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带手印的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组织我们野游,到过仙游寺,爬了狮子山。那时候,从学校出发,步行要十里,且经过窑头坡,穿金盆村,再下伸到黑河对岸,不会有丝毫的不适的感觉。那一回,印象极深,因为,是在文革前夕,仙游寺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概貌。正中的五间大殿,在松柏的掩映中,显得古色古气,左右偏房,虽有些破旧,但寺韵犹存,殿前殿后,小溪清清,翠竹点点,整个寺院给我的感觉很好。因那时年少,看着殿堂的塑像,实有一种不敢入内的心态。寺院的右侧,法王塔高高竖起,因年代的久远,根基部分砖块已有脱落,或许是人为的挖掘。当时,对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这些娃娃,只是乱遄。忽然,一个同学在塔下拣了一块残砖,上面有一手印。这位同学喊我到跟前,说你看,我感到好奇,随手接过残砖,摸了摸,顺便展开手掌,对着砖上的手印,等了又等。另一个同学说,这是制砖坯时劳工用手摁下的,大家表示赞同。但是,在当时,我没有想到构成法王塔的所有砖块都有手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快长大了,上了中学。一个大年初一的上午,几个同学相约,第二次来到了仙游寺。这一次,不同小时候的野游。随行者有位老三届,他到仙游寺,首先观看法王塔,我们紧跟其后,他说,掉落在地上的法王塔砖块都是文物,年代是久远了。此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到塔下拣拾有手印的残砖时的情景,下意识的低头去寻找,但绕塔基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那天看到的那块,因为,那块砖比当下撒落在塔基周围的残块要浑全的多,我感到了遗憾。接着,我把塔基侧面裸露出来的砖摸了一会。随后,那位老三届又给我们提到了吴道子的碑画,然而,镶嵌在塔体里的碑石到底是不是,当时,我没有搞清。

    又过了几年,我参加了工作,而且从事的是与宗教组织有关的业务,所以免不了常与仙游寺的主持打交道。那个时候,寺内有果性、果虔、常平僧人,果性是主持,圈内人称他是大师傅,称果虔为二师傅。后来,果性去逝,果虔成了主持,时间是在一九九O年。接着,县上对佛教协会进行了清理整顿,常平成了佛协的会长,果虔是名誉会长。从此,仙游寺就成了佛教协会的活动中心。所以,我通过领教他们,慢慢地对法王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直到一九九八年期间的搬迁,才确切知道了,构成法王塔的砖块数,且每一块上都有用手摁下的手印,这些砖,在搬运过程中,是文物工作者用木条箱封装的,并编的有序号,怕的是破损或丢失。

    塔是拆了,沉积了两千年的青砖也面世了,然而,每一块青砖上为什么要留有手印?且手印不是一个人的,其意如何?谁又能说得清楚?带着这个问题,我曾长时间思考过,也曾拜访过精于文物知识的专家和从事佛学研究的学者。其大体意义可归纳为两类:一是说塔是众人修的,砖上的手印,代表的是众多的人,砖上的不同手印,代表的是不同大小的人。另一种说法是劳工人为的作的记号。因为,通过手样鉴别可以判定此砖是谁做的,这样,可以保证砖的质量及塔的稳固和长久。至于有小的手印,那肯定是妇女或青少年的。

    法王塔的砖,紫青色,属一种厚重型的砖。从法王塔原址到新建的新址,每运一块都要经过横跨在黑河上的铁索板桥及从河底到金盆村的那一段陡峭的盘山路。那时,站在这段路的高处,看到眼底下被拆迁后的仙游寺原址,已是面目全非,土石狼籍,但狮山象岭依在,与狮山相对的形似仰首卧佛的石窑山峰犹存,可以想象,不远的时间,这里将是汪洋一片。

    经过紧张的施工,法王塔的原形又展现在了窑头坡的山脊上,它似乎比原先的雄伟,比原来的高大,它那紫青色带手印的砖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那么的富有含义。天气放睛的时候,在我的家乡能看到它,在我办公的政府大楼上也能看得到它,它的耸立,无疑给黑水口增添了新的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前不久,我带着朋友登上了法土塔,并通过顶层的窗口,看到了壮丽的金盆库区,以及坐落在水库里的中楼山胜景,近处水波荡漾,远处群山叠翠,水中的山,山中的云,完全是一幅美丽的画栏。

    组成法王塔的分子中,除了带手印的青砖外,还有地宫碑石及碑石上的薰炉以及2层塔体中镶嵌的鎏金棺和10颗舍利子。听他们说,在新建的塔体里,没有把鎏金棺、舍利、碑石、薰炉安放于内,但这不是说今后就永远是这样。

    法土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现在落成的时间是公元2004年。这一天,我专程到此观看,并愿它永远成为旅游观光者的一个方面,成为繁荣地方文化的一个新的起点。

    啊,法王塔,你印记着当年托起你的那众多人的手,附着着当今人文工作者和建设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你是佛教文化的体现,你属于全社会。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夏游闻仙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楼观台说经台左侧的闻仙沟,可能就符合这个观点吧!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凡是到过楼观景区的时间,均未踏进该沟一步,那是因为,这条沟在整个楼观台区域内,它显得太小了,在东面的显灵山上能看到它,于通往炼丹炉的山脊上也能看得到它,更何况在先前,该沟上还架有吊桥呢。所以,这就是人们不到此沟的缘由,既使有好兴者经过此地,也只是站在沟口向里望一望。

    近年来,楼观旅游区搞开发,看中了这个地方,于沟口修导游设施,建亭阁水池,为游人引路开道。一日,友人邀请,点名去楼观台。我说:“台上有了新的规划,文管所在搬迁,说经台两侧的房子正在拆除,大热的天,去那里受得了吗?”友人说:“去闻仙沟”。“你对那里产生兴趣!”“对了,我就是要去看个究竟”。当时,我在想,中伏,那里或许凉快一点。于是,约了几友,各骑摩托,乘兴而至。

    闻仙沟,多么诱人的名字!来到这里,方知它的幽深和博大,也可能是因地理位置特殊的原因,使得这里树木葱笼,小溪潺潺,幽静别致。特别是沟口,只觉得凉风沁肤,如若仙境。相连的说经台,平畴突起,直立眼前,透过树叶的空隙,能仰观到说经台上古建的一角,隐隐约约还能听到道观那深沉而富有情调的颂经声。闻仙沟的东侧是显灵山的入口处,再向前就是药王宫。

    走进闻仙沟,迎面遇见一老妇,她穿着黑色布衣,头发花白,手提竹篮,向来客兜售棒香和黄表。我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妇看了我一眼,不语。我又问:“你常在这里吗”?“每天到这里来的人多吗”?老妇还是不语,我有些疑惑。老妇见我问这问那,转身向沟里走去。此时,我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了华山的陈抟老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想起了他们在此相遇的传说。据史料载,吕洞宾原系河南南阳的郡守,因发生匪盗,失去了官印,所以,远途跋涉,来到了老子说经的楼观台。一日,他不经意间走进了说经台东侧的沟壑里,赏竹观景,忽然一位如花般的女子显现出来,这对于初出凡间的他来说,免不了心动起来,于是他向这位女子走去,而这位女子呢,见他到来,迅速离去,而他呢,随后紧追,正当该女无路可走时,他来到了身边,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女子转眼间不见了,变成了一朵鲜艳的花朵,显现在吕祖面前。吕祖急忙向四周望去,观音菩萨正好在上,这下,可吓坏了他,知道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接着,有人给吕祖出主意说:秀才高文举在台上,若能藏在他的嘴里,则可避过这一劫难。果然,吕洞宾按照这个说法而做,避过了这一难。从此,吕祖便在此沟休行。有一天,华山的陈抟老祖携华阴县令来访吕祖。到了沟口,正好吕祖从天宫赴蟠桃宴回来,陈抟老祖上前迎候,吕祖向他俩行了见面礼,并将带回的蟠桃送给了他俩。陈抟当时得一红桃,县令得一绿桃。陈抟手捧红桃视为珍宝,县令则感觉吕祖给他的桃子不好,便奉还给了吕祖。吕祖走后,陈抟给县令说:红桃三千年一熟,虽说鲜艳,但仙味不足,可绿桃九千年一熟,此乃真正的仙果。县令听后,非常后悔,便尾随而追。行至半道,遇一老妇。县令问:“见过吕祖吗?”答曰:“没见”。县令便转身告知陈抟。陈抟说:“老妇就是吕祖”。县令继而追去,最终没有见到,于是,捶胸扼叹,后悔莫及,并自责道:“有眼不识仙,惭愧。”此后,根据这段传说,人们把这条沟就起名问仙沟,也称闻仙沟。

    走近闻仙沟,步行在用水泥砌成的不到1米宽的林荫小道上,顿感凉爽可心,景色宜人,只见沟壑两侧的山坡上,翠竹成林,树木葱笼。沟的底部,绿苔茵茵,杂草丛生,偶尔听到几声雀叫鸟鸣。面对眼前的一切,使我想到了贾岛那“樵径连峰顶,石泉通竹根”和刘慎虚的“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山,清辉照衣裳”的佳句来。再向前,就是吕祖巧遇花仙子的地方。看得到旅游部门在这里修了“花仙碑”,碑体前有一小坪场,周围布满了一色的新竹,以供游人一览。此时,同行者有位吟出了咏竹诗:“有风叶姿似低关”,另一位立即对了下句:“无烟枝润仍娇翠”。又一句:“清风峻节清骨秀”,接着对:“风流儒雅梦鹤悠”。我说:“妙,真是妙”。站在花仙碑前,能看到对面山腰中的微波站和显灵山上的高大铁塔,以及附近的“吕祖洞”等景点。

    过了花仙碑,一架残缺的钢丝吊桥横挂山腰,不见了往日的少男少女们从桥面通过的风景。因为那一年正月初一,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断桥惨案,尽管说我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场惊,但通过当地人的传闻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也略知了一二。现在眼前凌空的残桥,更使我想象出了发生在那一瞬间的断桥惨状,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令人揪心,桥面上的众多游者,如同下饺子般坠入谷底,摔落在石头和竹扦上。

    桥的南边,是一小瀑,瀑布下落在水潭里,潭水清澈见底,泉水涓涓而涌,游人每每到此,都是恋恋不舍,山雀飞上飞下唱响枝头。看得出来,这里虽没有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气势,但也有“径曲林深岩照面,瀑潭一体溪含情”的雅韵。特别是从这里再向上,还有台阶式的五处瀑布,那里,尽显美景,尤其是顶层的一处最大,高数丈,宽数米,那里是不能行人的。可见,这儿就是闻仙沟的尽头了。此时,同行者已感疲倦,于是提议休息,这个时候,炎热似乎离我们而去,明显的相互能看出凝结在面额上的汗渍。友人蹲在泉边,顺手掬了掬泉水,而且一饮再饮,之后,他说:“天然矿泉水,真正的纯洁无污染,甘甜润口,爽心怡情”。看着友人的一举一动,听着友人发自肺腑的真言,老子那“上善若水”的佳句,涌入了我的脑际。细细品味,“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反映的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之本”的真谛。所谓善,就是水能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善的集成则是不计得失,不争高位,随和可亲,易为人所用。这就是水的柔和、勇敢、仁义、坦荡。自然,随行者用矿泉水瓶盛了满满一下,才缓缓离去。

    返回的路,有三条,一是沿东坡向上攀登,迂回到显灵山而下,一条是上西坡,经半山腰的平缓山道,经说经台而下,再就是按原路返回。根据当天的气候情况,我们选择原路。顺着原路而下,除感觉到自身的轻松、自然、凉爽外,还能感觉到“清溪隐处惟孤云”的画面来。就是这样的环境,影视工作者曾在这里拍摄了多部影视片。沟口的聚仙亭更是一绝,为前来旅游的人们和拍摄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外景素材。

    有意思的是,待我们行至出口处时,又碰上了兜售棒香和黄表的老妇,她见了我们,仍然是默默不语。但看得出他的目光里隐含着深深的企盼。

    回到县城后,我将所见所闻讲给了另一朋友,他听后满有兴致的说:“热爱大自然的人,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走进大自然的人,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二00四年八月三日

    云台山之旅

    河南焦作的北面,有一个地方,名叫云台山。它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它是太行山的一部分。那里山秀水清,峡幽谷险,瀑潭一体,泉溪含情。那里流传着许多显为人知的故事。

    就是这样的地方,关中道的人却知之甚少,包括我在内,只去过少林寺嵩山,只听说过云台山这个名字,只知道云台山是道教的活动圣地。因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过云台山,并在海拔1308米高的主峰——圣顶上写下了千古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也巧,一次政权工作会在焦作市召开,会上安排了去云台山的内容,作为遇会者来说,自然心喜无比。

    云台山有十大景点,包括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百家岩、万善寺、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从焦作市出发,乘车不到半小时,即可到达云台山山门。这里,红房绿树,楼亭彩绘,旅游车辆一个跟一个,把个不大的进出道路塞的满满的。看来,到这里的游客是不少的。

    车经过子房湖并沿山道达到的尽头,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方,其左手为老潭沟,也称泉瀑峡,右手是小寨沟,又称潭瀑峡。这里,有宽阔的河道,有缓缓流淌着的小溪,有清亮亮的水池,有在水面上轻轻划过的竹排。河道两岸,用水泥铺成的停车场上,汽车来来往往,把一个不大的山沟沟装点得十分引人。

    走进老潭沟,沿山脚修筑的旅游路,用一色的条石铺就,干净、整齐,便于行走,为了景区的环境保护,这里的管理部门每隔一段还修有垃圾筒和便厕,派有专人管理,拣拾抛洒在沟壑里的异物。行进在这条沟里,可以欣赏到“溪出径曲林深,碧潭苍空岩亮”的美景,会萌生出“到处青幽不用求,水碧山青宜入画”的感觉来。也就是这条沟,传说是天河龙王的栖身之处,它为解救豫北民间干旱之苦,不惜违犯玉帝旨意,私自降雨,而被贬下了凡间,因而豫北的人们常常到此,答谢龙王赐雨之恩。这条沟呈U字型,没有出路,总长约3公里,从沟的左面进去,由沟的右边出来。沟的尽端是落差314米,雄冠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云台天瀑。据说,天旱季节,由于瀑布的源头水量不足,此瀑消失,秋季是最壮观的时候。是的,我们到的时间,正好是中秋,因而,展现在眼前的瀑布大有象李白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凝似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气势,它上舔蓝天,下擂石坪,如银色飘带悬挂峭壁。走近细观,此瀑是从峭壁顶峰的缺口处奔泻而出的。初落时,水帘被山体分成了两股,然后直下,约百米后,又与峭壁凸出的部分发生撞击,随之又汇合成了一个整体,此时,瀑面比原来的宽,同时,有无数个水珠,弥漫空中,散落在峭壁的下方。汇合后的瀑流,在下落过程中,一簇一簇,一团一团,继而变换成箭状,急驰而下,随之又消失,形成了宽大的水帘,滴落在台阶式的石面上,溅起漫天水雾,转而流向近百个平方的水潭里,同时,发出震耳的吼声。显然,这个地方是危险区,立有警示牌,以防飞石落下。潭面上被击起的涟漪在远处是能看清的。

    走进小寨沟,类似于老潭沟的泉、瀑、溪、潭有十几处,其形也呈“U”字型,只是没有那三百多米高的云台天瀑,但秀、幽、雄、险亚洲少有。据传,隋末农民起义英雄刘武周和唐太宗李世民曾安营扎寨于此。小寨沟总长2公里,其景是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被称为“潭瀑川”。如果你真正有心浏览,会生出“青山情依依似若刘备望徐庶,流水意潺潺朋同汪论送太白”的感触来。

    子房湖在老潭沟和小寨沟交汇处的下游,面积有近十亩大,景色秀丽,游人不绝,因汉代张良(字子房)帮助刘邦成就大业后隐退曾到此而得名。据说,现在的云台山地盘里还居住有张良的后裔。子房湖内生存着好多种水生动物,其中,包括有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桃花水母,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看得出,子房湖管理单位,还给湖里配备有水上快艇,以供游人乘览。

    子房湖大坝的下游,就是被称为中原第一景的红石峡,它全长2公里,其景区除集秀、幽、雄、险于一体,泉、瀑、溪、潭于一谷外,还有“盆景峡谷”的美誉。它的发现和挖掘全是一种偶然。因为,它所在的位置,是在两山的夹缝间,且相当的深,人们在水平线上是很难看得到的。其所以现今受到每天万人以上者的观览,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天然景观非常特殊。据说发现红石峡的人是一位投资商,他原来的本意是想在红石峡岸上建一个宾馆,可谁知在勘探过程中,竞意外的发现了这个两公里长的大石峡,且构成石峡的石山全是红颜色,其形美观好看。面对这个意外的发现,投资商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建宾馆,而是要开发这个大石峡,同时,给这个大石峡起名红石峡。我们一行是随着拥挤的人流走进红石峡的,不可掩饰的说,起初确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和惧怕,因为,人工雕凿的路,是在峭壁悬崖上。向上看,惊恐头顶上空的石头掉下来,担心凸出的山体垮塌。向下看,齐沟齐崖,深不见底,偶尔看到深绿色的龙潭漩涡,真是叫人揪心。特别是在通过30米长的人工雕凿的隧道时,因人多行走缓慢,只怕洞顶垮塌,听说还有在此晕倒的。穿过隧道,心情才平稳下来,但此时通过峡谷的水,吼声震天,彼此间说话声,对方很难听得见。再向前,就没有了担心和惧怕,行走的路线几乎是与水相接的地方,且处处展现着瀑、泉、溪、潭的景观,使人看后流连忘返。

    看罢了红石峡,又登上了子房湖的大坝。在这里,我没有顾及坝上的风景,却被修武县这个名子所吸引,因而,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周文王伐纣的时期。那是一个狂风不断,阴雨连绵的季节,周文王的队伍正好从云台山前经过,那时,道路泥泞,战车不前,部队消耗太大。有人问姜子牙怎么办?姜随之占卜,然后作出决定,让部队就地扎营,进行休整。命令发出后,兵士高兴,全军上下顺从。接着,姜子牙传令,各部休整期间,要加强修练,勤于习武。兵士们尊从。十几天后,兵发洛阳,一举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后来,当地的人们为了赞扬和纪念周文王部队到此修炼习武的举措,把这里的地名起名为“修武”,继而发展到今天的修武县。

    从云台山回返时,碰上了一位景区的管理员,他得知我们是西安来的时,非常热情,让座、沏茶、倒水,忙了个不得乐乎。同时,还向我们一个劲的介绍当地的土特产和云台山景区的发展概况。他说:“云台山其所以有今天,其所以能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我们县的原任领导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任时,为了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经常在云台山一带摄影拍照,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提交有关方面论证立项,象现在的云台山景区内容,无不浸透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目前,这位领导虽说在省委担任了要职,但这里的百姓们没有忘记他,并把他的名子永远的深深的镶嵌在了云台山最显目的位置上。”是的,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给豫北地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发展。据估算,仅红石峡一景点,每天游人拿万人计算,可收入80万元人民币。所以,这位管理员的一席话,真正说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所在,真正道出了什么是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而那位领导的举动和行为正是给了一个完满的答复。

    二00四年十月三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