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生长在高山云岭间的缘故吧,谁把高山征服了,我倒觉得似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谁把大海征服了,我真是佩服得不得了呢。比如说《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历史教科书中的哥伦布、麦哲伦、郑和……“老人”在海上与马林鱼、鲨鱼搏斗了三天三夜,他征服了鱼,也征服了海;意大利的哥伦布历经10年先后4次远航发现了美洲,他征服了海,征服了洋;麦哲伦用了一年多时间实现了环绕地球一周,他也征服了海,征服了洋。但我总觉得他们都是欧美的人,离自己很远。离自己最近的是郑和,他是中国人。这是郑和走进我内心的第一次,上初中,从历史课本上。他身着长衫,头戴冠帽,肩飘披风,手握佩剑,威风凛凛地站在船头,那就是初入脑际的关于郑和的记忆。当时,并不了解“西洋”的概念,觉得郑和带着那么多人,划着那么多船,向着那么远的路,浩浩荡荡,乘风破浪,一次一次地往南、往南,又一次一次地返北,该是何等艰辛、何等了得。老师让背的教学基本概念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经过及抵达的地方、历史意义,这些概念不怎么难背,每每考到这些知识点时,一般不会丢分,教科书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轻易而牢固地认知这些概念。我至今都认为,那时的郑和是了不起的,那时的中国航海技术及航海胆略也是了不起的。我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回家了,回到一个至今也只能用彝语命名的叫咱啦的小村,在流水潺潺的咱啦河边放牛,在满目云雾的羊嘴山上牧羊,在鸟鸣细碎的多衣岭上种荞,在野兽出没的杨梅岭上砍柴,在歌声飘荡的布鲁杉老树箐里薅秧,在落满轻霜的晒场上守夜,在泥土芬芳的田地间耕耘,夏天在雨里,冬天在风里,对历史书上的郑和无暇顾及了。那本历史教科书被妈妈收在木楞房上,随便搁置在一个墙角落,老鼠从书上追逐,鸽子在书上谈情,有时,上楼翻两个洋芋做菜或撮一袋苞谷芯烧火取暖的时候,看见那堆破旧泛黄的教科书在微暗的墙角,也总会想起历史书里的片段性的故事来,“诸葛亮七擒孟获”“郑和下西洋”等一些历史碎片便自然从脑际闪过。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4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继文君是弟弟的小舅子,一个很不安分一心只想到外面闯荡的人,20多年前初中毕业后就在昆明打工,先在云铜冶炼厂,后在潘家湾做画框,生意勉勉强强,却把兄妹俩都带到昆明并让他们各自找到了昆明是可以混混的感觉。其兄在昆明安了家,把孩子都带到昆明读小学、初中、高中;其妹在昆明学到手艺后回到老家县城经营起自己的馆子;他呢,一直在昆明奔波,后来,他在昆明找了个漂亮、体贴人、会打理的女友,当然现在已是他的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他在晋宁筑了个温暖的巢,使我有缘于晋宁。去过几次。妻子患有肩周炎,多方求医问药,想了很多办法几无用,经年未愈。听村里一个嫁到昆明的姐姐介绍,说晋城有一个私人医院,擅诊治骨科,她顽固的肩周炎就是在那家医院看好的。第一次带着妻女辛辛苦苦地辗转到晋城,去一个叫谭氏康曦骨科医院的地方看病,看病简单,揉揉捏捏,拍拍打打,捶捶掐掐,开了一包中草药,让我们带回家煨吃。走出医院大门,从一条窄窄的巷道出来,走不上200米就到大街上了。一看时候还早,继文君说,也难得来一回晋宁,到处走走看看吧。我说,有甚可看的景点?他说,可以去盘龙寺,可以去郑和航海博物馆。我说,去郑和航海博物馆。就这样坐在继文君的面包车上,绕着县城左拐右弯,又左拐右弯,寻着远古郑和的气息走走、停停、看看,走走、停停、看看。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郑和于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郑和的父亲叫米里金,回族人,是元朝咸阳王赛典赤的五世孙。赛典赤曾在云南做过平章政事。郑和的祖父米的纳也曾在元朝末年做过云南的平章政事。米里金家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曾在中年时跟随其父亲米的纳到“天方”(麦加)朝圣,得到一个尊称“哈只”,即巡礼人。因他姓马,世人尊称他为“马哈只”。马哈只曾被袭封为元朝末年的滇阳侯(即昆阳侯)。1381年,明军入滇,灭了云南最后一个元朝的统治者梁王。马哈只在战乱中去世,年仅39岁。次年,明军班师回朝,途经昆阳,将年仅12岁的马和掳掠入京,阉割为奴,转送燕王朱棣府。从此,跟随燕王转战南北,屡建战功。朱棣夺取皇位后,封官赐姓,改马和为郑和,为内官太监。
我们停好车,便一步步地登上台阶进入郑和公园的大门。进了公园大门还是要爬高高的台阶。台阶尽头一尊暗红色的郑和雕像矗立在山顶。他眼看前方,双目炯炯有神,身披的长袍向身后飘起,似乎还是站在高大的楼船上指挥昆明晋宁郑和公园航海时的姿势。塑像后侧山坡上围了一排花岗岩浮雕石刻,内容是郑和幼年被掳入京到7次出使西洋的场景,内容翔实,雕刻精细。从郑和广场向上再登几十级台阶就是山顶,山顶上建有郑和纪念馆。纪念馆为3层古典亭阁式建筑。正门上有梁启超题写的匾额“海上巨人”。馆内正在进行重新布置,故没有看到纪念郑和的有关资料。纪念馆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滇樱花”。郑和纪念馆里陈列着100多件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因郑和11岁丧父,已记不清父亲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称“马哈只碑”了。再向下行,便见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墓园,走近看时墓碑上是“马哈只墓”几个字,原来是郑和父亲的墓地,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再向下行,是“郑和昆明晋宁郑和公园碑林”,大约80平方米的院落,沿四周围墙建有长廊,廊内靠墙一圈布满有关纪念郑和的碑刻。碑文内容大多是历代名人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赞美之词,文字由当代云南书法家所书。其中,有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多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外国之机器,而造一艘三百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每次都率领27800多人,62艘宝船,100多只水船、粮船、座船、马船、战船,途经东南亚、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直达非洲东海岸,沿路访问过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阿曼、也门、天方、索马里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多里。其航海时间之早、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技术之先进都超过了哥伦布、麦哲伦、达·迦马等西方著名航海家。至今,亚非各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的名字,为他立碑塑像,著书立说,修建庙宇。
一座晋城,轻易就被一派“古滇苍苍,郑和故乡;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春城在哪里?晋宁告诉你:上有天堂,下有昆阳”的历史文化氛围所笼罩,晋宁是滇南最美的地方,背靠青山面对水,可以饱览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美景。继文君透露,晋宁目前正在努力打造三美晋宁:美丽晋宁、美食晋宁、美在晋宁。晋宁的经济建设成果、晋宁的特色美食、晋宁的自然风光都将让远近游客尤其是昆明市民流连忘返。同时晋宁还将对航海博物馆和滇文化博物馆进行改造,发扬晋宁的古滇文化产业和郑和文化。在中和社区,最值得称赞的要数气势磅礴的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600多平方米的展厅立体展示了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100多年来发行的以纪念郑和航海为主题的8000多枚邮票,集中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世界航海史。晋城之行,对于一个念初中的孩子,从历史教科书上走下来的郑和,竟突然间就在自己的脚下这块土地上,这么近、这么近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在返回的路上,她睁大眼睛看着我说:“爸爸,郑和真是这里的人吗?”我说,是啊!难道你不信吗,郑和就是这里的人,他是从这里走出去,走到世界去的伟大航海家。她抿抿嘴,不出气。一副不容置疑的神情。“叔叔你家和郑和家就在一起,你看你家在西他家在东,你们就是一处的了。真有意思!”她说。“我们与郑和也是一处的呢!”我说。“为什么呢?”她不解地问。我说,你不知道,郑和是昆阳晋城人,他是生在这里,却与我们楚雄的南华县有一段史缘。我还没有把话题引出,她便问他去南华干吗?我说,郑和年幼的时候,被其父寄养在南华一个郑姓的回族家庭,成为南华郑姓回族的养子,从4岁到11岁这段时间里,有五六年就生活在今天南华。“当年郑和所寄养的那家后代还有人吗?”她问。我告诉她:据说民国初年,郑和养父后裔郑氏三兄妹,住南华县西街,长兄郑开寿,曾任寻甸公安局长;次兄郑开甲因入赘改姓飞,次子又还宗改郑,名郑文恒;三妹郑三丫出嫁大理凤仪,1984年路经南华探望过亲戚刘恩贤,如果健在,也是80多近90岁的人了……南华龙川镇蟠龙村委会大罗邑村还有郑和养父后裔,叫飞尚武,是郑开甲唯一健在的孙子,如今已经是一位近80岁的老人了,他是郑和养父后裔郑开甲的第四代,南华县文联主席、彝族诗人、爸爸的好朋友李天永叔叔他们还专门去做过深入采访。另外,在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龙川江北岸的逯家屯石门山的路边石壁上,有一块“郑和故里碑”,当地人叫“郑和故里摩崖”,石刻内容、字迹与南华县鹦鹉山公园所立的另一块碑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南华县还有两块郑和故里碑呢。我再告诉她,这两块碑我都去看过,有照片。那些都是有故事的历史,有故事的历史是什么历史你知道吗?我问她。她说,知道。我说,在南华的两块“郑和故里碑”,例如鹦鹉山那块碑上的字,我记得是颜体,上面写道:“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右款为:“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左款为李根源先生所立字样。这么说来,南华作为郑和故里,或者确切地说郑和的第二故乡也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胡编乱造的。听完我的一番零零碎碎的讲解,她眨巴着眼睛,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从那深邃的眼眸里似乎读懂了一部“郑和下西洋”的南华史。天色将晚,吃过饭,我们到滇池边看看海,看看海鸥。听说可以看滇池,孩子高兴了。从继文君家到滇池岸边,只需走过一条数百米的水泥路,穿过一片速生杨林便到了。站在水边,看水波粼粼,浪涛拍岸,渔帆数点,大观楼长联的意境顿时似乎被领略到了一般。我指着烟波浩渺的滇池告诉孩子,云南简直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书,大观楼长联就在滇池边,古滇国就在滇池边,铜鼓编钟也就在滇池边,吴三桂也就住在滇池边,陈圆圆也住在滇池边,郑和也住在滇池边,现在我们也站在滇池边。“爸爸我们回去后,哪天你带我去南华玩。”“好的,小时候带你去过罗雄英娘娘家天申堂,但那时你还不懂事,不一定记得住南华的美、南华的好。”我说,“南华是郑和故里、野生菌王国,有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滇缅公路博物馆’,看场可多了。”“我要去看看‘郑和故里’的碑文,到滇缅公路遗址上走走,然后回来吃菌子。”她无限向往地说。“你可以把南华的这些历史跟同学们讲讲,然后约着几个同学一起去,肯定更有意思。”我说。她似乎恍然大悟,说:“真的嘎?”俨然一副发现了一个多么神奇的异域的惊讶模样。
(作者为楚雄州委统战部宣传调研科科长,作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