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古代蹴鞠的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魏以来的蹴鞠具有对抗性、竞技性并兼有军事训练及娱乐功能。蹴鞠是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蹴鞠到了汉代,开展很普遍,成为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两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奖励农耕。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民间蹴鞠得到了巨大发展。这可以从《盐铁论》中找到线索。《盐铁论》是汉宣帝时的桓宽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长安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写成的。在“盐铁会议”上,“贤良”们说,在汉武帝时,都城长安常见“穷巷蹋鞠”。“穷巷”即陋巷,指平民居住的地方。“穷巷蹋鞠”反映了汉代民间蹴鞠运动就很普遍,一般小巷都有踢球的。刘向的《别录》也说每年寒食节的时候,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这是汉代民间蹴鞠开展普遍的一个最好说明。汉代才叫蹴鞠,所踢之球又叫“毛丸”。《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应劭《风俗通》说:“毛丸谓之蹴鞠。”又引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踏戏。”《汉书·艺文志》载有《蹵鞠》二十五篇,师古曰:“蹵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蹵蹋之以为戏也。蹵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今军无事,得使蹴鞠,有书二十五篇。’”可见蹴鞠本身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汉代时步兵兴起,为锻炼兵士的体魄,蹴鞠就受到青睐。汉代用于训练的科目很多,“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楼船“亦习战射行船”,外加“五兵”(弓、弩、戟、刀、剑)及体能训练,如“蹴鞠、角抵、投石、超距”,手搏等,即踢球、角力、摔跤、投掷、跳跃、拳击等。由于蹴鞠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所以不仅平时举行,甚至作战间隙也举行。《汉书·霍去病传》记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个鞠,内填丝绵,外用细麻绳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成球形,而发掘报告却认为这是随军子女的玩具,未免失之不当。这个鞠当是边郡军士举行蹴鞠训练的例证。到三国时,蹴鞠仍然是军队中主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会稽曲录》说:“汉末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蹴鞠还是一项娱乐竞技项目。如《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但刘太公却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习惯了沛县丰邑的市井生活,喜斗鸡、蹴鞠。于是,刘邦颁布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沛县丰邑规模造起新城一座,将丰邑百姓全部迁至新城,刘太公和刘媪也迁往此处,开始“斗鸡、蹴鞠为欢”,刘太公这才心满意足。《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走马、蹴鞠、剑客辐辏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盐铁论》中也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普通人家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当时一些权贵收养了一批包括擅长蹴鞠者在内的人,专门供自己娱乐。《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而且还出现一些狂热分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狂热“球员”。汉末魏初,蹴鞠仍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三国志·魏明帝纪》引《魏略》曰:“(孔)桂子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桂性便辟,晓博弈、蹋鞠,故太祖(指曹操)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这反映出,蹴鞠与博弈都是当时常见的娱乐活动,而统治者对善此技艺的人更是喜爱有加。

    魏代以来,蹴鞠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鞠城”或“鞠域”中进行。从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代足球运动的概貌:“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意思是说,蹴鞠的场地为长方形,四周有墙,两只半月形球门遥遥相对,鞠域一半各有六个球员,全场共有十二个球员,裁判公正严明,比赛规则固定不变;队员态度要端正、心平气和,服从裁判。以踢进球门球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此外在宫苑内还有“鞠室”一类的室内球场。如“洛阳宫鞠室”“含章宫鞠室”等。《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载:“洛阳宫鞠室灾。”胡三省注:“鞠室者,画地为域以蹴鞠,因以名室。”这种鞠室是宫殿一类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平时举行蹴鞠竞赛,专供帝王欣赏,故以其“灾”而载入史书。此种“鞠室”,晋时仍修建过。《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考四》记载:“晋武太康十年(289年)十月庚辰,含章鞠室修成。”陆机在《鞠歌行序》中也说:“汉宫阁有含章鞠室、灵芝鞠室。”这表明汉代足球已经将竞技和娱乐融为一体,体现了体育比赛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使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鞠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制鞠、踢球技术进步,蹴鞠普及,其健身性能突出。

    到了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这时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实心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载:“捖革为鞠,即后世皮球之斜作片瓣而缝合之,故唐人借皮为喻,而为诗以诮,皮日休曰:‘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其谓‘砌皮’、‘皮气’,即今之气球也矣。古今物制,固多不同……师古曰:‘鞠,以皮为之,实之以毛,蹋蹙而戏也。’今世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所谓‘火中燖了水中揉’者,欲其皮宽而能受气也。详此意制,当是古时实之以毛,后加巧而实之以气也。”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云:“雨丝柳烟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类似于现代足球的制作方法;然后,在用皮缝制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脬并充足气成为气球。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11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制鞠技术的改进,使得唐代蹴鞠运动的形式比较丰富,有比赛颠球次数的“打鞠”,还有“白打”,即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还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球门”代替了原来的“鞠室”。《文献通考》卷一四七《散乐百戏》记载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这已经非常近似于现代足球比赛的球门样式。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球轻巧了,女子也加入了蹴鞠的行列,采用个人独踢或多人互踢的形式,以踢“白打”为主要形式。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唐人康骈写的《剧谈录·判将军》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屐,一脚把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由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及。《文苑英华》卷八十一载唐人《内人踢球赋》,描写当时女子踢球的情景:“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腾虚兮还践其实”,把球、人与踢球技艺等描写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韦庄《宫词》亦云:“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在唐代,蹴鞠活动逐渐大众化,普及于民间,这是唐代蹴鞠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清明节前后,人们最爱玩蹴鞠和秋千。王建的《宫词》之八十一写道:“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描写的就是宫中女性在寒食节踢足球的场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酉阳杂俎》续集中还有荆州百姓郝惟谅“武宗会昌二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的记载。可见于寒食节在郊外蹴鞠,是当时民间比较普遍的风俗。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质量当然是很高的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艺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求量在增加。

    宋代时蹴鞠运动已相当普及。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有些人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上海博物馆藏北宋苏汉臣的《宋太祖蹴鞠图》(原画已佚,此图是元代画家钱选所临摹)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宋徽宗赵佶也是个球迷,他看了宫女蹴鞠后赋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南宋的孝宗赵眘对蹴鞠更是迷恋到痴狂的地步,“时召诸将蹴鞠殿中,虽风雨亦张油帟,布沙除地。群臣屡以宗庙之重,不宜乘危,交章进谏,弗听”。《宋志·礼志》介绍,宋朝的尚书省专门制定了蹴鞠仪式,把它列进了宫廷庆典活动当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多处记载,游春踏青、给皇上祝寿、官员过生日、民俗节日等都有蹴鞠活动在开展。

    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谋生活的艺人,并建立了许多足球社团。如圆社、打球社等。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记载,北宋时期的高俅就出身于圆社,因球技高超,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可以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了。《武林旧事》中记载的南宋球会“圆社”,又称“齐云社”。是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足球社团,所谓“人间博戏,争如蹴鞠风流,世上会场,只有齐云潇洒”(《蹴鞠谱》)。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记载了另一个因踢球而扬名的人,秀才柳三复球技出众,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捡起球以还球为名进了相府,在拜见丁谓时,他把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颠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谓见此大悦,给了柳三复一个官职。

    宋代时蹴鞠活动进一步拓展,许多少年儿童也热衷于这项运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陶枕上就绘有一个少女单独蹴鞠的画面。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铜纹镜上也画有男女蹴鞠的画像。古钱上也有铸有“蹴鞠”的图像,朱卓鹏先生就收藏了一枚“足球”钱,它一面为龙凤图案,一面铸有顽童蹴鞠图案。在这幅踢球图案中,有一圆球踢至右上角,而钱的穿孔上、下、左、右各有一个作奔跑状的儿童。

    宋代蹴鞠的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球踢得花样百出,在技巧上比唐代提高了许多,形成了“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镰”等十种基本踢法,称为“十踢”,另外,还有针对各种踢法技术要领的“古十字诀”。还出现了一些有关著述,如《蹴鞠图谱》《蹴鞠谱》《事林广记·戊集》等均是宋人撰写的。如《蹴鞠谱》上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动作组成的一套完整的踢技,可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精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蹴鞠谱》还告诉我们,踢球之所以成为老少都欢迎的娱乐活动,是因为这种娱乐既可使人“精神爽”“消长日”“度永年”,又可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即“健体安身可美”“肥风瘦痨都罢”。在七百年前,人们对于足球运动的娱乐、健身和培养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了如此充分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元明以后蹴鞠功能逐渐走向纯娱乐和游戏。

    元代以后,蹴鞠活动仍然存在,但其范围已大大缩小,仅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技艺供人欣赏。擅长蹴鞠的妇女被称为“蹴球伎”,基本上归于艺人范畴。元朝人喜欢观看蹴球伎表演,主要目的在于欣赏和娱乐,这就促使蹴球伎以技艺为资本。校尉是园社中艺人的最高等级,元代还出现了“女校尉”。关汉卿《斗鹤鹊·女校尉》曲云:“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萨都剌《妓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已成为妓女娱客的手段,成了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明通鉴》前编卷二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了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没有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明代有了专业蹴球的女艺人。据《太平清话》记载:“国初,彭氏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踢球)游江湖。叩之,谓有解一十六。詹同文赠之以滚弄行诗。”《金瓶梅》第十五回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此处的描写,也很能说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明代蹴鞠活动在妇女儿童中间仍很盛行。上海博物馆藏有明人杜董绘的《仕女图》,为描绘明代大家闺秀生活的长卷,其中就绘有三个服饰华美的女子在花树间踢球,其中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明末人王誉昌的《崇祯宫词》诗曰:“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可见在明代的深宫庭院中,尚有女子在玩蹴鞠游戏。

    到了清代,蹴鞠活动已主要变为妇女、儿童的游戏活动。虽然爱好溜冰的满族人曾将其与溜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作为禁卫军的训练项目,但这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有关蹴鞠活动的书面记载就寥寥无几了。古代的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传,只有在踢石球、夹包、花毽等游戏中还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关于踢石球在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焙茗“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这里写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清末《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第六十四图《踢石球》写了踢球之法:二人以石球两个为赌,用些碎砖瓦块铺地,用一球先摆一处,二球离七八尺远,每人踢两次。踢中为赢,不中便输。关于清代踢石球的方法,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从小生活在醇亲王府的爱新觉罗·溥任介绍说,他曾看到太监踢石球,所踢的球就是老人们为了健身握在手中揉动用以活动筋骨的健身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脚尖踩住球,然后用力向前踹,以击中对方为胜。无论是图画记载,还是老人描述,均是用脚“踹”球,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类似足球运动的踢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