棣的关系,1384年,面目清秀的14岁少年郑和不幸被蓝玉选中成为太监送到了燕王朱棣府中。痛苦无助的郑和只能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忍受着身心的莫大煎熬,在燕王府中小心伺候尽力办差。过了不久,机智果敢识文断字的郑和就被朱棣留在身边,跟随左右,出则替燕王做事,入则为朱棣研墨,成了燕王一日不可或缺的贴身亲信。否极泰来,处在人生低谷的郑和有了转机,他的生命中开始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好主子燕王朱棣。聪明伶俐忠心耿耿,使得朱棣十分喜爱郑和。对政敌凶悍残暴的燕王待郑和却是温和的一面。为了栽培郑和,让他日后成为自己的心腹干臣,燕王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王府中授课,还特许郑和随意阅读王府中的大量藏书。几年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郑和成为了学识渊博的人。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数年悄然过去,郑和已经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知识丰富,做事稳当、思维敏捷的青年。作为燕王朱棣的得力干将,毫无差池无数次地出色完成了燕王委派的各种使命,更加受到了朱棣的格外器重。燕王夸赞郑和“内伺中无出其右”。

    1402年,郑和参与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跟随朱棣出生入死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历经数次重大战役,建立了野战功勋。尤其是在关键性的郑村坝一战中,燕王朱棣正是听从了郑和的建议,突出奇兵,连破李景隆7座大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登上帝位的朱棣在南京论功行赏,大封功臣。郑和以其高尚的人品、杰出的才干被升迁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官员,史称“三保太监”。兵强马壮的明朝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成了当时世界版图上威名远播的大明帝国。为了昭显帝国实力,臣服周边,永乐皇帝朱棣决定派遣综合素质全面靠得住且得力的能员干将下海出使西洋各国,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在考虑何人担任出使西洋总兵正使一职时,于诸多人选中,将目光最后落在了郑和身上。朱棣之所以将重任交付给郑和,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历练,懂兵法、善谋略,勇敢善战,具备军事指挥才能。郑和知识渊博,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备卓越的外交才干。郑和下西洋之前,曾出使过泰国和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的经验。尤其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外交活动,不仅使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盘踞在中国沿海的倭寇,还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订了互利的贸易条约。郑和具备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他从小就对航海知识非常感兴趣,并十分向往远航。郑和在担任正四品内官监太监时,营造宫殿、监造战船,拥有造船经验。下西洋前,郑和经历了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增加和积累了海航的知识和经验;郑和身份特殊,熟悉伊斯兰教地区的风情习俗。西洋各国信奉伊斯兰教众多,郑和凭借菩萨戒之善巧方法,能出色完成帝国使命。正因如此,1405年正月十六,朱棣皇帝正式加封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20000余名官兵交给郑和全权指挥。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郑和成为了明朝南下西洋船队的最高统帅,登上了伟大事业的顶峰。

    1405年6月(永乐三年五月),大明王朝远航西洋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一切就绪。1405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黄道吉日。南京龙江港码头万人空港,人头攒动,天空中飘着朵朵彩云,和风习习。江面上200多只战船整齐有序排开,场面十分壮观。前来观看宝船出海的百姓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在码头中央的空地上夯筑了一座高台,台上搭建了楠木棚子,棚顶用明黄色帷帐覆盖,明眼人一望便知,那是为明成祖朱棣专门搭建的,皇帝今天要来为船队出海远洋壮行。距高台一箭之地,10门大红袍火炮一字排开,20名炮手拿着火把站立在火炮左右。龙辰时刻,一阵宫廷乐器的悠扬声中,永乐皇帝乘坐龙辇驾临码头,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朱棣龙骧虎步,缓缓登上高台,捻香向北轻声祷告,虔诚祈求佛祖保佑,国运昌盛远航平安。之后,转过身来神情肃然面向大海,将尚方宝剑庄重赐予时年34岁的总兵官郑和,大声宣告,出使西洋正式开始。一时间,乐器奏响,锣鼓齐鸣;爆竹声声,火炮轰鸣。山崩地裂响彻云霄的炸响声,让护卫永乐皇帝的锦衣卫骑兵马队阵阵嘶鸣躁动不已。总兵官郑和向永乐皇帝行过跪拜大礼后,踌躇满志昂首阔步登上帅船,率领满载着瓷器、丝绸、中药和茶叶的船队从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统帅27800余人第一次下西洋。所辖官兵包括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和书手等,浩浩荡荡开启了中国航海远洋的先河。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郑和率领船队回国,同船带回了玉器、玛瑙、钟表、西药、象牙和玻璃等西洋物品。永乐五年九月十三(1407年10月13日),36岁的郑和与王景弘、侯显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永乐七年至永乐十九年(1409年至1421年)12年间,郑和率船队4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美洲。明宣德六年(1431年),60岁的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率船队从龙江关起航,第七次出使西洋。归国途中,郑和因身心疲惫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朱高炽赐葬“三保太监”郑和于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昆阳州(昆明晋宁县),成长在物华天宝的镇南县(南华),厚葬于帝王之都的南京。他从镇南走向社会,进入帝国高层,率船航海远洋。不论走到哪里,郑和始终将镇南当作故里,视为抚养与教育了他的第二故乡。曾经,他登高望远,站在北京紫禁城的箭楼之上,目光总是在王朝的西南方向游弋,盼望着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里镇南,回到养育自己的郑家老屋,去看望家乡亲人报答他们的恩情。可是,新的王朝刚建立不久,政务繁冗,永乐皇帝须臾离不了他,只能将这浓烈的情感深深埋藏在脑海里,抹去泪水,义无反顾地转身投入到帝国的重大事务中去,韬光养晦踏实苦干,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郑和走完了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建立了伟大的军事功勋。远洋过程中,他制定了严密的军事编制组织制度,标下官员设有正使太监7员、少监10员、监丞5员、内官内使53员、户部郎中1员、都指挥2员、指挥93员、千户140员、百户403员、教谕1员、阴阳官1员、舍人2员、医官医士180员。所率船队在当时的海洋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特混舰队。郑和的帅船长47丈,宽19丈,高9丈,装备有十分先进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坚固装备精良的战船。郑和是杰出的海军司令和卓越的舰队统帅。在世界航海史上,他是标杆式的人物。郑和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不畏险阻,勇于担当,给明朝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里程碑时代。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明朝一度出现了“西洋”地区“万国来朝”的壮丽景象,明朝与西洋各国的经济贸易达到了空前繁荣,中原佛教思想跟随远航传播到西亚和欧洲,西方文学艺术也随着船队交流到中国。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一度成为明朝的鼎盛时期。这一切都为帝国的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和是中国航海史上划时代的民族英雄,是世界远洋史上的先驱。“三保太监”郑和在历史上创造的丰功伟业,正像这块屹立在镇南西郊风景名胜鹦鹉山上的玛瑙石碑一样,随着花开花落流水如斯,斗转星移岁月更新,不仅不会被雨打风吹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必将会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光照千秋。

    离开了石碑,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时,玛瑙石碑已然幻化作浑身透着红光的郑和。他站立在海船的甲板之上,身披明朝武官袍服,左手按着剑柄,右手高高举起。巨大的海风掀起了他的袍服,猎猎作响。炯炯有神的眼睛直视着前方,神情肃然,任凭海水溅起的浪花在空中飞舞,郑和巍然屹立。仿佛正在指挥庞大船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直抵西洋。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郑和将再次起航,沿着曾经走过的航线,踏上日新月异的“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为南华县文联兼职副主席,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