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与毛泽东唱和最多诗人的诗画情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印章冤案

    柳亚子虽然病逝于20世纪50年代,但他的主要政治活动和文艺创作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以文学史都把他算作近代诗人。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后读了法国卢梭的“天赋人权”学说,便以“亚洲卢梭”自居,改名人权,号亚卢。友人高旭因繁体“卢”字笔画太多,而写作“亚子”,遂以此号行。江苏吴江人。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从母亲学唐诗,3岁即能背诵《唐诗三百首》,13岁便背完《杜甫全集》。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爱国学社读书。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时加入光复会,并在吴淞口外轮上谒见孙中山。1907年,游上海,同陈去病、高旭等酝酿筹建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被推举为书记员,为鼓吹革命做了大量工作。辛亥革命后,他曾任临时总统府秘书,三日后即称病辞职,到上海办报。任《天铎报》主笔时,积极撰文反对和袁世凯妥协。五四运动时,他同情新文化运动,表示“不做新顽固,永远向前走”。1924年,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左派。1926年,出席国民党二中全会,他反对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在会场痛哭以示抗议,并中途退会,返回故里。1948年,他与宋庆龄在香港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柳亚子是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以诗歌名世。他擅写旧体诗,在旧体诗创作上取得了极高成就,也写有少量的词。

    柳亚子也是书法家,其字虽不称著于世,但也自有特点,人称为“新柳字”。以其字书其诗,不仅在诗画联展上受到欢迎,而且能行销于市,“卖到点钱”[70]。柳亚子一生著述甚丰,卷帙浩瀚,有《柳亚子文集》。在《磨剑室诗词集》中,共收录诗词5000余首,其中有题画诗600余首,题画词近40首。柳亚子的题画诗词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独具艺术魅力。他是我国近代题画诗史上成就卓著的题画大家。

    人品与诗品

    柳亚子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王晶垚认为,柳亚子的“人品比他的诗文更为可贵”[71]。“柳亚子先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始终顺应历史前进的潮流,站在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一边,对帝国主义和从清王朝、袁世凯直到蒋介石反动政权、反动势力,都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72]。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柳亚子也遭到搜捕,以匿于复壁中得免。但他并没有被吓倒,不仅以诗歌为武器鞭挞反共卖国的反动派,而且积极营救被蒋介石逮捕的革命志士。为此,王昆仑称他为“白色恐怖下的中流砥柱”[73]。1941年初,蒋介石进攻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发动了“皖南事变”,柳亚子义愤填膺,与宋庆龄、何香凝、彭泽民等联名驰电,严厉谴责蒋介石的罪恶行径,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他不但亲笔起草电文并签字,而且奔走呼吁。他拒绝参加国民党中央全会。为此,蒋介石竟“开除”他的国民党党籍。柳亚子不仅敢于抨击一切反动势力,对共产党也要做“严师诤友”。他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具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胆识。1947年12月在香港时,他对好友郭沫若所提倡的“尾巴主义”,坦率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主张“只做中共的严师益友,而不做他们的尾巴”[74]。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已从防御转入反攻,“一边倒”的外交路线业已确定的形势下,他声明自己虽然一贯主张亲苏,但绝不“盲目亲苏”,毫不含糊地表示:“万一苏联有一天改变政策,不以平等待我,……当然我们也要反对。”同时,他拥护反美,但也不主张“盲目反美”,他说:“我们不反对华盛顿、杰克逊、林肯、威尔逊、罗斯福的美国。”“我们所反对的,只是……美国的军阀、财阀、政棍、党痞”[75]。1949年春,他到北平不久,便对毛泽东在革命胜利之际表现出来的“忠言逆耳”的态度,感到难以理解,并及时在赠给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诗里,以“旭日中天防食昃”提出忠告。并对工作中“不讲效率、速度”

    的农村作风和游击作风,多次向周恩来等提出批评建议。“古今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76]。同时,柳亚子也敢于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他的自传、回忆录、日记以及书信、诗文,实际上构成了这位“亚洲卢梭”自己的《忏悔录》。他曾十分坦率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矛盾的人”[77]。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他作过多次痛切的反省,如他在自传中说,袁世凯窃国后,自己痛苦异常,一度“鬼混在窑子(妓院)里”,过着醇酒妇人的生活。老友陈子范曾当面批评他“玩物丧志”,后来每回想此事,都十分愧疚(《我和言论界的因缘》)。柳亚子这种敢于自我揭丑、勇于忏悔的精神不但无损于他的形象,反而更显示出其胸怀的坦荡和人格的高尚。至于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批评他一事,也应作具体分析。说“牢骚太盛防肠断”,作为相交多年的老朋友的劝诫,并无不可;但出自一位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口,未免太重。依柳亚子的一贯刚烈性格,后来说“不作苏俄叶塞宁”[78],固然失当,但也不无可理解之处。而他在《七律·感事呈毛主席》诗中说“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一是我国知识分子一向有清高傲世和功成身退的思想,并非柳亚子所独有;二是对于柳亚子这样用世心极强而自尊心也极强的革命活动家来说,在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筹建中,许多机构,特别是在新成立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中,这位名满天下的革命诗人却被排除在外,令他不能不产生被闲置起来的感觉,因而难以接受,血压升高,甚至生气骂人,更不难理解。

    柳亚子的人品好,诗品也极高。郭沫若曾称赞柳亚子为“今屈原”。茅盾认为“柳先生的诗,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亦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称之为史诗,是名副其实的”[79]。王晶壵说:“柳亚子以诗歌鼓吹革命,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感情之热烈、影响之广泛,在中国近代诗坛上没有第二人。”[80]因此,柳亚子的诗得到中国知识界,包括许多著名新文学家的普遍称赞,也得到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许多领导人的一致推崇。因而许多伟人都与他有诗歌唱和,如鲁迅那首因名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广泛传诵的《自嘲》就是于1932年题赠柳亚子的,毛泽东那首享誉极高的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也是在1942年以手书相赠柳亚子,从此这首词才公开发表。当人们读到鲁迅、毛泽东的这两首名作时,不能不想到柳亚子。此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都与柳亚子有诗词相酬赠。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与政治领袖人物有密切交往的诗人,在死后却蒙受奇冤。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四人帮”和康生之流,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将毛泽东宣传成神仙和救世主。于是他们便抓住柳亚子的两枚闲章连同另一枚刻有相关边款的印章,大作文章,硬说是诬蔑伟大领袖毛主席,制造了一起莫须有的所谓反动印章案。

    第一枚“兄事斯大林弟畜毛泽东”印,典出《史记·季布传》,季布和季心兄弟俩都是著名的游侠。季心因打抱不平杀人逃往吴国,躲在吴丞相袁丝家里,季心“长事袁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畜,通蓄,义同爱护,意思是说季心以待兄长的态度尊敬袁丝,以对弟辈的态度爱护灌夫和籍福。此事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柳亚子自称“李(列)宁私淑弟子”,把列宁看做自己的老师,与斯大林就如同窗一般,因此柳亚子称斯大林为兄。1926年5月,柳亚子出席国民党二届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正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相识。毛泽东非凡的才识和气度及其对斗争时局的敏锐洞察力使柳亚子为之倾倒。柳亚子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坚决态度也使毛泽东深表赞叹,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柳亚子年届不惑,毛泽东年轻,只34虚岁。1929年,柳亚子写了《存殁口号五首》,其中第一首写道:“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两列宁,原注:孙中山、毛泽东。这时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毛泽东还不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而柳亚子以他的远见卓识,已经认定,孙中山以后,拯救中国的重担历史地落在毛泽东身上。柳亚子自从与毛泽东相识相交之后,对毛泽东一直是兄长般地爱护,并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毛泽东的身上。“兄事”和“弟畜”,历史地来看,只能表明柳亚子对斯大林与毛泽东的亲切和敬重。

    第二枚“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印中“大儿小儿”的成例始于祢衡。东汉建安初年,在京城许昌(今河南许昌)聚集了全国许多贤士大夫,而祢衡只看得起刚直敢言的孔融和才智敏捷的杨修,他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陶彭泽”和“韦苏州”,前者即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后者是清廉刚直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后世并称“陶韦”,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以上四人,都是用以比况。这里的“儿”,是孺子男儿的意思,祢衡与孔融、杨修友善,所以赞扬他俩是真正的男子汉。此外,“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在他影响巨大的《革命军》一书中,也套用过“大儿华盛顿小儿拿破仑”的说法,表达他对美国和法国革命时期这两位杰出人物的尊崇,号召国人以他们为榜样起来革命,争取独立。当时柳亚子年仅17虚岁,在上海爱国学社读书,与邹容意气相投,结成莫逆,出资帮助邹容印行《革命军》。柳亚子对邹容援用“大儿小儿”成例的印象异常深刻。

    第三枚“前身祢正平后身王尔德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印中的“祢正平”,即祢衡,少有才辩长于笔札,性刚傲物,曾当众辱骂曹操。“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物主义作家,反对当时的市侩哲学和传统道德,晚年赞成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为了表达对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感情,特别是毛泽东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前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进行谈判,柳亚子认为这是大仁、大智、大勇的行为,于是请人刻下了这枚印章以表达他的尊敬和佩服。以上三枚印章都刻于重庆,为柳亚子的好友曹立庵所刻。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国共两党正进行和平谈判。可是国民党反苏反共的倾向日益明显,柳亚子以文人传统的方式,运用历史典故抒情言志,他的这几枚印文充分表明了对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热爱,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站在共产党的一边。刻印时,柳亚子担心“昧者不察”,特意请曹立庵增刻了边款,说明“绝无不敬之意”,“斯语特表热爱”。但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1966年7月,那个所谓博古通今的理论权威康生看到了这几枚印章,马上断定是反动印章。柳亚子怎么可以与领袖称兄道弟呢?至于“大儿”“小儿”的印文,康生看了更是暴跳如雷。其实,康生自己明明知道“大儿”“小儿”该如何解释,可是他利用群众不熟悉历史典故和文言词汇,故意诱使人们把“大儿”“小儿”理解成大儿子和小儿子。更为恶毒的是他还不让专家学者进行鉴定和解说,谁要出来说话就批斗谁。接着,康生连写三个批示,判定这几枚印章“反动之极”,气势汹汹地责问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个革命博物馆,还是个反革命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竟然接收和保存这样反革命的东西,令人十分惊异”。指令文化部“彻底追查”,矛头直指周恩来总理。在他的威压之下,几枚印章被砸碎,印章的所有照片和照片底版在戚本禹特派代表的监督下当众销毁。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干部,受到了批斗和迫害,造成终身残废。几位鉴定解说印文的专家学者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横遭批判。柳亚子尽管已经辞世,但也在大字报上点名为老反革命分子[8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个所谓的“反动印章案”水落石出。1987年5月28日,柳亚子诞辰一百周年,柳亚子纪念馆正式开馆,曹立庵先生重新翻刻了印章,赠送给柳亚子纪念馆珍藏。

    以题画诗书写历史

    柳亚子说:“我的诗,不是靠的文学而传,而是靠我的历史使命而传。”[82]他的历史使命,一是在20世纪上半叶,以诗歌作为“宣传的利器”,鼓吹民主革命;一是效法杜甫,既以诗纪游,也以诗写“史”,以诗歌记录自己的游踪和时代,“留当他年诗史看”[83]。

    在柳亚子的题画诗中,爱国忧民可以说是唯一的主题,其感情之激烈,爱憎之分明,既令人扼腕,又催人奋起。如果细分一下,主要有反清抗日、抨击反动势力、揭露战乱灾难、追悼革命先烈等方面。

    柳亚子生活在清朝末期,此时反清浪潮虽然渐趋平息,但是他心中的民族意识仍很强烈,认为清统治者入主中原是“祖国沉沦”,“民族仳离”,所以他在《为梁公题小影》诗中说:“棱棱尚武魂,惨惨亡国恨。黄龙一杯酒,盟誓在方寸。胡运今已替,昆仑有王气。珍重好头颅,努力中原事。”在《题钱亚伦戎妆小影》诗中又说:“残山剩水事堪伤,结束从军入战场。他日义旗齐北指,看君一矢殪天狼!”这些诗虽然不免夹杂着种族主义情绪,但其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却是可贵的。辛亥革命夭折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柳亚子曾一度彷徨苦闷,但不久便振作起来,以诗歌为武器,痛批袁世凯,在《题范茂芝〈寻诗读画图〉》中说:

    和议不曾诛贼桧,群儿今已奉曹瞒。会须画出中原景,立马昆仑放眼看。

    “和议”,是指已控制北洋军队的袁世凯于1912年以南北调解人自居与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代表唐绍仪议和。“群儿”句是说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在一些人“拥戴”下,当上了临时大总统,美、英、法、德等国公使纷纷上门祝贺。诗人将袁世凯比作卖国求荣的秦桧和篡夺帝位的曹操,十分贴切,不仅揭示了他勾结帝国主义的卖国嘴脸,而且痛斥其窃取革命成果的可耻行径。诗的最后,诗人以乐观的态度瞻望未来,坚信孙中山最终会收复“中原”,革命一定成功。但是革命的道路并非平坦,继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张勋又重蹈覆辙。但当他通电各省,宣布“奏请皇上复辟”后,举国哗然,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成了“讨逆军”,“辫子军”一触即溃。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后,又完全继承了袁世凯的衣钵,继续独裁、卖国,发动内战。于是孙中山随即开始了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但是在北洋军的镇压下,护法失败。对此,柳亚子极为忧伤,他在《题〈醴陵兵燹图〉》中说:

    平西卖国诚堪杀,营窟臣佗亦盗名。流尽湖湘万家血,可怜护法竟何成!

    这首诗写于1919年,当时西南军阀唐继尧等,盗用孙中山之名进行北伐,以推翻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的段祺瑞,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支持护法军政府,而是拥兵自重与孙中山分庭抗礼。因此,诗人发出“护法竟何成”的感叹。经历了革命挫折,诗人心中不免产生矛盾,他在《题〈深山采药图〉》中说:“恫瘝久已弥天地,采药山中得隽不?我亦韩仇浑未报,翻思径作赤松游。”但是柳亚子并不逃避现实,他在《题〈避秦图〉》中说:

    羞向桃源说避秦,风云何处足潜身。素书三卷依然在,肯作神州袖手人!

    在灾难面前,一般人都选择逃避,但是诗人不仅不做袖手旁观人,而且勇于担当,要做手持兵书的救国者。这首诗所表现的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期许,而是代表革命低潮中千千万万革命志士抗争不已的精神。

    连年的战乱,不知有多少无辜者死于兵灾,其《题宗瑞甫〈寻亲闻耗图〉》就反映了这样的现实:

    无亲已抱终天恨,况隔烽烟十六年。闻耗不堪拼一恸,椎心呕血复奚言!

    浩劫虫沙又此时,控弦南牧欲何之。不知大纛高牙外,多少慈孙孝子悲!

    这两首诗真实地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它较之《寻亲闻耗图》更为生动地记录了寻亲者闻噩耗那“椎心呕血”的悲痛,并表达了诗人欲救无力的感伤。而另一首写于1920年的《题屯艮〈章龙归梦图〉》则是写革命形势好转的喜悦:“虎跳龙拿梦乍醒,杜陵慷慨为收京。羽书已报南军捷,好买轻舟下洞庭。”

    对于1927年蒋介石策划的“四一二”清党屠杀,柳亚子也以题画诗记之,如1930年所写的《题秋石遗像,一月廿七日作》:

    犹见英姿飒爽来,梦魂无路可追陪。三年地下苌弘血,一赋江南庾信哀。乱世经纶钩党狱,漫天烽火骷髅杯。蹉跎我已悲心死,愧对眉痕日几回?

    “秋石”,为国民党左派张秋石女士,思想激进,为革命而奔走呼号,“四一二”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时年仅27岁。这首诗通过对张秋石的追悼,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党狱”,残杀革命志士,造成烽火连天、骷髅遍地的黑暗现实。柳亚子悲悼先烈的题画诗很多,这些诗不仅歌颂了英烈们的不朽业绩,而且反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留别济远,乞画〈黄花岗吊墓图〉》《〈江楼秋思图〉旧卷,仲恺先烈暨夫己氏并有题句,展视忾然,为赋一绝》等。以后,他又连续重题、再题、三题、四题《黄花岗吊墓图》,可见他对黄花岗72烈士的景仰与怀念之深。

    1931年,他为何香凝所绘松菊巨幅而题的《后丹青行》更是一篇史诗般的作品,其诗是:

    卌年革命中山孙,廖何仙俪同及门。苌弘埋碧死不朽,周嫠恤纬今犹存。岭南当日盛才人,跋扈早识桓将军。新亭涕泪河朔饮,酒徒一散都如云。微言愧我称先见,慷慨长辞粤王殿,杜门已悔锥处囊,亡命还愁剑剺面。多君仍挺鲁阳戈,赣鄂从征冒矢箭,武昌虽小正朔尊,巍然坐看玄黄战。可怜驽马啮骢,水火朝端论不同,殷浩虚名误天下,九章哀郢悲回风。过江名士多于鲫,唯君杰出群流中,一恸昭陵毕万缘,誓言去国凌长空。去国三年居海上,笔床茶灶东西向。补天炼石梦荒唐,滴粉研朱心惘怅。馀技丹青迥绝伦,羞为凡葩写形相,后凋松菊入画图,雪虐霜饕岂沮丧。文章有道交有种,唯我马君同性真。江山摇落千行泪,家国兴亡几辈人。秦庭大夫讵足骂,陶家三径宁嫌贫。吁嗟乎!劲质孤芳世已稀,愿君善葆坚贞身。

    这首诗虽然用典多,较为难解,但它却反映了这时期曲折、多变的革命史。“苌弘”,春秋时周贤大夫,无罪而被杀,既死,血流成石,其色碧。此指为革命而被暗杀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周嫠恤纬”,是说周济贫苦的寡妇不忧其织而忧国家之危。“恤纬”,是“嫠不恤纬”之省语。这句指何香凝不为己忧而忧天下。她“仍挺鲁阳戈,赣鄂从征冒矢箭”。此诗既写何香凝在国内为“义愤所激”的爱国斗争,又写她在国外仍梦想“补天炼石”。据载:“廖夫人客巴黎三载矣。辽沈沦陷,仓皇归国,将尽鬻所写画,得钱供反日救伤之用。”[84]因此,此诗以“后凋松菊入画图”为题,赞美何香凝前半生的高德义行;同时也记录了大革命前后革命阵营分化及国民党左派的斗争历程。这正如诗人所说:“余仿杜陵《赠曹将军丹青行》,并次原韵,……岂敢妄拟诗史;要之大革命前后沧桑之变化,读此诗者,庶几可以仿佛之欤!”[85]

    抗日御侮,这一关乎民族兴亡的大事,在柳亚子的题画诗中有更多、更具体的反映。在发生九一八事变的当年,诗人在《十二月九日与香凝夫人夜话感赋》中感叹“人亡国瘁恨难平,空遣深源负盛名”,而在《题香凝夫人画幅,十二月十日作》中即呼唤“卫霍辈”出来打“虎”,并坚信“支那老大国”这头睡狮,一旦醒来,“大雄大无畏”。为此,在《费毓卿前辈〈蛟龙奏凯图〉,为令嗣君坦题》中盛赞抗日名将马占山:“中原岂信竟无人,又见榆关莽寇氛。欲与先公比勋烈,龙江唯有马将军!”在《题救国画展会合作》中又说:“健儿塞北横戈日,画客江南吮墨时。一例众芳零落尽,忍挥残泪为题诗。”在这些诗中既为在塞北坚持抗日的英雄而赞叹,又为“众芳零落”而感伤。而1943年所写的《题利柱石将军〈淞沪抗敌图〉并序》则更为具体地描绘了“八一三”淞沪战场上的刀光血影:

    柱石将军粤之花县人也。“八一三”之役,以一旅之众。力摧久留米师团于罗店、刘行间,厥勋甚著。后乃解甲归隐苍梧,属黎沛鸿画师绘图以为纪念,并介巨赞上人索题,报以两绝。

    百粤骁腾士马遒,吴淞喋血奋同仇。曾凭一旅摧强寇,歼尽倭夷付浊流。

    湖上骑驴啸傲时,画图认取旧英姿。收京荡虏明年事,倘着戎衣更一围?

    这首诗不仅赞颂了利柱石将军当年与日寇血战的英雄业绩,而且又对他提出新的期许,希望他在未来“收京荡虏”中再立新功。如果说这首诗描写吴淞战役尚不够具体的话,那么他的《为王济远题战区油画五首》则分别描写了“战区暮色”、“吴淞废炮”、“夜行古庙”、“战区风雨”、“车站废址”五处战争遗迹,让我们仿佛看到劫火仍在燃烧,空气中似乎弥漫着血腥,从这些废垒残垣中,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而在抗战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题画诗则是在1942年所写的《匝月前曾观张安治画展,爱其〈后羿射日图〉之作,顷介瘦石索诗,报以一绝》:

    整顿新魂换旧模,少年才笔压江湖。骄阳酷暑相煎急,爱看君家射日图。

    诗中的“骄阳”,当影射疯狂入侵的日寇,而“酷暑”似指残酷统治的国民党反动派。人民在二者“相煎”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盼有人“射日”。日寇侵占上海后,柳亚子离沪赴香港,他把自己在港的寓所命名为“羿楼”、“羿庐”,即取后羿射日之义,以表示对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和抗战到底的信念。这便是诗人“爱看君家射日图”的原因所在。

    抗战胜利后,其题画诗的代表作是《自题绘像一律》:

    五十九年吾未死,杨镜里好头颅。霸才无主陈琳老,竖子成名阮籍吁。荩箧龙文新宝剑,蜡丸蛟帕旧阴符。天图地碣堂皇在,振臂中原会一呼。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准备发动内战,镇压民主力量,诗人对此义愤填膺,便在尹瘦石为自己的画像上题了这首诗。诗人抚事抒怀,通过写自己的坎坷经历,间接地反映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既表达了他敢于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又抒写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坚持奋斗的精神。内涵丰富,感情深挚。

    1945年的重庆谈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柳亚子的题画诗以画家为毛泽东绘像为题,加以论述,其诗是《瘦石为润之绘像,即题一律,用自题肖像韵》,诗中说:“双江会合巴渝地,听取欢虞万众呼。”

    由于柳亚子的题画诗较为概括、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所以也可称之为题画诗史。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上,虽然不乏以题画诗记述自己平生经历的诗人,但是以题画诗记录国家的兴衰史,柳亚子当是第一人。这是因为以局限性很大的题画诗记录历史,颇为不易,它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必须是一位忧国忧民、时刻关注现实而又非常勤奋的诗人;二是要有相应的绘画为前提,这又有赖于绘画也能紧密配合形势而创作;三是借助于照相技术为题诗拍摄大量纪实性的照片,特别是特定时间的照片,往往能承载许多岁月流年和沧桑变迁,而为这些照片所题的诗不仅可以串联起许许多多往事,而且情之所系又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变成心灵过滤过的生动历史。柳亚子所独具的思想品格和所处的时代,恰恰使他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并且他的题画诗不仅全部系年,而且有许多诗还注明月、日以及题诗的缘起,这无疑更有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因此,仅就以题画诗记录历史这一点而言,柳亚子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无人可比的。

    开一代诗风

    柳亚子的旧体诗词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茅盾说:“柳亚子是前清末年到解放后这一长时期内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86]又指出,柳亚子“虽然用文言写旧体诗,可是思想内容完全是新的,比起专写新诗的朋友们的作品来,反而更加新了”[87]。王昆仑在评价柳亚子时说:“亚子一生以诗为性命,诗格清新俊逸,才气纵横。少作清丽缠绵,有晚唐风致;中年以后,悲歌慷慨,苍凉激越,洋溢着爱国激情,开一代诗风。”[88]柳亚子的题画诗,也同他的非题画诗一样,具有多种艺术风格,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但才气纵横,慷慨激昂,是其基本特点。这正如毛泽东致柳亚子信中所评:“尊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89]早在1906年,他在一首《自题二十小影》中就透出一股不同凡俗的郁勃之气,其诗是:“成佛生天两不甘,脑丝魄电自醰醰。死生流转来相值,忍作人间血肉看。”而1908年所写的《题留溪钦明女校写真,为天梅作》则是诗人青年时期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高生我友天下士,不肯落落埋姓氏。芒鞋踏遍富山云,蹈海归来心未死。春申江上舞台开,鹿儿私塾多英才。学界风潮一澎湃,白虹堕地声如雷。高生此时不得意,拂衣竟望乡关去。端居郁郁苦无赖,雄心聊试牛刀技。留溪女校建钦明,从此文明教化行。绛帐不辞秦妇女,红妆多作鲁诸生。一幅图成索我歌,我歌岂与君殊科!自由平等夙所慕,贻讥半教理则那。娲皇炼石曾补天,此时男女无颇偏。扶阳抑阴谬论起,女权扫地三千年。三从七出等刍狗,笯凤囚鸾亦何有。遂令天下女子身,无端尽作牛马走。百年苦乐由他人,我闻此语心怦怦。圆颅方趾岂异类,燃萁煮豆诚何心!物穷必反剥极复,欧风美雨争接触。十年以还议论新,阳和煦气回荒漠。教育方针近若何?我言不畏人讥诃。良妻贤母真龌龊,英雌女杰勤揣摩。他年亚陆风云起,兰因絮果从头理。素手抟成民族魂,红颜夺尽男儿气。高生高生如汝真豪贤,勿嫌地小不足君回旋。愿君孟晋益孟晋,造福女界当无边。君不见,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安知韦露、苏菲辈,不向图中一见之。

    天梅,为高旭的字,近代诗人,写过不少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是和柳亚子等人一起开办南社的创始人之一。这首诗不仅盛赞高旭创办女校之功业,而且批判了从古至今“扶阳抑阴”之谬论,充分肯定女子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素手抟成民族魂,红颜夺尽男儿气”。柳亚子一向尊重女权,曾先后写过《女雄谈屑》《为民族流血之无名女杰传》《论女界之前途》等论著。由于诗人极为重视妇女,所以便把本为柔弱之身的女性写成顶天立地之“英雌女杰”,并为“女权扫地三千年”,“无端尽作牛马走”而鸣不平,其语言之激烈、气势之逼人,大有横扫一切陈规戒律、颠倒乾坤之概。这时期的另一组诗《题钱剑秋〈秋灯剑影图〉》四首,也是气势豪宕之作,试看其二、其三两首:

    肝胆峥嵘伴此宵,中原南望夜迢迢。秋灯自吐苍虹气,肯照儒生读楚骚!

    乱世天教重侠游,忍甘枯槁老荒邱。霜寒一剑惊人句,太息君家十四州!

    这两首以剑影为题的诗不仅写出诗人峥嵘之肝胆,而且道出诗人宏远之期许。它较前一首诗无论是气度还是气韵又胜一筹。但是,自1927年“四一二”,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国土沦陷,诗人忧心忡忡,不能自已,使他的题画诗也蒙上一层感伤色彩,先看《香凝夫人属题画集,再赋两律》其一:

    岂独人间女画师,欲还元气入淋漓。补天捧日心原壮,填海移山事已非。谁遣流民成粉本,终怜绝技属金闺。调脂吮墨吾曹事,莫问长安似弈棋。

    诗人虽然说“填海移山事已非”,“莫问长安似弈棋”,表面上看似乎不再关心变化莫测的政局,但其忧国之心不渝,“补天捧日”之志犹存,只是多了几分苍凉。而写于1943年的《满江红·题瘦石绘〈延平王海师大举规复留都图〉,用岳忠武韵,四月一日作》,其豪放风格虽然基本未变,但于悲歌慷慨中又多了几分激愤:

    三百年来,溯遗恨,到今未歇。真国士,延平赐姓,鏖兵战烈。组练晨翻南澳水,艨艟夜酹秦淮月。奈棋差一子局全输,攻心切。甘煇耻,未湔雪。苍水计,成灰灭。愤丑夷狡狯,长围溃缺。龙驭难归滇缅辔,鲸波还喋台澎血。看白虹贯日画图中,排云阙!

    这是写延平王郑成功攻取南京事。“组练晨翻南澳水,艨艟夜酹秦淮月。奈棋差一子局全输,攻心切”,当时郑成功为反对其父降清,曾在南澳起兵,组练水师,并于明永历十三年(1659)与张惶言(号苍水)合兵夜入长江,围攻留都南京,后因误中清总督郎廷佐诈降计而落败。词人虽然是写300年前的历史,但却意在反映现实。当时日本侵略者正恣意践踏国土,经郑成功收复的“台澎”又落入日寇手中,他怎能不义愤填膺!因此这时期柳亚子的题画诗词便渐渐由豪壮转为悲壮,由苍劲转为苍凉。它较之诗人前期有些题画诗的沉郁风格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如1909年所写的《满江红·题〈剑魂汉侠图〉,用岳鄂王韵》:

    荆匕良椎,叹底事,侠风消歇?蓦地里,逢君吴市,箫声激烈。壮士悲歌辽海曲,健儿醉踏沙场月。吊要离冢畔草连天,雄心切!沼吴耻,几曾雪?报韩谊,终难灭。看不平棋局,唾壶击缺。青史百年薪胆恨,黄衫一剑恩仇血。问何时恢复旧中原,收京阙。

    这首词与前一首词同是写往事,指斥的对象同是旧王朝,但在本质上却有不同。此词是痛斥清统治者,而前一首词影射的却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此词夹杂着民族主义情绪,而前词却充满了反侵略的义愤。如果说此词于感慨中有感愤,悲歌激烈,那么前词则是义愤满腔,苍凉悲壮。但豪宕仍是两首词的共同基调:此词中词人“看不平棋局,唾壶击缺”,“雄心切”;而前词也是“看白虹贯日画图中,排云阙”。

    在中国文学史上,豪放派词人多富于理想,因此柳亚子的题画诗也颇具浪漫色彩,如1943年所写的《自题〈樱都跃马图〉并序》:

    余想象革命后之日本而作《樱都跃马图》,蕴山题句云:“老骥犹存伏枥思,横流沧海感离离。樱花自有红时节,莫道英雄跃马迟。”喜而和之。

    江户逋亡十六春,画图跃马再来辰。野心岂比完颜亮,女伴还遗陈小频。伐罪吊民吾岂梦,旧邦新命孰为薪?樱花自有红时节,一碣终须补海滣。

    此后又于1944年写了《寄蕴山渝都,即次其去岁题〈樱都跃马图〉韵》,于1945年写了《自题〈樱都跃马图〉,用辅叔韵,十月五日作》《补题〈樱都跃马图〉,二十三叠九字韵十月十三日作》《续题〈樱都跃马图〉,用谢康寿韵,十月十六日作》等。在这些诗中诗人并未只满足“踏破蜻蜓斗大洲”的快意,也有对樱都未来的畅想:“蹴日扶桑倘再红,潮流民主海西东”,表现了诗人的崇高境界和革命理想。

    柳亚子曾说:“我论诗不喜艰涩,主张风华典丽;作诗不耐苦吟,喜欢俯拾即是。”[90]其题画诗也基本体现了他论诗的主张。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往往脱口而出,口语、俚语、流行语都可入诗,“兴会来时,一下子能作好几首诗。往往有人请他题诗,一面用笔蘸墨,一面想,不过两三分钟就写出来”[91]。二是简洁明快,直抒胸怀。他的许多题画诗不像宋元时有些题画诗往往通过吟咏山水、品花赏月,间接地寄情言志,而是直面现实,快人快语,如《瘦石前绘放翁“南望王师又一年”句为图,余反其意成此》:“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到后更颠连。帝王自昔皆民贼,武力端应民众先?”与简洁明快风格相联系,柳亚子的题画诗也酣畅淋漓,如《题沈君匐〈风雨一庐图〉》:

    年少休文草檄才,宾筵喜为五旬开。一庐风雨飘摇甚,万马河山蹴踏来。旧梦迷楼邻笛渺,新都蜀国霸猷赅。平倭我挟阴符秘,痛饮黄龙要酒杯。

    这首诗虽然对国民党的“新都蜀国”仍有幻想,但其“平倭”的决心却是非常坚定的,誓把日寇赶回老家去,“痛饮黄龙”。一气贯注,痛快至极。三是平易中有典雅,风华清丽,如《罗敷媚·题石子、粲君伉俪合影》:

    几生修到鸳鸯伴,郎是兰成,妾是双成,并坐秦楼弄玉笙。黄金不把相思铸,月样聪明,玉样温存,绣出人间一段春。

    此词虽然有多处用典,但都较为常见,温婉而不生涩,典丽而又清新,可谓既平易又典雅。

    此外,柳亚子的题画诗还有“五多”,也为历代题画诗人所少见。其一,一首诗为多幅画而题,如《四月十一日观瘦石画展》其一:“君郎年少笔能遒,高会灵山集众流。国老岂徒尊画苑,群才各自有千秋。图成正气天应泣,血写双忠鬼亦啾。赵宋朱明今已矣,樱都跃马我昂头。”诗人在诗后注明:“谓《正气歌画意》《瞿张二公殉国史画》暨《樱都跃马图》。”此诗其二还在诗中夹注诗句所咏之画:“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瘦石绘两当轩诗意为图。英雄儿女嗟同命,金粉胭脂惨不骄。阁部衣冠梅岭冢,《史可法督师扬州》。延平勋业蛎滩潮。《延平王海师大举规取留都图》。更怜丘壑西山美,一衲难容谢世嚣。谓桂平西山写生及释巨赞画像,适见报载巨赞辞去西山龙华寺住持启事,故云。其二,为一幅画连题多首诗,除前面提到的为《樱都跃马图》题5首诗外,又如自题、再题、三题《辽东夜猎图》等。其三,叠韵多首题画诗。柳亚子作诗擅叠前韵,有时一连叠韵几十首之多。其题画诗也喜叠韵,如在他的32首叠九字韵诗中,就有《自题〈辽东夜猎图〉,十七叠九字韵》《自题〈鸥梦圆图〉,十八叠九字韵》《青年馆观高谪生画展,旋赴夫子池五芳斋小饮,十九叠九字韵》《自题尹瘦石所绘〈东都谒庙图〉,二十一叠九字韵,十月十日作》《补题〈樱都跃马图〉,二十三叠九字韵,十月十三日作》等5首题画诗。叠用某字韵作诗,因难见巧,本已不易,而为绘画题诗还要照应画意,更为难能可贵。而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几首题画诗又都是十九韵以上的长诗,可见柳亚子旧体诗功力之深厚。他的题画词也喜叠韵,如《摸鱼儿·闻秋石女士衣冠墓告成,填此志感,三叠〈秣陵悲秋图〉旧韵》。其四,为多种造型艺术题诗,除为传统的中国画题诗较多外,还曾为油画、漫画、照片、塑像题诗。电影,可视为动态画,其胶片即可洗印照片,所以也当属于广义的题画诗题材。柳亚子还为影片题过诗,如《啸岑邀赴平安戏院观〈今日中国〉影片》。其五,为众多画家作品题诗,为友人画家作品题诗尤多。其中为何香凝画作题诗最多,达50余首,占柳亚子全部题画诗的近十分之一。其次是为尹瘦石的画题诗也很多。柳亚子于1942年在桂林结识尹瘦石,二人一见如故,遂成忘年交。尹瘦石为激励爱国民心,以柳亚子的风骨、气质为借鉴创作了《屈原图》,深得当时文化人的赞许,柳亚子尤为喜欢,并题诗嘉许:阳羡溪山君入画,吴江风雨我惊魂;如何异地同漂泊,握手漓江认酒痕。”从此首开“柳诗尹画”之端,此后又“约为柳诗尹画联合展览之举”,柳亚子“得诗两截”,其一说:“画师要辟千秋境,诗圣真堪九鼎扛。他日渝州传故事,尹宜兴与柳吴江。”并于1945年10月24日,“柳诗尹画联展举行预展于中苏文化协会文化之家”。这当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诗人与画家联袂举办的诗画展览。此举不仅具有开启意义,而且为诗人与画家的密切配合,发挥诗画的双重乃至多重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柳亚子的题画诗也不无缺点,有些诗由于用典过多,有时不免失之晦涩或比拟也不甚恰切。但有时也是迫于形势所为,如有的诗在发表时常以“狄”代“敌”、以“卤”代“虏”等[9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