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细品慢读三国演义-不要怨天尤人,乱发牢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平庸一生也好,辉煌一世也罢,全由自己做主。不过,既然来到世上,就不应该荒废这弥足珍贵的生命。与其怨天尤人无所事事,不如砥砺自我,实现价值。

    1.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别人前要有充分的依据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瞿秋白

    故事引用: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孙权手下的首席谋士张昭首先用言语挑衅。他说,刘备自称得到诸葛亮便“如鱼得水”,而诸葛亮也常常自比管仲、乐毅。然而,自从诸葛亮跟随刘备后,刘备“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而且“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管仲能够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一匡天下,乐毅能够帮助弱燕攻下强齐七十余座城池,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不仅没有像以前那样“纵横寰宇,割据城池”,反而却弄得没有立锥之地。

    诸葛亮并没有被张昭的话征服,而是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能力。他先是分析了刘备当时的实力:兵不过千,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所据之地不过一个新野小县,且人少粮缺,再客观表述自己的战果:博望烧屯和白河用水,先战败夏侯惇十万大军,再战败曹仁十万大军。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却令夏侯惇、曹仁“心惊胆裂”,即使是管仲、乐毅用兵打仗,在这种情况下也未必能够以少胜多、以弱敌强。

    尽管张昭指出了刘备在诸葛亮辅助下的种种败绩,但诸葛亮没有因此而感到丝毫沮丧,反而能够透过表面的败绩看到在自己指导下打下的胜仗,并且还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与管仲、乐毅相比。从诸葛亮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乐观的心态是多么重要。

    延伸阅读:

    乐观的人,能够在灾难中看到希望;而悲观的人,却在希望中看到了灾难。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遭遇,前者悲观失望,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乐观积极,看到的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因此,前者整天郁郁寡欢,后者快乐从容。

    人生在世,浮浮沉沉在所难免,唯有乐观豁达,才能豁然无累。

    一位水手准备远航,出发前,有人与他这样交谈。

    他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水手回答:“出海捕鱼,遇着风暴,死在海上。”

    那人又问:“那你祖父呢?”

    水手回答:“也死在海上。”

    那人又问:“既然这样,你还去航海吗?难道不害怕死在海上吗?”

    水手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微笑着回问:“你父亲死在哪里?”

    那人说:“死在床上。”

    水手又问:“你的祖父死在哪里呢?”

    那人回答:“也死在床上。”

    水手问道:“既然这样,难道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这个故事言简意赅,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水手明知祖父、父亲都死在海上,却没有因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仍然乐观地从事自己的事业。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甚至有时一些挫折的现状难以突破。面对挫折有的人便会不战而败,捶胸顿足,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永远也无法走出困境。真正的成大事者,则会满怀希望。

    有一位外国女人的头部被抢劫犯击中了五枪,竟然还能继续活下去,医生把她的康复归功于求生的希望。她自己也说:“希望和积极的求生意念是我活下去的两大支柱。”同她一样,许多癌症患者在面临死神的威胁时,对生寄托着希望,竟然活了许多年。在挫折面前只有充满希望,永不放弃,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希望,使人增强了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历过挫折打击而能心平气和地忍下来的人都有一种切身体验:人之所以能够忍耐,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比如,一些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产生了极强的挫折感,他们本来可以找有关人去讨个公道,可是,又怕因此会给其他人留下话柄,说他们计较个人名利。为了今后的前途,他们忍了,一次、二次、三次,每次忍让时他们心中想的都是希望。否则,如果一个人绝望了,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他就不会忍耐,而会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不去做任何努力,对一点点挫折都失去了承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是奔向前途的航标和指路明灯。人若没有了希望就会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失去意义。成大事者之所以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强,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大事者在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成大事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是在挫折中主动寻找幸福。即使道路坎坷,荆棘绕身。

    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是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这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乐观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时,仍坚信情况将会好转,前途是光明的。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看,乐观是人们身处逆境时不心灰意冷、不绝望或不抑郁消沉的心态。与希望一样,乐观施恩于人生。

    乐观对挫折中的人有如下作用:

    第一,乐观能为人排遣痛苦。

    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第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事业。

    持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参与活动,你会发现很容易与人和谐相处。乐观者全身充满活力,容易与社会合拍。由于心情舒畅,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对别人谦虚、尊重、理解,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敬,双方情感的相悦就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样,强者受挫后不气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暂时的失败,这样就会使他有一种自信的进取力量。这种力量把自己展现于外,参与人群和事业,从而得到成功和成就。成功和成就的愉快情感会使自己更乐观地去继续从事未完的事业或开辟新的天地,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事业充满生机,为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意义。成长中的人以乐观心态对待人,将形成较为全面发展的,聪颖、开朗和进取的个性。

    第三,乐观能促进身体健康。

    乐观者一生中最大的收益是身体功能完好。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没错,乐天派自然心宽体胖,会笑对人生中的坷坎与挫折。他们不容易被疾病击垮,他们抗御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难治病的能力远胜过悲戚忧郁者。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乐观与健康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对自我前途和未来持冷淡态度是身体健康不良的前兆。有一位外国的流行病学家断言,长期有这种绝望意识的人,其死亡率高于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病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这说明乐观心态对于健康的确大有裨益,悲观绝望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活学活用:

    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主要有三个,一是善于幽默,善于找乐;二是遇到失败挫折决不气馁,有继续努力、再创辉煌的信念;三是为人和善,与人为友。

    2.曹操得陇不望蜀:吃一堑、长一智,贵在知足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故事引用: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元气大伤。在以后的战争中,他变得谨慎起来。比如:

    曹操破了西凉后,于建安十七年冬率军南下,与吴军对阵于濡须口。两军在一个多月内交战数次,不分胜负。曹军中有人建议继续作战,有人建议暂回许都,曹操犹豫不决。这时,孙权派人送了封信到曹操处,上面写道:“孤与丞相,彼此皆汉朝臣宰。丞相不思报国安民,乃妄动干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公宜自思焉。”曹操看后,大笑道:“孙仲谋不欺我也。”随后班师回许都。

    曹操平定汉中后,司马懿进谏道:“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听了司马懿的话后,曹操却发出了“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尽管还有其他人建议他立即攻取西川,他也按兵不动。不久,孙权攻打合淝,曹操引兵回救。

    延伸阅读:

    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遭遇挫折或失败。但是,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他们最终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与此相反,有些人遭遇挫败后,不能积极地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是一蹶不振,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他们便是生活中的那些失败者。

    王军酷爱炒股,但一直没有赚到大钱,甚至连点小利也没捞到。他由大户室做到中户室,由中户室做到散户大厅,最后走出散户大厅退出了股市“江湖”。

    王军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不善于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据他说,他买的股票,大部分都可以赚钱,有的还可以赚大钱。可是当股票上涨时,他总舍不得抛出,想着既然涨着我干吗要卖,说不定还能再涨个10块8块的。不料,天不遂人愿,高峰过后,股市一落千丈,他只得割肉抛售。就这样,他一次一次地失去挣钱的机会,直至血本无归,最终退出了股市。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王军炒股失败的原因,就是不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总是重蹈覆辙,以致一败涂地。

    失败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应该对失败有正确的认识,坦然地面对失败,总结教训,从头再来,你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你一味地自责、懊恼,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只能于事无补。

    爱迪生之所以最终能够发明电灯,是他经历了上万次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结果。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去思考,不去总结。失败后要仔细地反省自己,但不要过度自责,因为谁都可能失败,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牛奶已经打翻了,无论你怎么惋惜,都无济于事,牛奶不会再跑回杯子里。但如果因为今天打翻了牛奶,我们以后小心谨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即使打翻一杯牛奶也是很值得的。

    活学活用:

    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失败,这是无可否认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再次面临失败的厄运。一个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失败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但一个对失败置之不理的人,注定要不断面临失败。

    3.刘备兵败彝陵:遏制愤怒,保持清醒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

    故事引用:

    关云长失守荆州后,从麦城逃亡的时候被吴军所杀。刘备知道后大怒,遂打算起兵攻打东吴。

    赵云劝谏道:“如今,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曹丕篡取汉位,人神共怒。陛下应当及早在渭河上流屯兵,声讨曹贼,夺取关中。如此一来,关东义士一定会带着粮食、策马赶来加入讨贼大军中。如果舍魏伐吴,一旦两军交战,很难速战速决,而且会给双方都造成严重的损失,曹贼便能坐收渔翁之利。希望陛下明察。”刘备说:“孙权害了朕弟,与朕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等人都与朕有深仇大恨,朕恨不得吃了他们的肉,灭掉他们的宗族!爱卿为什么要阻止呢?”赵云回答道:“讨伐汉贼曹操,报的是公仇;攻打东吴,报的是私仇。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刘备则说:“如果朕不能为弟报仇雪恨,即使拥有万里江山又有何用?”于是,他不听赵云的劝谏,加紧练兵,随时准备攻打吴国。后来,诸葛亮虽然劝谏多次,刘备始终不听。

    刘备与张飞商量好伐吴事宜后,便回了阆中。没过几天,张飞的儿子张苞前来报告刘备:“范彊、张达杀了臣父,将首级投吴去了!”刘备大哭不已,既要为关羽报仇,又要为张飞雪恨,伐吴之心更加坚定。两军交锋数回后,蜀军兵败于彝陵。不久,刘备郁郁而终。

    为了能够遏制曹操,孙刘联合是最好的决策,鲁肃、庞统、诸葛亮等人都如此认为。然而,刘备却不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誓与东吴决一死战,从而加深了双方的隔阂。刘备死后,尽管诸葛亮仍然坚持与东吴联合,但效果已经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延伸阅读:

    与刘备不同的是,刘邦却能够控制住愤怒情绪,从而稳住了韩信的心。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争,就在此时,韩信攻占齐地后派人给刘邦送来了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见信后勃然大怒,说道:“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他来帮助,他却想自立为王。”这时,张良用手拉了拉刘邦的袖子,悄声对他说:“现在战场形势于我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答应他的要求,立他为王以稳住其心,否则他会倒戈叛乱的。”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对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当就当个真王,哪能当假王呢?”随后,刘邦就封了韩信为王。这一步棋稳住了韩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韩信尽心竭力地为刘邦效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如果养成了动辄发怒的习惯,那么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看似没有什么,但也会对人生造成很大的损失。愤怒情绪还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也许你会说:“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该发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时刻注意制怒,不能让愤怒俘虏了自己的情绪。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发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做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但事实是,只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愤怒情绪将会阻止你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人是不会被愤怒情绪所俘虏的。

    生活中有些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严格得近乎呆板,这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那些精神愉快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有善意的幽默感。让别人开怀大笑,在笑声中观察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这是消除愤怒的最佳方法。

    对于“幽默”这个词,绝大部分人并不陌生,但究竟什么是幽默呢?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个性、兴趣、能力、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语言的调味品。有了幽默,什么话都可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它是引力强大的磁铁。有了幽默,便可以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引入它的磁场,让每个人的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它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幽默与智慧是天然的孪生儿,是知识与灵感勃发的光辉。

    幽默中渗透着一种紧张的意志。富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一个奋力进取者。

    幽默也能展示人的乐观豁达的品格。半夜时分小偷光临,一般不会令人愉快,可巴尔扎克却与小偷开起了玩笑。巴尔扎克一生写了无数作品,却常常手头拮据,穷困潦倒。有一天夜晚,他正在睡觉,有个小偷摸进他的房间,在他的书桌里乱摸。巴尔扎克惊醒了,但他并没有喊叫,而是悄悄地爬起来,点亮了灯,平静地微笑着说:“亲爱的,别翻了。我白天都不能在书桌里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就更别想找到啦!”

    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为懒惰者带来活力,可以为勤奋者驱散疲惫,可以为孤僻者增添情趣,可以使欢乐者更愉悦……

    你的生活是否过于严肃,以至于你所看到的都是生活的荒谬之处?每当你的言行过于严肃时,提醒自己,你所享有的时间只是现在。当开怀大笑可以使你如此愉快时,为什么要以愤怒折磨自己呢?

    笑吧,为笑而笑,这就是笑的理由。其实,你并不需要为笑寻找理由。只要笑,这就足够了。冷静地观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人——包括你自己,而后再决定选择愤怒还是幽默。请记住,幽默会使你和其他人都得到生活中最珍贵的礼物——笑。开怀大笑吧,笑声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愤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古代素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生理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会有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胆汁增多、呼吸紧迫、脸色改变,甚至全身发抖。

    发怒,完全是一种可以消除与避免的行为,只要好好地把握自己,你就可以让自己走出这一误区。当然,你需要选择很多新的思维方式,并且需要逐步实现。每当你遇到使你愤怒的人或事时,要意识到你对自己说的话,然后努力用思维控制自己。从而使自己对这些人或事有新的看法,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下面是消除愤怒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

    第一,当你愤怒时,首先冷静地思考,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过去一直消极地看待事物,现在也必须如此,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当你想用愤怒情绪教育孩子时,可以假装动怒,提高嗓门或板起面孔,但千万不要真的动怒,不要以愤怒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痛苦来折磨自己。

    第三,不要欺骗自己。你可以讨厌某件事,但你不必因此而生气。

    第四,当你发怒时,提醒自己,人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如果一味禁止别人这样做,只会加剧你的愤怒,你要学会允许别人选择其言行,就像你坚持自己的言行一样。

    第五,请可信赖的人帮助你。让他们每当看见你发怒时,便提醒你。你接到信号之后,可以想想看你在干什么,然后努力推迟动怒。

    第六,在大发脾气之后,大声宣布你又做了件错事,现在你决心采取新的思维方式,今后不再动怒。这一声明会使你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表明你是真心实意地改正这一错误。

    第七,当你要动怒时,尽量靠近你所爱的人。

    第八,当你不生气时,同那些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心,互相指出对方最容易使人动怒的一些言行,然后商量一种办法,平心静气地交流看法。比如可以写信、由中间人传话或一起去散步等,这样你们便不会以愤怒相待。其实,只要在一起多散几次步,你便会懂得发怒的荒谬了。

    第九,当你要动怒时,花几秒钟冷静地描述一下你的感觉和对方的感觉,以此来消气。最初10秒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你熬过这10秒钟,愤怒便会逐渐消失。

    第十,不要总是对别人抱有期望,只要没有这种期望,愤怒也就不复存在了。在遇到挫折时,不要屈服于挫折,应当接受逆境的挑战。这样你便没有空闲来动怒了。

    愤怒没有任何好处,它只会妨碍你的生活。

    第十一,生活中遇到能引起人发怒的刺激时,应当力求避开,眼不见,心不烦。这是自我保护性的制怒方法。

    第十二,在受到令人发怒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灶,这时如果主动在大脑皮层里建立另外一个兴奋灶,用它去找到或消除引起发怒的兴奋灶,就会使怒气平息。比如盛怒下的妻子,看到可爱的孩子天真的表演会怒气全消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三,怒从何来?常常是虚荣心强、心胸狭窄、感情脆弱、盛气凌人所致。对此,可以用疏导的方法将烦恼与怒气引导到高层次,升华到积极的追求上,以此激励起发奋的行动,达到转化的目的。

    第十四,这是一种主动的意识控制,主要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意志修养缓解和降低愤怒的情绪。有人在要发泄怒气时,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会收到一定效果。

    总之,你应当提高自己控制愤怒情绪的能力、时时提醒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千万别动辄就指责别人,喜怒无常,改掉这些坏毛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容易接受别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随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活学活用:

    愤怒只会让人失去理智,只会令人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不明智的选择。要想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就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或用其他方式来转化自己的愤怒。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冷静地思考来得到正确的对策。

    4.马谡失街亭:纸上谈兵坏大事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大过。

    ——吴兢

    故事引用:

    孟达守新城失败后,被乱军所杀。在祁山寨坐镇的诸葛亮听到这一消息后,猜测司马懿此次出关,一定会尽力夺取街亭。如果街亭失守,就等同于割断了蜀军的咽喉。

    诸葛亮深知守街亭任务艰巨,于是大声向众将领问道:“谁敢率军去守街亭?”参军马谡立刻回答:“我愿意率军前往。”诸葛亮说:“街亭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它的位置很重要。如果稍有差池,街亭失守,我们的大军将面临覆没的危险。你虽然精通各种谋略,但此地既没有城郭可以倚恃,也没有天险作为屏障,要想固守,难度很大。”马谡自豪地说道:“我从小就熟读兵书,颇谙兵法,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吗?”诸葛亮劝诫马谡:“司马懿并不是等闲之辈,而且他的先锋张郃是魏国的名将,我担心你没有把握取胜。”马谡夸口道:“不要说是司马懿和张郃,就是曹睿亲自率军前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结果,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除了拨给马谡两万五千名精兵外,还让处世谨慎的上将王平同去,并细细嘱咐了王平一番。然而诸葛亮仍不放心,他唤来高翔,让他率一万士兵,在街亭东北处的列柳城屯兵,一旦街亭有难,立即前往救援。接着他又把大将魏延唤来,让他屯兵在街亭之右,以便对付魏军先锋张郃。

    马谡和王平率军来到街亭并察看地势后,便笑着对王平说道:“不知道丞相为何这么担心街亭失守,这里的位置如此偏僻,魏军敢不敢来应战还是两回事呢。”王平建议在五条通往此处的道路总口扎寨,然后砍伐侧面山上的木头做栅栏。马谡则认为侧面的山与四面都不相连,而且树木茂密,可以看作天险,打算在山上屯兵。王平不同意马谡的布兵策略。他劝说道:“如果在路口屯兵并用木头建起城墙,魏军就难以从此处通过。如果抛弃这个要道而将军队驻扎在山上,魏军就会长驱直入并直逼山下。到时候,我军面临四面被围的境地,还如何保住街亭?”马谡称王平的看法是女子之见,并引兵法中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来证明驻军山上可以把魏军杀得片甲不留。王平并不放弃,他继续劝道:“我数次跟随丞相一起,见过了许多排兵布阵的方法,并且常常得到丞相的诚心指导。如今,我观察了此地的形势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肯定驻军山上是条绝路。如果魏兵将我们围困并从山下断了我们的水道,我军军心必会动摇,在作战前已经自乱阵脚。”马谡怒道:“你不要瞎说!孙子曾经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我们的水道被切断,我军军士没了依靠,难道不会拼死杀敌吗?到时候,我军可以以一当百。我读遍了兵书,丞相有时候还要同我商讨兵法,你有什么资格阻止我这样做呢?”王平见马谡主意已定,于是便请求他分给自己部分兵力,以便在山的西面驻扎一个小寨,与山上驻军形成掎角之势,以便接应。马谡不同意,于是王平准备辞他而去。马谡对他说道:“你既然不听我的命令,我就给你五千士兵。我破了魏兵后,你可没有功劳!”王平带着五千士兵下山后,在离山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立即将详细地形和蜀军在街亭的布局画成图本,派人火速送往诸葛亮帐中。

    马谡失守街亭,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他能够接受王平的观点,司马懿即使要得到街亭也不会这么容易。但是,马谡没有这样做,他自认为比王平更懂兵法,不把王平放在眼里,最终因失职而被处死。

    延伸阅读:

    公元前259,赵国名将廉颇与秦军在长平对阵,廉颇指挥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得不到任何便宜。有人向秦王献计:不如派人到赵国使用离间计,就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曾说过:“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因此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赵括接受赵王的命令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为将。”赵王很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赵括的母亲说:“当初他父亲在世时,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一旦接受军令,就不再过问家事。而现在赵括做了将军,整日趾高气扬,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银珠宝,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每天置买田产。这哪里像他父亲啊?他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听完后,不以为然地说:

    “对于这件事,您就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

    “您一定要派赵括做将军和秦军交战,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趾高气扬地走马上任了,秦王听说后,马上派名将白起为将军与赵括交战。赵括到军前后,把原来廉颇制定的防御工事都拆除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白起调遣奇兵引诱赵括中计,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活学活用:

    知识来源于书本,但是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照本宣科。

    5.关公劝刘备:自信心是自己最有效的强心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故事引用:

    刘备在汝南驻守时,正逢袁绍举四州之兵再战曹操,于是乘曹操发兵之际偷袭徐州。不料曹操速战速决,立即引大军来战刘备,刘备落荒而逃。

    刘备大败后,与残部逃至汉江。刘备感叹道:“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人听了刘备的话后,都掩面哭泣。此时,关羽说道:“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关羽的这种豪气便是一种自信心的体现。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够走上成功之路。

    延伸阅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自信是人们心中的明灯。正是如此,成大事者总是能走好明灯照亮的路。因为自信,他们就会比别人更早、更容易找到成功的钥匙。自信就成了他们成就大事的催化剂。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要改变一个女孩因长相丑而缺乏自信心的心理状态,使她能够拥有自信心,改变自己的邋遢生活,并使她产生对事业的上进心理。为此,心理学家要求常和丑女接触的人每天都对女孩说“你真漂亮”、“你真能干”、“你真好”等赞扬她的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家惊奇地发现,丑女孩真的改变了。她开始打扮自己,生活上也不再邋遢,做事也积极、认真起来,并且出现了爱表现自我的现象。

    其实,女孩的长相并没有改变,而是她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其根源正在于大家的努力,使女孩对自己有了自信,她要留给人们一个好的印象。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曾经把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当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优秀学生的心态来教导。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本来是两个成绩相去甚远的学生,在考试的平均成绩上竟然相差无几。

    通过这个实验,更加说明了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影响。用对待好学生的态度来对待差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鼓励,因而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好学生受到老师怀疑态度的影响,信心受挫,致使学习态度转变,影响了学习成绩。

    很多人不是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垂头丧气,而是因为自己总是爱贬低自己,才使得自己变得无精打采,毫无斗志。

    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满身都是缺点,认为自己绝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或者认为自己是一个笨拙的人或不幸的人,那么,他只会因为自我贬低而失败。

    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就是经过了挑战自我的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乔·吉拉德于1929年出生在美国一个贫民窟,从他懂事起就开始为生存而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先后做过鞋匠、报童、洗碗工、送货员、电炉装配工、住宅建筑承包商,等等。可以说,在35岁以前,他在事业上一路坎坷,只能算一个全盘的失败者。朋友远离了他,债务困扰着他,不仅如此,就连妻子、孩子的吃喝都成了令他头疼的问题。

    乔·吉拉德从小就有严重的口吃毛病,他换过四十多个工作仍然一事无成。最后,他卖掉了汽车,开始了他的推销生涯。

    开始时,乔·吉拉德对推销行业并不了解,但他总是反复对自己说:“你认为自己行就一定能行。”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口头禅。正是他的这种“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的勇气使他走出了第一步。每拜访一个顾客,他总是恭敬地把名片递过去;不管是在街上还是在商店里,他抓住一切机会推销他的产品。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自信,三年以后,他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迄今为止,这个一直被欧美商界称为“能向任何人推销出任何商品的神奇人物”还保持着平均每天卖6辆汽车的销售纪录。

    1888年,法国巴黎科学院发起关于“刚体固定点旋转问题”有奖征文。这次征文活动和以往略有不同,科学院考虑到知识和人格是科学事业腾飞的双翼,于是,要求所有征文作者除提供论文外,还必须附上一条格言。在许多应征的论文中,来自俄国的38岁女数学家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娜一篇极富哲理的格言——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格外显眼。

    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娜一直都在实现着自己的格言“……做自己想做的人。”在19世纪这个女性被歧视、被压迫的社会,她成为第一个走进法国巴黎科学院大门的女性,也是第一个数学史上的女教授。

    美国著名黑人歌手——杰斯特·哈斯顿,在美国歌坛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美国境内所有的合唱团,都免不了唱上一两首他创作的歌曲,而且在黑人灵魂音乐的创作上,他也是世界级的顶尖高手。在他坎坷的成功路上,也同样遭受着种族歧视。可是杰斯特·哈斯顿有自信改变这一切。

    有一次,在拉斯维加斯的万人演唱会上,杰斯特·哈斯顿用真情演唱了一首《我的梦想在你那儿》。

    他在唱完之后,很动情地说:“我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热爱我们这个国家,但是我的肤色却使我和有些人不同,这没关系,你们都是欣赏力极高的听众,肯定了我的歌喉不是虚假的,而是为了你们的快乐唱出的一种梦想。”

    说完,雷鸣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从此杰斯特·哈斯顿名声大噪,成为国宝级的歌王。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过程都在复制一个心中的理想图景,为自己描绘画像,没有哪一个人会超越自我评价。如果一个天才相信自己只是一个笨蛋,并且一直那么想,那么他就会真的成为一个“笨蛋”。

    一个人目前的能力是不是很强,这一点倒不大重要,因为他的自我评估将决定努力的结果,将决定是否能取得成功。一个自信心很强但能力平平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比一个具有卓越才能但自信心不足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大得多。

    低劣、平庸的自我贬低所产生的有效力量远没有伟大、崇高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有效力量强大。如果你形成了伟大、崇高的自我评价,那么,你身上的所有力量就会紧密汇集起来,帮助你实现理想,因为精力总是跟随着你确定的理想。

    一定要对自己有一种高尚的自我评价,一定要相信自己有非同一般的前途。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最高的要求,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动力就会帮助你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你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要有信心。你必须相信,你对每件事情都具有天赋,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活学活用:

    人不可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即是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能够在人生路上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才能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有了傲骨和信心,便能够奋勇向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6.孙权认错:诚恳认错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错误能承认,一半已改正。

    ——俚语

    故事引用:

    赤壁鏖战后,孙权一直都在合淝与曹兵交锋,但大小进行了十几次战争,并未取胜。周瑜班师回柴桑后,令程普去合淝支援孙权。

    孙权见程普率兵前来,盛情接待,与其共商破合淝的策略。正在这时,张辽派人前来下战书。孙权大怒,认为张辽在嘲笑自己,于是决定不动新兵。结果,在与张辽交战时,孙权折了部将宋谦。

    孙权回营后大哭,长史张纮说:“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且今日宋谦死于锋镝之下,皆主公轻敌之故。今后切宜保重。”孙权听了张纮的话后说道:“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

    延伸阅读:

    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错了。

    人无完人,没有人不犯错误,有时甚至还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可怕的就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知错而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

    其实,如果人们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而且能加深领导和同事对你的印象,从而很痛快地原谅你犯的错误。这不但不是“失”,反是最大的“得”。

    事实上,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这不仅可以消除恶感和自我保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造成的问题。戴尔·卡耐基告诉人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给人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忠言逆耳,当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如何正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会拂袖而去,连表面的礼貌也不会讲,常常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分。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错误,相信也没有人愿意劝告你了,其实这是人们做人的一大损失。

    做错事时,如果人们可以对自己诚实,主动而真诚地认错,会产生令人惊奇的效果,那要比为自己开脱更有意义。

    如果你害怕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曾经犯的错,那么,请接受以下这些建议:你必须向别人交代,与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责难,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没有机会把你的错到处宣扬之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切的责任。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要立即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这样当然有可能会被大骂一顿。可是在上司的心目中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倚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还多。

    如果你所犯的错误,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或进度,无论同事是否已发现这些不利影响,都要赶在同事找你“兴师问罪”之前,主动向他道歉、解释。千万不要企图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令对方更感愤怒。

    沃伦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经常为报社画画。他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这样说:

    “在为报社画画时,有些编辑要求我按照他的意图立即画出一幅画。如果我这样做的话,作品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不巧与我共事的那位编辑特别喜欢吹毛求疵,遇到此种情况发生时,我选择的办法就是尽快离开他的办公室。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因为对他的批评不满,而是无法接受他那种态度。前不久,他要求我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给他创作出一幅画。接到任务后,我利用了一切可以用的时间将画画好并交给了他。过了不久,他打电话要我过去,刚一进办公室门,就察觉到气氛不对,他正用一双充满敌意的眼看着我,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他让我谈谈不按照他要求画的理由,于是,我见形势不妙当即作了自我批评。我说:‘先生,这幅画没有按照您的意愿做是我的过错,我没有理由为自己辩护,我向您承认我的错误。我知道长期应约为您作画,发生错误实属不该,为此我深感内疚。’不料,他立即改口为我开脱:‘您说得对,其实这不是多么严重的错误,稍作修改就可以了……’听到他为我开脱,我立即打断了他的话:‘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犯错误自然会惹人生气。’他刚要开口说什么,可我却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继续说:‘我再仔细些就好了,您长期约我为您作画,要求我把画画得更好是理所应当的。我会重新画一幅更好的交给您。’他立刻反对道:‘不、不用了,我并没有想让你重新画的意思。’随后他又大加赞扬了我的作品。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我加以修改,并向我说明了我的失误会对出版社造成哪些不良的影响,还劝我不必为此担心。”

    “我那招自我批评果然奏效。讨论完公事后,他请我一起用早餐,分手前还给了我一张支票,让我做他专门的绘画师。”

    当你意识到自己要受到他人的批评时,你自己首先把错误讲出来,这样对方就无法与你争辩,一场口舌之争也就避免了。你要确信,你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宽容,对你的过错也就由大化小了。

    而且,即使不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如果敢于承担,同样对自己有好处。

    一天,艾森与一位中年妇女发生了口角,原因是49美元。

    艾森是某超级市场的一名收银员,中年妇女是该超级市场的一名顾客。中年妇女十分和善地说:“小伙子,我已将100美元交给您了!”

    艾森却说:“尊敬的女士,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并没收到您给的钱啊!”

    中年妇女有点生气,就与艾森争执了几句。艾森理直气壮地说:

    “我们一起去看看现场录像,这样,谁是谁非就很清楚了。”

    中年妇女坚定地跟着他走进了监控室。原来,当中年妇女把钱放到桌子上时,被前面的一位顾客给拿走了。艾森说:“女士,对于您的遭遇我们很同情,可是按照我们的规定,钱交到我的手上时,我们才承担责任。现在,请您付款吧。”

    中年妇女被他的话气得满脸通红,临走前说道:“这是什么道理!我绝对不会再来这个超市了。”

    超市总经理得知此事后,当即做出了辞退艾森的决定。超市的许多员工都在为艾森抱不平,可最终他还是被超市开除了。

    经理对艾森说:“据专家统计,每位顾客的身后大约有250名亲朋好友,而这些人又有同样多的各种关系。经营者得罪了一名顾客,就相当于得罪了几十名,乃至更多的潜在顾客。保守地算,假如一个人每周到超市里购买20美元的商品,那么,失去一个顾客,一年之中就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损失。这样算起来可不是个小数字。这虽然只是推测,与实际运作必然会有一定的出入,但任何一个精明的商家都不会犯这种得罪顾客的低级错误。那位中年妇女被我们气走了,可是至今我们还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家住哪里,所以即使我们想向她说声‘对不起’也没有机会了,更不必说挽回这一损失了。所以为了以儆效尤,我决定辞退你,请你不要以为我的这一决定是在小题大做。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极端的处理事情的办法,你可以这样说:‘尊敬的女士,我可能忘了把您交给我的钱放到哪里去了,这是我的过错,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录像好吗?’顾客看到你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既觉得保住了面子,也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在你弄清事实真相后,再向她说明,我想她不会怨恨超市或者你个人的。”

    经营管理界始终崇尚着这样一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总是正确的。”紧急情况下,有些事情不能马上分辨出真假对错时,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并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令人丢脸的事,而是表现出一种风度。不管谁对谁错,一声“对不起”总可以把即将激化的矛盾缓和下来,也将会成为一种奇妙的消除矛盾的调和剂。

    工作中,谁都会遇到一些当时难以分辨是非对错的事情。这时,聪明的人会将错误完全地揽到自己的身上,然后再寻找适当的时机还自己一个清白。这种敢于承担错误的做法,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

    活学活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这句话是一条值得人们一直遵循的真理。因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改错的过程便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过,在犯错和改错间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这就是认错。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认错,就表示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将改错当成一回事。如此一来,既不能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也不能够得到他人的谅解。“大丈夫敢作敢当”指的不仅是一种做事勇气,而且包括认错的勇气。

    7.刘备与徐庶:英雄相惜能做一番大事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

    ——《傅子》

    故事引用:

    刘备乘“的卢”马越过檀溪,逃过了刘表后妻蔡夫人的谋害,然后返回新野。孙乾带着刘备的书信去荆州将谋害之事告知刘表,刘表得知后,令长子刘琦同孙乾前往新野请罪。

    第二天,刘备送刘琦出县城后返回,结果在城里遇到了徐庶。刘备在返回新野前曾在司马徽处歇息了一晚,当夜,徐庶很晚来到这里。刘备听到有人叩门,于是起床偷听他们谈话。司马徽问徐庶为何深夜到此,徐庶答道:“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而来至此。”司马徽责怪他不能“责人而事”,并告诉他英雄豪杰就在眼前,只是他不认识罢了。天亮后,刘备问起夜间来者,司马徽并不作答,以至于他并不认识徐庶。徐庶受了司马徽的指点后,便来到了新野。但他并不急着投奔刘备,而是先要考察刘备一番。

    徐庶在集市上唱道:“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刘备听后,立即下马相见。徐庶表明自己的投靠之意后,要求看一看刘备的马,刘备欣然同意。看后,徐庶说:“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刘备把此马越檀溪的事情讲给了徐庶听,徐庶说:“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刘备向他请教,他建议刘备把此马送给与自己有仇怨的人,等到此马妨害了此人后再乘就没有危险了。刘备听完徐庶的话后,“闻言变色”。他说道:“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这时,徐庶笑着对刘备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随后,徐庶便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作为一个领导,要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为感召力,得到他人的支持。作为一个求职者,同样要能够以自己的德行打动上司。

    延伸阅读:

    深山里住着一位得道高僧,因而来此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做高僧徒弟的。

    原来,每一个前来拜师的人必须要按照高僧的要求做一件事情。这件事虽然做起来不难,但却是高僧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作为他徒弟的唯一标准。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呢?扫地。

    一天,又一个人来深山拜师。高僧指着墙角的一把扫帚对他说:

    “给你一个时辰,把这间屋子打扫干净。”说完后,高僧转身就离开了这间屋。这个人拿起扫帚就干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屋子打扫干净了。他把扫帚放在一旁,然后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一个时辰过去了,高僧准时过来检查这个人的扫地情况。他问道:“你把屋子打扫干净了?”这个人立即起身回答说:“早就打扫干净了。”高僧并没有留意地面是否干净,而是直盯盯地看着这个人并继续问道:“你真的把屋子打扫干净了?”这个人扫视了一下地面后肯定回答道:“是的。”高僧摇了摇头说:“你还是下山去吧。”接着,便缓缓走出了这间屋子。这个人并不甘心,紧紧跟着高僧,质问高僧为什么不明不白地就赶自己下山。高僧略作沉思状,随后长叹道:“天机不可泄露。”这个人见拜师无望,便悻悻回了家。

    那么,高僧又是如何否决了这个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的呢?原来,每当有人前来拜师,高僧都会在那间屋子的隐蔽处放好数枚铜板。如果拜师之人打扫完屋子后没有将铜板交给高僧,高僧便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收此人为徒。因为如果此人在打扫屋子的时候始终没有发现铜板,则证明此人要么心浮气躁,要么偷奸耍滑;如果此人发现了铜板而没有将其交给他,问题则更加严重。无论是心浮气躁、偷奸耍滑,还是贪图钱财,都是高僧不齿的行为。具有这类行为的人,高僧自然不愿意收之为徒。

    德者,道德、品德。古人说“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道德、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人才的首要问题。一个人的道德人品很高决定着他的行为是向有利于社会、集体、企业的方向努力;反之,只会给企业、集体带来损害。那么判断人才的“德”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对道义与功利的取舍上。

    现在用人讲究“德才兼备”。目光短浅者,常盯着才;而目光长远的管理者,则更注重“德”。

    小王到一个公司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小王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小王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小王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老人一把抓住小王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女儿可能早就没命了。”

    “怎么回事呢?”小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次,在友谊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小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小王错当成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老伯,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儿!”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小王面对这个感谢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老伯,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小王:“难道我认错人了?”

    小王安慰老伯:“老伯,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女儿的恩人的!”

    后来,小王在这个公司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小王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小王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司机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女儿!”

    “噢?”小王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成大事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明之处。

    事实上,“德”确实是一个人最应具备的“才”。

    当道义与功利目的一致时,在为社会尽道义责任的前提下,不放弃合作的功利,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清初颜无曾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当道义与功利的目的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利而取义。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有一句名言,即“舍生而取义”,他认为,生命固然重要,而人格更为可贵,如果二者不能两全,应当“舍生而取义”。

    “德”在有些时候还能够感化敌人,让他们不愿意伤害你。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灵公在位时,国内有一位名叫赵宣子的大臣。赵宣子处处以国家大局为重,常常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屡次被他弄得下不了台,心中渐生谋害之意,欲除之而后快。

    后来,晋灵公果然派了一位刺客刺杀赵宣子。那天天色尚早,刺客悄悄潜入其家。此时,赵宣子已经起床。他正襟危坐,闭目养神,刺客见其“盛服将朝,不忘恭敬”,隐忍之情油然而生。这位刺客既不想杀害这位为国为民的忠臣,又不想犯下欺君之罪,于是头撞槐树而死。

    古人云:“士君子爱身防患,无逾於慎独矣。”刺客对赵宣子并不了解,之所以不忍心杀害他,就是因为从他的慎独精神中看到了他的伟大。试想,如果赵宣子没有提早起床,仍然安稳地躺在被窝里,思变诈之数,无肃敬之容,结果又会怎样呢?毫无疑问,他的表现肯定会激起刺客的愤怒,增加刺客的勇气,身首异处将成定局。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司马光认为,才能能够辅助有德之人成就大业,而德行能够引导有才之人走正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云梦的竹子虽然刚劲,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利箭,就不能够穿透坚硬的物体;棠地的矿铜虽然精利,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兵器,就不能够刺穿厚厚的遁甲。才能正如同竹子的刚劲和矿铜的精利,而德行正如同对竹子和矿铜的加工。当德行和才能合二为一时,便能够有大作为。

    清代的曹文正公曹振镛为官三朝,曾官至军机大臣,他说:“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曹振镛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如同水的柔性和木头的坚硬,而德行能够使水动荡,能够使木头变直。动荡的水能够承载物体和灌溉田地,而直直的木头可以用来造船和构建房屋。才是水的波澜,而德是水的源泉,有了源泉,就能够保证水的波澜不断;才是树的枝叶,德是树的根本,有了根本,就能够保证枝叶繁茂。

    一个聪明的人,善于在增加学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己的德行,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大的成就。

    活学活用:

    才德兼备既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也是得到人心的最好途径。成大事者对才德要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如果做到这点,才就能够在德的辅佐下发挥到极致,德就会在才的背后为才开辟更大的施展空间。

    8.徐庶走马荐诸葛:以诚待人,金石为开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吴兢

    故事引用:

    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将其母接入许都,然后骗得徐母笔迹,伪造家书一封,并将家书送往徐庶处。

    徐庶收到母亲的家书后,带着家书见刘备,打算与刘备辞别。孙乾建议道:“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并不采纳孙乾的建议,认为“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是不仁的做法,“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是不义的行为,并表示:“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与徐庶分别的情景甚为感人。

    刘备见徐庶要去救其母,求得徐庶再与他相聚一晚。当晚,刘备本打算与徐庶饮酒。结果,徐庶听说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刘备听说徐庶要离他而去,如同失掉了自己的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于是,两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送别时,刘备举杯对徐庶说:“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徐庶哭着说道:“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两人惺惺惜惺惺,告别许久,终不忍分离。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泪如雨下”;徐庶走了一程停一程,“涕泣而别”。最后,刘备骑马立于树林边观望徐庶离去。刘备哭道:“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再准备望徐庶时,却被树林挡住了视线。刘备用马鞭指着眼前的树林说:“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人问他为何要如此,他却答道:“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徐母自缢后,徐庶被曹操强留。徐庶果真一言九鼎,尽管身在曹营,却从未给曹操出谋划策。后来,他乘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时候,得到庞统的指点,终于从曹操处脱身。

    徐庶虽然与刘备相处不久,却为刘备立下了战功;虽然与曹操相处许久,但最终没有为曹操立下丝毫功劳。徐庶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就是因为刘备的真诚和曹操的狡猾。

    延伸阅读: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得到别人的真心,首先要学会用真诚来打动别人。

    那么,什么是“真”呢?“真”就是不做假、不欺人。真诚待人是一种优良品质,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会敞开心扉给别人看,使人们了解他、接纳他、帮助他、支持他,使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一直是个受欢迎的人,包括他的仆人都非常喜欢他。为此,他的黑人男仆詹姆斯·亚默斯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名为《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在那本书中,亚默斯说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有一次,我太太问总统关于一只鹑鸟的事。她从来没有见过鹑鸟,于是总统详细地描述一番。没多久之后,我们小屋的电话铃响了。我太太拿起电话,原来是总统。他说,他打电话给她,是要告诉她,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往外看的话,可能看得到。”

    “他时常做出像这类的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即使他看不到我们,他也要轻声叫出:‘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经过时一种友善的招呼。”

    这样的一个人恐怕很难让别人不喜欢他。

    罗斯福卸任以后,一天到白宫去拜访,碰巧塔夫脱总统和他太太不在。他向所有白宫旧识仆人打招呼,并且能叫出名字来,甚至厨房的小姑娘也不例外。

    “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同他以前一样,他们仍然彼此低语讨论这件事。”丽艾克·胡福眼中含着眼泪说,“这是将近两年来我们唯一有过的快乐日子,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个日子跟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完善的人格魅力,其基本点就是真诚,而真诚待人,恪守信义亦是赢得朋友的必要前提。待人心诚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如果对那些完全值得信赖的朋友遮遮掩掩、闪烁其词,这种行为实在是不明智的。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这样许多人就争着和你交往。”

    以诚待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们之间的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人们打开了彼此心灵的大门,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肯露真心,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消除猜疑、戒备,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其实,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封锁的一面和开放的一面,人们往往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开放是有选择性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

    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从而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如果在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学会了用诚信取代猜疑和防备,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英国一个名叫哈尔顿的作家为了编写《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毫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理解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听过这些话的人无不为达尔文的真诚与坦率而鼓掌。按说,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没有这样,而是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正是因为他的高尚品德,他得到了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如此。

    《晏子春秋·内篇》中就有“信于朋友”的话,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封建社会被视为五常之一的“信”是人的一种美德。过去小孩子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有专门讲交友的章节,并有种种概括:“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颈之交相如与廉颇,总角之好孙策与周瑜”,这里所指的都是来源于真诚待人的深厚友情。

    青年人要懂得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异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真诚待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不仅不会因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而减弱,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增添光彩。

    如果为人处世离开了真诚,则无所谓友谊可言。一个真诚之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之人的共鸣。“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有一位出版商刚出道时,一直希望能出版一位名作家的著作,但他没什么资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名作家接触,可是他实在想接触那些作家。有一天,便抱着他从报上剪下来的一位作家的文章,硬着头皮去拜访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说明自己的状况,也表明了出书的意愿,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没有给他脸色看。他无功而返,过了一个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诚恳地说明他的想法,就这样去了10次,前后经过了半年,他获得了这位作家一本新作的出版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心诚意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自然涌现,所以能直接感动对方,和对方内心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而且超越了现实利益的层次。

    真心诚意不仅可以解除对方的武装还可以激起对方同情不忍之心,因而松懈了他自己的立场——“看他那么真心诚意,就接受他的要求吧!”责备人的人总是会这样想。因为如果拒绝,自己多少也会自责,认为自己太无情了,会难过半天。这种人性中“善”的作用,是很奇妙也很微妙的现象。

    活学活用:

    不造作、不虚假,没有欺骗也没有心术的情感便是精诚,即“真心诚意”的本质。只有这种情感才能真正地感动对方,让对方接受你,认同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