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才爱听: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秘诀-和孩子平等地对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有父母讲孩子能听懂的话,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慢慢与孩子进行交流,才能使孩子听懂父母的话。

    讲孩子能听懂的话

    只有父母讲孩子能听懂的话,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慢慢与孩子进行交流,才能使孩子听懂父母的话。

    有时候,父母想放下架子,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自己说的话,孩子根本听不懂,这让许多家长很不理解。其实,这并不奇怪,孩子毕竟年龄小,语言能力并不完备,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孩子的认识水平和认同标准与成人有很大区别……这些都会使孩子听不懂家长的话。

    有关心理学专家指出,孩子在具有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后,他的理解能力会受到所学知识的影响,也就是在孩子理解别人说的话之前,孩子并不顾及一句话的句子结构和实际内容,也不是根据成人的思维回答问题,而只是根据他自己对人或事物之间固定关系的理解,做出主观的、预期的回答。

    圆圆今年3岁,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但是圆圆有些任性,这让爸爸妈妈非常头疼。无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只要爸爸妈妈不答应,圆圆就会哭闹不停,直到爸爸妈妈向她妥协,她才高高兴兴地去做事。

    有一天,爸爸的一位同事到家里做客,吃饭前圆圆吵着要吃雪糕,而妈妈告诉她不可以,因为昨天圆圆有点感冒,如果空着肚子吃雪糕,感冒会更严重。然而,无论妈妈怎么说,圆圆就是执拗地站在冰箱旁边,又哭又闹地缠着妈妈。坐在一旁的爸爸无奈地对朋友说:“圆圆都是被我们惯的,一点儿也不听话,真没办法。”朋友笑笑说:“我比较有小孩子缘儿,我家孩子特别听我的话,让我来哄哄圆圆吧。”朋友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身子,看着圆圆,开始苦口婆心地给圆圆讲道理,告诉她生病了不能吃雪糕,吃了感冒会加重,后来虽然圆圆安静下来了,但是还是不听大人的劝,还是站在冰箱前。朋友感觉成效不大,无奈地冲着爸爸笑了笑,后来他把圆圆抱起来,圆圆刚想打开冰箱,朋友又对圆圆说:“幼儿园老师说了,小朋友生病的时候不可以吃雪糕,要不然会把病菌传染到雪糕上的。”圆圆听了这句话,似乎想起了什么,歪着脑袋,看着朋友,问道:“那我什么时候可以吃啊?”朋友笑着说:“等你病好了,就可以吃了。”圆圆似懂非懂地看了爸爸一眼,爸爸赶紧点头示意。

    这时圆圆冲着妈妈喊:“妈妈,我不吃雪糕了,我要吃饭。”妈妈说:“好,真是个乖孩子。”于是,这场风波终于停止了。

    之所以圆圆后来不再哭闹,是因为朋友用孩子世界里的话语方式和圆圆交流,最后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圆圆的理解和认可。小孩子并不了解感冒的原理,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感冒后就不能吃雪糕,但是他们知道生病了是会传染的,所以当朋友告诉孩子,生病了会把病菌传染给雪糕后,孩子自然也就听懂了大人说的话,这样她就会按照大人所说的去做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家长会常常碰见这样的事发生,因为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孩子,而当孩子出乎意料地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时,父母才会恍然大悟。要知道你告诉孩子“一定要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这样你才会健康”,而孩子根本不懂你说的“有营养的食物”是什么,所以当你与孩子交谈时,你一定要讲他们能听懂的话。当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必须明白:亲子沟通的关键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听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父母要说孩子能听懂的话,并不等于父母始终像孩子一样说话。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不断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在提高,父母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适时地提高对话的语言层次。

    爱心指导说孩子的语言

    1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要试着运用他们的语言。当孩子开始说话时,声调较慢,而且重复比较多,实词多虚词少,修饰词和代词也较少,大多数为简单句。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较多使用祈使句、疑问句,而较少用复杂句、陈述句。

    2父母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并用比较慢的语速对孩子说话,可以说一些具有比喻、拟人的话语,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的理解。例如,当你想让孩子收拾玩具时,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把玩具收起来吧,你看你的玩具都找不到家了。”

    3当父母想让孩子理解“老师像妈妈”这种思维跳跃比较大的话语时,一定要形象地引导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例如,你可以把妈妈和老师的头像放在一起,让孩子比较它们的头发长短、眼睛大小等有什么不同,然后用语言启发孩子,“妈妈和老师哪些地

    方比较像?”还可以询问孩子“妈妈和老师是不是对小朋友一样好?”这样的话语都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同时也能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4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增强时,一定要对孩子讲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让孩子理解,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语言逻辑逐渐成熟,但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干扰孩子的语言正常发展。

    善用爱的语言

    中国人历来是以含蓄为美,不善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尤其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例如,当孩子勇敢地克服困难时,许多父母只会对孩子说“继续努力”,而不会说“孩子,你真棒”。其实,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善于使用表达爱的语言。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果不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支持、鼓励和爱,那么孩子又怎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可以用爱的语言与孩子对话。当孩子临上学前,父母可以对孩子叮嘱;当孩子快乐地过“六一”儿童节时,父母可以说一句祝福的话;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当孩子睡觉时,父母可以说一句温馨的语言等等。这些都能充分地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孩子体会到被这些爱所包围的幸福时,自然也会用爱来回敬父母,听父母的话,做父母的乖孩子。

    一天,查理回到家时,和往常一样,拿了一张报纸,端着咖啡,正在浏览着报纸。8岁的儿子突然对查理说:“爸爸,我爱你!”

    之后,漫长的几秒钟里,查理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想:是该点点头,还是语气和善地“嗯”一声呢?他竟然有些迟钝地不知所措,最后查理看着儿子,问道:“你想说什么?有什么事吗?”

    儿子笑了起来,向屋外跑去。查理又把儿子叫回来,问他怎么回事。儿子笑着说:“这是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做的一个实验,你明天去问问老师,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到了第二天,查理真的去了孩子的学校,问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告诉查理,她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了解一下父母在对孩子情感表达方面的一些情况,结果发现,大多数父母的反应和查理一样。后来,这位老师还告诉查理,她的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对她说过这句“我爱你”。

    忽然,查理发现: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父母,或许用在自己情感上的精力实在太少了,久而久之,也就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了。父母们应该知道,孩子不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柜里的衣服,还需要父母对他们说一声“爱”!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好像自己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对他说过这句话。

    就在那天晚上,当查理走进孩子的房间,准备向孩子说晚安时,查理用一种深深的、富有慈爱的声音对孩子说:“晚安,亲爱的,我也爱你!”

    孩子的脸上突然出现惊讶和感动的表情,查理看着孩子,一种说不出的酸涩涌上心头。查理暗自想:“早知道如此,我会天天这样对你说的。”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真的需要说出来。只有父母善于使用爱的语言,让孩子知道他们的爱,才能唤起孩子的爱。

    一位教育家说过:“世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很多父母往往在内心因孩子某方面的优秀而骄傲,但口头上却总是不愿意表达出来。实际上,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经常对他们说出“你真棒”、“太好了”、“你一定能行”这样充满爱、鼓励和认同的语言。

    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应该善于使用爱的语言。从今天开始,如果父母能够直接用语言向孩子表达爱,那么批评就会减少,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语言信息中分享到爱的心境。试想,如果父母做到这些,孩子还会不听话、与父母对抗、无理取闹或者不尊重父母吗?

    爱心指导善于用爱的语言与孩子对话的技巧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的爱意。例如,你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摸摸他的小脸;给孩子多一些微笑;或是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说一句“你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2当孩子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你应该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的行为让妈妈感到自豪。”而不是对孩子微笑着说:“嗯,知道了,继续努力哦!”父母对孩子的话语里,要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才乐意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3当孩子犯了错时,你应该对孩子说:“你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你犯这样的错误让妈妈感觉很痛心。”而不是对孩子说:“你知道错了吗?以后不准再犯。”生硬的话语,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罪人,是一个父母不爱的人。

    4当孩子受到委屈时,你应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妈妈要告诉你,你要学会坚强,妈妈会为你的坚强感到骄傲。”而不是对孩子说:“不要难过了,要学会坚强。”这样没有感情的话语,孩子是不会理解的。

    一次不要说太多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苦口婆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与孩子公开交谈,殊不知他们的某些话,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见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种教条似的长篇独白,一开始就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在……”许多孩子听到父母说的时候,都会不耐烦地说:“你们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表演式评论感到非常厌烦。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式的大道理说教,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到亲子关系,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不听话。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到教堂听一位牧师关于募捐的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令人感动,于是,从口袋里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准备全部募捐给教堂。结果,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出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来报复这个啰嗦的牧师。

    这个故事通过马克·吐温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人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最终导致谈话从有效交流转变成无效交流。这就是所谓的“超限效应”。

    孩子当然也具备“超限效应”,只有当谈话的内容没有超限时,孩子才能接受,因此,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不妨多听少说,一次不要说太多,简明扼要地告诉他你想与他谈论的事,引导孩子进入谈话的主题,又要点到为止,适时结束,给孩子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这样孩子也许更乐意与你谈话。

    另外,家长要减少对孩子进行笼统的大道理说教。大道理听起来气势磅磗,但是可操作性很差。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他连弄明白这些大道理的意义都很难,更没有办法将大道理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了。所以父母往往说了一堆大道理,到最后孩子还没弄明白就忘记了。所以父母应当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出有效的方法,这样孩子才会很乐意地接受。

    爱心指导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游戏、故事等切入谈论的主题,当然,故事、游戏体现的道理一定要鲜明,这样才便于孩子理解。

    2惩事不惩人,就事论事。家长应就事论事,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过错而全盘否定他,不能将对孩子某一行为的不满迁移到孩子的其他行为上,而应将孩子的不良具体行为与孩子这个主体的人区别开来。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面对孩子,父母要学会自我控制,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大脑。父母一旦情绪失控,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走向失败。

    4不要伤害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在尊重孩子,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说教,避免使用刺伤孩子的话,更应避免使用粗暴的行为。

    尽量做到和颜悦色

    温和是一种友善的表现,当你在与他人交谈时,你的态度直接可以表明你是否愿意交谈。例如,当你在交谈时,态度非常粗暴,那么对方会从你身上感受到一种威胁与压制,这种谈话很可能是一种上级对下属的不平等对话。但是如果你的态度是温和的,表情也和颜悦色,那么对方会从你身上感到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息,这样的谈话是非常受欢迎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也是如此。

    父母要想让孩子在谈话中感觉到平等,就要尽量做到和颜悦色。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面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甚至产生反抗心理。这样,父母与孩子的谈话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阻碍亲子间的沟通。

    今年刚上小学的王虎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每天放学后,他总是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从来不主动做功课。有时,他会在父母的训斥下回家,勉强坐下来做功课,可是很长时间也做不完,而且做得极其不认真,错误很多。为此,父母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但他总是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一天,王虎的小姨去了他家,正巧碰见妈妈因为作业不认真而训斥孩子。王虎非常倔强,不管妈妈怎么责骂他,他就是不说话,让他重新把作业做一遍,他也不去,一时间把妈妈气得直想打他。王虎的小姨见此情景,赶紧拉住了妈妈,说:“姐姐,你去客厅休息会儿,给我们做饭吧,把孩子交给我,我来跟他谈谈。”于是,妈妈出去了。

    王虎的小姨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孩子办法比较多。小姨把王虎房间的门虚掩上,走到王虎身边,摸着他的头说:“虎子,你刚在外面玩得开心吗?”王虎说:“还行吧,也不是特别开心。”小姨接着问:“那你妈让你做功课,你为什么不认真做呢?”王虎噘着嘴,不高兴地说:“妈妈对我太凶了,总是不停地骂我,我爸也是那样,有时还打我,我

    就是想和他们拗着来,他们越让我做功课,我就越不做,故意气他们。”小姨看着王虎不高兴的样子,问:“那你感觉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好了再做作业好?”王虎低着头,不说话。小姨故意蹲下,凑到王虎面前,说:“你是不是觉得还是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会比较舒服,作业写完了,爸爸妈妈也就不会再骂你了,而且你心里也不会有压力,那样才会玩得开心一些,是这样吗?”王虎点了点头。小姨拍着王虎的肩膀,说:“嗯,小姨知道,虎子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不仅聪明还爱学习,不管爸妈催不催,你都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这样吗?”王虎听见小姨夸自己,有点不好意思,赶紧从书包里拿出作业,坐在书桌旁认真地写了起来。

    不难看出,王虎之所以会听小姨的话,原因就在于小姨以温和的态度与孩子对话,让孩子说出了心中的烦恼,

    引导王虎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使孩子由不听话变得听话,并且主动认真做起了功课。

    父母和孩子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也应该是亲切的、温馨的。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尽量做到和颜悦色,在温馨的谈话氛围中,向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乐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听从父母的建议。

    爱心指导轻松做到和颜悦色的方法

    1当父母为了孩子的错误烦恼时,不妨冷静下来,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谈,分析孩子错误的原因,引导孩子认识错误,主动改正错误。如果自己冷静不下来,可以停止谈话,到自己的房间沉默反省一会儿,再开始交谈。

    2在交谈中,如果孩子一时情绪非常激动,父母必须温和地告诉孩子冷静下来,或是沉默一会儿。当孩子冷静后,父母不妨把孩子当成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接纳孩子,用关切的态度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也会

    乐意与父母交谈,听从父母的教导。

    3如果在与孩子的谈话中,孩子的意见和父母的建议发生冲突,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和颜悦色,千万不要对孩子大声斥责。即使自己的建议是正确的,也一定要等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再与孩子协商,找出他乐意接受的做法,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向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