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博览4-尖端科技促成考古新视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内发现

    秦始皇曾在南阳山区修“铁路”

    秦始皇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该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用马力拉动,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秦始皇的“铁路”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更重要的是较软的枕木和夯筑得坚硬的路基结合能使轨道平稳。

    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下来。那么最后怎么停下来呢?专家认为:一定有专门的车站,这里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其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以前一般认为秦始皇修建的驰道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现在可以理解秦始皇“车同轨”的意思了,即统一“铁路”轨道之间的距离。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修建的规模都比较小,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全国大规模地修建起来了,以致成了一个茂密的“铁路网”。

    当时我国有良好的木材,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轮子非常奇特,它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该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铁路”是单独复线,没有公路相伴。

    但是秦国的铁路网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专家们认为,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汉朝的经济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也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铁路”。加上秦朝的驰道太宽了,因此在后来经济复苏中,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还有,秦朝的“铁路”显然是用于长途运输的,而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原来人烟稀少的长途运输必经地也因此失去了其重要性,大概只有这些地方的铁路才能够得以免除被人为拆除和开垦而遗留下来,但也正因为人烟稀少所以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以至于人们再也不记得曾经有过如此的辉煌。

    不过到目前为止除了南阳山区以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秦朝“铁路”的遗迹,说秦朝有过非常发达的铁路网也只是个推测。

    秦直道留给人们的难解之谜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目前,在鄂尔多斯境内可确认的秦直道遗迹北起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吴四圪堵村东,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岗图四队,全线长约160公里。

    专家说,纵观鄂尔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难发现,现今秦直道路线是经过极为缜密的勘查后选定的。可是,2000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掌握精确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丰富的地理学、地貌学知识的?难道仅仅依靠据说刚发明不久的罗盘定位技术?

    一般认为,秦直道是在今天达拉特旗昭君坟渡口南渡黄河的。秦直道南渡黄河后,要经过约20公里宽的黄河冲积滩平原,然后穿越如今宽度约15公里的库布齐沙漠,之后与已探明的秦直道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北段遗迹衔接。但如今在这些地区寻找秦直道遗迹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渡过黄河后的秦直道是如何走向的?特别是如何通过已形成了200多万年的库布齐沙漠的?如果是跨越直穿而过,那当时的库布齐沙漠有多大?2000多年前的穿沙公路又是什么样的?如果绕过库布齐沙漠,就应该沿柳沟(当地的一个沟谷)而下,那么工程难度比前者小得多,但这条大道又如何解决汛期的大队人马通行以及大队人马穿行于沟谷内避免敌军设伏袭击的军事大忌等问题呢?

    乌兰木伦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上游位于鄂尔多斯中部,是秦直道沿途所经之地最大的一条东西向河流。这里如今沟谷的宽度在1000米以上,河床的宽度约100米,深度20米,两岸为中生代砂岩结构,地表基岩裸露,河床陡峭。秦直道虽然在鄂尔多斯境内跨越了无数的洼地河谷,但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堙谷”的方式来进行,而要通过这道两岸陡直的河流,绝非简单的堵塞、填垫所能解决的。综合分析,秦直道在此唯一的途经方式便是架桥。修建这样一座跨度应该在100米以上的大桥,对于2000多年前的秦人来说,自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究竟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材料来进行架桥,目前仅仅通过地面调查,还无法得到丝毫线索。

    另外,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迹两侧,分布数座古城址。据古城所在地区、城内出土遗物等综合分析,它们应该是与秦直道有密切关联的行宫、城障遗址。

    秦兵马俑多为紫色是施展了魔法

    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最特别的是,在一个距今201 7年之久的墓地里发现的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都是彩绘,且大多数都有一种罕见的亮紫色。有关这些紫色颜料的新研究表明,这是道士实验所致,是为了制造假玉石而做的。在道教认为,玉石是永存不朽的东西。

    此发现解释了为何其他兵马俑有惹人注目的彩绘,也表明宗教与军队有关联。

    科学家从兵马俑膝盖处取了一些紫色颜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荧光与微量分析以及其他技术手段,来确定此化学颜料的成分以及制作方法。

    紫色兵马俑结果发现,这是一种目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BaCuSi2O6),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

    刘志认为古代化学家当时正在用生产中国玻璃的钡、铅和石英来仿制玉石,却生产出了紫蓝色颜料。

    由于陶俑上的紫蓝颜色出自道士之手,因此道士可能参与其生产,至少涉足了陶俑的绘彩。

    也许在秦始皇死之前,他就召集所有学者和博物学家到皇宫来,希望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并准备制造极好的药物,如长生不老丹和其他混合物。

    而这种引人注目的紫色,始皇帝则可能将它与玉石的神话般功效联在一起,希望它起到长生不老的作用。此外,这也符合我们所知道的道教哲学和道士热心于自然物质实验的事实。而且,中国紫色的消失与道教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兴起相吻合。

    武则天陵墓发现神秘圆环

    考古人员日前在对陕西乾陵遗址调查时,发现陵区南部存在十余处巨型圆环状遗迹,其中最大一处的直径约达110米。

    埋葬着武则天与唐高宗的乾陵,因其宏大的建筑格局以及难以估量的地下遗存而举世瞩目。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乾陵博物馆组成的调查组日前通过航拍照片,发现了许多巨型圆环,最大的圆环直径约110米,环宽约为3米左右,处在较为平坦的耕地中,呈淡淡的暗色调,与周围田野的色调明显有别。除西南部约1/4不清楚外,圆环的其余部位十分规整,只是在一处道路经过处出现短缺,通过与早期的航拍图片比较,专家基本确定圆环应是历史遗迹。

    历史上乾陵拥有至少3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在远离梁山主峰之南的3~5公里依然属于乾陵的范围处,调查组又发现了十余处小环,这些小环直径多在30~40米左右,错落分布在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地带,分布状况目前看来并不规律。其中的一些圆环已经有所残缺。据推测还应有类似遗迹,但可能因自然侵蚀和平整土地等活动消失。

    这些圆环究竟是什么?设置在当地有何用途?与乾陵有着怎样的联系?专家尚未找到相关线索。有人认为,这些圆环有可能是人工掘出的壕沟,由于年代久远,被深埋于地下成为潜沟。

    古人设置圆环的目的何在,是代表天上的星宿?是一种地域的划分?还是军事防御的环壕?现在这些都无法确定。

    目前,这些圆环中的大圆环因拥有着特殊的“圆心”成为专家为破解圆环之谜而确立的研究重心。

    据乾陵博物馆樊英峰馆长介绍,图片中显示大圆环的圆心其实是已发掘的唐朝燕国公李瑾行的墓葬,系乾陵陪葬墓之一。圆环是否属这座乾陵陪葬墓的建筑遗迹目前还不好说,因为自新石器时代起,乾陵所在地便一直有人类活动,秦始皇曾在此建梁山官,唐安史之乱之后,该地一度又为叛军所占据。

    科技发现

    伽利略手绘水彩月面图重见天日

    400年前天文学家伽利略就首次用望远镜看清了月球表明的真面目。日前,伽利略亲手绘制的5幅月球表面水彩真迹在失踪4个世纪后重见天日。

    据报道,这5幅水彩画出自伽利略拥有的一本他自己的著作《星空使者》,此前从未在该书的其他任何版本的任何一本中出现过。图中月球背光部分为赭石色和浅棕色的阴影所覆盖,而阳面部分的茫茫平原、像火山口一样的环形山清晰可见。

    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进行绘制的科学家。

    1609年末,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月亮,并绘制了世界第一幅月面素描图,月亮像地球一样凹凸不平,这打破了人们几千年以来的观念。随后,他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金星位相的变化、土星光环、太阳黑子等一系列重大天文现象。1610年,伽利略将观测成果汇集为《星空使者》一书出版,为哥白尼“H心说”提供了最佳论证。人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1632年,伽利略又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把“日心说”推到了最终胜利的阶段。罗马教廷将该书列为禁书,并在1633年将70岁的伽利略判为终身监禁。

    不过,在伽利略的推广下,天文望远镜在欧洲逐渐流传开来。此后,无数的天文爱好者把各式各样的望远镜对准了夜空。

    千年前的计算器比现在更精确

    德国科学家表示,古希腊人公元前2世纪末制造的一种古代计算器的精确度令人赞叹不已,比之后1000年发明的任何一种计算器都精确、先进。

    安梯基齐拉器械(Antikythera Mechanism)是已知最早包含一套精密齿轮系统的计算仪器,1902年被发现,之后100多年,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它是如何工作的,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得以破解。

    安梯基齐拉器械被发现时只剩下82个黄铜碎片,但来自英国、希腊和美国的科学家利用高清晰度X光线断层摄影术,重造了一个模型。它把37个齿轮装在一个木盒里面,一些齿轮涵盖了长达54年或80年的周期,木盒盖子刻有同行星活动有关的文字。

    “它可能被看成是已知第一个计算器。”威尔士加迪夫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迈克’埃德蒙表示,安梯基齐拉器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普通算法,还可以排列一年的阴历月份,显示太阳和月亮在黄道十二宫图中的位置。

    埃德蒙教授及同事发现,这一仪器的刻度盘可以预测月食和日食何时出现,甚至还能将月球的椭圆形轨道考虑进去。研究人员成功破译了木盒盖子上同行星活动有关的文字,结论是最初可能还有一套用来预测行星运动的传动装置。

    在中世纪教堂大钟出现之前,科学家尚未发现类似精密器械。埃德蒙教授表示:“实际上,那一时期的天文学完全可以用完美一词来形容。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古希腊人竟然能发明如此精密的技术仪器,竟然能将其制成铁制仪器。”

    人类在4800年前便会制造假眼

    英国考古人员目前在伊朗东南部发掘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人造假眼。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只珍贵假眼的出土地点位于一片被称为“燃烧城”(Burnt City)的地区,其所有者是一位死于大约4800年前的年轻女性。

    他们指出,这只假眼“始祖”主要由天然树脂制成,其中还添加了一些动物脂肪,这是考古界首次发现此类物品。

    为了让这只假眼看起来更为逼真,4800多年前的工匠们无疑花费了不少心思:假眼中不但添加了直径只有0.5毫米的纤细金丝,以模仿眼睛中的毛细血管,而且在假眼的两侧还设计有两个小孔,以方便固定。

    当然,如此精巧的假眼肯定会价格不菲,拥有它的一定是当时的有钱人或贵族。遗憾的是,虽然假眼设计精巧,但在其与皮肤的连接点上,研究人员依然发现了发炎的痕迹。

    古希腊露天剧场音效之谜

    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埃普道鲁斯露天剧场是古希腊保存得最好的古剧场与古典建筑之一,剧场以其极佳的声效而闻名于世。剧场是古希腊著名建筑师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的杰作,它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中心的舞台直径20.4米;歌坛前的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势建在环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开的巨大折扇;全场能容纳1.5万余名观众。

    这个古剧场的音响效果非常好:演员站在露天的舞台表演,坐在60米之外的后排观众也能清楚地听见他们的声音。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Nico Declercq和CindyDekeyser发现,秘密在于阶梯形的座位安排。他们通过计算发现,这种以半圆形状展开的阶梯形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完美的声音过滤器,它在传播表演者高频率声音的同时抑制了低频率的声音,而绝大多数背景噪音都是低频率声音。

    Declercq以前的研究发现,墨西哥玛雅的金字塔形神庙的阶梯形表面能将掌声或脚步声变成小鸟般的啾唧声或雨滴声。现在,他和Dekeyser通过计算发现,埃普道鲁斯剧场的石阶座位也会影响声音的反射,其中频率低于500赫兹的声音会被更高频率的声音抑制。

    研究人员认为,在剧场周围和剧场中产生的绝大多数噪音可能都是低频噪音,如风吹树动的瑟瑟声或人在剧场中走动的沙沙声,因此,过滤低频率的噪音就能提高表演者高频率声音的能听度。

    过滤低频噪音也意味着演讲者的有些话像噪音一样不能听见,但人类的听觉系统能够将在高频率声音中消失的低频率声音“放回原处”。

    Declercq说,现在还不清楚这种独特的结构究竟是得之偶然还是专门设计的,但无论如何,希腊人和罗马人很欣赏埃普道鲁斯剧场如此独特的音响效果,他们在各处的建筑中复制了这种结构。

    蹊跷!古埃及木乃伊身上惊现水晶起搏器

    古埃及人在非洲大陆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留给后世许多未解之谜,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外星人传说等。而现在又有人发现了个新的谜题——古埃及木乃伊身上有水晶起搏器。

    在埃及卢索伊城郊外,人们将一具刚出土的木乃伊抬出墓穴,进行初步处理。这时一名祭司发现从这具木乃伊的心脏部位发出了奇特的有节律的声音,他们立即组织人将其原封不动地送到了地方诊所;然而地方诊所也不敢贸然处理这具奇特的木乃伊,随后,它被转送到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开罗医院。

    开罗医院组织专家对其检查,然而,他们无法从尸体的表面查清声音存在的原因,于是决定进行解剖检查,结果发现有一个起搏器位于尸体心脏的附近。这个能在2500年后仍然跳动的黑色起搏器是用一块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黑色水晶制造的。在世界上现存的水晶中,人们从未见到过黑色的水晶,而只见过白色的和少数焦红色的或紫色的水晶。

    医生们发现,虽然这个2500年前的心脏早已枯成肉干,但它还是随着起搏器的韵律而跳动不止。它的跳动很有节奏,每分钟跳动80下,人们可以清楚地听到。

    开罗医院随后将这一重大发现公布于众,并将这个起搏器重新安放到木乃伊体内,让人们前来参观。大家都对这个神秘的起搏器叹为观止,同时,人们也都提出了这个黑色的水晶来自何方的问题。

    在2500多年前能懂得黑水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并可以使心脏保持跳动的是些什么人呢?另外,作为协助心脏工作的心脏起搏器,一定是在人活着的时候被安放到体内的,那么在古埃及落后的医学条件下,人们又是如何将如此先进的起搏器放入人的胸腔里去的呢?

    有人认为,在文化发达的古埃及可能存在过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术士,这一历史奇迹就是这些术士利用奇异的手段创造出来的。那么,这个黑色的水晶起搏器是由什么人制造并植入人体内的呢?它到底来自何处呢?一切都是谜。

    发现不尽

    恐龙可能进化成人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中。如果那颗小行星只是与地球擦肩而过,那么现在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模样?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是否还能进化出来,并在恐龙的巨爪下生存?

    以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恐龙是一种笨拙、冷血、随时可能灭绝的爬行动物,即使它们逃过了小行星撞地球的灾难,也会在地球冰河时代走向灭绝。

    然而,美国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克里斯蒂·科里·罗杰斯,在分析了一些6500万年前到99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恐龙骨骼化石后发现,这些恐龙不像爬行动物,而更接近于哺乳动物和鸟类。

    罗杰斯研究出部分恐龙可能已变成温血动物,它们已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体温问题。它们已具备足够能力,抵御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气候剧变。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度过冰河时代存活下来。

    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古生物学家菲尔·科里称,如果小行星没有撞地球,他相信恐龙至今仍将是地球的主宰。他认为,地球上将拥有大量大型爬行动物,而霸王龙也许将代替狮子统治非洲草原。此外,恐龙将会不断适应环境,迁徙到不同地区,包括两极。

    科学家认为,假如人类能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那么也将缺乏赖以生存的条件。因为地球上将不会有奶牛、绵羊、猫狗等动物,也就没有了牛奶、皮革、羊毛、宠物等生活用品。不过人类也许可以养殖一些恐龙,如喂养原角龙,用来食用和交易它们的蛋。1.2米长、2.5公斤重的温顺的奇齿龙,则可以成为人类的宠物。

    科学家认为,在恐龙濒临灭绝的时代,最聪明的恐龙要数伤齿龙。它们个子很小,直立行走,喜欢群居。通过研究大脑容量,科学家发现它们不但拥有良好的视力,甚至还拥有潜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化古生物学家西蒙·康威·莫里斯相信,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伤齿龙很可能会沿着灵长类或人类的发展方向进化,最后成为具有智慧的“恐龙人”。

    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新解

    胡夫金字塔法国建筑师让·皮埃尔·乌丹(Jean-PierreHoudin)在2007年3月底宣布,经过七年的研究,他认为位于埃及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可能是从内向外建成的。借助尖端3D技术,让·皮埃尔及其同事在电脑上模拟出了胡夫金字塔由内而外建造的全过程。

    胡夫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而且是目前巍然独存的奇迹。4500年前,当古埃及人为法老建造这一奇观时,他们并不会使用铁器,也没有车轮或滑轮的知识。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在建成之后的3800年里曾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建筑。它由大约200万块巨石构成,巨石的平均质量达到2.5吨。

    由于埃及人并未留下任何关于金字塔建造方法的记录,现代的考古学家只能在一些为数不多的古希腊记录中寻找答案。

    公元前450年前后,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胡夫金字塔建成2000年的时候访问埃及,他记录了当地的传说,认为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时候使用了某种“机器”。300年后,另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洛斯则记载,“坡道”在建造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考古学界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主要有两种观点,它们都源自史书记载。一种观点认为,古埃及人使用了一种类似桔槔的起重设备,将巨大的石块一层层堆砌起来,桔槔是一种现在仍在使用的基于杠杆原理的汲水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古埃及人建造了一个坡道,这个坡道与金字塔的一个面垂直,巨石是经由坡道运送上去的。但这两种观点后来都被证实是不可能的。

    根据让—皮埃尔的这种新理论,胡夫金字塔最初的43米是经由外部坡道建造的。由于只需要搭建到43米高,所以坡道并不需要传统理论中的1.6公里长,而只需要400米就足够了。并且,坡道不是传统理论中的“单行道”,而是并行的两条道。这样一来,工人能够交替加高两条坡道,而加高坡道的同时金字塔主体的建设并不会停顿。

    从建设之初,一条内部坡道就被预留在金字塔主体内。这条内部坡道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螺旋上升的坡道,所不同的是,它被建在金字塔的内部。坡道的倾角为7度,在金字塔最初的43米建设中,它并不被使用。

    当43米的工程完工后,工人就开始拆除原有的外部坡道,将用于外部坡道的石料重新切割成大约两吨重的石块,然后通过内部坡道向上运送,继续建设金字塔剩下的103米。在这个过程中,法老的墓室也被建造起来。

    金字塔内部,通往法老墓室的路上有一条“大甬道”,古埃及人在此处架起了起重设备,利用木质滚轴和巨大的石质配重来吊装重达63吨的石块,最终建设出胡夫墓室的五面墙。当墓室建好后,金字塔的高度就达到了60米。

    回旋坡道理论最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拐角处巨大石块难以转向。让一皮埃尔的解决办法是,每遇到一个拐角,就在金字塔主体上留一个口子,用于安装起重设备;石块在此处经由起重设备转向90度后继续上移。

    当金字塔主体建造完成后,工人们就自上而下将坡道拐角处的口子封上。用于封口的石块在建设过程中已经被预留在口子附近。

    当这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一座金字塔就建成了。胡夫金字塔的整个建造过程花费了21年时间。

    那么,4500年前的埃及人究竟是不是以这样一种方法将金字塔建造起来的呢?让—皮埃尔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他已经组建了一支考察队,想要到埃及去实地考察,用各种仪器去探测胡夫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以检验自己的理论。皮埃尔甚至认为,将金字塔的巨石搬开几块便能发现内部坡道。

    古迹最高委员会拒绝了让·皮埃尔的考察申请。

    同时让—皮埃尔理论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现在看来,在电脑上模拟是一回事,而想要得到验证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

    1.5万年前丰满女性受欢迎

    考古学家日前从波兰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很多燧石小雕像,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距今1.5万年前的史前人类对身材凹凸有致的丰满女性情有独钟。

    波兰国家科学院考古学和人种学研究所的罗穆尔德·施尔德(Romuald    Schild)教授说,这些考古发现为过去的马格德林时期(距今1.8万~1万年)提供了“文化目录”。在论文中,施尔德及同事将新出土的雕像描述成“在燧石薄片上雕刻的美艳女人轮廓”。

    施尔德说,这些人工制品所展示的对丰满女性的钦慕遍及整个欧洲。考古学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波兰维尔茨塞村附近,是原始人晚秋或早冬时的露营地,可能是来此露营的人们在追捕北极狐、犀牛和其他猎物归来小憩时制作的这些小雕像。大多数雕刻品胸部都有一道纤细的曲线,刻画臀部的曲线更是运用得十分夸张,而在头部位置只是轻轻一带。通过高倍放大镜对这些燧石人工制品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完好无损,没有被作为工具使用过的痕迹。

    在《旧石器时代艺术本质》一书中,就包含有几乎相同的图片。石刻和壁画艺术品上画有身材姣好的丰满女人,其中一些的年代甚至可追溯至距今3.5万年前。该书作者认为,这些艺术品大多出自对女性充满渴望的年轻男性之手。

    除了动物骨头和这些燧石小雕像外,研究人员在处理这些动物骸骨之前,还发现许多经过细致打磨的多孔北极狐牙齿,它们要么被串在一条项链上,要么被放在一个袋子中。研究人员认为,狐狸牙齿可能具有某种精神上的意义,或同古代祭祀仪式有关。狐狸牙齿和动物骨头在发现时被保存在一个冰楔之中,在此之前,它们一直处于冷冻状态。

    恐龙会打洞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首次找到了有穴居恐龙存在的证据。

    蒙大纳大学的考古学家大卫·维里奇奥等人宣布,他们在距离利马城(位于蒙大纳州西南部)25公里处的一个洞穴中发掘出了一具成年恐龙和两具恐龙幼仔的化石。

    科学家们介绍说,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已被命名为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意为善于奔跑和挖洞的恐龙),它们生活在距今9500万年前。所有三只恐龙的骨骼均被掩埋在同一个洞穴之中,而通往洞穴的通道长度达到了2.1米。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恐龙的嘴部、肩部和骨盆的结构特点均与现代的穴居动物非常相似。当然,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恐龙挖掘的洞穴的容积要大得多。

    通过对其脊柱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得出结论称,成年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恐龙从头至尾的长度可达2.1米,而其宽度应与其挖掘的通道的直径相当,约为30厘米。

    通向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恐龙洞穴的通道先是逐渐向下延伸,之后,在进入主洞穴前会突然出现两个急转弯——这一特点与穴居动物——如土狼和某些啮齿类动物等——非常相似。

    令人匪夷所思的玛雅水晶头骨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晶头骨里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和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传说还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会找到所有的水晶头骨,把它们聚集在一起,集人类大智慧于一体,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没有人知道传说中的水晶头骨到底是什么。

    1927年,英国探险家、大英博物馆玛雅文化委会员委员米歇尔·黑吉斯的养女安娜发现了一个犹如人头骨的水晶。这个水晶头骨长17厘米,宽和高各是12厘米,重5公斤。它是用一大块完整的水晶,根据一个成年女人头颅的形状雕制而成的,做工非常细致,鼻骨用三块水晶拼成,两个眼孔处是两块圆形的水晶,下颌部分可以跟头盖骨部分相连,也可以拆开,整个构成异常精巧。后来这颗头骨被称作“米歇尔·黑吉斯水晶头骨”。

    考古学家们发现除了眼部特征稍稍偏于人类的正常范围外,其他参数都与真正的人类头骨相差无几。

    一位玛雅老人说这颗水晶头骨至少有10万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玛雅祭司而制作的,却没有多少人相信他这一说法。科学家们试图弄清楚它确切的制作时间,但是石英水晶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它永远不会被知晓。

    此外,头骨面部两侧的下方各有一个微小的圆形凹槽,使得下颌可以与头颅连接,还可以像人类头骨的下颌一样自由张合。雕刻精湛的牙齿、线条平滑的颧骨,无不显示出制作者对人体解剖学的透彻了解。

    然而,水晶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材料之一,用铜、铁或石制工具都无法加工它,而1000多年前的玛雅人使用的又是什么工具呢?另外,这种纯净透明的水晶虽然硬度很玛雅水晶头骨高,却脆而易碎。科学家们推断:要想在数千年前把它制作出来的话,只可能是用极细的沙子和水慢慢地从一块大水晶石上打磨下来,而且制作者要一天24小时不停地打磨300年,才能完成这样一件旷世杰作。

    根据传说的内容,水晶头骨里隐藏了人类起源和死亡的秘密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如果这是真的,那它会以什么方式来告诉人们这些秘密呢?难道有一天它真的会开口说话吗?科学家认为,如果传说是真的,那水晶头骨就有可能是一个储存秘密资料的信息存储器,就是一块硬盘。

    有过这样的实验,科学家用激光把一些信息写进水晶,一段时间后又用指令将它恢复,里面的数据完好无损。但是如果水晶头骨真是一个信息存储器,那数千年前的古代玛雅人是怎样将信息储存进去的呢?人们又该如何将信息提取出来呢?科学家们对此束手无策。

    然而,古代玛雅人留给我们的困惑还远不止于此。科学家们发现,当有光束照在这颗头骨上时,隐藏在基底的棱镜和眼窝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系列光学变化,它所发出的炫目光束,有一种催眠般的魔力,会让人出现幻觉、幻听等现象。曾经研究水晶头骨长达6年之久的水晶专家富兰克·多兰德先生说,他在与水晶头骨共处时,能听到一种“非常安静又引人注意,像是从高音大钟发出”的声音,还能从水晶头骨上看到“山峦、庙宇”等图像。更有人在抚摸过水晶头骨后,发现自己身上的疾病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种种神奇的现象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所有谜团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一些崇尚神秘主义的人们干脆把它归之为是天外来客的杰作,他们即将离开之时,又把水晶头骨作为礼物送给了玛雅人,之后,玛雅人就把它一直保存在金字塔里。对于这种说法,科学家们无从考证。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总共发现了大约十几颗水晶头骨,其中有3颗保存在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内,其余都被私人收藏。这十几颗水晶头骨也不全是玛雅人的遗物。但是在所有的这些头骨中,米歇尔·黑吉斯头骨无疑是纯度最高、最完美,也最神奇的一个。

    也许正因为这颗头骨太完美了,以至于让人怀疑起它的真实来历,尤其是这个水晶头骨的具体出土时间,发现者安娜本人竟有不同的说法。

    调查者还发现,在印第安人中,只有古阿兹特克人有雕刻头骨的习惯,而古代玛雅人并没有这样的习惯,这就更使得笼罩在这颗头骨上的神秘光环显得越来越虚假了……

    2005年1月,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墨西哥古阿兹特克人的水晶头骨被科学家正式鉴定为是赝品。同时,人们对米歇尔·黑吉斯头骨也提出全面质疑。

    这两颗头骨虽然来源不同,但总体形状非常相似,而且都是以一具女性头骨为模型。不同的是,大英博物馆的头骨是一整块水晶,而米歇尔·黑吉斯头骨的下颌是独立的,可以拆下,做工更为精致。但是两颗头骨的惊人相似,让人很难相信它们是独立制作的。

    英国大英博物馆所珍藏的那块水晶头骨,最早据称是在墨西哥古阿兹特克人遗址上被发现的。而科学家发现这个水晶头骨是用轮式工具打磨并且切割的,而这种技术在当时的美洲大陆根本就不存在。毫无疑问,现在人们更有理由怀疑米歇尔·黑吉斯水晶头骨的真实性了。

    有一部分科学家倾向于它不是玛雅人的遗物,而是19世纪现代人的产物。但是,这种百分之百纯净透明的水晶,就算它不是一件文物,其价值也无法估量,谁会用它来制作一件冒充文物呢?如今,安娜已经拒绝对水晶头骨再做任何科学鉴定,因此,它究竟是不是现代人制作的赝品,科学家们还不能论断。

    原始人类通过战斗求爱

    科学家们最近研究指出,在几百万年前的人类,战斗似乎是他们表示爱情的方式。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的祖先腿非常短,上肢,尤其是手臂却很长,而且短腿人类持续了约200万年的时间。在那个时间,男性的腿短虽然不利于奔跑,但这一特点却能够使他们在与女性的战斗当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

    传统的人类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祖先的腿短是为了能够在树上保持平衡,那个时候人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树上度过的。过了几百万年之后,人类的活动范围才逐渐从树上转移到了地面,但是经过了成千上万代的遗传进化后,人类的腿还是没有能够变得长一些,那时人类腿的长度根本不能与现代人类相比较。

    按传统的进化理论,在这一期间有许多次机会都可以让人类的腿部进化得长一些,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科学家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猿采用的最多的战斗方式是蹲在自己的后腿上蓄势待发,短腿不仅可以增加战斗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蹲姿的稳定性。

    科学家对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在内的九种不同的灵长类动物和澳大利亚原人类化石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它们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腿的长度都非常适合战斗。通过对原人类化石牙齿的研究,克瑞尔还发现原人类中的男性和女性的牙齿特征基本一致,很难从中判断出当时的男性和女性谁更加富有侵略性。

    据称,在原人类中会经常发生战斗,战斗的起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爱情。原人类中的男性喜欢女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与这个女性进行战斗,赢得战斗的同时也就赢得了爱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