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乡、浙江青田的刘基刘伯温,就是这样的千古智者、人中俊杰。他激荡的人生经历,犹如石门洞飞瀑,在前进道路的断裂处,站成屹立的河流;他锋利的思想智慧,仿佛试剑石之剑,在太鹤山峰的最高处,削开巨大的顽石。
一
刘基,字伯温。今年——2011年农历六月十五,是刘基诞辰700周年。700年时光飞驰而过,刘基依然活着。刘基把自己交给道路,让身影悄然融进历史;刘基把智慧付给人间,让自己从历史深处悄然走来,走进现实生活。刘基不像诸葛孔明,不需要附丽于文学名著的描摹而放大名声。而今天我们细读刘基,发现刘基依然给力,他是时光深处的给力者。摆在我案头的这本《远见有多远——刘基如是说》,就是一本把历史和现实衔接起来的著作,揭示了刘基的思想智慧所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
作者叶燕钧先生,笔名渔夫,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同龄人,都出生于1966年;叶燕钧是刘基的“草根研究者”,业余研究刘基,研读刘基的作品,汇聚阅读的所思所想所感,成就了这一部《远见有多远——刘基如是说》。这是很有特色的一本书,它不是学院派的学术,没有学究气;它不是对刘基生平的探寻考证,而是对文本的感悟解读。刘基的思想、理念、智慧、建言,投射到当今社会、映照于现实生活,你发现他原来说得那么深刻,那么到位,那么给力。叶燕钧的随笔化解读,很有一些书面“百家讲坛”的风格;书面的文本,显得更加质朴、敦厚、实在。
有远见的智慧才是真智慧、大智慧,否则有可能只是小聪明。先贤刘基,他的远见有多远?这从他的人生选择、作品文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而且得到了千百年历史的检验。刘基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卓有成就,成为“三不朽伟人”。立言的杰出成就,就体现在他不朽的诗文作品上。叶燕钧先生通过这部解读之作,清晰地揭示了刘基的现实意义。
毕竟刘基生活的时代距离现今已700年,刘基的文言文作品与今日普通读者有点“隔”,除了收入中学课本的《卖柑者言》等少数篇章,刘基的诗文一般人接触并不多,今人要向刘基借思想、借智慧,就很需要通俗化的解读。《远见有多远——刘基如是说》就是这样一部填补空白的书,架起古今桥梁,沟通彼此管道。作者选取刘基代表作《郁离子》里的寓言名篇,先做口语化的故事翻译,再做点睛般的题旨揭示,然后铺陈开来,做感悟式解读,旁征之,博引之,引人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刘基思想智慧的胜境。
二
700年前的1311年,元至大四年,这是辛亥年,在农历六月十五,刘基诞生于浙江省处州府青田县九都南田山武阳村。《明史·刘基传》开篇即云:“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并说“基幼颖异”,幼年刘基聪颖异常,属于天才类人物;在《明实录》中则称其“幼敏悟绝伦”。
刘基属于那种天分很高,而又很勤奋努力的人。尽管他读书一目十行,记忆力超群,被乡间誉为神童,但如果不好学,那肯定也是不行的,这世界智商很高的聪明人多了去了,可成就伟业者并不多。刘基14岁读《春秋》,16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因博览群书,不仅诗文俱佳,而且通晓天文、地理与兵法。在元朝后期,刘基去做公务员并不顺当,起起落落。因为他刚直不阿,敢于直言,在官场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这也很正常。
今天看刘基刘伯温的人生经历,非常可贵的是,他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既入世,又出世。以48岁为界,他前半生在元朝官场四起四落,在年近半百的时候进入“四落”,辞官归隐故里,但他没有颓废,而是以出世的精神,写入世的文章,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郁离子》。
50岁那年,刘基重新出山,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辉煌。这就是他到金陵,辅助朱元璋,从而成为一代帝师,最终一统江山。因此也有了民间所称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偌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这样的智慧人物,总共也就出了两个:一个诸葛亮,一个刘伯温。
彼时,朱元璋求贤若渴,虽不是自己“三顾茅庐”,但也确实固邀刘基。刘基在徘徊中“逡巡而去”。他与宋濂等四人同赴金陵,“浙东四杰”的到来让朱元璋差点乐坏四颗大牙。刘基面陈“时务十八策”,听得朱元璋心服口服,立马决定请刘伯温担任军师。由此还产生了“前有诸葛隆中对,后有刘基十八策”之说。广义来看,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狭义而言,则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讨饭出身、做过和尚的朱元璋,还真是雄才大略、不耻下问,对刘基的谋略谋划,几乎是言听计从。辅助朱元璋南征北战,使刘基的后半生更为辉煌,从而由一个文学家,升华为思想家,成就为非凡的军事家、政治家。
假如,儒生只看到一个儒家的刘基,兵家只看到一个用兵如神的刘基,天文学家只看到一个古天文历法学家的刘基,诗文学家只看到一个站在那个时代诗文顶峰的刘基,小说家只看到一个传奇故事丰厚的刘基,法学家只看到一个制定大明律执法如山的刘基……那当然都是不全面的。千古人豪刘伯温,集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等等于一身,以全才称之亦不为过。
刘基真是站得高看得远的人中人杰。当时天下大势,群雄割据,元朝进入了统治的末路。偌大地盘,仿佛一个大蛋糕,一时切分为四块,一横三竖。横者就是北元,三竖则居长江中下游:上游地盘陈友谅,势力最强;中为朱元璋,势力次之;下游张士诚,力量相对较弱。夹在中间的朱元璋,要想成就帝业,就得把其他三块都给吃了。其时军中上下都说先弱后强,先打下游的张士诚,再对付上游的陈友谅;恰是天才的军事战略家刘基提出,这个不妥,先攻下头,上头虎视眈眈的陈友谅定会乘虚而入,两面夹攻,那不惨了;只有先拿下强者,事情才能搞定。你打陈友谅,在自己地盘“安居乐业”的张士诚是不会在你背后捅一刀的。事情后来果然就是这个样子。于是有了军事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在刘基的运筹帷幄下,朱元璋的军队以弱胜强,取得大胜,从此“横扫千军如卷席”。若非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能有此乎?
更为可贵的是,“张良再世”的刘基心系天下安危,心中有“义”。《明史·刘基传》最后讲道:“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刘基并非文弱书生,容貌修伟,而且是慷慨志士,为天下安危而义存于心、义形于色。
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艰难而成功的事业贡献,使刘基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后来被传说加以神话,那是一种叠加的放大效应。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我看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主讲的《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一共七集,那是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揭开笼罩在刘伯温身上的种种谜团,再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七集的标题:迷雾重重、宦海沉浮、谋士出山、神机妙算、特殊君臣、危机四伏、伯温之死,基本概括了刘基一生曲折的经历故事。真实的刘基和传说中的刘基是有所不同的,就像真实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之不同。
明朝的那些事儿,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刘基仅仅被授予一个诚意伯的伯爵称号,而且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一档;后来唯我独尊的朱元璋陆陆续续把功臣几乎给杀光了,刘基更是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艰难、动辄得咎的艰险。封建专制,终究不是什么好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独裁,臣民倒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就是历史,应当放在历史中来看待。
1375年,65岁的刘基在病中去世。刘基一生,自元至明,无论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思想智慧,还是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一讲、值得一看的。我看刘基生前身后,真可谓:“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三
作为“三不朽伟人”的刘基,“立德”因为义,“立功”因为业,“立言”则是思想作品。刘基的文学作品思想性非常强,诗文俱佳,他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今天读他的作品,尤其是寓言散文《郁离子》,常常让人击节赞叹:说得多么睿智,那道理一点也没过时!
刘基的思想作品,对当代的政界、商界,对今天的人生、生活,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和启思意义。跟宋濂以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名世一样,刘基的《卖柑者言》是千古杰作。“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这个卖柑者,我看就是杭商中非凡的智者思想家。卖柑者言,意义不在“柑”而在“言”,他是在拿“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柑来作比喻,讽刺官场中人的那种“败腐于内、光鲜于表”的情形。他手中的那只“柑”,犹如一幅讽喻漫画,一篇实物杂文,一枚投向黑暗的手榴弹,疾世愤俗中把现实世界拆穿撕破,让你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卖柑者言》并不归于《郁离子》。《郁离子》是子书体著作,有十卷、十八章、一百九十五条,题材包罗万象,内容涵盖古今,涉及个人、家庭、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伦理、神怪等诸多方面。《郁离子》是寓言体散文,通过寓言故事阐明作者的政治理想、哲学观点、人生智慧和处世态度。一说到寓言,我们大多想到的是给儿童看的,但刘基那个时代的寓言,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那是对成人世界的深刻启思。
“郁离子”,既为书名,又是作者的自称。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即政治教化光明之义。刘基认为,如果按照书中的正确主张去做,定能使国家的政治教化趋向光明,最终抵达文明之治。
《郁离子》里的名篇《云梦田》,是我非常喜欢的篇章,讲云梦泽里的土地问题。楚国的云梦泽,故址在今湖北境内。《云梦田》说的是,景睢请江乙去向安陵君建议,把云梦一带的田地租借给贫民耕种,以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不至于无家可归。安陵君将建议禀告给楚宣王,并获得同意。后来安陵君见到景睢,便问他收入的赋税额有多少,景睢说无收入。安陵君大为惊愕:“我还以为你是为了对楚王有利才那样建议的呢,你竟然把好处送给百姓,你是想让穷老百姓感谢你吗?”景睢满脸惊愕而退去,他因此告诉人们说:“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取利,却忘记了百姓,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啊!”
这个故事因土地的使用权生发,说的是“志利忘民,民穷国危”之道理。今天读来,依然教益深刻。叶燕钧先生在“读刘心得”中说:“民富则国安,民穷则国危,未见民穷而国强者,可叹今日仍有人不明此理,官场上如安陵君这般‘志利而忘民’者岂在少数?”说得犀利精辟,今天呼唤“从国富到民富”之声,恰如当年刘基思想的现实回声!
《您得罪的不是一堆石头,是人心》,是叶燕钧先生对《郁离子》中《泗滨美石》的解读,题目就很形象,石头与人心,反差强烈,对比鲜明。故事说的是,孟尝君向泗水两岸的乡亲购买了一批美石,却随便将美石置放在院门外,还拿美石当垫柱石,这让送石头的乡亲们看了很讶异极生气。百姓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孟尝君仅仅是轻慢了一堆石头,就失去了人心。这里插叙一句:青田也是石雕之乡,盛产青田石,成为美石的好石头是不会被这样对待的。孟尝君轻慢石头失信于民,还差点酿成家国大祸,引发战争。好在他知错速改,亲自去诚心诚意地道歉,并做了一连串正确的纠错举动,方才渡过了信任危机,公关能力倒是很强。今日为官者,常常置诚信于不顾,把政府的公信力弄得荡然无存,导致官民关系紧张,维稳越维越不稳;这都是因为手中权力太大,自我感觉太好,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不为苍生说话做事,一点都不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常识当一回事。如此下去,危殆不就在前头吗?
刘基的《郁离子》,穷其精奥,意趣幽微,缜密、清奇、沉着,风骨和风格都非常鲜明。而且篇章通常都不长,仿佛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可谓:明朝开国文臣,道德文章第一。虚拟的人,实在的事,通透的理。《郁离子》思想性之强,非其他寓言体散文可比;而智慧的用场,总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之上的。
抒忧世情怀,发缱绻之思——刘基的诗词,也卓有成就。如椽之笔,有激而诗,沉郁顿挫,雄健奇崛。刘基和宋濂等人的诗文作品,站上了明代雅文学最高之巅。
四
刘基是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远见有多远》这个书名,来自书中一篇的标题,这是作者对《郁离子》中《惜颧智》的解读。《惜颧智》说的是,颧鸟也算是有智慧的鸟儿了,可惜它还没有足够的远见,虽然它知道洪水会来临,把自己的鸟巢给挪到了高一点的地方,但依然不够高,结果还是被洪水给淹没冲走了。作者在“读刘心得”中说得好:“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足够的远见,是保障百姓利益的基础。”为官之道,要用富有远见的政策措施来惠及所有老百姓,这个实际上知难行更难。
要想有远见,就必须能够看透短见、看清浅见。朱元璋总算有雄才大略了,但打下江山后,在考虑定都哪里的时候,相当地浅见短视,他想定都老家安徽凤阳,而且都动工开建了,如今那地儿还留有当年的半拉子工程。刘基坚决反对他在老家建都。好好的金陵南京不待,要跑那个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去建都,那肯定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刘基的远见纠正了朱元璋的短见,避免了这皇帝老儿被天下耻笑。
朱元璋的家乡情结、眷顾家园的情感可以理解,但天下与老家发生冲突的时候,天下为大,这才是远见。
我很佩服老乡刘基,也很佩服青田老乡群体。他们站得高、看得远;看得远,还能跑得远。青田是著名的侨乡,全县不到50万人口,却有近25万华侨跑到海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华侨文化。他们很爱家乡,但也能够以天下为家,而不偏于一隅。这才是厉害的。
2011年,恰逢青田建县1300周年。在遥远的公元711年,那些确定在这里建县的先人,也真是富有远见的。青田地处浙江省中南部,南临温州,北接丽水,一条美丽的瓯江穿越而过。早年因水田盛产青芝,又名芝田。青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尽管山多,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那山中可是蕴藏着珍贵的宝藏——青田石。作为石雕之乡,青田的石雕文化有1500多年历史。当代有诸多青田石雕大师的作品美丽绝伦,而青田石更是制作印章的绝佳材料,不愧为“印石之祖”。华侨文化、石雕文化加上名人文化,构成了青田这个文化之乡的三大文化支柱。刘基就是名人文化的杰出代表。
就像丹麦有安徒生、挪威有易卜生一样,中国明朝有刘伯温;就像杭州出过于谦、淳安有过海瑞一样,浙江青田有个刘基。人是国之本,而杰出的人物,是国家之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都应尊重文化、重视人文,都以自己的名人为骄傲。挪威在飞机的尾翼上印上易卜生巨大的头像,让他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青田则在城区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建设了刘基广场,树立刘基的雕像,让刘基很扎实地站立在家乡这块土地上。还有街道也以刘基的名字来命名。这是一个地方对自己先贤所表达的尊敬。而刘基的谥号,则成了青田邻县文成的县名,刘基的出生地,如今也划归至文成,从而刘伯温也成了两地共同拥有的刘伯温。
刘伯温那智慧的基因,以及许多良好的品质,都能在今天的青田人身上看得见、找得到。青田人聪慧、大气、开放、活跃,拿得起、放得下,走得出、回得来。刘基既懂得谋略,又能做事,不是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而且“与人交,洞见肝腑”,今天你与青田人尤其是青田华侨中的精英人士打交道,都有这种感觉。文化名人,犹如阳光;精神品格,泽被后代。有太阳的地方,就会有向日葵;有向日葵的地方,就会有太阳——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
在瓯江南岸美丽的青田石门洞景区,现存刘基求学石门书院的读书处等遗迹。如今青田县正努力将刘基文化发扬光大,先后建设了刘基广场,修复了“石门书院”,并重建“刘府祠”,让刘基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刘基不仅仅是青田的刘基,也是中国的刘基,世界的刘基。2009年6月,世界刘基文化研究总会在香港成立,并创办了一个页面漂亮的网站;研究总会提出的宗旨为:“让刘基文化古为今用,发扬光大,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当今各地学者研究刘基的著作,也日渐丰沛。我手头就有《刘基事迹考述》(杨讷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刘基评传》(周群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基文选》(钱仲联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翻译的《郁离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我大学老师吕立汉教授所著的《千古人豪——刘基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07年版)等等。叶燕钧先生所写的这本《远见有多远——刘基如是说》,则是一位老乡向刘基刘伯温的致敬之作,解读同样很给力,问世于先贤刘基700年诞辰之际,尤具献礼之意义。
我以为,今后青田县可以联手学术界与出版界,推出最完备的《刘基全集》,以及《刘基研究别集》;前者以全而填补空白,后者可集优秀研究成果之大成,如是,则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刘基思想依然给力,斯世当以知己视之。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6月版《远见有多远——刘基如是说》一书序言,收入《刘基文化论丛3》一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