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上京会宁府这座“金源故都”,实在有太多的话题与无尽的沧桑感。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由于地面遗存太少,又兼文字资料统付阙如,“金源故都”究竟坐落何方,曾经横绝一世的女真开国时的都城会宁府确切位置在哪里,数百年来竟然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
明清以来,从宋濂的《元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这些重要史书,都一无例外地误将渤海上京故城定为金上京会宁府。由于金初一段时间,曾同时存在过两个“上京”名号,后人还常将金之会宁府与辽之上京临潢府混同起来。直到20世纪初,一些学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证、遗存发掘,才纠正了这些谬误,确认金上京会宁府即今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白城。
这个定论的出现,就使它与黑龙江宁安县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代上京临潢府、辽宁新宾的后金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并列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均未发展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四大古都”。
像历代王朝的大多数都城一样,从宏观地理环境看,此间的山川形胜具有很多优越条件。白城地势高爽,山河四塞,南面有张广才岭为其屏障,东面是大青山,阿什河流经其下。阿什河,金代称按出虎水,意为金水,“金国”之名盖出于此。松花江与拉林河在西面构成两道天然险阻,北有松花江干流,长河为堑。京郊土地平旷肥美,适于游牧畋猎,耕垦树艺。不仅山林与矿产资源丰富,而且“鱼鳖生焉,货殖兴焉”,富有灌溉与舟楫航运之利。
考古发掘与有限的史料记载,上京会宁府并不是一次建成的。它是由一座堡寨型城池逐渐发展而成的规模宏大的都城,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历经了初建、扩建、毁坏、重建四个阶段——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正月称帝建国时,正处在紧张的对辽作战之中,戎马倥偬,强敌在侧,无暇顾及京师的营建,因此,当时这里并没有什么宫观建筑。皇帝和普通的女真人一样居于村寨之中;只是,“皇帝寨”用木栅稍稍拦隔一下,以示区别。上京城池、宫殿的初建,始于金太宗吴乞买即位之后。
到了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完颜亶执政时,进行过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的大规模扩建,六年后,再次扩建,拓展了皇宫与市区范围,将皇帝、贵族与平民百姓的住所彻底分开。
又过了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此间宫殿、城池被彻底毁弃。
尔后,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袭位后,对金上京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重建。
但是,岁月悠悠,毕竟过去了八百余载,即使是修复后的上京城,于今也已形影无存。鸟瞰废墟遗址,除了四座大土墩中间,依稀显现出皇城南门的三条门道而外,其余已全部夷为平地。
像金上京这样历经沧桑变化,修了又毁,毁了又修,在我国历代古都中,原也不是特例。有人统计过,中国历史上做过大小王朝和割据政权都城的不下数百处。由于年深日久,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变为残墟废垒,甚至踪迹无存。就中,因为风雨剥蚀、河流淹没、沙漠吞噬等自然因素致毁的不算,纯粹毁于人祸的,要占很大的比重。
最著名的像秦都咸阳、东汉都城洛阳、金代中都燕京,都毁于敌对势力的纵火。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火烧秦宫,烈焰升腾,三月不息。唐代诗人杜牧感慨生哀,低回无限,以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东汉末年,权奸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临行前纵火焚烧了洛阳宫殿,二百里内荡然无存。十九年后,诗人曹植路过洛阳,也曾咏诗哀叹那惨烈、凄凉的景象。至于在战争中因遭受兵燹炮火而沦为废墟的,更是难以计数。
但是,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不论处在何种情况下,像金王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那样,亲自下令彻底捣毁自己的都城,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二
1149年,完颜亮联合各种反叛势力,谋杀了金熙宗,登上皇位。三年后,确定迁都南下,修建燕京都城,营建宫室。这是他酝酿已久的一项重要决策。我国古代,一些悄然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时都曾把都城建于当日肇兴之地。如鲜卑拓跋氏早期建都于漠北的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后金最初建都于辽东的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境内),这是当时的基础条件决定的,原非长久之计。后来都选择适当时机,分别迁都到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和辽阳、沈阳等城市,以适应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带有规律性,金朝自不例外。
随着军事、政治活动的重心逐渐南移,以及疆域的不断扩展,上京会宁府越来越显得偏僻和闭塞。而燕京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及松辽平原的交会点,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而且三面环山,有险可守,形势雄胜,地位重要。以燕京为首都,背靠女真的兴王故地,把山海关外作为巩固的大后方,可谓退可以守;而面向华北平原,非常有利于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则是进可以攻,——这一点,尤其与完颜亮南下灭宋、统一全国的勃勃雄心合拍。为此,他于1153年3月,亲率满朝文武大臣及中央全套机构,在响入云天的“銮舆顺动,嘉气满中京,辇路宿尘清”的乐曲、歌声中,浩浩荡荡地进入了燕京城。随即定为中都,府号大兴。
历朝历代,迁都、建都都是一件牵涉全局、震动全国的大事,这次完颜亮毅然播迁,所遇到的争议、经受的震动,尤为剧烈。但是,这个刚愎自用的独裁君主,说一不二,志在必成,全然不顾一些宗室贵族或明或暗的抵制与反对,根本不听那种嗡嗡营营的“放弃祖宗兴王之地”的非难、指责之声。为了确保迁都后的局势稳定,狠狠地打击并摧毁上京地区守旧的宗室贵族和豪强势力,他亮出一副政治铁腕,任命亲信完颜昂为上京留守,授予他金牌一块、银牌两块,让他全权处置弹压事宜。迁都之前,完颜亮即已对离心势力中的太宗子孙大开杀戒,此次,又强令久居上京路的太祖子孙以及元老重臣完颜宗幹、完颜宗翰的后代放弃世袭封地,连同几个宗室大族全部迁离故地,移居燕京。
考虑到祖茔、皇陵都在上京地区,尔后必然为女真人所追怀与向往,完颜亮又及时把太祖、太宗的陵寝迁出,在京郊大房山云峰寺营造新的墓园。为了消除女真人对上京的留恋情绪,打击守旧的宗室势力,紧接着又撤销了上京的名号,使金源故都几十年的熠熠荣光黯然失色。并采取断然措施,彻底捣毁了具有象征和纪念意义的皇城宫殿、宗庙,连同宗室诸王、国公、元勋旧臣、世戚贵胄的第宅和皇家佛庙储庆寺,一并夷平旧址,改为耕地。
这样,由其祖父、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奠基,经过几代人四十余年惨淡经营的龙兴故地,掺和着皇族宗室的伤心泪水,豪门贵胄的腹诽心谤,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沦为一片废墟。据说,“白城”之名源于“败城”。“败城”者,遭致败毁之城也。
当然,如果把这一重大变迁仅仅解释为一代枭雄的个性使然,那就未免失之于简单化与表层化。其间固有深厚的基因在。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金王朝前期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上京的兴废,同女真族接受中原文化(通称“汉化”)的程度,同女真族改变故俗、决裂旧制的深度,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三
完颜亮掌权之后,在女真“汉化”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子。一是迁都燕京;二是加速推进改革,强化中央集权;三是与汉族地主、官僚进一步结合,消除民族间的对立,铲削氏族贵族的特权,走中原封建制的道路。
在改革旧俗、推行“汉化”方面,海陵王与熙宗是一致的,当然,他们之间也有某些差异。熙宗与南宋两次议和,眼光由对外转向对内,致力于社会改革,特别是礼俗、官制的改革。而海陵王在中原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加上女真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猛悍、凶残的性格特征,自幼便把统一全国、“天下一家”,当秦始皇式的中华正统皇帝,作为最高的奋斗目标。
其为人也,雄猜果断,野心勃勃,自命不凡,傲睨一切。他曾经对大臣高怀贞说:“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率师伐远,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据《金史》记载,他疯狂地猎取女色,不避姻亲,不分对象,举凡兄嫂弟媳、叔伯姊妹、叔母甥女以及有夫之妇,无不肆意纳娶。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狂妄的“自恋”,视自己为至高无上,完美无缺,可以予取予夺,霸占一切。当他得知宫中嫔妃莎里古真和人有不正当关系时,当即无比愤怒地责问:“你爱贵官,有贵过我这样的天子者乎?你爱人才,有才兼文武似我者乎?你爱娱乐,有丰富伟岸过于我者乎?”
海陵王所作诗词,雄鸷、峻厉,豪放不羁,铲尽浮华,尽出本色。有《鹊桥仙·待月》一词: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拈断,星眸睁裂,惟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逼真地再现了焦灼待月的情态和由此引发的内心活动,一种剽急强悍、不可一世的蛮野之气,跃然纸上。
为藩王时,他曾为人书写扇面,诗中有“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之句。还有一首咏竹诗:
孤驿萧萧竹一丛,不同凡卉媚东风。我心正与君心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书壁述怀》的七绝,也是托物言志: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另有一首咏桂花的诗,所含意蕴是:尽管现在人们还不了解他的政治抱负,可是,一俟条件成熟,他就要南面而坐,黄袍加身,君临天下。这也是一首七绝:
绿叶枝头金缕装,深秋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着赭黄。
在向南宋大举进攻之前,他曾派遣画师随同使臣前往临安,嘱其秘密绘出湖山、城郭图。回来后,做成画屏,他在上面题诗一首: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所有这些诗词,都是这一代枭雄急于位登九五、横扫六合的心态的展现,露骨地揭示了他的无穷欲望与政治野心。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原封建文化在他身上的深重影响,以及他对汉文化掌握的熟练程度。
但是,一代怪杰完颜亮的政治狂想并没有实现,最后,“气球”膨胀到极限以自身的破裂而告终。1161年9月,他亲率三十二总管,挥师南下,抵达长江北岸的扬州瓜洲渡时,被部将射杀于帐中。完颜雍在辽阳即皇帝位,取而代之,是为金世宗。
(2010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