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李根源留下的悬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和金星

    提起李根源先生,感到很崇敬、很亲切。李根源是哪里人呢?说起来还有些争议。李根源的出生地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那他应该就是梁河人了。其实不然,我们一般都认为他是保山市腾冲县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梁河九保属于腾冲县,他读书、生活都在腾冲县城,他自己也一直把自己当腾冲人。1952年梁河县成立,后来保山和德宏分分合合,现在腾冲和梁河已经分属两个州市。当然,说得再远一点,李根源祖上是从腾冲县的曲石搬到九保的,他归根到底还是腾冲人,但说得再远一点呢?

    李根源属于云南历史上的大人物了,出将入相,成就卓著。论文才,能诗能文,善书法,精鉴赏,重修西安碑林,主编《永昌府文征》,功在千秋。论政治才干,早期同盟会会员,历官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代总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论武功,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带兵打仗,授上将衔。在保山,李根源可谓妇孺皆知,无人不晓,是腾冲人的骄傲。当年在保山,为配合保山市政府与省文史馆共同在腾冲举办的李根源研讨会,我曾主编《高黎贡山之子——李根源》,这本书收录了李根源传、李根源年谱、李根源的诗文、民间传说中的李根源以及后人研究李根源的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李根源生平事迹和贡献。为编辑这本书,我还组织单位的同仁赴苏州拜谒李根源墓,了解他在苏州生活的情况。应该说,我对李根源算是比较了解的,李根源是我心中景仰的一位云南先贤。

    来到南华不久,没想到,南华把李根源和我又联系在一起。听说南华城西二三公里处有一座山崖,上面有摩崖石刻。一天,我们驱车来到山崖,在这里,我又看到了李根源那熟悉的题刻。山崖不高,摩崖石刻就在路边,保存较完整的只有两处,一处是李根源所题“郑和故里”,另一处是纪念李根源的“媲美三杰”。我知道李根源爱题刻,据说随时带着石匠,随写随刻。我到苏州小王山拜谒李根源墓,在小王山上,看到只要有裸露的山石,上面就有李根源的题刻,就是苏州城里李根源故居天井中的一口井,井口的石头上也刻满了李根源的字,就是我再熟悉不过的那一体隶书。但是,我真的没想到,在南华,我又见到李根源的题刻。令我纳闷的还有这“媲美三杰”的题刻,怎么在南华还有人为李根源树碑立传呢?后来,通过翻阅资料,理清思路,我对此处的摩崖石刻有了一些认识。首先,此处摩崖石刻与远在西边的极边第一城腾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李根源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悬案。

    首先说说摩崖石刻与腾冲人的关系。据民国《镇南县志》记载,此处山崖因“有石壁如门,上刻‘石门仙迹’四字,大尺许,八分书,不详何人题也”。这“石门仙迹”四个隶书大字,可能是此处最早的题刻,现“媲美三杰”题刻上方有“石门仙迹”四个大字,不知是否县志所载“石门仙迹”四字。民国元年(1912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腾越起义首领张文光到南华,为腾越起义中的骨干南华人钱泰丰在“石门仙迹”的左面题刻“革命先锋”四字。这四个大字在“文革”期间被毁。在这被毁的摩崖石刻附近,就是前面提到的“郑和故里”和“媲美三杰”题刻。不用说“郑和故里”的题刻者李根源是腾冲人,“媲美三杰”自然也是纪念腾冲人李根源的。再看“媲美三杰”的作者之一,乃是民国初任镇南县佐的腾冲人龚金溥。现在,终于让我理出了一点头绪。南华人钱泰丰,清末在腾冲当兵,腾越起义时任副总指挥,是张文光手下的得力干将。腾越起义后不久,钱泰丰与镇守永昌的另一位腾越起义将领彭冥在军中闲谈,彭冥取枪走火,误将钱泰丰打死,钱泰丰部下当即将彭冥乱枪打死。此事几乎酿成起义军内乱。腾越起义早于重九起义3天,属云南首义,按孙中山的约定,张文光应成为云南起义队伍的首领,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这样张文光的处境就有点危险,一方面有点功高盖主,另一方面有抢功之嫌。省军政府任命李根源为第二师师长,赴滇西处理滇西事务,李根源施展才干,瓦解了腾越起义军,将张文光调离腾冲任大理提督。可以想象,1912年的某一天,心情郁闷的张文光来到南华,想起腾越起义中的爱将钱泰丰,而斯人已逝,百感交集,提笔写下“革命先锋”四个大字,以表彰钱泰丰在腾越起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还可以想象,心情郁闷的张文光来到南华,想起钱泰丰,正百感交集间,忽见李根源题刻,心中愤懑,李根源这位同乡可是腾越起义的死对头,他也跑到钱泰丰家乡来题刻,你不认可腾越起义,我正好借用表彰钱泰丰表达我关于腾越起义乃云南反清革命“首义”的立场,于是提笔写下“革命先锋”四个大字。如此看来,“革命先锋”四个大字,既是对钱泰丰的表彰,更是对张文光领导的腾越起义的张扬。“媲美三杰”的题刻也很有点意思。县佐龚金溥大概是一位李根源的追随者,面对两位同乡的题刻,他与姚廷和邀约南华乡绅题刻“媲美三杰”四个大字。“媲美三杰”为横书,上款直书:“大中华民国元年六月之吉。二十世纪重阳日光复云南之大伟人、大革命家印泉李公纪念。”下款直书:“镇南州牧姚廷和、佐治员龚金溥暨绅商士庶等公刻”。“三杰”者,何许人也?民国初年,云南有“护国三杰”之说,指蔡锷、唐继尧、李烈钧三人,乍看,“媲美三杰”即指李根源在云南反清革命和护国运动中的功劳堪比护国三杰。但仔细看“媲美三杰”的落款“大中华民国元年六月之吉”,显然题刻时护国运动尚未爆发,这“三杰”也就不是“护国三杰”。那这“三杰”是谁呢?查阅资料,发现清末民初中国有许多“三杰”,如“北洋三杰”“士官三杰”“首义三杰”等等,各省还有各省的革命“三杰”,但这些“三杰”显然与李根源扯不上边。那么,与李根源最靠谱的“三杰”是谁呢?“辛亥三杰”为孙中山、章太炎、黄兴,名气太大,功劳太大,李根源无法与之比。辛亥“云南三杰”为杨振鸿、黄毓英、马骧,论功绩、论名头似乎都不如李根源,也不太好比。我无法判断“媲美三杰”的“三杰”是指谁,但肯定是为民国的建立立下赫赫功绩的杰出人物。这应该是对李根源的高度评价,也不排除对“革命先锋”题刻带有针对性。

    再说说李根源留下的悬案。李根源题刻“郑和故里”碑高1.75米,宽0.7米。正中直刻“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右题“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左款“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镇南县志》记载:“辛亥冬十月,云南陆军第二师长李根源巡阅迤西,至镇南。”李根源处理滇西事务至镇南,曾做短暂停留。先是召见当地官绅,清理人员,该罢免的罢免,该留用的留用。据说湖南人伍牧只会讲湖南方言,要借助翻译才能表达意图,但进士出身,居官清廉,李根源予以留任。而保山人杜煜,因不赞同革命,弃官逃往大理投靠赵藩,被李根源诱捕镇压,并枭首示众。李根源虽公务繁忙,但看来还是抽出时间摆弄自己的业余爱好,他居然考证出南华就是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并留下题刻。而就是这个题刻成为李根源留给后人的一个悬案。郑和不是今昆明市晋宁人吗?怎么南华会是他的故乡呢?我有些孤陋寡闻,来南华之前从未听说过郑和是南华人的说法。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郑和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乃古之昆阳即今属晋宁县人也,原名马三保,回族,生于1371年,卒于1433年。据说洪武十三年明军攻取云南,马三保被明军抓走,后被阉割,并进入朱棣的燕王府。马三保曾为燕王立下战功,因而受燕王重视。由于有马不登殿之说,燕王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于是马三保从此更名换姓为郑和。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人类伟大壮举,成为历史伟人。太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一直被常人所不齿,但三保太监郑和似乎是一个特例,他的事迹一直被传颂,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伟岸的男人,是故乡人心中的骄傲。今天的晋宁正在打造郑和故里的品牌,郑和的伟岸雕像屹立在那片热土。但是,谁曾想,具有沉甸甸历史厚重感的郑和故里题刻却屹立在离晋宁几百公里之遥的南华。孰是孰非,李根源没有留下考证文章,今天的学者也无从考证,这应该就是一个历史的悬案。民国时期南华人郭荫超有《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一文传世,不妨一读。郭荫超写道:“世称和云南昆阳人,而梁启超氏著传则曰楚雄人,李根源氏又定为镇南人,于民国元年树碑城东、西门外,文曰:‘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然则二者何?居昆阳人耶?抑镇南人耶?以吾考之,则二者皆是也。盖和初本昆阳马姓回,其祖、若父曾朝天方以归,均称哈只(见永乐三年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和父墓志)。然则闻和幼时流落,为镇南郑姓所得,养以为子,遂袭其姓,故名郑和。而李撰之墓志乃曰‘天子赐姓郑’。考之古史,凡天子赐姓,必以国姓,如汉高祖之赐项伯姓刘,唐太宗之赐徐勣姓李,即其明证,绝无赐以他姓之理。意当日和既贵显,不便更正。而李至刚为其本生父作墓志,亦不便言为郑姓养子之事,故以赐姓言讳之也。抑又闻:和幼不知书,及长而阉,则不得其详。”又说:“宜梁任公特著录之,以扬国辉于天壤。至李总长印泉复考定为镇南人,必有明证。当明之初,镇南前、左二所实隶楚雄卫,二君之言非两歧也。”这就是说,梁启超考证郑和是楚雄人,而郑和生活的镇南前、左二所在明初隶属楚雄,后划归镇南,因此李根源说他是镇南人。郭荫超说郑和是幼时从昆阳流落南华,被郑姓人家收养而由马姓改为郑姓,但梁启超、李根源是否支持这一说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郑和是南华人还是曾在南华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昆阳人,我们始终不得而知,李根源关于南华为郑和故里的考证最终成为一个留给后人的悬案。

    这里还要说一下“郑和故里”碑的题刻时间。民国《镇南州志》和前面提到的《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都说民国元年立碑,但此碑上款“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则有明确的时间,据推算为公元1911年,与李根源处理滇西事务路过南华的时间“辛亥冬十月”正好相符。另外,云南重九起义后曾成立“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1911年李根源采用大中华国纪年是有依据的。但到了1912年,全国均采用民国纪年,在民国元年这样的特殊年份,为民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根源不可能不采用民国纪年。因此,“郑和故里”碑的立碑时间应该是公元1911年11月,也就是“辛亥冬十月”。“革命先锋”和“媲美三杰”题刻则晚于“郑和故里”题刻,均为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距今恰好100年,但“革命先锋”题刻的准确日期不详。

    李根源给后人留下了关于郑和身世的历史悬案,百年后,当我们踏上南华这片土地,目睹李根源的题刻,不禁对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郑和身世之争又有了遐想。真实的历史只会有一个,但他总是在尘埃中若隐若现,让人产生了歧义。当然,对一个真实的历史因审视的角度和认识的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让我又想起了李根源的籍贯之争。

    原载和金星著《古道西风——南华历史文化随笔》,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作者为2012—2013年任南华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南华县委副书记,主编《滇西抗日战争史》《滇西大马帮进藏》《高黎贡山之子——李根源》和《保山地区志》下卷等史志书籍,著有《古道西风——南华历史文化随笔》《浅绛彩壶名家作品欣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