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理由是消除割据政权,恢复大汉的一统江山。当然,曹操心里真正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再也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曹操了,刚出道时的曹操,应该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是全心全意想做一个汉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还腾出空来消灭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个人拿到现当代中国的文坛,可能和鲁迅没法比,但和沈从文、茅盾至少是一个级别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为什么要杀掉这么一个大文豪呢?很简单,因为政治。中国自古以来为政治杀掉的文豪车载斗量,孔融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之前被王允杀掉的蔡邕只怕就比他高一筹。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孔融很不识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他竟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这怎么可能?恰巧这时孙权的使者来了,孔融对着使者发了一大通牢骚,具体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话。在当时,这叫“讪谤之言”,熟悉汉律的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实,肯定是死刑。
史书上之所以没有记载孔融“讪谤之言”的具体内容,估计是史家讳言,不敢记下来,从情理推测,应该是说了些曹操有异心,想篡位之类的话。孔融自恃才高,向来满嘴跑火车,能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但这条罪却不好拿到桌面上来说,也没有必要拿到桌面上来说,因为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着揪住这条不放。
举报孔融的人名叫路粹,当时官为丞相军谋祭酒,换到现在,也不知用什么官职与之对应,大概相当于军事智囊团团长。他条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几条:(1)任北海相的时候,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号称自己是孔子之后,应当主宰天下。
(2)和孙权使者说话,讪谤朝廷。
(3)不遵朝廷礼节,不好好戴官帽,包块头巾就到处乱跑,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4)和一个叫祢衡的老百姓说了很多不孝的话,败坏人伦,还互相吹捧,无耻之尤。
以上四条,有的当然是污蔑,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说,有的只是小节,够不上死刑。
最后处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这也有证据,因为在杀了孔融之后,兔死狐悲,不但其他文豪惴惴不安,读过孔融文章的各地小知识分子也都对他很同情,曹操感到舆论对自己不利,因此专门又发布了一条命令,对处决孔融做了补充说明,说明是这么写的:太中大夫孔融已经因罪被处决,但是因为他文笔好,很多人都被迷惑了,不知道他的文章内容其实又黄又暴力,属于政府的扫黄打非行列。他曾经说,父母也没什么可以亲近的,对于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对于母亲来说,孩子不过像一个物件寄存在瓦罐里,拿出来后,就和瓦罐没什么关系了。还说如果碰到饥荒,如果父亲是个人渣,宁愿把食物送给别人,都不给父亲。孔融违反天道,悖逆人伦,死有余辜,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认为政府杀错了人。
鲁迅先生也认为孔融的被杀,主要还是因为“不孝”。就汉律来说,“不孝”判死刑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冤。但是,如果我们检点孔融一生的行迹,就会觉得这件事相当吊诡。且不说曹操是个法家,向来对儒家忠孝人伦不大在乎,当初选用人才时就说过,不忠不孝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话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悖,可以证明他是个人格分裂的人。
我们都知道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伦理熏陶到了何等地步。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哀痛得差点挂了,走路都要人扶,被乡里称为至孝。十六岁时,因为自作主张窝藏了一个被朝廷通缉的要犯张俭,和哥哥、母亲抢着认罪受死。
这样的人,怎么会说那些悖逆人伦的话呢?怎么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笑可叹的是,他也曾为名教杀过人。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很悲伤,但不要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曾经就是靠这个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于是很不高兴,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拿到现在来,这样枉杀百姓,可称得上十足的恶吏,足以说明孔融这人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大吃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后汉书》中这样的儒吏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常常自认残酷,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酷吏是依法杀人,儒生却是实实在在以理杀人。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是一点不冤枉的。
我们说孔融这个人很残忍,还有很多其他例子。同样是在他任北海相的时候,曾经派五个督邮下去催租。所谓督邮,属于郡一级长官下属的监察官员。当时一个郡一般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由一个督邮监察,主要是监察地区内县令级别官吏的不法行为,发现了就将之“双规”,当然有时也管管收税之类的事。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亡,租税收不齐,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将五个督邮全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搞得郡中哗然。
而且这人偏执得不知好歹,他手下有个叫左丞祖的人,发现他的才能不足以治军(因为屡屡被黄巾军打败),劝他和袁绍、曹操结纳。这本来是一番好意,他却认为袁绍、曹操终究会篡夺汉室,迁怒将左丞祖也杀了。这些都可看出他的褊狭残忍。
可笑的是,后来他到处失败,一事无成,最后还是跑到许昌,在曹操把持的朝廷做官了。他屡屡劝曹操不要杀人,从未想过他自己有权的时候,杀人也是不讲道理的。
他的这种行径,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但孔融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通过巫师找回他的鬼魂,他肯定会说:“不,我跟曹操不同,我杀人,杀的都是该杀的人,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禽兽,死有余辜。”
这是孔融真实的想法,也是后汉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想法,他们从哪来的道德优越感呢?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呢?当然是来自于儒家经典。
但是这个儒家经典,严格地说,是经过他们自己改造的儒家。
和前汉不一样,后汉的儒生势力非常庞大,后汉的道德君子和伪君子比前汉要多得多,只要浏览过《汉书》和《后汉书》的人,都会得出这个印象。这个儒家,已经很难说是孔子的原始儒家了。
徐复观先生曾举过一个“孔子上任七日杀少正卯”的例子,来揭露后汉儒生的虚伪,他们把残酷的法家思想强行嫁接到儒家头上,把孔子也改头换面,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模样。这种证据其实还很多,从《后汉书》中记载的那些儒生士大夫文章来看,确实以前的很多历史已经失去了真相,比如焚书坑儒,在党锢之祸的首领李膺的奏疏中,已经坐实在秦始皇头上,近来很多学者都已经证明坑儒一说并不真实,乃是层层积累的历史。孔融的奏疏中也曾提到过赵高,说他是个阉人,败坏朝政。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睡虎地秦简考证,赵高并不是阉人。那么,后汉知识分子普遍认定赵高是个阉人,显然和当时的历史状况密切相关。说起来,赵高所处的时代距离后汉不过三四百年,那时的社会变化不大,按理说赵高是不是阉人这种简单的史实不该搞错。但是当时一直把持朝政的宦官都未对此进行过反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话语权在儒生这边,在后汉的政治斗争中,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宦官掌握着国家机器,但舆论权从来不在他们手里。或者说,他们只掌握了枪杆子,却没掌握笔杆子。这也就预示了他们最后不可避免的覆亡命运。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党锢之祸和后汉灭亡的基本历史,从而看清像孔融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后汉的灭亡中所起的作用。或者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后汉的朝廷,完全毁于这伙儒家知识分子手中。而现在的史书,基本上都把同情的天平偏向党人,对宦官们却不惮以最恶毒的言辞加以讥讽。说实话,这是不公平的。
读过《后汉书·宦者列传》的人就知道,后汉的宦官不但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坏,而且其中不乏贤人。比如郑众“一心王室,不树豪党”;蔡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良贺“清俭退后”,死后让皇帝都思念他的忠厚;曹腾“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吕强“清忠奉公”,面对封侯的赏赐“辞让恳切”,说起来,这些优秀品质,就算那些读儒书最多,号称最忠心的儒生们,也顶多不过如此,为什么动不动就要皇帝把阉人一网打尽呢?
说到底还是为了争权。
后汉的儒家知识分子,并非孔子那时温柔敦厚的原始儒家,而是法家化的儒家,充满了戾气,相当于原教旨儒家。他们说的爱才,有他们的标准,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则杀之。窦武派人逮捕宦官长乐尚书郑飒加以审讯的时候,党锢之祸的首领陈蕃曾经说:“这样的人渣还审个什么劲?马上杀了就得了。”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如果说陈蕃还是因为朴素的“正义感”的话,那个号称四世三公的儒家士大夫首领袁绍,则完全是为了争权,袁绍,实际上是后汉朝廷倾覆的直接罪魁。
当我们回顾一下后汉倾覆的过程,就可以很明显看到这点。
灵帝死后,掌握政权的是大将军何进。按理说,何家是由宦官们推举起来的。但不知怎么回事,何进中了袁绍的毒,一切都依袁绍的话行事。袁绍屡屡劝何进,把宦官全杀了,才能偃服海内的人心,平息黄巾军的叛乱。何进对袁绍的话信之不疑,大概也有因为自己出身屠户之家,想高攀进入知识分子圈的缘故。不过何进的建议都不被妹妹何太后采纳,连他弟弟何苗和外祖母舞阳君也反对他,史书上说何苗和舞阳君收了宦官们很多贿赂,所以为宦官说话。实际上到底怎么样,谁也不清楚。何苗对何进曾苦苦劝诫,说:“我们刚从南阳来的时候,都是穷鬼,如今这么富贵,都是靠宦官们提拔。说是诛灭宦官,就可以海内升平,国家大事,哪有那么容易?还是认真考虑一下,和宦官们和好。”
何苗的话其实很有道理,我们说过,国家危机,确实不应该全部诿过于宦官团体,甚至可以说后汉搞成那个样子,宦官的作用连一半都没有。只不过当时宦官权力大,总领了枢机,让人觉得什么都是宦官造成的。其实这仍旧可以用一个理论来解释: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腐败。难道士人当政,就不贪污不腐败?黄巾起义刚兴起的时候,宦官吕强劝灵帝赦免党人,其他宦官在灵帝面前诋毁吕强,说他和党人一起非议朝廷,天天读《霍光传》,兄弟宗族也多为不法。
霍光不是宦官,但他执政的时候,他的宗族子弟哪个又不是欺男霸女?连他的一个监奴冯子都都能权倾都邑,乃至因此成为汉乐府诗《羽林郎》中飞扬跋扈的主人公。
知识分子当政也一样,严嵩不是知识分子?和珅不是知识分子?谁当政又能比宦官好多少?
当太后不许何进蛮干的时候,袁绍又在后面怂恿,劝他召四方郡守率兵入京,以诛戮宦官为名,逼太后就范。这种馊主意何进竟然听从了,最终导致宦官不惜拼死一搏,中常侍张让设谋捕获了何进,面责他说:“天下愦愦,难道都是我们这些人的过错?你们就个个都是好人?况且当初何太后鸩杀王美人,差点被先帝废黜,不是我们苦苦哀求,每个人贡献千万家财讨好先帝,你能有今天吗?现在你竟然想灭我们所有人的宗族,未免太忘恩负义了。你说我们贪墨,公卿以下谁又忠正清廉?”
最后一句话可以说问得很有道理,张让敢于这么问,也可以说是看穿了知识分子官僚的虚伪。也可以说,正是知识分子官吏的傲慢不宽容,才导致了后汉的倾覆,而不是传统上说的宦官专权。
那个袁绍,按说是儒家士大夫的领袖,在何进被杀之后,他是怎么做的呢?率兵进攻皇宫,攻不下就放火焚烧。之后割据冀州,意欲取代汉室称帝。刘表是后汉清流的头面人物,割据荆州,车舆服饰也僭拟天子。哪个又是汉室忠臣?哪个又比宦官高尚?
最后回到孔融身上来,孔融的死亡,是把后汉知识阶层的傲慢发挥到极致,这种文人嘴巴尖刻,治国一无所长。历史也曾给过他机会,他曾经主宰北海一国,最后是弃国而逃;还曾掌控青州一州,最后也弃州而奔。如此不得意,在史书上就留下了妄杀的记录,如果他能有曹操这样的才能,杀起人来,只怕会比曹操更厉害。
所以,比起曹操这种丑话说在前头的法家做派,以孔融为首的儒家知识分子更为可怕,因为他们的杀人,还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曹操最后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恐怕连他自己也会觉得好笑,因为这显得太像一个恶作剧。
当然,我不否认在那个时代,儒家大部分言论的正当性,但也许他们自己也会被这种正当性迷惑,乃至失去理智。这是完全可能的。
无论是哪个团体,只要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就会有绝对的腐败。宦官是这样,知识分子是这样,一般的技术官僚也是这样。从比例上来讲,宦官并不比其他的团体危害更大。
所以,后汉儒家的知识分子,不是误国,就是窃国。促使后汉灭亡的最大罪魁不是宦官,而是儒家知识分子。由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一直是儒家知识分子所书写的,所以不一定是历史的真相。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