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春宽梦窄-津门赏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趁“南开”讲学间隙,由张、王两位教授陪同,原想驱车去杨柳青看画,不料,一场遮天的雾霾扳了道岔儿,只能改在市区内观光。这样,我们便走进了广东会馆。

    原来,这里是一处“国宝级”文物古迹。当年,孙中山先生曾两度莅临会馆,并发表重要演讲;邓颖超同志也曾利用会馆舞台开展爱国募捐义演活动。1985年开始,在这里创办了“天津戏剧博物馆”,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它的文化蕴涵。我们这次过访,适值会馆的百年华诞,与有荣焉。说来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进得门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有致、独具岭南风格的传统建筑,由门厅、正房、配房、跨院和套房组成,而以戏楼为主体建筑。我们首先走进了正堂,此间原为会馆拜神、议事之所,现已辟为国内首家“梨园拜师堂”。正面悬置一方刚劲有力的大幅“师”字,下设神龛、香火、八仙桌椅等拜师设施。关汉卿、汤显祖、李笠翁、梅兰芳四位古今戏曲大师的画像分挂在两旁。此外,两侧粉壁上还列有京、评、粤、越、豫、吕、蒲、淮、黄梅戏、梆子腔、二人转等366种戏曲品类的名录及其发源地的一览表,彰显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多彩多姿。

    作为一座专题性的戏剧博物馆,这里藏品十分丰富,包括早期戏剧艺人的演出手抄本,著名京剧大师的书画珍品、演出服装,清宫升平署戏装及道具等数千件文物,还有87个剧种的音像资料。我们参观过《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中国京剧人物艺术造型艺术》展览之后,就登上了古戏楼。过去只听说有“京班规则”,这次实地见之于后台墙上,诸如“未开锣前,舞台上一切响器不准敲碰”,“未开锣前,台上鼓吏坐,他人不许落座”,“伶人上装后,上楼撩前襟,下楼提后袂,不得有误”,“扎扮登场,必须由左边进退”,“后台不准拍掌及喝彩”,“后台伶人不准掀帘私窥台下”,多达33条,既强调了戏剧演出的严谨性,也体现了演艺人员对观众的尊重。

    戏台是整个戏楼的中心。当年,国内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龚云甫、红线女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戏楼空间跨度大、结构巧妙、装饰精美。戏台为伸出式,无立柱支撑,观众可以从三面观看演出。整体看去,剧场有如一座二层楼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建筑围合成为天井,天井之上构筑为巨大的罩棚,形成一个完整的剧场空间。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高悬在戏台上方的藻井,这个直径为五米、外方内圆、形似鸡笼的庞然大物,由上千块的小型木雕变形斗拱咬合接榫而成。由于借助了力学与声学原理,它将舞台上的声响吸进,再由不同的角度折射到场内各个角落,保证戏台上的演员可以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将原汁原味的音声传送出去。

    正在我们悉心鉴赏精美的藻井艺术的当儿,负责接待的张女士笑着说,今天很凑巧,“戏博票友俱乐部”的几位“票友”在这里,各位可以欣赏一番她们的表演艺术。我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李女士的京剧《贵妃醉酒》,深得梅派真传,开场的韵味十足的“四平调”立刻把听众引入剧情中去。她通过载歌载舞的优美表演,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杨玉环期盼、失望、寂寥、幽怨的复杂心情,颇见艺术功力。在黄梅戏《打猪草·对花》中,赵女士一身而扮男女双角,“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的大小嗓的甜暖唱腔,以及灵巧的舞蹈动作、传神的表情,博得了全场喝彩。苗女士的时调演唱,同样悠扬悦耳,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她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原生态”歌喉,绝不同于目前各种舞台上必须借助麦克风扩音,否则就根本无法演唱。这既反映出她们的深厚功力,同时也现场印证了舞台藻井的神奇效应。我即兴咏赋了一首七律,以纪其盛:

    文华艺彩逐时新,十月津门别有春。醉酒清淳邀俊赏,对花灵妙寄情真。俨然专业夸名票,如此全能托慧因。摄得戏魂经百载,鸡笼藻井已通神。

    在盛赞了一番几位“名票”的高品位的表演艺术之后,我们又继续欣赏、议论着这里的建筑艺术,从雕花、藻饰工艺之精巧说到戏楼、剧场设计之奇特,从南北方建筑风格结合之完美说到整座古典建筑的浓郁的文化韵味。这样,自然就联系到每副楹联、匾额的妙蕴理趣。首先接触的是舞台上“薰风南来”的匾额。我说,据《吕氏春秋》讲,“薰风”指东南风。用在这里很切合广东的方位特征。再者,明人李东阳《天津八景》诗之四,有“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之句,这又照应了会馆的所在地。而且,它与吟唱有直接关系,相传虞舜咏唱《南风歌》,即有“南风之薰兮”句。

    接着,大家又议及厅前楹柱上的贺联,剧场黑漆金字的抱柱联,特别是“拜师堂”的一副联语,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兴致:

    几回舞遍霓裳 桃花扇底风犹软;

    一曲歌残玉树 杨柳楼头月未低。

    这确是一副妙对,它隐含了四个与戏曲相关的典故:“霓裳羽衣曲”传说为戏曲的开山祖师唐明皇所作,实际是由他制作了歌词;而“霓裳羽衣舞”则始于开元,盛于天宝年间,都与唐明皇有关,很切合戏院这个主题;《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的诗,他以艳美的辞藻描画其嫔妃娇娆媚丽的歌音舞态;两联的下半句,均源于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而《桃花扇》更是清代有名的剧作。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会馆目睹了津门的百年沧桑,其间所发生的一切,于今已成为永难消逝的记忆。它所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更汇集了弥足珍贵的建筑艺术、戏曲艺术和联匾艺术,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润泽着现代人群匆遽而焦渴的心灵。

    (200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