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地权拥有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8月5日的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了艾丽斯泉市(Alice springs)的“安塞克”纪念碑前,准备同一位当地的代表人物会面。“安塞克”纪念碑坐落在一个小山顶,它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6万将士而修建的。在这里,可以环视艾丽斯泉市的整个街区,远望周边的旷野和延伸到天边的荒漠丘陵,在这一视点足以感觉到澳洲大陆的广阔与博大。艾丽斯泉市位于澳大利亚中部腹地,地处稀树草原与沙漠的交汇地带,这里有多处世界闻名的自然奇观。

    此时,从大漠中吹来的风已带着凉意,我们大约等待了20多分钟,全身上下已感觉到阵阵寒意。当我们考虑是否再等待下去,担心上午的计划有可能落空之时,与我们会面的主人公已经朝我们走来。她中等身材,古铜色的肌肤,年纪大约在60岁上下。她的名字叫因巴塔(在此使用了音译简称),是地道的原住民出身(如果我没记错,她属于阿南古部落)。她平和的神态中略显几分矜持,但她很快显露出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部落代言人的自信和风度。总领队刘漫先生重视这次难得的会面机会,主动担当了现场翻译的角色。刘漫介绍说,因巴塔女士是艾丽斯泉市这片土地的“地权拥有者”,这一大片土地属于她的家族。她本人是颇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是原住民“地权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因巴塔女士似乎揣摩到我们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也意识到该如何利用这次机会谈些她所关注的问题,她在用英语表达简短的欢迎之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直觉告诉我,因巴塔话语中表露的是原住民最真实的情感和立场,是在任何一本书中阅读不到的。“我们原住民的历史超过了6万年,可澳洲白人的历史只有200年。”这是她开场白中最简洁的一句话。“这里的原住民分成不同的民族,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国家,有600多种语言,各自有自己的律法。1950年前后,还有200个小国家(原住民部落)。从那之后的50年,这里的原住民有了保留地,才从丛林里走出来。直到1967年,所有的原住民获得了公民权。”因巴塔女士简洁的话语中省略了背景性介绍。她特别提及了1967年,我记得玛瑞娅女士也曾谈到过1967年,看来那个年份对于澳洲的原住民具有特别的意义。那一年一定发生过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但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就连同行的一位白人女士听到原住民的历史境况也颇感惊讶。对于澳大利亚近代史我只能说略知一二,大概从17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到达澳洲海岸外航行。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踏足这片土地,声称东部海岸由英国占领。1788年英国遣送首批流放犯到此,于当年的1月26日这一天在悉尼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后来这个日子成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由此可见,这个于1931年在英联邦体系内独立的国家,其殖民主义的色彩该有多浓,殖民主义的历史负担会有多重。因此,1967这一年份,对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经过几代人的抗争获得了本该早就属于他们的国民身份。对于澳洲立法机构而言,在1967那一年份,或许是顺应了当时国际上民族主义的进步潮流,或许是在社会压力之下采取的“去殖民化”行动,无论怎么讲这都是社会性进步和跨越。因巴塔说,这片土地是她父亲拥有的,1974年政府把土地所有权交还给了他们。在争回土地所有权的斗争中首先需要证据,就是要证明你的家族及祖先一直在此居住。对于千百年来以迁徙和狩猎为生活方式的原住民来说,要拿出说服人的证据还真有些困难,因为澳洲原住民的生存准则与其他古老部族的生存准则一样,就是要保持和维护大地母亲的原貌。为了争回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因巴塔的哥哥坚持在一片无水的沙漠中生活,过去他们的家族在那里迁徙往来,现在他要在那里长期居住,以证明这片土地早就属于他们自己。因巴塔整个家族都支持他哥哥的行动,没有饮用水就想办法把引水管接过去,他们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我们祖先的灵魂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他们没有离我们远去。祖先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拿回自己的土地,就是要像祖先那样生活,这是对祖先的承诺!为了拿回自己的土地所有权,我们住在那片干旱的土地,后来政府也给了我们支持。所以说,我们拿回了自己的土地,也是找回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时,我的亲属讲述自己一代一代相传的梦幻故事。我们的梦幻和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与生命、信仰、灵魂融合在一起的,对我们原住民来讲,‘艾丽斯泉’是我们的梦幻表达和汇集的地方。我们的梦幻和白人所理解的梦幻是不一样的。谁来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那么他必须是这片土地的拥有者。”因巴塔语调平静,她的话语充满了力量,蕴含着被现实磨砺之后的思考,我被她质朴的思想及深厚的情感所吸引。谈到这里,因巴塔停顿了一下,话题也随之一转,“欢迎你们来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和风俗,最重要的是你们首先要了解我们原住民部落之间相互尊重的传统。对于彼此的尊重我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习惯和准则,这就是不属于你的土地,你的脚是不能踩的,你也不能代表它讲话。你们要记住,这个地方有白人的法律,还有我们原住民的法律。”随后,在回答我们的提问,诸如当下的原住民怎样继承古老的文化传统,怎样推出自己代表人物等等问题时,因巴塔的话语简洁而深刻:“……谁能传承文化、谁有知识、谁能真正代表传统文化,那么谁就拥有土地所有权,谁就会成为脚下这片土地的代表。”看来,这已不是说教,已成为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我经历了太多的失望,特别是对身边那些自以为能代表一切的权贵们的失望,此刻,我被因巴塔的话语所感动,连我的心脏都在异样地跳动。我觉得因巴塔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伟大的女性,她在争取和维护原住民权利的同时,也成为保护人类古老文化财富的特殊贡献者。

    之后的几天里,因巴塔的话语成为我们理解这片土地、以及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一把钥匙。

    应该说,参观乌鲁鲁——卡塔珠塔国家公园是个难忘的经历。这是8月7日,也是我们本次文化之旅的最后一项活动。我们观光的自然景观是神秘的巨石乌鲁鲁岩(Uluru Rock);另一处是卡塔珠塔山(Kata Tjuta)。这两处巨石都是由原住民先人命名的,当然也免不了另有白人为其命名,但后来附加的名称显然同白人的所谓探险发现及早期殖民扩张的故事缠绕在一起,在此不值得一提。

    我们首先观光的是卡塔珠塔山,它是由36个浑圆的山头组成的群峰,在平坦无际的旷野中凸起耸立,形成沙漠中的大地奇观。卡塔珠塔山峰相互依偎,远远望去好似巨人的头颅(卡塔珠塔的原意是,很多动物的头颅),其中最高的山峰海拔549米。卡塔珠塔山岩体由风化砂石及砂石沙岩构成,大约在5亿年前形成的,它的岩体平滑无隙形成陡峭的坡度,气势威严无比,在那光滑的山体上找不见一株植物,偶然间落入视野的是山腰间风蚀的点状坑穴。卡塔珠塔山是阿南古部落祭祀祖先的圣地,是充满神秘感的禁忌之地。

    乌鲁鲁岩比卡塔珠塔山更为神秘,两者相距数十公里,乌鲁鲁岩最高点距离地表348米,纵深长度3.62公里,横宽2公里,周长8.5公里。这块巨石东部高,西部低而窄,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单体岩石,有人称其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只有近距离拜谒这巨石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雄奇与伟岸。尤其当清晨与黄昏时节,在光线折射的作用下,乌鲁鲁岩体色彩斑斓,瞬息之间变化万千。同卡塔珠塔山一样,乌鲁鲁也是阿南古人祭拜的神山,是一处神秘的禁忌之地。阿南古人将乌鲁鲁视为宇宙的中心,是神居住的地方,他们确信岩体的洞穴中居住着彩色蛇神并定期前来祭拜。按照阿南古人的传统和风俗,这座圣山除祭司之外任何人不得攀登。准确一点说,这巨大的岩体涉及到原住民古老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有资料显示,1985年10月26日,澳大利亚总督Ninian Stephens爵士将乌鲁鲁——卡塔珠塔国家公园的所有权交还给阿南古人。作为交换,阿南古人将其出租给澳洲政府99年。从此,公园由阿南古人和澳大利亚政府共同管理,所有的管理政策和项目的制定都是为了保护阿南古文化与这份自然遗产。

    1987年,根据两大自然标准乌鲁鲁——卡塔珠塔国家公园首次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它被认定为目前最重要的地质学进程、生物进化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典范。

    1994年,乌鲁鲁——卡塔珠塔国家公园成为全球第二个被称为“文化美景”而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国家公园。之所以获得此项殊荣,是因为乌鲁鲁——卡塔珠塔国家公园是由阿南古人和大自然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景观,并且拥有强大的宗教、艺术及文化团体的支撑。数万年来,该景观一直采用Tjukurpa(阿南古法律、价值及信仰体系)支配下的阿南古管理方法来管理。

    在乌鲁鲁——卡塔珠塔国家公园的观光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其严格的管理程序。这些由国家法律制约下的管理程序,应该说是独具特色的,同时又是富有文化感、耐人寻味的。简单一点说,在这里观光你不是仅仅买了一张门票就了事,而是要办理严格的授权手续,比如拍摄授权书。即使你获得了公园管理部门的拍摄授权书,在你的观光拍摄(专业性)活动中也要有公园管理员现场陪同,她会告知你可拍摄的地点与方位。例如在卡塔珠塔山,那位公园管理员指着山体说,你最好拍摄卡塔珠塔山的全景,如果拍摄局部,至少要把3个山头放在一个画面中,否则被视为对这座神山的不敬,因为在原住民的信仰中这座山是有灵魂的。而在乌鲁鲁岩,对拍摄者的要求是,任何人不得在太阳升起的时刻拍摄阳光所能照射到的山体,除此之外,不得将岩体东侧一处酷似女阴的巨大缺口摄入镜头,因为那里是阿南古女性秘密祭祀之处。这些以法律方式规定下来的管理条例,被严格地监督执行。当然,对于有些观光客来说,那些管理条例过于繁琐与苛刻,也使有些人感到了厌烦与不快。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文化体验。我亲身亲历了澳洲政府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目睹和理解了如何将一个庄严的承诺法律化了,并使其成为对所有人的约束。在这严格的约束中表达的是对原住民文化信仰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地权所有者的最大的尊重,惟有在这种尊重中才能保护和发展这片大陆上的古老文化。这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希望所在,这一希望属于澳大利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