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朝末年,中原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起义军的旌旗猎猎招展,烽火狼烟,战乱连绵。
边地云南。
崇山峻岭的高原地貌,群峰耸峙,峡谷低凹,江河蜿蜒,高低错落的立体景观中,村落隐隐,云雾人家。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畔,乌蒙山磅礴巍峨,群峰叠嶂江河蜿蜒的滇中高原,罗婺部彝汉等各族居民们依山傍水地诗意生息,耕田、放牧、狩猎,其乐融融。
中原王朝与农民战争的熊熊战火逐渐熄灭。不可一世的元朝政权,在农民起义大军的摧毁下,最终被僧人出身的朱元璋大军推翻。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帝号洪武。
大明洪武初期,山高皇帝远的滇池岸边,元朝蒙古贵族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坐镇昆明,利用盘踞在中庆路(今昆明)、曲靖路等地的元军残余势力,誓死抵抗明军。
初得政权的大明南京政府深知“云南僻在遐荒”,如果兴师动众迢迢数千里远征,劳民伤财不说,还要殃及无辜百姓,于国于民,都不是上好的选择。
是故,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5次派遣使臣到云南劝梁王投降,一再宣旨曰:“朕不欲用兵。”
然而,死心塌地的梁王却违背“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礼仪,当面将大明使者王祎、吴云等人先后斩杀示众。背面,梁王又派遣他的心腹密使,经西蕃绕出塞外,到元顺帝逃回的蒙古草原通风报信,“达元帝行宫,执臣节如故”,誓死效忠元朝。
旭日初升的明朝南京政府与日落西山的残元势力,形成对峙局面。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得力干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征讨云南。明军浩浩荡荡从贵州进兵,乌撒等彝族部落的顽固抵抗旋即失败,罗鬼、苗蛮、仡佬闻风而降。势不可挡的压境明军在曲靖击败元军主力,走投无路的梁王跳滇池自尽。随之,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宣告灭亡。
朱元璋大喜,颁降圣旨:“其余部落,可遣人招谕,不必苦烦兵也。”
上情下达,明朝派出遣使臣张镇抚,鞍马款款,到武定招谕罗婺部首领。
当此之际,罗婺部武定军民府第一位女知府商胜,意气风发任职在位。
风云际会。大明王朝与罗婺部落的曲折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被罗婺部彝族后裔称为“曾祖婆”的商胜,做梦也没有想到:明朝的“靖难之役”会涉及罗婺部族,一场比战火硝烟更惊险的明朝帝位之争,会从皇宫禁苑转移到“僻在遐荒”的云南罗婺部彝邦,残酷地上演。
二
且说曾祖婆商胜。
在罗婺部漫长的800年历史烟云中,一晃而过的掌门郡主很多很多。
数武定罗婺风流人物,怎么也绕不过商胜这个女知府。
商胜,从宋孝宗淳熙年间,彝族首领阿而被举为罗婺部长之后的武定罗婺部土官知府第10位传人。
这位英姿飒爽地走入《明实录》和《云南志》的罗婺女杰,生逢乱世,从小在兵荒马乱的部落争斗和朝廷不断地对少数民族地区征战中长大。出身贵族之家,天资聪敏、美丽出众的商胜,男子汉的刚强和女人家的柔韧在她身上兼而有之。
乱世的苦难,以及家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门第荣耀,令商胜半是欢喜半是忧戚:忧戚的是,一次次的部落征战,多少生龙活虎的族人男子马革裹尸还。老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夫君、儿女失去父亲的哭声,在罗婺大地此起彼伏,听得她痛断肝肠。身为女人,她对战争给部落、家族、家庭带来的灾难痛心疾首。欢喜的是,在一次次的征战中,发祥于乌蒙山中金沙江畔的罗婺部族在云南政治、军事格局中显示着非凡的实力,逐步从一个弱小部落跃升为强盛一方的地方诸侯,朝廷恩宠日隆。史载:罗婺部一度“雄冠三十七部”“兼制全滇”。在那个特殊年代,罗婺部强盛一时,当是真实不虚的历史真相。
彝女商胜从小耳濡目染,对自己的家族史烂熟于心:自宋代阿而祖先统率罗婺部雄起之后,凤氏的第三代传人矣格,率罗婺部归附南征大理的元世祖忽必烈,得授罗婺万户侯。不久,元军征服云南,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将仁德(今云南寻甸)、于矢(今贵州普安)并入罗婺部,升格为武定北路。矣格也顺理成章地升迁为北路土官总管,罗婺部及其世袭领主从此显赫滇中。
罗婺凤氏土官知府世袭八世,到了商胜的公公安慈,“绰有武略,以功授武德将军,赐龙虎符金牌,兼管云南行中书省参政”。
罗婺第八代知府安慈,一个军事上颇有谋略、功勋卓著,行政上高瞻远瞩、治郡有方的彝族首领,因综合素质高明,颇受朝廷重视,一再给予封赏。作为一位备极尊荣的罗婺后裔,安慈健步登上云南的政治舞台。
通过千挑万选,美丽端庄、智慧超群的彝家女商胜嫁入豪门,做了安慈长子法叔的结发妻子。
不幸的是,结婚不久,体质孱弱的丈夫法叔病逝。隆重的彝家婚礼犹如昨日,新婚的甜蜜挂在腮边还未褪尽,转眼间,商胜顿成孤苦守寡人。新婚守寡,对一个年纪轻轻的二八佳人,彝女商胜不啻遭受天塌地陷般的沉重打击。
眼泪稍干的商胜,依循古老的彝族风俗,“兄死嫂从弟”,转房做了法叔弟弟弄积的妻子。
这弄积倒是得了乃父安慈的精英骨髓,虎背熊腰,机智过人。他不仅世袭了土官知府之职,而且“以功升兼管八百司元帅,加升亚中大夫”。
至此,凤氏势力扩展到八百司(今泰国清迈、清莱一带),官至亚中大夫(从三品)。方志说:“至是,凤氏且兼制全滇,势愈大。”
从心底里,商胜为光彩照人、有胆有识的丈夫弄积感到骄傲,她庆幸自己的依规转房命运,幸遇了一位叱咤风云的男子汉大丈夫。宅心仁厚的商胜,陶醉在再婚的幸福之中。作为一个涵养很好、分寸感极强的智慧女人,商胜十分满足于相夫教子的贤内助角色。
莫非上苍注定,彝女商胜必须经历比一般女人更多的人生磨难?
元朝末年,弄积袭职10多年后,“八百司元帅”“亚中大夫”的冠冕转瞬即被岁月的锋镝粉碎。积劳成疾的弄积,又抛下妻子商胜和年仅10岁左右的儿子海积,百般挂牵地去世了。
在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个乳臭未干的10岁男童怎能担当起坐镇一方的诸侯重任?
风雨飘摇中,依彝俗,遵“如酋长无嗣,则立妻女为继”的族规祖训,商胜众望所归地继承了丈夫的职位,成为罗婺凤氏的第十代传人,也就是罗婺部第一位女知府。时为元朝末年。
转眼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大兵进征云南,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宣告灭亡。
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深明大义的商胜审时度势,把元朝授予她的知府金牌及土官金印,交给武定千户长徐某,从罗婺部驮运粮米千石,亲自到昆明金马山接济明朝大军,表明归顺之意。
深谋远虑的商胜不愧女中豪杰,带着明朝宫廷的封赏回到武定,带领罗婺部落人民归附明朝,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弱势战争。这绝非危言耸听,明朝大军初征云南,首战乌撒(今贵州威宁),乌撒彝族土官实卜联芒部(镇雄)土酋抵抗明军,战10余回合,土酋多中箭坠马而死,彝家兵将被斩首3000级,明军获马600匹,实卜率余众遁逃,落得了极端悲惨的下场。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蓝玉、沐英大军抵达昆明东郊金马山,慑于兵威,昆明城内百姓纷纷出城迎接。明军攻占昆明不久,首战失败的乌撒发生叛乱,《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七月乙亥(1382年9月6日),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进兵乌撒,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牛羊以万计,余众悉遁,复遣兵捕击之。”
彝女商胜的开明义举,令明军统帅之一西平侯沐英大喜过望,他即刻上奏朝廷,请求给予女知府商胜封赏表彰。
洪武皇帝“招谕不兵”的愿望得到实现,为安抚边民人心,朱元璋赐商胜金带一条,授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
改朝换代之际,部族存亡之秋,女知府商胜确实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交出元朝旧政权金印与接济明朝新政权军队一气呵成,其政治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上得朝廷恩宠,下被百姓爱戴,在地方安定以后,为了表明忠于明朝的心迹,进一步沟通罗婺与大明朝廷的关系,洪武十六年(1383年),商胜派遣叔父阿额率领通晓彝汉语言的吏目黑次、曲里、使迷、赵寺等到南京向朝廷进贡良马20匹。六月至京,《太祖洪武实录》载:“武定府女知府商胜叔阿额来朝,贡马。诏赐胜锦二匹,及袭衣钞锭。”
武定到南京千里迢迢,人马行途备尝艰难困苦,一去数月未归,不通消息。
商胜忧心忡忡,安排好武定府内的大小事务后,顾不得七月盛夏的炎炎烈日,亲自登上朝觐南京的路途。
心细如发的女知府商胜,在赴京朝觐之前,特意向东到昆明拜访朱元璋的义子、皇封镇守云南的黔国公、西平侯沐英,一为逐级沟通,汇报她此行的虔诚和决心,二为不动声色、见风使舵地向沐英打听宫中人事关系。北战南征的沐氏,见微知著,越发对罗婺部这位女知府商胜另眼相看,深有好感。
商胜返回武定准备充分,向北而行出滇。说不完的夜住晓行,风餐露宿。行至四川泸州纳溪,遇朝廷差官冯执中同阿额一起奉旨带印信金带到此。亲人相见更兼皇恩浩荡,商胜自是欢喜不迭。
然而,商胜就是商胜,女中豪杰不让须眉男儿,收到印信金带的女知府商胜,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毅然决然赶到京城,她要亲自朝觐皇上,当面向朱元璋谢恩。虽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但遥迢山水,关山阻隔,烈日饥渴自不消说,一行人逶迤而行,直到九月二十五日方才到达京师。
彝女知府初次出门远游南京,被紫禁城的富丽繁华所震慑。公干之余,商胜遍游京城名胜。十一月初一日,皇上授甲字八十一号世袭诰命一道,授商胜为中顺大夫(正四品)、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于是,我们得以在《太祖洪武实录》中看到朝廷直接针对商胜所下的诰文:
“洪武十六年冬月辛未朔……诏授武定军民府女知府商胜诰曰:朝廷致治,遐迩弗殊,德在安民,宜从旧俗,惟尔黔中之地,官皆世袭,间有妇承夫位者,民亦信服焉。前武定府土官法叔之妻商胜,质虽柔淑,志尚刚贞,万里来归,诚可嘉尚,是用锡之以衣冠,表之以显爵,仍抚其民,以遵声教。可特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知府。尔其小心事上,保境安民,以称朕一视同仁之意。”
彝女商胜进京,武定知府展脸。皇恩浩荡之际,商胜又乘机拜访了太子朱标、太孙朱允炆以及抵京办事的燕王朱棣。朱标的病弱正统,朱允炆的诚实慈悲,朱棣的彪悍狡黠,都给商胜留下深刻的印象。
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似有先见之明,差遣马景先一路护送商胜回到武定。其实,朱元璋早有预谋,趁机把自己的耳目安插在罗婺部心脏,让机灵的马景先随时给京城通风报信。
回到罗婺武定家中,半是炫耀,半是教诲,商胜向儿子海积、儿媳萨周透露宫中见闻。嘱咐阖家子孙,世代忠心朝廷,不得生发叛逆之心。
综观罗婺历史,元末明初,彝女商胜在两个朝代担任知府20多年,担任明朝知府整整10年。此期间,滇中、滇西北地区的彝族土官“叛服无常”,战祸不断。商胜不愧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她不仅皇诰加身,尊荣之极,而且谱写了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傅友德、蓝玉、沐英大军攻克云南后,军士全部留在云南屯田。罗婺部接纳汉族军人甚多。商胜倡导屯田汉族军士与当地彝族人民和睦相处,鼓励彝汉通婚,大部分汉族军士入赘罗婺彝族家中,当了上门女婿,融合于罗婺彝族之中,由汉族变为彝族,从彝俗,装彝衣,说彝语。至今武定境内的部分彝族,男性祖宗家谱祖籍追溯到“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就是明代彝汉通婚、民族融合的结果。
商胜心胸宽广,招纳贤才,重用赵寺等汉族贤才为亲信,为其出谋划策,辅助政务。她还采取彝汉共治的策略,在一些彝族聚居的地区派汉族人士参与治理,在一些汉族聚居的地方选用汉族首领并派彝族头人辅佐。商胜的政治作为,颇具“保境安民”之大家风范。
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罗婺凤氏彝裔“世为功德主”,商胜丈夫、第九任知府弄积,又名“三保(宝)奴”。“三保奴”因崇信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而取名。商胜家族,世代崇信佛教,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为佛教文化在罗婺部彝汉民族之间的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
商胜晚年,积劳成疾。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她上奏请求离职。但儿子海积还不满15岁。按朝廷规定,年龄不满15岁者,不能接替知府职务。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获准卸任,“病不能任事,请以子海积袭职。从之”。得到皇上钦准卸职,传位给儿子海积袭知府之职,商胜微微舒了一口气。但毕竟,心力交瘁的商胜又怎能放下辅佐儿子的慈爱心肠?她以老病之身,又辅佐儿子海积任职知府7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仅38岁的储君、懿文太子朱标早逝。伤心欲绝的老皇帝朱元璋,不得已立16岁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22岁的朱允炆得袭皇位,帝号建文。
曾祖婆召集亲信到病床前,临终嘱咐:吾家世受皇恩,地方安宁,人民安康。今建文即位,乃仁慈天子。我死之后,尔等务必团结一心,忠于朝廷,忠于建文,此为保境安民之首要。切切牢记。
7年的知府经历磨炼,得了商胜真传的海积青春勃发,正想朝气蓬勃大展宏图之时,一场皇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爆发了。
与明朝南京紫禁城相距数千里的云南武定军民府,空前绝后地卷进了中央王朝的家族血腥内战之中。
建文元年(1399年),油尽灯残的彝女商胜,慈祥地告别了她奋斗了一生的罗婺故土。
三
建文元年(1399年)。
曾祖婆商胜去世之后不久。
南京大明王朝与北平燕王府之间,叔侄帝位之争的“靖难之役”爆发。
英明一世,辉煌一生,对大明朱氏王朝忠心耿耿的边陲知府商胜,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世袭给儿子海积的武定府,会与宫廷“靖难之役”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瓜葛。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护卫倪谅上疏燕王谋反,只告发了参与政变的燕府校官于谅、周铎等人。证据确凿,于谅、周铎被逮捕到南京处死。仁慈到家的朱允炆,下诏责训朱棣一番。
早有篡位野心的朱棣,在建文即皇帝位时,就在群臣朝拜的时候,目中无君地不行朝廷之礼,对建文帝不下跪,不施礼。大臣有所察觉,劝建文帝加强防范,厚道的建文帝说:“他是我叔父,你们不必多虑。”
朱棣被诏责训诫之后,北平布政使张昺立即调兵遣将,全城戒严,准备攻打燕王府。老谋深算、厚颜无耻的朱棣深知处境不妙,不敢轻举妄动。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忽然扔掉自己头上的王冠,扯碎身上的王袍,披头散发在街头奔跑,狂呼乱叫,拨开两个前来搀扶的校卫,躺倒在一堆马粪上,弄得满面污泥,马粪遍身,接着双手抓起马粪,四处乱抛,高声傻笑,引来市民纷纷围观。“燕王朱棣疯了”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
建文将信将疑,派出张昺、谢贵顶着盛夏烈日前去侦探真假。张、谢进入燕王府,只见朱棣围炉而坐,身裹棉衣,浑身发抖,直叫太冷。张、谢二人身着单衣却汗流浃背。略问几句,朱棣就言语颠倒,接着口吐白沫,昏倒在炉火边。“朱棣真的疯了!”张、谢上报朝廷,建文帝的怜悯之心大发,又一次被朱棣欺骗了。
千方百计装疯卖傻、养精蓄锐、羽翼丰满的北平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长达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开战之初,皇家军在一次战役中,把燕王军团团包围,朱棣左冲右突不能脱身。皇家军报告如何处置燕王,生性仁慈善良的建文帝下诏:“让他逃生去吧!我不愿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朝廷大军让开大路,让狼狈不堪的朱棣大摇大摆骑马逃走……
建文四年(1402年),心狠手辣、智勇双全的朱棣,终于打败心慈手软的侄子朱允炆,燕王朱棣篡位当上明朝第三任皇帝,帝号永乐。
永乐皇帝朱棣,为掩盖其篡位的痕迹,把建文帝执政的4年时间篡改为洪武年间,掩人耳目地沿袭朱元璋年号,称建文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
其实,朱元璋已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所谓的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其实是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
作为“靖难兵变”的胜利者,《明史》秉承“为尊者讳”的惯例,对朱棣极尽恭维之能事。对失败者朱允炆则以“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掩盖历史真相,为建文帝的下落,留下千古悬疑。
时光流转。
300年后的一天,踌躇满志的大清皇帝乾隆爷,信步来到北京城中的觉生寺门口,但寺内见古树参天,松柏繁茂,香烛缭绕,随即入寺进香拜佛。之后,乾隆饶有兴味观看一口大钟。
觉生寺僧人趋前献媚:此钟为永乐皇帝下旨铸造,迄今300年了。
千古风流的乾隆爷,见惯政治舞台中的血雨腥风,但有感于永乐皇帝朱棣的杀人如草芥,不禁感愤交加,即兴赋诗:
瓜蔓连抄何惨毒,龙江左右京观封。
谨严难逃南史笔,忏悔讵赖佛氏钟。
欲藉撞杵散愤气,安知天道怜孤钟。
榆木川边想遗恨,凫氏徒添公案重。
摒除明清两个朝代的国仇家恨,乾隆对永乐帝朱棣的激愤与鞭笞,至今仍是发人深省的一个历史拷问。
四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领他的“靖难”燕军攻破南京金川门。南京紫禁城陷入一片火海,奢华皇宫化为灰烬。
为保全皇帝建文逃生,马皇后带领一班跟随在自己周围的宫女和忠臣,纵身跳入火海,嗷嗷高叫着杀身成仁,以混淆朱棣视听,造成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假象。
伤心欲绝的建文皇帝意欲以身殉国,被身边几个心腹拖住苦劝。落难君王被忠臣护卫着,狼狈逃出皇宫,流落江南。为保全性命,君臣们隐姓埋名,掩护建文帝出家为僧。
建文一行,化装成僧人、道士、商人,前后左右周全护卫,一路芒鞋徒步,东躲西藏,逃难到昆明。
斯时,沐英的儿子,世袭西平侯、黔国公沐晟主政云南。
这沐晟乃是明朝开国元老、朱元璋义子沐英的三儿子,从小与朱允炆一起在宫中玩耍长大,彼此私谊甚深。
建文带着随从秘密找上沐府。发小相见,沐晟惊得魂飞魄散。
朱棣四面八方派出密探,严厉查询建文帝而诛之的密令,沐晟早已知晓。
惊吓之后镇定下来的沐晟,冒着杀身灭族之祸,采取“既不挟之以开衅,又不卖之以邀宠”的两全之策,秘密将建文帝送到世交渊深的武定府,交给商胜之子海积知府、海积之妻萨周夫妇秘密保护。
云南王沐晟一再叮嘱海积与萨周:“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万万不可告以他人。否则,祸比天大。”
失魂落魄的朱允炆,在穿着服装富丽堂皇的罗婺部知府海积和萨周面前,反而显得几分猥琐。建文俯身望去,衣着庄严华丽的这对彝族夫妇,却在毕恭毕敬的仪礼中透露出山野出身的淳朴厚道,建文警惕、烦恼的心神,稍微安顿下来。事到如今,僧装打扮的建文早已心灰意冷,誓愿到寺庙出家安身。
每日陪伴青灯古佛,钟磬木鱼,袈裟僧钵,一个从大明皇帝转身为正续禅寺住持的朱允炆,以罗婺部狮子山为隐居中心,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僧侣生涯。
心狠手辣的篡位皇帝朱棣,听闻建文皇帝逃逸江湖,为除心头大患,派出他的心腹太监郑和等得力干将,四处寻访建文帝下落,不果。
听说建文帝蹈海而去,又派郑和先后六下西洋,哪怕大海捞针,也要斩草除根,断绝后患。
洋洋五百万言的《明史》,其《列传·宦官》以郑和为开篇:“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西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郑和(1371—1433年),出生云南昆阳,原名马三保,回族。战乱之中,4岁的马三保流落到楚雄南华县,被郑姓人家收养,拣得一条性命,为报答郑氏养育之恩,马三保改姓为郑。
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明朝军队攻下昆明,继续西下征伐楚雄、大理。郑和11岁那年,在楚雄南华被掳入明营,惨遭宫刑。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19岁的郑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侍侯朱棣。
1403年(永乐元年),郑和皈依佛门。
永乐二年(1404年),33岁的郑和被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从小在明军中服役长大。成年后,机敏过人的郑和转入燕王府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
靖难兵变,宫廷失火,朱允炆下落不明,四处密探不着。江湖传说建文流亡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侦查找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连半点建文帝的信息也打探不到。回京之后,疑心重重的朱棣,又秘密派遣郑和名义上回云南省亲扫墓,其实是暗访建文帝的行踪。
郑和回滇,沐晟、海积、萨周三人内心惶恐煎熬,生怕建文事泄,不仅逊帝朱允炆在劫难逃,沐氏、凤氏也难免灭门之灾。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人们有理由相信,郑和回乡扫墓,地方有人捕风捉影,说:沐晟与罗婺部私交甚密,建文流落江湖,“龙归沧海碧云深”,或许被沐氏与凤氏秘密隐藏,也未可知。三保太监信仰佛教,秘密到滇中佛教胜地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名为烧香拜佛,实则明侦暗访。
三保太监疲惫地爬上山高路险、森林茂密的狮子山,但见山形如百兽之王的一头卧狮,身体盘踞成山冈骨骼,青山绿水的森林毛发围护一座金碧辉煌的禅宗寺院。周围松涛怒吼,寺庙风平浪静。果真一个藏风聚水,脉象吉祥的好地方。
郑和到了狮子山正续禅寺,庄严肃穆的佛教氛围,瞬间让他从钦差大臣的身份转换成三保太监佛子角色。
大雄宝殿正殿,高大伟岸的三世佛,佛祖前世今生的示现面相,内心安详,面露微笑。三世佛背面,是观音菩萨站立在莲花之上,普度一切众生的心怀坦荡。
联想自己身世,为逃避战争,童年罹难,被父亲背着牵着,从老家昆明一路逃难到楚雄南华,委身于姓郑的人家苟且偷生。童年的逃难,战争的阴影,郑和一辈子记得牢牢的。
人生无常。郑和被明军俘虏到南京,背井离乡,身不由己遭到宫刑,空具一个男儿身,无妻无家,绝嗣无后的悲凉感时不时袭上心头。无可奈何,又被迫当了朱棣的贴身走狗,为清除异己滥杀无辜,残害无辜生命,造孽太多,忏悔无门。
郑和在释迦牟尼三世佛、观音菩萨脚下虔诚地烧香礼拜。他忏悔:自己跟着朱棣滥杀无辜,导致多少家庭惨遭灭门之灾,违背了佛教不杀生、不伤害任何生灵的教规。在佛祖面前,郑和产生了“举头三尺有神知”的恐惧,也产生了因为身份特殊,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烦恼。
离开狮子山正续寺之前,郑和分明看见一个僧人影子在他面前晃过,那个影子极像建文皇帝。
在大雄宝殿三世佛和观世音菩萨面前虔诚下跪忏悔的郑和,在下山前冥想:成祖皇帝啊,人生无常,万事归空,您何苦追逼被您赶出金銮殿的血亲侄子,非要铲草除根,不依不饶呢?看破世事,放下舍得,修善积德,干戈止息,民生安乐。成祖大帝呀,骨肉相残何时休?您到底为何放不下,舍不得?
回到昆明,郑和对沐晟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人皆父母生养,舐犊情深,天理皆然。这次回滇省亲,三保感慨良多。臣就此告辞回京,西平侯、黔国公,您多多保重。
沐晟何等聪明,郑和隐隐约约的话语,给他透露一个消息:从今而后,郑和即使知道建文皇帝的行踪,他也是装聋作哑,哪怕在此小节上背叛永乐皇帝朱棣,也绝不出卖建文皇帝朱允炆。
这个情形出现,沐晟、海积又松了一口气。
为演足戏份,进一步打消朱棣的怀疑,海积知府带上罗婺特产,强颜欢笑到京城去朝贡朱棣。
在无比威严的皇帝朱棣的严厉盘问下,海积以憨厚的神色做掩护,矢口否认接触过建文帝。
回到驿馆,心惊胆战的海积,生怕自己受沐晟委托隐藏建文帝的事实被朱棣察觉,他表面镇定地告别京城,匆忙走上回家的路。途中,遭遇朱棣派出的一拨拨密探,为保全掩藏在罗婺部的建文帝和云南王沐晟的安全,担任了10年知府、年轻气盛的海积在驿站中自杀身亡,时年仅仅25岁。
史载:“成祖初年,海积觐上,詟于天威,恐其事露,殂于蒿邸,实由栽也。而萨周、商智以二女子仍遵前志,庇帝往来不废忠顺,亦事之难也。惜无发微者从而表之。”
海积自杀身亡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罗婺部大为震惊。建文隐居于此,罗婺凤氏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大难临头的惨祸,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
海积原配萨周,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强压在心头,毅然挑起罗婺部族的沉重担子。
永乐二年(1404年),萨周袭任土知府。她在位14年,巾帼女流,胜似男儿,萨周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庇护建文皇帝的艰难义务。
风声紧急时节,萨周无数次秘密地把建文帝送到万顷原始森林屏障、易守难攻的三台山凤家城堡躲藏。危机面前,萨周知府悲壮地下了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全落难皇帝朱允炆的人身安全。
正续寺之外,地势险要,风景优美的三台山凤家城,成为朱允炆落难武定府附近的又一个藏身要地,史称“龙三藏。”
五
商智,商胜家族后裔,海积之子弄交的妻子。
继萨周之后,商智成为罗婺部第十三任知府。
又一个大智大勇的彝族女人,在丈夫去世后,别无选择地登上罗婺部的政治舞台。
弄交死前,黔国公沐晟奏请朝廷,让商智接任武定军民府知府世职。
帝曰:“黔国公说商智应袭,着她做土官知府。”
永乐十一年(1413年),商智袭土知府。
商智继续秘密保护建文帝。她命令行事稳重的通事张应,掩人耳目地修建正续寺山门,名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其实是借机在寺内修建清幽封闭的“翠柏亭”小院一幢,专供建文帝隐居藏身(后人称为“帝王居”),“为帝所潜处也”。用心之良苦,天日可表。
永乐十八年(1420年),商智亲自赴京朝觐谢恩。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商智差遣把事沙启贤赴京进贡。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初八日,朱棣签署给授丙字三十二号世袭诰命一道,授商智中顺大夫。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棣驾崩。
次年,即位不到一年(仅10个月)的朱棣长子仁宗皇帝朱高炽,其龙体还没有把皇位龙椅坐热,也随父亲走了黄泉路。
靖难战争之初,朱棣率燕军南下攻打南京,留下朱高炽镇守北平,朱允炆派出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曾败北于朱高炽带领的老残留守燕军。
朱棣篡夺皇位之后,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为争夺帝位,同胞骨肉兄弟相残的历史闹剧,又一次在朱家王朝内部上演。
在靖难战争中跟随燕王与朝廷开战,立下汗马功劳又救过燕王性命的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朱棣篡位得逞,朱高煦自以为功高盖世,阴结私党,多方谋乱,意欲争得太子之位。
篡位皇帝朱棣为保全儿子朱高炽的皇位不被篡夺,把朱高燧“以罪徙乐安”,把意想谋反夺太子位的三儿子朱高燧打入冷宫。
叔篡侄位得逞,弟争兄位失败。欲说还休的朱家王朝,最具戏剧传奇色彩。
罪徙乐安,处于东海之隅巴掌大的地方,朱高煦贼心不死。他效仿其父朱棣,在一母同胞的长兄仁宗皇帝朱高炽去世后,又组织汉王军队谋杀即将继位的朱高炽长子,即自己的亲侄子朱瞻基。朱高煦兵败被俘,朱瞻基在紫禁城新建一座王府软禁他的二叔。念及骨肉亲情,宣宗皇帝前去探望,叔父朱高煦乘侄儿朱瞻基近身问候之机,以高超武功刺杀宣宗。事败后,桀骜不驯的朱高燧,被宣宗用储水防火的大铜缸倒置过来,周围加上柴炭点燃,当众活活烧死。
朱允炆被篡位的叔父朱棣纵火烧得逃命江湖,欲篡位的朱高煦被侄子朱瞻基用铜缸活活烧死。因果报应,皇宫家丑,历历在案。
明朝前期,自朱元璋后,围绕家天下的一把皇帝龙椅,朱家内部干戈相向,骨肉相残。宫廷权力之争,遭殃的总是血流成河的平民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冤家对头的朱棣父子寿终正寝,朱允炆的性命之忧逐渐减弱。
目睹耳闻家族纷争,感怀自己身世,从皇帝沦落为僧侣,朱允炆真的感慨万千:4年的皇宫帝位,是在国无宁日的“靖难战争”中度过的;40年流亡生涯,是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惊弓之鸟的窘迫狼狈中苟活的。沧海桑田,64岁的“让帝”真的老了,于国于家于己,朱允炆只有无尽的长长叹息。
边陲女知府商智也感慨万千。国是朱家的,家是朱家的,皇宫龙椅是残酷血腥、你死我活争夺得来的。高处不胜寒,人生如朝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棣父子逝世了,时间能够埋藏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和不共戴天。明朝廷对朱允炆的生死,也渐渐淡漠了。大难不死的建文帝,似乎可以像平民百姓一样,粗茶淡饭安度晚年了。彝女商智,稍稍舒畅了一口气。
舒了一口气的知府商智,内心是极其矛盾的,武定罗婺部遵从曾祖婆商胜遗志,对朝廷忠心耿耿,却陷入了对明朝第二代、第三代皇帝忠心耿耿的矛盾冲突之中。朱棣与朱允炆叔侄间不可调和、不共戴天的家庭矛盾,让边陲罗婺左右为难:一面要忠诚于朝廷,一面要保全难帝。如履薄冰的40年,稍有纰漏,不仅知府脑瓜落地,家族斩尽杀绝,部落难免血光之灾。40年的上下周旋,左右为难,耗尽了罗婺部四代知府的心智,还献出了海积知府如日中天的青年生命。唉!世事难料,南京与罗婺,一言难尽的忠诚与背叛!
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位14年的商智病故于知府任上。
最为凄凉的是,商智一生辉煌,身为女人,她却没有养育下一子半女。
罢了!
人之将亡,其言也善。沉疴在床,商智以虚弱无力之手,招来家族兄弟侄辈,口齿清晰断断续续说:我们罗婺部族,一定要遵循曾祖婆遗愿,团结一心,上不愧朝廷,下不愧子民。千万不能欺上瞒下,为非作歹。子孙满堂又如何?贵极人臣又如何?至尊天子又如何?大明王朝朱家天下,建文帝朱允炆与永乐帝朱棣,宣宗皇帝朱瞻基与汉王朱高煦,也不过一个家族的“一把辛酸泪”而已。倒不如山野樵夫田妇,三尺床,一头牛,夫妻恩爱子孙和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六
800年的时空变幻,商胜、萨周、商智三位女知府,在罗婺后裔的心目中鲜活着,在古典史籍中鲜活着。
透过《明实录》:“质虽柔淑,志尚刚贞”;正德《云南志·商胜传》末尾一句“胜虽女流,然质直慈爱,夷民安之”的评价;透过《武定府志》和《武定凤氏本末》:“萨周、商智以二女子仍遵前志,庇帝往来不废忠顺,亦事之难也。惜无发微者从而表之”的感叹,罗婺彝女三知府,足以流芳千古。
足矣。
人们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悬念:作为无比尊荣、享誉一方的诸侯,特别是彝族出身的女知府,商胜、萨周、商智,她们的饮食起居是怎样的形态?
遍查商胜们的事迹,找不到一点她们居家主妇饮食装扮的蛛丝马迹。或许,我们能从她们之后又一个罗婺土官知府瞿氏的身上,看出一些罗婺贵族女性的影子。
明代嘉靖年间,汉族官员顾起纶在昆明碧鸡关偶遇武定瞿氏,惊讶于瞿氏的奢侈骄逸,因作《武定歌》大发感慨:
凤武定,女守也。乙卯(1555年)夏,余发安宁,忽于碧鸡关遇焉,因书其事。诗曰:
碧鸡关下凤君过,白头紫绶锦阑那。
毗卢冠子犀皮鞋,小蛮细马金鞍驮。
青鹊窠、白鹊窠,毳髫半额交双娥。
前军后军齐踏歌,帐里币麻呼叵罗。
金叵罗、银叵罗,凭陵博具朱颜配。
夜来野宿空山阿,月落吹芦渡黑水,
客子听之泪如何!
你看那瞿氏的出行是何等的威风凛凛,风华绝代!她身穿紫绶锦衣,脚踏昂贵的皮鞋,头戴色彩艳丽的鹦鹉帽(青、白鹊窠),鬓角经过精细的梳理,像戏子的双娥;金子做成的鞍子驮着富丽堂皇的女土官,在她的鞍前马后,土兵威仪地踏歌而行,多么壮观的排场!稍事停留的间隙,帐下摆出币麻(彝酒),用金杯(金叵罗)银杯(银叵罗)盛上美酒,笑语喧哗,一个个喝得脸红脖子粗……这是多么的奢侈豪华!正史中不见声名的瞿氏,上一趟昆明尚且如此,盛名如商胜者流,她们进京朝见皇上,其排场又该是何等的风光?
七
“谨严难逃南史笔”。北方史官为篡位成功者溢美掩恶,南方史志却为落难皇帝纪实留言。对建文帝的下落,《明史》其实是半遮半掩,有意回避。
明万历前期,时任云南巡按的太监刘维,庚辰年(1580年)八月七日登上狮子山巅,极目远眺,山隐龙蛇,气象万千,他大叹三声:“建文潜此,理或然也。”
万历后期,时任云南右参政的谢肇淛撰写《滇略》,记建文帝遁迹狮山轶史遗物:“武定狮山崖半有庵曰‘龙隐’,中祀建文皇帝禅衣、锡杖,凄然老纳状也。”
天启五年刘文征撰《滇志》,其中载《艺文志·建文皇帝游武定狮山诗》曰:
牢落西南四十秋,潇潇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阳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是一首后代流传甚广的建文皇帝述怀诗,辛酸凄楚的诗句,抒写了一位逊国君主痛失家国、落发为僧的凄惨人生。这首被潸潸泪雨浸透的诗篇,把建文皇帝的悲苦情状写绝了。
真个是: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终归空。君失位兮龙为虾,权归臣兮鼠变虎。
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世袭朱家第六代皇帝,年号正统。
从建文四年(1402年)到明正统五年(1440年),历尽人生沧桑,在位4年,流落江湖40年的建文帝,自感日薄西山,余生时日不多,落叶归根的夙愿越来越强烈。
正统五年,建文帝毅然辞别隐居藏身的狮子山正续寺,告别武定府知府阿宁、云南王沐昂,老态龙钟地踏上了北归宫廷的遥迢道路。
同年,一身僧装满面凄凉的朱允炆,步履蹒跚到达北京紫禁城。
明英宗朱祁镇怜悯祖辈建文的老朽无力,面目已是苟延残喘临死之相,再也不会与他争夺帝位,良心发现,低调地准许建文留在宫中偷度残生。
这一年,64岁的朱允炆身心憔悴,在北京辞世。
比《明史》成书还早8年的《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篇末写道:“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这等宫闱秘事,作为胜利者的家族朝廷,当然不便公开其事。
100多年后,建文逊国为僧的事迹逐渐在朝野流传开来。
300年后,“彝皆憨而恋主”的罗婺部彝族后裔,在狮子山兴建一座仿皇宫样式的惠帝祠阁,供奉建文帝僧装塑像。中华佛寺中独一无二地供奉一个逊位皇帝,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无言地诉说一个边陲部落与一段宫闱纷争的曲折故事。
彝女商胜、萨周、商智3位罗婺知府,在“惜无发微者从而表之”的历史尘埃中,肩负着宫廷与边陲政治的男性角色,充当着彝族家庭主妇的女性主角,演绎了风华绝代的人生故事。
原载《金沙江文艺》2015年第1期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中国少数民族“骏马奖”,知名作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