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郑和为什么姓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文臻

    距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的逯家屯旁石壁上,有一摩崖石刻,其文为:“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署:“李根源立石。”时于民国元年。当时,还在龙川镇东、西门外各树一碑,其文同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东、西门外的垂碑不知移于何处。1986年,县志办在顾家村水沟上找到其中一块,已移回,现保管在鹦鹉山公园。逯家屯摩崖石刻也因附近采石炸得残缺不全,然大部分字迹依稀可辨。此摩崖位于大路旁,南华人经常路过,不以为意,年纪大一点的人偶有提及,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间虽不乏关注询问者,但多因昆阳有马哈只碑在,史学界又异口同声肯定郑和的故里是昆阳,便多先入为主,对逯家屯的摩崖石刻付之一笑。

    李根源为何刻此摩崖并立两块垂碑?据晚清举人郭燮熙编纂的民国《镇南县志》中郭荫超(郭燮熙之子)撰《郑和故里考》一文所载:在李根源前,梁启超曾考证过郑和曾居于楚雄,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证,证明郑和具体居住过的地点是镇南。因明时期,镇南州已属于楚雄府辖区,不过梁启超指的地点范围较宽,而李根源指的地点范围较具体,其实是一致的。

    马哈只碑发现是在1894年,梁启超的考证可能在马哈只碑发现之前,李根源的考证可能在马哈只碑发现后。那时,为郑和故里一案发生过争论。据南华第一个留日学者刘德榜的侄子刘炳厚回忆,民国初期,刘炳厚在昆明读书,为郑和故里的争论曾问过他的老师张希鲁(当时在昆明文史馆工作),张希鲁是站在“昆阳说”一边的。刘炳厚又请教其叔叔刘德榜(当时在胡若愚部任总参谋长),刘德榜说:“对郑和故里的问题,我参加讨论过,李根源的考证是有根据的。”据刘炳厚回忆,在民国初年,郑和养父的后裔还居住在镇南城内(现南华县城)西街,有三兄妹:长子叫郑开寿,民国初期曾任寻甸县公安局长;次子郑开甲,入赘南华文笔区(现龙川镇)大罗邑村飞姓,改名飞正昌,飞正昌的长子叫飞朝纲,次子归宗,改姓郑,叫郑文恒(其后裔还在);第三个是妹妹郑三丫,嫁到凤仪,1984年路经南华曾探望过亲戚刘恩贤。

    郑和是如何当上永乐帝的太监的?郭荫超《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史料记载:傅友德、蓝玉、沐英大军入滇,元梁王兵败。郑和年幼,与家人失散,随败兵往滇西逃跑,到了镇南,为郑氏(回族)收养,遂改姓郑。郑和因长得英俊,被沐英选中,送京给事于燕王邸内,后随燕王出藩北平,日侍左右。因参与策划推翻建文帝有功,受成祖宠任,擢为宦者长。这段史料记清了郑和因何流落南华,还说清了郑和姓郑的由来——“为郑姓所收养”,“遂改姓郑”更说清了郑和上京当太监的根由。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为何姓“郑”有“天子赐姓说”“封地说”等,大多牵强附会,缺乏根据,而郭荫超的“收养改姓说”则较合乎事理。

    郭荫超写《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一文,当是马哈只碑发现,且李根源已刻摩崖并立二碑之后。郭文并不否认郑和故里为昆阳,而是在李根源考证的基础上补充说明了郑和从昆阳到镇南,又从镇南到京当太监的一段身世。李根源刻石立碑和郭荫超撰文时,收养郑和的郑氏后裔还在。据刘炳厚说:当时省上曾说过昆阳与镇南,哪个县把郑和故里一事落实,可免粮赋。镇南县无人根究争论其事,是以七八十年来一直以马哈只碑做郑和身世的唯一根据,而使郑和曾为镇南郑氏所收养一事鲜为人知(还带来了后人考证的困难)。固然,马哈只碑是研究郑和身世的重要依据,但它不能说明郑和身世的全部问题,特别是郑和当太监前的童年身世。李根源所刻摩崖、所竖垂碑,多年默默无闻。郭荫超所撰文章,也是在1984年南华沙桥区田心乡(现沙桥镇田心村委会)高家蔡长祜老人捐献的郭燮熙民国《镇南县志》(稿本)上发现的。再结合访问刘炳厚老人所得到的一些情况,综合来看,李根源所刻摩崖和所竖垂碑并不谬,而是有根据的,它至少使我们找到了一条研究郑和童年身世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进一步研究考证,大概可以填补目前史学界的一个空白,回答目前史学界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而南华作为郑和的第二故里载入史册,蜚声海内外,也是当之无愧的。

    原载《南华县志》(1986—200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为南华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南华县志》主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