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愿终于得偿,近日与几位作家朋友结伴,畅游了泸沽湖。
我们从丽江出发,乘坐公共汽车,很早就上了路。但路况较差,烟尘弥漫,上坡下岭,曲曲弯弯,颠簸了五六个小时,才遥遥地望见左前方摊开一泓碧水,司机师傅说,那就是泸沽湖。“那么,格姆女神山呢?”师傅摆了摆手,意思是说不清楚。
又过了半个时辰,汽车戛然而止,原来前方横亘着一条大岭。师傅说,汽车要从一个豁口处穿出,俗称“钻洞”。怎么叫这个名字呢?我猜想,是就地形而言,路自天开,双峰对峙,岂不是钻洞一般!但有的文友解释:这是告诉来客,你已经过了门卡,从此不必严装盛服,道貌岸然;你可以放开手脚,作兴地游玩一番。但马上就有一位滇籍作家予以驳正:即便是有这层含义,也只限于游玩,绝不意味着任谁都可以随便“走婚”,充当“阿夏”。
这时,有的文友说了,尽管无缘成为“阿夏”,但旅行在外,放松放松,开开玩笑,当无大碍。记得过去看到过由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政论家鹤见祐辅的一段话:
旅行者,是解放;是求自由的人间性的奔腾。旅行者,是冒险;是追究未知之境的往古猎人时代的本能的复活。旅行者,是进步;是要从旧环境所拥抱的颓废气氛中脱出,人类的无意识的自己保存底努力。而且旅行者,是诗。一切的人,将在拘谨的世故中,秘藏胸底的罗曼底的情性,尽情发露出来的。这些种种的心情,就将我们送到山和海和湖的旁边去,赶到新的未知的都市去。日日迎送着异样的眼前的风物,弄着“旅愁”呀,“客愁”呀,“孤独”呀这些字眼,但其实是统统异样地幸福的。
按照“入乡问俗”的要求,旅伴们请这位滇籍作家就“走婚”的风俗作些介绍——
原来,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自愿结合,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在摩梭人看来,男女相爱,自由平等,这是至高无上的,感情在“走婚”中起着决定作用。就是说,他们的“走婚”,完全建立在彼此相互欣赏、双方全都自愿的基础之上。尽管这种“走婚”不受《婚姻法》的约束,但人们都恪守着民族固有传统,因而不会发生奸杀之类的违法事件。
作为“母系”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梭族“走婚”的成年男子(称为阿夏),同花房中的女子,经过约会,夜晚相聚,拂晓回归母家。这种“暮来晨去”的婚恋方式,同样承载着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义务,但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迥然有异。子女由女方家庭抚养,姓氏随从母亲,当然,父亲对自己的子女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相比较而言,男人爱姐妹的子女要胜过爱自己的子女,他们认为,姐妹与自己是同胞,属于骨肉深情;而父子之间只是血缘关系。血缘可换,骨肉难分。
二
晚上入住“湖畔摩梭人家”。这是一座四合院,楼高三层,客人住在北楼、南楼的正房,主人曹姓,住在西厢,东面是仓库、杂屋以及厕所。
吃过晚饭,登楼远眺,望得见后面几栋楼舍,闪着昏暗的灯火,似乎隐含着点点神秘。想象着有些家庭中的成年男子已经出去了,而对方的知心人,正在家中静静地等候着心中的“白马王子”。据说,小伙子们“走婚”时,有“三件宝”必不可少:帽子用来挂在门上,表示这家已经有人了;刀是用来拨门的;还有狗食,是用来同狗狗拉关系的,让它给予关照,不要乱叫。
楼前的广场上,正响震着砰砰的鼓点,伴着欢快的歌声,来自全国各地、穿着不同服装的男女青年,正在热情投入地跳舞、对歌。细听下去,原来,除了共同合唱当地流行的摩梭民歌,广东青年唱的是客家民歌《绣荷包》;云南青年唱着《康定民歌》;还有不知来自哪里的唱的是藏族民歌《白塔》,有的唱《在北京的金山上》。但最令我动情的,还是女高音唱的《泸沽寻梦》。曲调悠扬婉转,歌词也十分优美:
梦里
一碗青稞酒接过
辗转欲寻梦外的篝火
听不真切
此刻
你是因谁而歌
行囊不多
只为解惑
船家停泊靠岸那一刻
仿佛前世江湖我来过
白裙红衣的姑娘
桥上婀娜
这一方风土名曰摩梭
日出而作
岁月如梭
那传说本不属于我
……
世上原有许多因果
都来不及一一道破
我应是
泸沽烟水里的过客
孑然弹铗
划天地开阖
邂逅过的
梦醒之余
却忘了该如何洒脱
三
早饭过后,便到湖上出游。我发现这一天游客特别多,便问为我们划船的姑娘小马:“在你看来,这么多的游人,好不好?”
她说:“也好也不好。收入多了,腰包鼓了,这是好;但是,带来了各种疾病——这里过去根本没发生过传染病,现在不行了,外面有的这里全都有。”
“有那么严重吗?”我问。
“有一种说法,”同行的一位作家接上说,“当年哥伦布在征服世界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最后于1493年把梅毒带回到欧洲大陆,贻祸无穷。直到1943年成功地运用青霉素治疗为止,这种说不得、听不得、问不得、治不得的痼疾,足足折腾了欧洲大陆四百五十年。到了20世纪初,竟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欧洲人患上了梅毒。”
这终究是鲜见的特例。但一些常见的传染性病毒传播进来确是事实。其实,何止是带来了疾病,丧失了往昔的健康环境;潮涌的人流,刺耳的喧嚣,也惊扰了这里的古老而质朴的酣梦,使千百年安宁、静谧的古朴生活宣告中止。像一块巨石投进映着天光鸟影、波澜不兴的宁静的湖泊中,激起了重重波浪。但愿此间不要过早告别那真淳而特异的生活方式。
游客中文化人不少,有的吟诗,有的作画,他们都想把这世外桃源,永久地刻进记忆中去。当然,意义恐怕并不止此。一位女作家告诉我,过去文化人来,是寻求安定、恬静、素朴,一句话:诗意人生;现在人们来此,更看重的是这里的高度自由的婚恋方式,具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也可以说是“诗意婚恋”。人们向往这里的自由、和谐而充满“罗曼谛克”的婚恋方式和两性生活。她说,你看,这里的女性风姿绰约,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神往!由于男欢女爱,生下的子女也聪明、活泼、美丽;家庭生活自然也就和谐、幸福。
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纷纷寻访泸沽湖,不单是因为这里的风光绮丽,景色清明,也不单是因为这里有什么神秘的风情、特异的民俗,而主要的是体现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人们向往与追求那种自由而和谐的婚姻制度,具有充分选择余地的近乎理想的两性生活。
已经实现的可能是唯一的,而没有实现的可能却是无限的。陶渊明的高明,在于他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避逃无地的乱世,以美妙的诗文为人们描绘一个“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理想化的田园。在这里,人们完全按照原生态的自然本色来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古朴、宁静、淳真、自然,处于未被人类智慧所开凿、礼法所雕琢、刀兵所蹂躏的混沌状态,且又和谐愉悦,丰衣足食。这样,诗人笔下的桃花源,不仅在当时,尔后千余年间,一直成为人们心中“理想国”的最大公约数。
诗本身就是为填补实有世界的空缺而存在的,以之写桃源、写幻梦,自然更是寄意于愿望的达成。它们共同的追求,都在于理想的现实化和现实的理想化。应该说,游人之向往泸沽湖,很大程度上是在寻觅理想的现实化的梦境,寻觅久已失落或者现实中未曾出现过的梦境,也就是企盼着像梦一样的愿望的达成。他们发现,这里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固然匮乏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追怀与历史记忆,但环境幽雅,水碧山青,白云成阵,泥土芳香,而且,不乏由情的花朵、爱的果实编织而成的现实风景,尽管客居只是暂时,最后总要离开、酣梦也终于会寤醒。不是有一句时髦的话:“只要曾经拥有”吗?其实,梦本身也是生活,它与现实的差异,不过是虚实、久暂而已。
(1999年初稿,2013年改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