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起草小组主要由胡乔木负责。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多次谈过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的意见。这是其中9次谈话的节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91~310页。

    [2]原注省略,下同。——编者

    [3]此篇是陈云同邓力群四次谈话的要点。《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83~286页。

    [4]原注省略,下同。——编者

    [5]此篇是1980年11月12日陈云同《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员的谈话。标题为编者所加。《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第137~138页。

    [6]此篇是1981年5月19日胡乔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个讲话曾在该会议上作为文件印发,原标题为《几点说明》。现在的标题为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时所加。《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第139~147页。

    [7]此篇是1981年9月14日胡乔木在中共江苏省委举办的学习班上的讲话。标题为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时加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第148~172页。

    [8]此篇是邓力群向河北省直属机关干部传达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部分内容。《邓力群文集》第1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第538~554页。

    [9]此篇是邓力群在河北省委直属机关等单位学习《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期间回答问题的节选。《邓力群文集》第1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第566~598页。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8、169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

    [12]《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0页。

    [13]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9页。

    [14]《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1369页。

    [1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31~832页。

    [16]邓力群:《十二个春秋》,大风出版社,2006,第162~174页。

    [17]程中原、夏杏珍:《转折与新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第161~19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49页。

    [1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第13页。

    [20]转引自胡乔木《关于叶剑英国庆三十周年讲话稿起草情况的说明》,《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7页。

    [21]1979年11月邓力群在军事学院的报告:《学习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

    [22]1979年11月邓力群在军事学院的报告:《学习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

    [23]据胡乔木《关于叶剑英国庆三十周年讲话稿起草情况的说明》,《胡乔木文集》第2卷,第117~118页;1979年11月邓力群在军事学院的报告:《学习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

    [24]据胡乔木《关于叶剑英国庆三十周年讲话稿起草情况的说明》和邓力群《学习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

    [2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33~234页。

    [2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33页。

    [27]以下对这次起草小组会议的叙述,据会议出席者卢之超当时的笔记。

    [28]指档案部门,曾三是档案局局长。

    [29]四段划分和各段人员是:第一段八年,廖盖隆、卢之超、逄先知、张云声;第二段九年,龚育之、郑必坚、郑惠、阮铭;第三段十年,袁木、滕文生;第四段三年,李洪林、石仲泉、刘洪。列在大名单上的人员是:胡绳、于光远、范若愚、林涧青、吴江、李新、梅行、马洪、有林、王若水、房维中、叶寒青、胡绩伟、华楠、顾明、黎澍、薛暮桥。

    [30]六所,又称新六所,是进城后为中央领导同志建的六所平房。起草小组住一所,是毛泽东曾经住过的房子。起草过程中因有重要外宾来住,起草小组曾迁到玉泉山5号楼,后又搬回。定稿阶段在六所。

    [31]据邓力群1981年7月21日至24日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铅印稿第45页。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1~293页。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5页。

    [34]邓力群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约提供的广播稿:《〈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情况和主要内容简介》。

    [35]这篇谈话纪要以《〈历史决议〉要注意写的两个问题》为题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

    [36]以下引文出自胡乔木关于《历史决议》的历次谈话记录(打字稿)。

    [3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298页。

    [38]胡乔木关于《历史决议》的历次谈话记录(打字稿),第37页。

    [39]胡乔木关于《历史决议》的历次谈话记录(打字稿),第38页。

    [40]据邓力群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约的广播稿:《〈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情况和主要内容简介》。

    [41]这篇讲稿在会上印发,其中讲《历史决议》部分,经整理后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题为《〈历史决议〉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几个论断》。

    [42]以下论点引自胡乔木写的讲话提纲,这些论点的分析见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的讲话纪要。

    [43]《胡乔木文集》第2卷,第136页。

    [44]各方面讨论起止时间不一。中直机关从10月16日至11月22日,国家机关从10月20日至11月25日,军队系统从10月20日至11月27日,各省、市、自治区从10月22日至11月20日。中央党校学员从10月17日至25日讨论一周。

    [45]书记处研究室和决议起草小组参加中直机关讨论的是:梅行、林漳青、王玉清、龚育之、吴象、郑惠、郑必坚、张德成、石仲泉、王愈明;参加国家机关讨论的是:袁木、滕文生、胡德平、李洪林、钱嘉栋、刘洪、赵奇;参加军队系统讨论的是:邵华泽、卢之超、杨增和、席宣、郑谦。

    [46]转引自邓力群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

    [4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8~300页。

    [4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

    [4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

    [50]以下发言要点引自中直第五组讨论情况的逐日简要汇报。

    [51]据保存完整的胡乔木手稿,这一段写了四张纸五面。

    [52]据叶、李、赵处退回的决议草案;邓力群1980年10月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会上的发言记录。

    [5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96~597页。

    [5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00页。

    [55]据谈话记录。

    [5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303页。

    [5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3页。

    [58]同上书,第303~304页。

    [59]陈云同邓力群的四次谈话要点均收入《陈云文选》第2卷,题为《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几点意见》。以下引陈云谈话均据该书。

    [60]以下引述均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4~305页。

    [6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5~306页。

    [62]据邓力群1981年7月21日至24日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

    [6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6~307页。

    [6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5~305页。

    [6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6页。

    [66]胡乔木的《几点说明》手稿保存完好。全文以《关于〈历史决议〉的几点说明》为题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以下引文见该书第153~161页,此文收入本书。

    [67]第一段引文转引自邓力群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其余均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7页。

    [68]以下一段会上谈话转引自邓力群1981年7月4、6、7日在中央党校传达六中全会精神的记录。

    [69]陈云的话记录在胡乔木的一份决议草案(6月26日印发稿)的天头。

    [70]转引自邓力群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

    [71]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叶剑英告假,6月27日的全体会议和28日的选举,他都出席了。

    [72]在闭幕会上,胡耀邦先讲话。他说:“我相信,历史决议的公布,党内党外的绝大多数,是会拥护的。但也有人,对其中的一些看法、说法感到不理解,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我的意见,不必过于着急。要采用通常的学习讨论办法,逐步地加以解决。时间可能要一年左右。”

    [7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3页。

    [7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页。

    [7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页。

    [76]发表于辽宁《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7期。

    [77]此文发表于200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78]此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79]《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58~159页。文集中误为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实际是胡乔木1981年5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关于《历史决议》说明时所说的话。

    [80]林蕴晖:《一九五三年的历史定位》,《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

    [8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60页。

    [8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33页。

    [8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

    [84]此文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8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91页。

    [8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第59页。

    [8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

    [8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第10页。

    [89]胡乔木:《加强党史的研究、宣传和教育》,1990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90]此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91]此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92]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23~24页。

    [9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3页。

    [9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第233~234页。

    [9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38页。

    [96]此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9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第83~84页。

    [9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91页。

    [9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73、82、85页。

    [10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75页。

    [101]此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10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3页。

    [10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10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

    [10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106]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1期。“大智大仁大勇”一词参见《龚育之自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337页。

    [10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57页。

    [108]《龚育之自述》,第339~342页。

    [10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09,第12页。

    [1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49页。

    [1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56页。

    [11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04页。

    [1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6页。

    [114]《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260~261页。

    [11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3页。

    [1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11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49页。

    [11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35~36页。

    [11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120]《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2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66、971页。

    [12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695页。

    [12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62页。

    [1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4~345页。

    [12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30~31页。

    [12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09~710页。

    [12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3页。

    [127]此文发表于《党的文献》2011年第3期。

    [128]《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14页。

    [12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57页。

    [13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42~43页。

    [13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页。

    [132]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35页。

    [133]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41页。

    [13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8~149页。

    [13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页。

    [1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第29页。

    [13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5~306页。

    [138]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49页。

    [13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52页。

    [140]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52~553页。

    [1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第69~70页。

    [142]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74页。

    [14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1~292页。

    [14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6、298页。

    [14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2~302页。

    [146]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19页。

    [147]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19页。

    [14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2页。

    [14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4、305、303页。

    [15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4、294页。

    [15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4页。

    [152]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34页。

    [15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8页。

    [15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3~294页。

    [15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7~308页。

    [15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页。

    [15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8~300页。

    [15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3页。

    [15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6、301页。

    [16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1~302页。

    [16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301、333页。

    [16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4~345页。

    [163]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19页。

    [16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7页。

    [16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9页。

    [16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第195页。

    [16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353页。

    [168]此文发表于2011年7月2日《人民日报》。

    [16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98~299页。

    [170]1981年3月9日邓小平关于《历史决议》修改稿的谈话意见。

    [17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

    [17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第10页。

    [17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2页。

    [174]中央国家机关约1000人,地方、省军级干部3000人。加上中央党校1548名学员,实际共5600人。

    [17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85~286页。

    [176]《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第75页。

    [177]《陈云文选》第3卷,第284页。

    [17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3页。

    [17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4页。

    [18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8页。

    [181]此文发表于2011年6月27日《学习时报》。

    [182]参加这三次谈话的有逄先知、冯蕙。《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说话录之九,人民出版社,2003,第64~71页。

    [183]参加这次谈话的有石仲泉、龚育之、郑惠、张高富。《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初拟稿之十一,人民出版社,2003,第302~327页。

    [184]《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二版初拟稿之十一,人民出版社,2003,第302~327页。

    [185]出席会议的17人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康生、彭德怀、洛甫、邓发、陈云、博古、罗迈、李富春、吴玉章、杨尚昆、孔原、陈郁;因病请假者4人:王稼祥、王明、凯丰、关向应;因公外出者3人:林伯渠、董必武、李立三;参加者12人是:彭真、高岗、贺龙、林彪、叶剑英、陈毅、刘伯承、聂荣臻、朱瑞、徐向前、谭政、陈伯达,这12人均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186]在1944年9月22日的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有人主张七大开七天,历史问题不在七大讨论,七中全会讨论写一决议再由大会通过。七大只搞政策纲领,成为一致对外的团结的会。

    [187]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682~697页。

    [188]《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8月30日。

    [189]《博古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9月7日。

    [190]《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插话记录》,1943年9月7日。

    [191]《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10月6日。

    [192]《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9月13日。

    [193]《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10月6日。

    [194]《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10月6日。

    [195]《朱德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10月6日。

    [196]《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10月6日。

    [197]《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结论记录》,1943年10月6日。

    [198]《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3年11月13日。

    [199]《王明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信》,1943年12月1日。

    [200]《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4年3月5日。

    [201]邓力群:《回忆延安整风》,《党的文献》1992年第2期。

    [20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947、948页。

    [20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第241页。

    [204]《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45年4月21日。

    [205]《毛泽东对历史决议(草案)的第一次修改稿》,1945年3月,手稿。

    [206]《毛泽东对历史决议(草案)的第二次修改稿》,1945年3月24日,手稿。

    [207]《毛泽东对历史决议(草案)的第四次修改稿》,1945年4月7日,手稿。

    [208]《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3月31日。

    [209]《任弼时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4月20日。

    [210]《王明向毛泽东及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提交的〈声明书〉》,1945年4月20日。

    [21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4月20日。

    [212]章学新主编《任弼时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638~642、657~660、663~668页。

    [213]《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44年5月21日。

    [214]任弼时,《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初稿),手稿。

    [215]张树德,《任弼时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216]《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档案。

    [217]《陈毅致毛泽东的信》,档案。

    [218]《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档案。

    [219]《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7,第132页。

    [220]《胡耀邦和王兆国谈话记录》,1986年7月29日。

    [22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1945年3月31日。

    [222]任弼时工作笔记。

    [223]《王明向毛泽东及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提交的〈声明书〉》,1945年4月20日。

    [224]《任弼时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4月20日。

    [225]《任弼时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4月20日。

    [226]《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4月20日。

    [227]发表于《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2期。

    [228]发表于《党的文献》1990年第2期。

    [229]发表于198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230]程中原:《张闻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313~317页。

    [231]这篇笔记的部分内容以《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为题收入《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该书称这篇笔记为《1943年延安整风笔记》。原件藏中央档案馆。

    [232]访问刘英谈话(1985年10月22日)。张闻天在1969年6月28日写的一份材料中也提到,他的“口头和书面检讨,在‘七大’上也作了自我批评,都得到过毛主席的鼓励”。

    [23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第143页。博古不久也有了转变,1944年5月19日参加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

    [234]清算过去历史委员会于1941年10月13日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组织,由毛泽东、王稼祥、任弼时、康生、彭真五人组成,以毛泽东为首,委托王稼祥起草文件。档案中存有当时起草的文件,题为《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结论草案》。

    [235]张闻天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中的作用和以下叙述的起草经过,采用冯蕙的观点。见冯蕙的两篇文章:《毛泽东领导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经过》(《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2期)和《再谈〈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经过》(《党的文献》1990年第2期)。

    [236]洛甫:《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草稿》,1945年5月4日铅印稿,第13~14页。

    [237]程中原:《在历史的漩涡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第370~378页。

    [238]《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谈话追记稿的记录》,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期间由胡乔木、邓力群主持编选的《毛泽东言论》,1971,第39页。

    [239]此点和下文第二点所写内容主要依据冯蕙的两篇文章:《毛泽东领导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经过》(《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2期)、《再谈〈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经过》(《党的文献》1990年第2期)。

    [240]邓小平这次谈话是同胡耀邦、姚依林、邓力群进行的。以下邓小平谈话内容据《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员卢之超10月30日听传达时的记录。

    [241]这篇谈话纪要以《〈历史决议〉要注意写的两个问题》为题收入《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引文见该书第130页。

    [242]这四次谈话中的三次收入《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

    [243]就《历史决议》稿进行的座谈、讨论有5次:1980年9月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1980年10月至11月的高级干部四千人的讨论;1981年4月政治局、书记处和老干部40多人的讨论;1981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70多人8天的讨论;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360多人8天的讨论。

    [244]陈云这句话记录在胡乔木的一份决议草案(6月26日印发稿)的首页篇头。

    [245]这七次发言和谈话中的六次收入《胡乔木谈中共党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