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植根于民间的皮影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配上锣、鼓等的伴奏,使皮影形象栩栩如生。

    皮影戏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晋朝干宝《搜神记》记载,汉武帝很宠爱自己的妃子李夫人,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日夜想念,无法忘怀。有个名叫齐少翁的大臣,就用纸和皮革仿制了李夫人的形象,再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在夜间隔幕远望,人物栩栩如生。汉武帝见了非常高兴。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的演出流动性较强。不论在剧场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6~7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40~50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因而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这也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标志。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颐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6~7个影人。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扣人心弦。

    皮影戏的种类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牛郎织女》、《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艺人在演出时,必须加些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轶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这更吸引了一般的民众。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秦、晋、豫一带的皮影戏中,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皮影唱腔,则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皮影戏很早就为世界所熟知。波斯历史学家雷士丹丁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帝国的军队在波斯演出皮影戏的情况。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曾在展览会上向观众介绍中国皮影戏,他本人极为喜欢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在过生日的时候,他以举办中国影戏演出来进行庆祝,并以此招待来自王宫的贵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