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春宽梦窄-仙阁遐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四年间,两去胶东,三登蓬莱阁,每次我都从丹崖山下的海边拾回一些光洁的小卵石,留作纪念。有的同志不理解:到了那样一个“人间仙境”,可资忆念的事物该有多少!起码要留下几张照片吧,怎么只捡回一堆小石子?未免……

    蓬莱,确是一个容易挑人思绪、引人遐思的所在。在孩提时期,就从长辈那里听到许多关于它的美丽、神奇的传说,什么“八仙过海”、“白蛇盗草”啦,什么“仙人鞭石入海”啦,甚至连天上的星宿都曾到此聚会,传说蓬莱阁旁的“坤爻石”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去处,我曾用童年幼稚的想象去描摹它的形迹,但总是如烟似雾,朦胧一片。长大了,读到白乐天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更加深了那种恍惚迷离之感。仙阁凌虚,海市变幻,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个朦胧的谜。

    实地登临蓬莱阁,这些谜也并没有完全揭晓,只是觉得它凌空结撰,气象非凡。一组结构缜密、布局整齐的古代建筑群,高耸于壁立海隅的丹崖山上,有如雄鸡唱晓,苍鹰展翅。十几座参差错落的殿、阁、祠、亭,设计精巧,各臻其妙。就中以蓬莱阁最为壮观,重檐飞甍,金碧辉煌,十六根朱红楹柱,显得极有气势。

    确实像《老残游记》中描写的那样:“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建筑群周遭有些参天的古树,一条卵石铺就的光洁石径直通山下。凭栏眺望,脚下崖壁如斧斩刀劈,海上涛澜汹涌,天际风云开阖,确有一种振翮凌虚之势。

    海市我没有机缘看到,但从当地人的叙说和一些碑文、方志的记述中知道,的确称得上人间奇景。明朝的袁可立是这样记载的:

    仲夏二十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苍茫浩渺间,见俨然一雄城在焉。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亢之,锐者夷之,宫殿楼阁杂出其中。谛视之,飞檐列栋,丹青彩黛,莫不具焉。其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隔联,时分时合,乍隐乍显,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

    如果说,海市中的仙山琼阁,无须耗费气力,顷刻之间,便能在人们眼前展现;那么,现实生活中却绝没有这般便宜事。“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人世间的一切成果都是靠艰辛的劳动取得的。叶剑英元帅曾为蓬莱阁题词:“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他说:“劳动人民个个都是活神仙,神就神在有一双改天换地的手。当今的人民群众,胜过古人,赛过神仙。”

    “天道酬勤”,古今同理。就说蓬莱阁这组堂皇富丽的古建筑群吧,尽管人们习惯于把它看成是超然物外的琼楼仙阁,可是,一梁一栋,一砖一瓦,又有哪一处不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斑汗迹呢!

    当然,“八仙过海”之类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传说,对我们也并非毫无教益和启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把笊篱、花篮当作渡海的津梁,有的驾着铁拐、葫芦遨游沧海。目标是一致的,办法却多种多样。为了突破前进中的障碍,不是也需要像八仙过海那样,竞呈绝技,各展雄才,争取胜利地抵达理想的彼岸吗!

    不过,至关重要的还是应该弘扬艰苦卓绝、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每当我踏着那光洁的卵石,一步一步登上这层楼杰阁时,总是从心底发出深沉的赞叹。我想,这“恒河沙数”的小小铺路石子,既没有华美的风姿,也不具伟岸的膂力,但它却有高尚的品格:为了铺平前进的道路,它们挺起坚硬的脊骨,默默地承受着各种压力,终年累月地坚守岗位,恪尽职责,从不计较荣誉、地位,从无抱怨之意。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艰苦卓绝、踏实坚韧的献身精神。

    古代的荀子说过:“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真正的革命者,绝不会因为艰难险阻而退缩不前。呼唤暴风雨,迎着困难前进,正是时代英雄的本色。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写过这样的诗句:

    火焰充满着我的整个心房,

    我怎能安闲地游荡!

    迎着风暴,投身斗争,

    我怎能在半醒半梦中闲逛!

    ……

    为了不致在空虚的苟且偷安中

    生活得碌碌无为,

    来吧,

    我们一起走向

    困难重重的遥远的途程。

    幸福,是艰苦奋斗的伙伴。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畏难苟安,整天像蝴蝶似的空虚地飞去飞来,企鹅般地把头伸到崖岸底下去逃避风雨,那还有什么幸福之可言!

    契诃夫有一篇《哀伤》的小说,写一个镟匠格里高里·彼德洛夫,跟老婆“一块儿过了四十年,可是那四十年如同在雾里一样过去了。尽是醺醉啦、打架啦、贫穷啦,根本没有觉着是在生活”。后来老太婆在绝望中病危,他赶着车把她送往医院,一路上回忆过去,后悔了,觉得再从头生活一次才好哩。

    他盘算着添买新工具,承揽定货,把钱交给老太婆……可是为时已晚,生活不能从头开始,他自己也与老太婆一样,在哀伤中死去。哀莫大于心死,苦莫过于无聊。无聊会使人处于麻木状态,造成生命的停滞。

    现在,我们正唱着时代的凯歌,准备迈进人类新世纪的门口。每当想到未来的人们,便立刻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为了后代人生活得更美好,眼前,我们宁愿付出更艰巨的劳动。正如十月革命初期列宁所说的:“我们想要建立八小时工作制,可是我们自己却往往做了至少两倍的时间的工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通过我们的双手,大地披胸献宝,长河摇尾欢歌,万古荒原涌起金黄的麦浪,千载秃山开遍绚烂的花朵……而这些,正是我们时代的记功碑。

    后来人无疑要比我们享有更丰美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会遇到前代人经历过的无数艰难险阻。但我确信,他们还会以艳羡、景仰的目光看着我们。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壮丽无比的开拓、垦荒的事业。

    (1982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