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以极大的耐心等待成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开始筹拍《少年时代》时,想来是有野心的。很少有导演以如此的耐心来经营一部电影,来等待演员真实的成长。在一个追求速度、急功近利的时代,完成这样一部电影,野心是必要的支撑。

    除了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电影《少年时代》还有一位隐在的导演——时间。这使得它拥有了超越影片自身的独特魅力,那一百八十多分钟长度所赐予我们的视听享受,而拥有了一种高于虚构的真实的力量。这部片内片外都跨越了十二个年头的电影,让我们无比真实地见证了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十二年间的渐进式成长,缓慢而生机盎然的蜕变;看到了十二年时光在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身上进行的雕琢,他们跌宕起伏的生活曲线。我相信,这长达一百八十分钟的电影,是从数倍于它的时间长度和影像长度中剪辑的。那些被遗忘在记忆深处的褶皱,褶皱中微妙的情绪、状态、神情、动作,那种转瞬即逝的明暗光影,经由镜头的记录,在多年后的某一时刻,如沉渣泛起,搅动了我们看似平静的心湖:从这一组生命十二年的蜕变影像中,何尝没有我们自己的身影?

    说到底,每一个生命都被浸泡在时间透明的汁水中,如鱼之宿命,不可能逃离。水过无痕,这看似温柔的力量,却耐心地、彻底地改变着我们。

    虽然宿命难以逾越,生命却呈现出内在的蓬勃之力,循着时间的长度,承受水流的力量,发生着令人惊异的蜕变。

    影片开头,是六岁少年梅森躺在草地上,镜头俯拍他的眼睛、脸部、身体。小时,我们通常仰视这个世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渐渐平视,及至死亡,若灵魂真的会脱离肉身短暂地存在,那么他将俯视着这个世界和其中的芸芸众生。

    此时的梅森大概还没有习惯镜头的跟随,我看见牵住妈妈的他,眼睛瞟了一下镜头,只一瞬。镜头之于他的意义,此时的他未必懂得。这个小男孩完成了家庭作业,却不愿意交给老师,上课喜欢盯着窗外看,将石头塞进卷笔刀里,想将石头削成箭头的形状,玩耍起来没有节制,喜欢在睡前听妈妈念读《哈利·波特》的故事,在暗夜睁大眼睛听母亲和男友的激烈争吵……据说,为了不影响梅森的扮演者艾拉·科尔特兰的正常生活,这十二年的拍摄主要在他的假期进行。而他的姐姐萨曼塔的扮演者,是导演的女儿。

    与梅森相比,萨曼塔有更浓郁的表演色彩,幼年时的她显得比梅森有个性,有主见,更机敏伶俐,更有表现欲望,更收放自如,想来在她表演的背后有导演父亲的指点。而梅森,近乎本色的表演,未脱尽婴儿肥的脸容散发着天真之气。

    让人好奇的是,剧本是事先已经成型,还是跟随艾拉·科尔特兰的成长临时编造推进?每一年龄的艾拉·科尔特兰的造型,与生活中的他是否贴合,还是按照剧情的需要而化妆?角色的对话是按照剧本的“规定动作”,还是演员在当时情境中的自由发挥?十二年的时间跨度,不只需要足够的耐心,还需要建构和驾驭剧本的非一般实力。

    此时的母亲奥利维亚,还是个形容瘦削、苗条的年轻女人。她与梅森的爸爸在分手前夕,不慎怀上了孩子,成了单亲妈妈。这也导致了在十二年里,梅森不得不跟随母亲频繁地搬家,与一个又一个继父相处。而他的父亲,一个追求个性生活方式、时常出离他们生活空间的人,偶尔出现,带着姐弟俩玩乐一番,夸张地说笑。他经常处于找工作的状态,居无定所。

    影片中的人物性情、喜好、处事方式都是自然而然地缓慢呈现,如时光的节奏。梅森被母亲带到韦尔布劳克博士面前时,他先是放松地笑着,当他意识到母亲和这个男人关系不寻常时,困惑的表情自然而然浮现在他的脸上,那是属于一个孩子的猜疑。很快,梅森和姐姐有了两个差不多大的玩伴,韦尔布劳克博士的一双儿女。韦尔布劳克博士和梅森的母亲结婚了。

    这段生活从游戏的欢乐开始,四个孩子开心地玩耍着;以悲剧终结,酗酒的韦尔布劳克博士冲着奥利维亚大发脾气,奥利维亚不得不在朋友的陪伴下,强行将自己的一双儿女带离了那个家。这一生活时段的梅森有过由衷的快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玩猜字谜游戏,四个孩子一起参加魔法晚会,跟着继父、哥哥学打高尔夫球……可是,酒是酿造悲剧的媒介。偷偷将酒掺到雪碧里畅饮的韦尔布劳克博士,再难以理智地隐藏他人性的弱点。他喜欢订立并强制执行自己的规矩,不能容忍任何人破坏这规矩。他无法忍受两个男孩的长头发,强行让理发师剪短。此时的梅森处在拥有独立意识的边缘,只是他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不还够成熟,无法反抗,但无法反抗不等于内心没有抗拒。

    家逐渐成了身心难以舒展的笼子。随着生活的演进,梅森渐渐丢失了天真气,不再相信世上有精灵的存在,他的神情里掺进了忧郁、懊恼、沮丧、怀疑。童话其实是一个保护壳,将孩子与现实的世界隔离开来,让他们相信那种纯粹的美好,可是孩子终究要从童话世界的壳里走出来,迈进现实世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探触成人的生活空间,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

    每半个月见一次面的父亲,带给姐弟俩特异感。似乎一直没有正经工作的他,与搞音乐的朋友厮混在一起,会自弹自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可这新异感,化解不了日复一日生活中积淀的危机。危机终于以韦尔布劳克博士失去理智的暴怒形式,爆发了。离婚成为必然。梅森和姐姐不得不再一次随母亲搬家,离开他们已经熟悉的学校、熟识的同学。

    在被剪辑的时光、被剪辑的生活中,忽然之间,这个男孩全然脱尽了婴儿肥,抽条成了一个细瘦的少年,眉尖上耸,神情里有了点漫不经心。而姐姐萨曼塔有了凸凹有致的身材,有了男友。外在的生活,也一下子从布什时代迈向了奥巴马时代。

    腰身已经壮硕的母亲奥利维亚,不得不重新开始独自负担、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忙着建立自己的疆域,拿到硕士文凭,找一份教师的工作。而父亲,依然定期与两个孩子见面,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在他们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量似乎越来越重,与母亲形成反比。

    幸运的是,梅森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却享受到了母亲和父亲的关爱,这两种爱有着不同的质感,不同的关注点,不尽完美也不可或缺。在野营中,父子两人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相互探触,相互倾听,进行着男人之间的对话。忙碌的母亲所不能给予的部分,认真的母亲所不予许可的部分,散漫的、性情的父亲在一周或两周的探视中,补偿给了成长期的梅森。

    梅森进一步在形体上瘦削下去,却在个人意识上逐渐强壮,他不会再对任何事情都说“是”或随意展露微笑。但十四五岁的孩子还处在少年与成人的过渡区,他们有着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幻想,又未能全然脱离少年的依赖性和幼稚性。在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中,年长的孩子希望充当年少者的引领者,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力量,这时异性世界是他们喜欢谈论的话题,似乎涉足这一世界才能证明他们足够成熟,证明他们迈入了成人的行列,于是他们偶尔会说说谎,夸大自己对异性的征服。那不过是虚荣的映射,如同随着太阳的位移,滑过墙面的光影,终会消失于无痕。

    孩子眼里的父亲和母亲,与旁人眼里的他或她,是截然不同的。母亲奥利维亚成了一名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又爱上了一个男人,同样是从美好开始,以悲剧收束。这是一个参过军、去过伊拉克的男人。在他的讲述中,伊拉克战争和“9·11”事件的背景一掠而过,在一个陌生的战乱的国度,建立信任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足够的时间,可毁灭这信任却只需要一瞬间。如同后来他进入梅森和母亲、姐姐构成的家庭,所面对和遭遇的那样。

    他送给梅森一部相机,因为梅森喜欢摄影。他记得梅森的生日,比他母亲更用心。可男人似乎总想在他的领域里掌控一切,成长却常常会超出大人的预期,常常要逾越出大人的控制。此时的萨曼塔和梅森,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对于继父的管束不敢言声、不敢反抗的孩子了,当他们意识到一丁点敌意或被约束的不适时,就不自觉地竖起了冷漠的铠甲和愤怒的尖矛,信任转瞬间碎落一地。

    母亲又一次离婚,父亲却开始他幸福的家庭生活,与一个和他兴趣相投的女人,生下一个孩子。梅森的十五岁生日,这个让头发长到遮住一边眼睛和大半个脸的少年,在父亲的新家受到了远比母亲家隆重的祝福,除了生日蛋糕,他拥有了父亲专门为他整理编制的披头士音乐碟,一把20号口径猎枪,一套西装,一本印有他名字的《圣经》。因为父母的离异和再婚,梅森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新的亲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脾性、不同的处事方式、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信仰……共同构成一个斑斓驳杂的世界,这世界可能没有原初家庭那么完整亲密,却如同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它们和时光一道,完成着对梅森这一生命的塑造。

    梅森迷上了摄影,耳朵上打了耳钉,指甲涂成深蓝色,交了女友,开始约会、接吻,参加深夜派对……一代又一代人,有着他们自己的偶像、趣味、审美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差异横亘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即便是朝夕相处的父母和亲人,也无法弥合或消除这差异。但亲人之间最珍贵的是谅解。梅森只是想做他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去问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在喜欢和爱他的人那里,这是特异,是酷;而在不喜欢他的人那里,这是怪异,是丑。

    母亲离婚后,靠她一个人支撑的家庭经济不宽裕,梅森开始在餐馆打工,洗盘子。萨曼塔搬离了家,开始独立生活。只剩下母亲和梅森的家庭,气氛松弛下来,体型已接近中年体态的母亲与日益懂得艰辛为何的、长出了柔软胡须的梅森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体谅。他们成为彼此的支撑。直到有一天儿子长大到要飞离这个家了,被留在原地的母亲,心头突然泛起止不住的悲意。一个生命体从无条件依赖你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你需要仰视的独立个体,某一瞬间,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而走过的半生,也许并不如你年少时的期许,甚至不是你青年时规划的那般模样,可时间从不为谁停留或回头,无情地将你送向老境。多多少少,与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成反比,做父母的在欣慰和兴奋之后,内心迅猛生长的是沮丧和迷茫。但是,生命的成长就是这样,总会溢出父母的视域。没有谁可以真的覆盖他人的一生,包括自己的孩子。

    梅森从母亲的经历,开始思考自己的前路。他感受到母亲和他相仿,又不完全一样的迷茫。即将步入大学的梅森,经历了恋爱,也经历了失恋,它们被紧密地剪辑在一起,唯留下几幅他用镜头摄下的女孩的面容和身影。梅森凭这些照片获得了州摄影大赛的银奖。成长中需要经历的一切,梅森一样都没有错过。

    整部影片最盛大的场面,是各路亲朋齐聚奥利维亚家庆祝梅森高中毕业,其中有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继母。穿着紫蓝色博士服、戴着博士帽的梅森,面对众人的祝福,面带有些羞涩的微笑。不知不觉,他长成了现在的样子,善良,柔软,谨慎,有微微的叛逆、微微的迷茫和微微的深刻。父亲对他说,“别向你的自尊低头”“你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你的女朋友,不是对你妈,不是对我,而是对你自己。如果你真的照顾好自己的心,你会惊讶地发现,不知多少希娜那样的姑娘在你门前排长队……你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开,专注于让自己更优秀。”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成年的儿子的赠言,以他所经历过的时间、生活作底。

    曾经,六岁的梅森问妈妈:“妈妈,你还爱爸爸吗?”“我还爱你们的爸爸,但那不意味着我们继续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当梅森十八岁时,父亲说出了对曾经的那段感情的感悟:“归根到底,感情的事儿,都是时机问题。想想你妈和我,我觉得十五或二十年前我还真有可能变成她所希望的无聊又无趣的那种人,你知道吗,我不是说她生气就一定有错,不是这样,我是说,她其实可以更耐心一些,更宽容一些。”“这样,就没有后来几位酒鬼继父的故事了。”十八岁的梅森淡淡地笑着。这笑里理解多过遗憾。

    但,这已经不是十八岁的梅森所关注的问题了。辽阔的生活正在他面前展开。在短暂的沉默后,他问父亲:“那么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将面对,却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什么意义?”

    “不知道,任何事情,所有事情。”

    “所有事情的意义,我也压根儿不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好吗?生活中,我们其实都在即兴表演,不是吗?不过值得称赞的是,你开始用心感受了,而且要一直感受下去。真的,等你长大一些,感觉会渐渐麻木,不过你的外壳会越来越硬。”

    梅森自己开车去大学,沿路拍下那些在他看来特异的事物。走进寝室,刚刚放下行李的梅森,被室友邀约一起徒步去看大本德河的晚霞。这似乎是新生活开启的一幕,有着超越日常的审美指向。

    坐在岩石上,眺望着壮阔的旷野上的晚霞,梅森和刚刚认识的女孩尼科尔静静地对话。“你知道,人们总是说抓住那一刻,我不知道,我倒是有相反的感觉,就好像,是这一刻抓住了我们。”“对对,我明白这感觉,这一刻是固定的、永恒的,就好像我们永远生活在当下这一刻,不是吗?”冲着镜头,十八岁的梅森露出了平和又意味深长的微笑。

    这微笑也来自镜头之外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时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