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新加坡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的区域愿景聚集发展动力[113]

    原文标题:China's Regional Vision Gathers Momentum

    文章框架:“亚太自由贸易区”提出的背景;中美日三国对“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态度;中国在发展自由贸易方面取得的成就;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条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观点摘要:

    1. 最近东盟峰会刚刚结束,东亚国家及更广泛的亚太地区国家参加了这次会议。紧接着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布里斯班举行,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些峰会不仅讨论政策问题,同样也讨论发展、贸易和投资的问题。在本次会议上,各个成员国之间互相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并且很多协议有共同的成员。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包括日本在内的区域贸易协定,然而中国却不在其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提出的倡议可能会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黯然失色。习近平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时提出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建立更大更具有包容性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并将在中国的“亚太梦想”这一大背景下来完成该计划。

    2. 然而,“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一想法并不新鲜,亚太经合组织的各个部长在2006年就提出过该计划,各国领导人在2010年的峰会上都对此表示认可,因此当习近平主席提出这一想法时并没有人反对。尽管没人对此表示反对,但其得到的回应非常冷淡。2014年5月,各国贸易部部长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对“亚太自由贸易区”进行可行性研究。美国和日本却对此泼冷水,它们将其称为“集体战略研究”,这也表明它们还没有决定是否要加入其中。美日的这种犹豫涉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各个贸易协定之间不一定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强调逻辑上的相互依存和共赢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协定为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设想,也与其他经济和贸易协定之间形成互补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一想法是值得讨论的,无论它是由中国提出来的还是由其他国家提出来的。但是,习近平主席将其提出就表明一个事实: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想将其排除在外是不可能的。

    3. 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一直在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主要是与东盟国家尤其是新加坡)。北京刚刚与韩国完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一旦该协议生效,双方将取消绝大多数进出口产品的关税。澳大利亚的发展前景是在服务行业,比如,旅游、金融和教育等行业将进一步被开放,而本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很有可能会讨论开放的具体措施。同时,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将会升级。

    4. 要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一构想还需要搭建几座“桥梁”,这是必要条件。首先,已经有一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组织,它建立在东盟现有的贸易协定基础上,这些协定分别是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建立的。其次,一份包括中日韩三国在内的贸易协定已经到期,三国已经进行五轮谈判,但前景依然不明朗。中韩之间可以达成一致,但是中日之间由于政治及安全问题的分歧而处于紧张态势,这从安倍晋三与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短暂而不愉快的会晤中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只有中日关系正常化了,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才能向前推进。最后,对于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来说,还需要一个适当的时机,那就是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变得更好的时候。去年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尽如人意,而习近平与奥巴马在APEC峰会上的会晤也表明,尽管两国之间依然存在分歧,但是也能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协议上的签字可能会为将来的合作与进一步达成共识打下基础。双方取消了1万亿美元的技术产品的关税,这可能暗示中美两大经济体接下来要进行更大的投资。鉴于两国之间深度的互相依赖,进一步的合作将会更有意义。

    5. 所有这些倡议的推进不仅需要花费时间成本,而且需要政治智慧和勇气。关于大国关系的政治观念必须转变,同时,中国将与其邻国在这一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正好符合习近平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将亚太地区连接起来,并且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无论有没有“亚太自由贸易区”,中国都计划且有实力完成这些举措。二十国集团针对的是全球经济的增长,而亚洲正在寻求新的引擎来保持自身的经济增长势头。有些国家愿意让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老大,而许多国家虽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正日渐成为经济中心。

    编号:20141119Z194

    中国的发展和亚洲国家的反应

    Nicholas Fang; Aaron Choo[114]

    原文标题:China's Moves and Asia's Responses

    文章框架:分析阮富仲访问中国的背景及影响;分析亚洲国家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态度;分析中国提出这些倡议的动机;分析东盟国家的处境并对其提出建议。

    观点摘要:

    1. 本月早些时候,越南的执政党领导人阮富仲对北京进行了一次正式访问。他此行强调了越南在处理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时面临的两难境地。亚洲国家在加强与中国关系的同时是否可以不损害越南的利益?——中国和越南都强调海上争端不会影响两国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发展。阮富仲此次访问北京,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他在声明中以骄傲的语气强调“两国承诺将‘友好协商’解决分歧”。然而,我们很难确定这只是一种外交辞令还是事实的确如此。中国也意识到不能简单地以强硬的方式拉拢越南。阮富仲期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再访问一个大国——美国。他不是唯一一个玩这种“平衡游戏”的亚洲领导人,印度尼西亚领导人佐科·维多多上个月访问了北京,但是他也访问了日本这个美国坚定的盟友。如果中国想要争取邻国的支持,那么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在过去两个月里,中国一直试图暂时搁置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并且将精力全部放在经济领域,包括“一带一路”计划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

    2. 世界其他国家对亚投行作何反应?美国对亚投行仍然持批评态度,并且阻止其他国家加入。然而,对东南亚国家来说,避开中国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加入亚投行会使它们看起来很愚蠢,尤其是在那么多国家都选择加入的情况下。最终该银行的创始成员国达到57个,欧盟有一半国家参与其中。但是东南亚国家并不是刚刚加入其中的,它们很早就选择加入亚投行。东盟的10个成员国是第一批加入的,这比第二批国家加入的时间(2015年3月底)早很多,而第二批加入的大多数国家是非洲国家。外交政策往往传递出某种信号,东盟通过对亚投行的支持从而表明对中国的支持,这是一个务实之举。

    3. 之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说是非常谨慎的。缅甸和柬埔寨都已经暂停或推迟了由中国主导的水电站项目来回应其国内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这表明这些国家即使与中国合作,它们仍然在寻求属于自己的利益。中国的邻国仍然不确定中国会将其势力范围扩大到何种程度,其中有些国家对“一带一路”计划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尤其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对连接其到欧洲的各条线路的港口和枢纽进行投资,包括东南亚。但是亚洲国家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在哪里进行投资可能是由其贸易在哪里可以得到准入优惠决定的。中国声称这些新的举措并不是为了扩大影响力,并坚持认为这是为了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增加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的途径。但是,中国对“赢”的定义并没有得到其邻国的认可。

    4. 美国和日本都对中国的这些举动持怀疑态度。比如,在亚投行问题上,美国和日本都质疑其透明度的问题,并且这种质疑颇有成效,虽然包括东盟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在最初加入时都是想要从内部影响它,而不是从外部批评它。亚投行的成立也凸显亚太地区这些大国的权力关系。中国台湾也想要加入亚投行以成为创始成员,但是被拒绝了。表面上看是因为中国大陆反对台湾申请加入时使用的名字,台湾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该银行中需要使用“中华台北”这个名字,并且只能是普通会员,而不是创始成员。与中国打交道对东盟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这些国家比中国台湾更有优势,但是没有那些更大的国家所拥有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印度总理莫迪下个月即将对中国进行访问,当见到习近平时,莫迪可能会将其“东进”政策和“季风计划”与习近平的倡议融合在一起。印度可以与中国进行平等谈判,但是东南亚国家却没有这种能力。像阮富仲和佐科·维多多这样的双边访问对其本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外交工具,但是,同等重要的是,东盟国家需要团结在一起才能确保它们在亚太地区有一席之地。

    编号:20150423Z194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新一轮对外开放?

    李明江[115]

    原文标题: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New Round of Opening up?

    文章框架: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中方采取的一系列后续行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部分及其原因;区域国家应该敦促中国公开“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细节。

    观点摘要:

    1.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此后,“一带一路”项目成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项目。

    2. 虽然中国在几乎每一个重大国际事务论坛或会议中频频提及“一带一路”倡议,但外部世界对此似乎不是很感冒,或是忽略了中国这个新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3. 一些事实表明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视程度。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启动新一轮全面改革,此次会议的决议中就提到“一带一路”倡议。

    4.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带一路”被确立为中国在2015年的重点项目之一。

    5. 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后续行动。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了丝绸之路基金。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方向许多外国领导人介绍了“一带一路”项目。据说,“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很可能将这一举措视为他任期结束后的外交政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与相关机构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指导文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包括五个方面的连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更具体地说,“一带一路”项目将涉及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基础设施发展(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信、能源管道和物流枢纽);工业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海外产业园区和经济走廊);金融合作和人员交流。

    7. 很多中国人提到“一带一路”计划最终将会涵盖亚欧非65个国家。同时,中国高级官员的言论也表明,“一带一路”的重点将是中国的邻国。

    8.“一带一路”倡议似乎是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提议。虽然中国已经在努力地淡化这一倡议的战略含义,但许多中国学者在私人谈话中都提到,该倡议在某种程度上是中方对于邻国战略调整特别是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回应。

    9. 然而,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对美国战略调整或战略改变的回应。可以说,这一举措是中国外交政策界的共识,北京现在需要从“低姿态”国际战略转为积极争取更多成就的战略。中国外交政策精英们已经开始寻找一种更宏大的战略,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地位。

    10. 中国官员声称,“一带一路”项目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部分。这种主张有其道理。第一,中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特别是在钢铁和建筑材料行业。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项目来开拓国外市场,从而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许多难题。第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将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因此,“一带一路”项目将加快中国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步伐。第三,在过去几十年的开放中,中国内地和西部地区已经远远落后了,而“一带一路”项目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第四,中国已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因此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将转向海外寻找投资机会。

    11. 显然,北京在认真地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但可能是因为中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邻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很矛盾。它们需要在“一带一路”计划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及国家安全问题之间做好平衡。无论如何,它们应该敦促中国公开“一带一路”项目实施的相关细节。

    编号:20150415A022

    中国雄心勃勃的“丝绸之路”计划面临阻力

    李明江[116]

    原文标题:China's Ambitious "Silk Road" Plan Faces Hurdles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面临来自越南等国的阻力。

    观点摘要:

    1. 中国正尝试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宏伟计划来连接20多个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但这个价值1400多亿美元的计划在沿线国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战争、领土争端和国内动乱。

    2. 该计划拟开辟两条大的外贸路线,以此来扩大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其中一条是从中国穿过中亚到达欧洲。这条路线途经的许多国家都极度渴望有更多的贸易选择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条路线是连接中国港口与非洲和中东的沿海贸易枢纽的海上贸易航线。对于许多沿线国家而言,中国的雄心可以给它们带来可喜的经济增长。

    3. 极不情愿加入“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包括越南和菲律宾,据称,去年中国在“属越南所有”的海域安放石油钻井平台,随后越南爆发了反华骚乱。菲律宾要求国际仲裁法庭宣布中国对南海的主权索求无效,并称北京的举动侵犯了他国权益,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大量珊瑚礁。东盟国家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将借助“丝绸之路”计划上升到更高的水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尤其关心这个问题。

    编号:20150415A02202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海上丝绸之路”会促使相关国家正确管控争端

    Rachel Chang[117]

    原文标题:Maritime Silk Road Should Keep Disputes in Perspective: Former Foreign Minister George Yeo

    文章框架: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能够推动亚洲地区的发展,并带来区域繁荣;应正确看待南海的领土争端;对新加坡政府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新加坡前外交部部长杨荣文昨天说,中国提议建设通过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这能够带来区域繁荣,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南海海域的领土争端。在东南亚研究院举办的论坛上,杨荣文先生表示,该地区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会因对小岛、珊瑚礁和海底矿藏权益的争论而得到发展还是会因该地区贸易往来的增多而得到发展?

    2. 杨荣文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中国雄心勃勃的计划,即穿越南海和印度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贯穿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他指出这些计划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通全球的大部分区域,如此大规模的交通连接项目将改变经济运行模式。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会像液压油一样辐射到四面八方。

    3. 杨荣文先生敦促东盟成员国去认识这些计划可能带来的空前繁荣的潜力,而不是只将注意力放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他指出,纵观历史,南海从来不是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屏障,而是连接这两个地区的“互联网”。如果认识到该海域的这个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一切相关事务。这时,如果我们再回顾过去,就会发现有关南海问题的那些争论是多么的愚蠢。

    4.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亚洲“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杨荣文先生表示新加坡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持警觉的情况下才能避免落入这样的陷阱。而周围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中国提出的复兴“丝绸之路”的倡议。

    编号:20150604A027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