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代生态诗歌的一般传播形态
(一)"绿影"于纸媒翩跹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生态诗歌的存在不仅仅有其合理性,更承担着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意识。生态诗歌走过的二三十年,是一段曲折但依旧不断挣脱束缚努力向前的历程。它用独特的文体优势,书写生态主题。在新诗"边缘化"、诗为"非诗"的大背景下,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传媒等综合构成的土壤里,生态诗歌始终奋力成长,力求为人类的心灵带来一片葱郁的绿色,个体生命重新回归到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也为诗歌的自救和生态的挽救提供一条新鲜可行之路。当下传媒环境多表现为多元并存,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竞争共生的状态。多元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多元的话语体系,诗歌在大众传媒的强力冲击下颠沛流离,生态诗歌同大部分诗歌一样,在现代传媒环境中的传播形态得多表现为纸质媒介上的书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生态诗集的出版发行。例如1998年,江天出版了生态诗集《江天生态环境诗集--楚人忧天》,诗人非马在为江天此部诗集作序时说道:"新一代的中国诗人,并不都只在那里关怀小我,喃喃作个人化的独语,他们中间也有张大眼睛,面对社会现实,用良知与生命热情大声发出呐喊的!"江天的短诗精纯完美地书写了一个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搅拌机》、《造纸厂》、《雏鸟事件》、《树桩》等。次年,江天由独力编辑了中国首部生态环境诗歌选集《地球村的诗报告--台港澳暨海外华人生态环境诗选》,并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2005年,江南潜夫亦通过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个人生态诗集《一草一木都是情》。2006年,华海发行诗集《华海生态诗抄》,同为中国生态诗人团队的诗人阿红也发行了他的个人生态诗集《让太阳成为太阳--侯良学生态诗稿》,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这些生态诗集的发行,一方面说明了生态诗歌在新世纪以来已经发展到了在一定阶段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态诗歌较多的依赖诗集的形式为自身提供传播。
2.杂志对生态诗歌的选登。一些较有名气的文学杂志,有选择性质地选取部分优秀生态诗歌进行刊登,对生态诗歌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诗刊》在2006年2月上半月刊就选登了华海的生态诗歌组诗《澄明之境》;其后在陆陆续续的几年间又选登了他的《自然的回音》(组诗)、《笔架山》(组诗)、《光亮和暗影》、《碧溪》、《雨精灵》等。在《山花》2009年第5期发表了于坚的《便条集》;《人民文学》2005年第一期发表了沈天鸿的《我见过的老虎》;《诗歌月刊》2003年03期发表了轩辕轼轲的《趁着》等等。
3.出现了专门的生态类的报纸,或在报刊上为生态诗歌开辟专栏。如《中国绿色时报》作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园地,持续不断地发表生态文学作品,其中自然包含生态诗歌的发表,另外还积极介绍国外生态文学研究成果,为我们生态文学的理论构架也给予了极大的促进。另外,一些报刊开辟专门的栏目,为生态诗歌的创作和理论传播提供了积极的平台。如,《清远日报》开设了生态诗赏读专栏,专门为生态诗歌评论和诗学研究成果提供展示的专场。《诗刊》还与华海生态诗歌工作室协办了"闪电花环"诗歌专栏,从2006年开始运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又如《增城日报》刊发华海生态诗歌的专栏文章等。
纸质媒介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是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它们主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载体,对诗歌的内容进行传播。生态诗歌也同样借助了这类传播媒介,由于纸质媒介的持续性与耐读性,也为生态诗歌及其理论的消化理解提供了方便。生态诗歌在纸质媒介上的多元传播也证实了它迅速成长的姿态。
(二)网媒为绿茵增色
计算机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为图像时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数字媒介的运用更为人们提供了无以比拟的便捷。其特有的及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在"汉语文学文化中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用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另一方面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 诗歌在这种强势的传媒环境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转型,网络诗歌作为新生诗歌类型,让诗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网络传媒也为文学界带来了"俗"风气,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模式。诗歌作为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载体,被大众文化放逐到角落里,荒诞不羁的网络语言更是让诗歌走向"非诗"的境地。生态诗歌在这种传播环境下,积极争取网络媒体的优势之处,扬长避短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生态诗歌的传播开拓了另一条新的途径,试图使网络对传统诗歌的巨大挑战变成生态诗歌新生的契机,让网络媒介成为图像时代中国生态诗歌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博客的开发与使用。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先进产物,由于"博客"因为谐音"blog"由此为人们所熟识。虽然为个人日志,但因网络传媒的公开性与互动性,博客也成为了网友们展示自己实时动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评论以及作品,可以积极地与志向相投的朋友相互探讨。由于网络覆盖面积十分广大,可以囊括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博客的传播力储备了无穷的力量与潜能。中国生态诗歌在不断挣扎出路的时候,敏锐地发掘了这一点,一些生态诗人或诗人团体借助博客实时地展现生态诗歌的发展成果及动向,将更多的方面展现给全世界。如,生态诗人华海的新浪博客、(生态侯良学)诗人阿红新浪博客、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王诺教授的新浪博客等,同时还有中国生态诗歌团队创设的集体博客,在这一系列的博客中,诗人们随时更新自己关于生态诗歌或创作或理论或活动方面的文章,让受众接受到而一个时时变动着的灵动的生态诗歌。有效地促进生态诗歌"圈内话语"与公众话语的沟通。
2.生态主题网络征文的频繁出现。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凸显,人们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到生态上来,政府社会团体等纷纷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为了呼吁人们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以生态为主题的网络形式的征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人类生命个体意识的加强,也为生态诗歌的生存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诗歌作为宣传生态意识的优势文体,在征文比赛限定的文体中多表现为生态诗歌创作比赛。这类的主题征文有,如2009年4月,舟山市旅游部门与舟山晚报联合推出"环杭州湾生态带环保系列活动之生态诗歌征文大赛",稿件征集都由邮件形式发送至固定邮箱,最后将比赛结果公布在相关媒体上。这时网络的便捷优势便集中体现了出来。另外,生态主题网络征文表现出区域性向全国性扩大的趋势,2010年1月至10月,中国重要诗歌阵地《诗刊》举办了"绿色伊春--生态诗歌大奖赛",主要面向全国征集生态诗歌进行评比;又如2010年5月至8月,旅游县通榆县宣传部举办了"人与生态"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等等。征文范围区域的扩大,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证明了生态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
(三)青翠之光多元乍现
生态诗集、诗刊报纸的集中传播,网络传播在博客、网络征文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中国生态诗歌在图像时代多元传播体系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播态势。视听结合的大规模生态诗歌朗诵比赛,也为生态诗歌的传播增色不少。图像时代高超的传媒技术使诗歌朗诵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私语行为,更成为了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中的一种。借助各类光影技术,诗歌伴随相搭配的音乐,抑或相关的影视作品,声情并茂地将诗歌诠释得更加丰富立体。
早在抗战时期,"朗诵诗"就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概念出现在新诗史上,它不仅指的是"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 也由此开始,开拓了新诗的多元化传播的又一途径。诗歌朗诵作为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表现得更为多彩多样。如2009年5月,太原理工大学举办"山西大学生生态汾河诗歌朗诵比赛",不仅提高作为国家未来主体力量的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又在视听集合丰富的诗歌朗诵表演中,让更多的人体味生态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政府部门生态诗歌朗诵活动也进行的有滋有味,如2009年6月,为纪念第三十八个世界环境日,进一步浓厚绿色环保的氛围,江山市生态办、环保局等8家单位联合举办了"绿色环保山水家园"诗歌朗诵比赛。
另外,图像传播时代生态诗歌创作在各种传播媒介交互叠加地传播下,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立足之地。但是要稳固地发展,还需不断加强生态诗学理论的建设。可喜的是,中国生态诗歌理论虽然并未形成权威的诗学体系,但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在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绚烂绽放。如2008年5月,广东省清远市召开了"生态与诗歌暨华海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举行的关于生态诗歌理论探讨的活动,大会通过对生态诗人、生态诗歌文本、生态诗学的研讨,推动中国生态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并构建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再如, 2010年11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举行了"阿红生态诗歌研讨会",围绕着阿红新近出版的生态诗集《让太阳成为太阳》展开讨论,重点探讨如何艺术地表现自然物的非人类赋予的主体性、自然本身的美、人主体与自然物主体间的和谐共生、平等交流等生态文艺方向 等等。
二 当代生态诗歌的特殊传播策略
在报刊、书籍、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为生态诗歌提供一片自由翩跹的天地的同时,生态诗歌本身也正以其与众不同的舞姿在令人充满惊喜的视域内摇曳生姿。数字化传媒时代与现代化商业时代同时降临,在主导因素发展转化的前提下,现实便发出了强烈的诉求。生态诗歌必须与商业发展融合,并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保持相对独立性,从商业与文学共同构筑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点,刺激发展获得双赢效果。于是,生态旅游、生态摄影艺术、生态公益广告等传播形式被收纳在生态诗歌行走的路途之中,毋庸置疑地形成了当代生态诗歌在图像传播时代与现代商业时代应时所需的特殊传播策略。这也为其他主题诗歌的发展提供借鉴之途,为改善文学在当代文化体系内的"边缘化",诗歌在当代文学领域内的"边缘化"的窘境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突破。
(一)蓬勃的旅途:生态旅游对生态诗歌的商业开发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在1983年。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一方面,它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指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当地人民生活特别是提高经济生活水平的一项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商业策划行为。从首要旨归上,生态旅游与生态诗歌始终保持着高度一致,生命共同体的极致追求是二者共同的心声。纵观当代生态诗歌传播的各种传播形态,我们可喜地发现,生态诗歌正积极地与生态旅游靠拢。它正以生态旅游节诗歌征文活动、生态诗歌采风活动、生态旅游广告诗歌等传播形式,与生态旅游实行着"互惠互利"地结合发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旅游文化风行于世,生态诗歌融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之中,无疑是为自身发展发掘了一条蓬勃的旅途。
1.以生态旅游景观特色为主题的生态诗歌征文活动。
21世纪以来, "工业化巨人"正大踏步向前迈进。人类与自然仿佛磁极相同的两块"大磁铁",愈发不断地相互远离。大自然在商业化快速进程中萎靡,甚至遭到了人类的残忍蹂躏。随着人类与冰冷的工业化机器不停地并肩同行,人们的情感日益麻木,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日益钝化。于是,一些先行者们恍然觉醒,并试图呼唤更多的人从梦魇中醒来。生态主旨的理性回归,成为了当代社会各个领域最强烈的渴望与诉求。鉴于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一些特别是以自然美景为主的旅游景点,积极发展以"走近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景区。一方面挽救不断下滑的自然生态状态,另一方面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愿望及回归自然的呼唤。景区往往与当地政府机关合作,创办以当地景色特色为主题的生态诗歌征文比赛或活动。
2011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秦岭最美是商洛"诗词歌赋有奖征文活动,意在诠释山水商洛和人文商洛魅力,用诗词曲赋的形式吟诵商洛的风土民俗、社会经济以及新世纪、新商洛的新形象。将文学文化升华为生态旅游的精髓,无疑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将生态诗歌结合生态旅游融汇发展,展现生态诗歌除了文学自身价值以外的商业价值,双重价值作用下为生态诗歌提供了一条葱郁的生命之径。
2.生态诗歌与生态旅游结合的新型方式--诗歌采风活动。
"采风"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的"风",本意是指宫廷乐府至民间搜集各种口头创作。这一概念发展至今,其内容主要是让人类主动贴近自然万物,与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进行平等的对话,从中汲取与"工业化"背道而驰的审美感受与艺术灵感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更多地追求实用性和物质性,在这些因素不断交织与演化下,个体的精神与思想也被不断地遮蔽,物质的享乐让个体灵魂行走在"空虚之境"。纯粹的精神质素被遗忘甚至抛弃,海德格尔也曾不禁地概叹道,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如何还能有家园。诗歌采风活动的逐渐兴起,为人类个体在喧嚣的世界之外预留了一席之地,沉浸在自然美景的静谧之中,呼唤人类的自然性的回归。在这类创作心理预设下,生态诗歌创作就成为了当代采风活动最好的成果之一。
例如,2011年6月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诗刊》社、文联等联合举办的"诗意宁夏?感恩黄河"首届黄河金岸诗歌节采风活动,意在以诗的感觉歌颂黄河金岸的自然风光和建设成就等。同月,由福建省作协、仙游县联合举办的"映像?仙游"诗歌散文采风创作活动,歌颂"仙景?仙梦?仙作",也为今后举办"映像?仙游大型实景诗歌朗诵音乐会"提供创作文本。再如,2008年9月,首届焦作旅游诗歌节将在焦作市举办,中国诗歌学会将此次采风活动中诗人们的优秀诗篇结集成册,以中英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神农山、青天河、云台山、红石峡等焦作著名景点在诗人们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人类与自然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贴近与心灵碰撞。这类采风活动的举办,为生态诗歌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文本素材与激情灵感,更从另一角度刺激着人类个体精神的空乏虚浮,为喧杂的生活给予了一方净土。
(二)边走边唱:生态视角的摄影诗歌
摄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将物体的光线、造型以另一种方式重现于各类视觉媒介,从物体的各个切面作为摄影艺术展示光点,匠心独运地表现作者的情感色彩及艺术主张。而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且"诗是有节奏的语言" 。它通过想象的艺术手段,运用文字的排列组合表现出独特的韵味,表达真情实感。如王向峰曾在《摄影文学的诗性创造》一文中提到,"从摄影文学的构成因素来说是诗画结合,它的可视性表现媒介是画面,但画面中的本质性、主导性的因素却是诗的。并且,在画面中摄影语言有线、形、光、影的可视性,其中包含着文学的诗性,同时也是活脱脱的诗的语言存在,这才有了摄影文学的体类语。" 摄影诗歌作为摄影文学的集中体现,凝聚了摄影与诗歌两类艺术"影"与"诗"交相辉映的"交集"效果。
美国著名超现实主义摄影家曼?雷的一句名言:"我书写我不能拍摄的,我拍摄我无法书写的。"摄影诗歌无疑在书写与拍摄这两根平衡木交叉处找到了平衡点,这种"书写的图像"在当下社会文化中也成为了极富冲击力的新兴文化力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文化传承驱使旅游活动作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在人类日益觉醒与自然的距离之余,愈显兴盛。生态主题的摄影诗歌在如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了生态诗歌又一特殊传播策略。例如,金殿国的摄影诗集《走过一百座城市》,其中不少著作不失为生态摄影诗歌的典型代表。诗人运用清丽脱俗的光影线条及凝练有力的语言文字共同"书写"下世界上一百座城市的自然美景与民俗文化。诗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艺术的视角审视每一个走过的城市,充分运用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并直接转化为高度浓缩的语言文字--诗句。它不是诗歌与摄影的简单相加,而是诗人运用独特的视角记录自己环游的步履,通过影的艺术还原自然客观存在的本真,并用诗的语言巧妙地表现出诗人对这些景观独有的审美感受。
《冰城》(摄影诗)
绘飞腾的舞姿,
砌优雅的造型,
组成剔透晶莹的琼宇玉宫;
映天光云影,
牧莽莽大川,
浑然若大自然的屏风
--你壮阔旷达,气贯长空!
滴缕缕情丝,
诉绵绵衷情;
说不尽凝而又化,
化而又凝的心曲,
道不完得而复失,
失而复得的心灵
--冰啊,你历经寒风冷雨中的会聚,
终于在煦日下升腾!
在《走过一百座城市》中我们发现,有着不少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体验与感悟,诗人更是将简单情感升华为理性反思。商业化在当代社会文化中进行着无孔不入地渗透,各个城市的自然景观被破坏,并渐渐被商业气息所侵蚀,诗人不禁担忧并叩问道:"一部电影搅破'第一名刹'的平淡与清静,成就热闹非凡、源源不断的功夫经济。......少林寺会如何排除纷扰、坚守自己?" "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在流淌的诗韵里,在喧嚣的叫卖声里,是否还能保持往日的矜持与恬淡?" 诗人的"体验"与"忧虑"成为了本部摄影诗集的两大关键词。他以城市为基本单位,将其最原始的风貌展示出来并生成此部摄影诗集的系统。在踽踽而行的路途中,体验自然风光的其中美好,却也在现代化商业化快速的进程中忧虑着大自然的原始本真将何去何从。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审美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以及当下生态问题的逐步显露,特别是摄影诗歌作为新兴事物,具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发展前景,生态诗歌通过摄影诗歌的形式见诸于各类媒介也成为了其传播方式的又一有力补充。
除了金殿国《走过一百座城市》外,张林桂2008年8月出版的摄影诗歌100组《鹤立群山》也可以称为生态摄影诗歌的代表之一。此部诗集主要从季节、植物、动物等角度进行创作,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与自然万物对等的地位,以诚恳的态度与它们对话,从平凡景物摄取不平凡拍摄视角,以平凡语言表达不平凡感悟。如《秋园晨光》、《春日木棉树》、《排山倒海月季开》等。2006年11月,边强出版的摄影诗集《白银风光》,图文并茂地记述了甘肃省白银市的生态风光,用诗的语言引人进入想象的空间,试图激发与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绿装的呐喊:生态公益广告的诗性探索
广告跻身于当代文化空间,成为最为强大的符号系统之一。由于广告往往与商业销售直接对接,为此,基于各类消费心理的各式广告在各类媒介上各展风姿,无时不刻地充斥着人们的五官。但公益广告作为广告中的特殊形式,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多为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直击当下具体的环境恶化问题,往往采取诗意营造或数据揭露的两种方式进行。鉴于广告词的简短凝练及生态公益广告特意的诗意营造,这与诗歌本身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作为社会传媒文化重要形态的公益广告往往借助于电视、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进行传播,这种方式无疑是与新媒介力量的有力"握手"。由此,生态公益诗性广告,便成为了生态诗歌传播的又一新颖且具有着强烈生命力的传播方式。
例如,2011年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同种一棵绿树,共建生态中国"的公益广告活动,与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北京音乐广播、蒙牛生态草原基金共同主办的2011"生态行动,助力中国"大型公益绿色活动联手,创作了不少具有着诗性意义的生态公益广告。从诗意的氛围中与直观的动态视频结合,揭示当下生态环境的恶劣状态及每一个人为挽救赖以生存的家园身体力行的方法,试图将"人人皆可生态"的理念推近大众身边。在这系列作品中我们发现,一些生态公益广告有着明显的诗美特性,同时体现着强烈的情感诉求及丰富的内蕴。
这是自然的生态,也是人类生存的源泉。
这是哺育大地的母亲,也是万物生长的摇篮。
这是引人入胜的美景,也是情牵梦系的家园。
珍爱中国生态草原,我们生长的天与地,演绎和谐的大自然。
如果摈弃影视媒介的表现形式,单纯从文本来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发现它是一组"这是......,也是......"的排比句式,并从结构上完成了诗歌要求的语言文字的基本组合排列。吕进曾说过,"诗是气体"。 因为诗"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它回避精确描绘,客观事物的表现是由诗中所抒之情暗示、折射出来的" 。"源泉"、"摇篮"、"家园"这些意象都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时间的具体细节,是"虚"的。此外,它还有具有着强烈的生态情感诉求,在优美的文字表达下,掩埋着对保护草原资源及人类生态道德回归的强烈呼吁。所以,这段文字不失为一首较好的关于保护草原的生态诗歌。
如果将这个生态公益广告换从媒介方式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像形式通过网络、电视等电子媒介传播与图像为主导地位的视觉时代相互吻合。影像符号直观精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它"不把言语作为自己的内容,而是把外部世界作为内容。换言之,就是把言语和思维表现的东西作为内容。......不用词语,胜似词语。" 通过与实物最为接近的符号系统即影像来再现中国生态草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但是影像却又不得不被镜头所限制,镜头之外的空白就很自然而然地被文字所填补。文字的描述性及表现张力直接提供影像之外的情感空间并引发思索。生态公益广告以其特有的诗意氛围的营造,引领人们通过直观视界与想象进入大自然的美好世界,从而引导人们重视身边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一同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影像与文字结合来激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在本诗的最后一句说道,"珍爱中国生态草原,我们生长的天与地,演绎和谐的大自然!"直接表明天人和谐、珍爱与人类平等的微小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强烈生态诉求,进一步强化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公益广告的诗性探索,不仅仅为生态诗歌的发展路途另辟了一条蹊径,同时也为在这被工业化机器化麻痹了人们审美神经的"非诗时代"或"缺诗时代",在先进的传媒技术之下为生态公益广告策划提供了一种思维启发。生态诗歌只有同先进的电子传媒力量有力结合,才能在新型的文化格局下绽放出独特的"时代之花"。
(指导教师: 梁笑梅 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