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国际第三次、第四次代表大会文献-注释(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8]息斯莱塔尼亚的奥地利,或息斯莱塔尼亚——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包括奥地利本部、捷克、摩拉维亚、加利西亚、布柯维纳等地。特兰斯莱塔尼亚就是匈牙利王国,包括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斯拉窝尼亚等地。(这两部分的名称来自它们的分界河莱塔河。)——编者注

    [199]英文版中紧接着还有这样一句话:“全德工人联合会在自己的巴门代表大会上也确认它同意我们协会的原则,同时宣称,普鲁士法律禁止它加入我们的协会。”——编者注

    [200]巴塞罗纳支部的周刊,后来是国际联合会的周刊,叫《联盟》(La Federacion),1869年8月至1873年用西班牙文出版。

    国际荷兰中央支部的周刊从1869年起是“工人报”(De Werkman),1868年至187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编者注

    [201]英文版中紧接着还有这样一句话:“自然,法院就对这些暴动者开始进行侦讯,但是他们之中有一个被成千人的人群解救出来,并被带出了这个城市。”——编者注

    [202]英文版加有:“(斯奈德式步枪)”。——编者注

    [203]骚扰取缔令(Riot act)于1715年生效,禁止十二人以上的一切“骚扰性集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局有责任提出特别警告,如果集会者在一小时内不散去,则使用武力。——编者注

    [204]这项决议是在伯明翰召开的英国工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根据以代表身分出席大会的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克里默的建议通过的,发表在1869年9月4日《蜂房报》第412号上。大会从1869年8月23日开到28日,会上通过决议:力争在联合王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下次大会上详细讨论土地问题。——编者注

    [20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6卷第401—403页。——编者注

    [206]若尔日·雅克·丹东,1759—1794,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政治家,山岳派领袖之一,和罗伯斯庇尔、马拉并称大革命三杰。——译者注

    [207]原文为巴斯坦·于贝尔,根据代表大会名单和下文改为:于贝尔·巴斯坦。——编者注

    [208]指把伊萨伯拉女王赶下台并建立塞拉诺元帅的自由制度的1868年的革命。

    [209]原文写的是第六次公开会。我们纠正了这个明显的差错。

    [210]即那不勒斯的犯罪团伙。

    [211]即前面所说的联络委员会。——编者注

    [212]18世纪法国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平等派运动的领袖。——译者注

    [213]见“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17页。——编者注

    [214]六月起义指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6月22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月23—26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经过四天英勇斗争,起义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下去。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01页)——编者注

    [215]指1869年8月23—28日在伯明翰召开的英国工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编者注

    [216]古代容量单位,约合12.5升。——译者注

    [217]前法属圭亚那的首府。——译者注

    [218]二月革命指1848年2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二月革命为欧洲1848—1849年革命拉开了序幕。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编者注

    [219]法国大革命初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译者注

    [220]原文如此,应是指《什么是所有权》,该书分为《第一篇论文》和《第二篇论文》。——编者注

    [221]指1848年。——译者注

    [222]原文如此,无第9条。——译者注

    [223]原文为9月5日的会议(续),实际是9月10日的会议(续)。——编者注

    [224]即“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此处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88—90页刊出。——编者注

    [225]指圣西门的一批信徒,巴·安凡丹、圣·巴扎尔、奥·罗德里格、菲·毕舍等人在19世纪20年代末曾传播和发展他的学说。1830年,根据巴扎尔在巴黎的讲稿出版了《圣西门学说释义》一书,其中提出了废除继承权的要求。见《圣西门学说释义。第一学年。1829年》1830年巴黎版第143—169页。——编者注

    [226]傅立叶设想建立的理想社会的基层组织。——编者注

    [227]原文是“资产阶级”,似有误,在此按上下文译为“无产阶级”。——译者注。

    [228]莫里哀的三幕散文喜剧《乔治·唐丹》的台词。——译者注

    [229]指美国全国劳工同盟的几次代表大会,下同。——编者注

    [230]美国全国劳工同盟第五次代表大会。——编者注

    [231]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该年爆发。——译者注

    [232]决议内容均收入“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7卷第476—491页),但由于文本原因,个别措辞有所不同。——编者注

    [233]指马克思《比利时的屠杀》一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6卷第395—400页。——编者注

    [234]见本卷第122—123页。——编者注

    [235]马克思坚持推荐总委员会委员荣克出席木工和细木工统一工联会议,这次会议将要讨论出席巴塞尔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1869年8月17日荣克向总委员会报告说,这个工联将派代表参加代表大会。代表木工工联出席巴塞尔代表大会的,是它的总书记、总委员会委员阿普尔加思。——编者注

    [236]扎比茨基。——编者注

    [237]原稿不清楚。——编者注

    [238]见本书第6卷第174—177页。——编者注

    [239]巴塞尔代表大会以后,德国人民党的代表们和由戈克担任主编的瑞士的德意志工人协会机关报《邮袋报》展开了反对代表大会关于废除土地私有制这一共产主义性质的决议的运动。戈克力图使人民党和《邮袋报》的小资产阶级追随者顺应巴塞尔代表大会的决议,他在1869年10月9日《人民国家报》上发表了详细的声明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他企图贬低巴塞尔决议的革命意义,他说只有在下一次代表大会上才会讨论执行这些决议的实际措施,并且说这些决议根本不具有共产主义性质。显然马克思把戈克的这篇文章寄给了恩格斯并称它为戈克的作品。

    与此同时,李卜克内西和《人民国家报》害怕同南德意志各邦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分裂,也没有广泛宣传关于将土地变为公共所有的巴塞尔决议;《人民国家报》不止一次地断言,这些决议实际上只适用于存在大土地所有制的英国,而不适用于以小农所有制为主的德国和法国。

    爱森纳赫派的中央委员会采取了比较正确的立场。邦霍尔斯特、白拉克和施皮尔1869年10月3日在汉诺威同马克思会见时专门讨论了关于巴塞尔代表大会决议实际应用于德国的可能性和社会民主党对待农民的策略的问题。1869年10月25日邦霍尔斯特专门就此给马克思写了信,要求通俗地阐述这一问题,以便能把这一材料用作“在德国农民中进行鼓动的指南”。马克思也把邦霍尔斯特的这封信寄给了恩格斯。——编者注

    [240]德国人民党成立于1865年,由主要是德国南部各邦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一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与民族自由党相反,德国人民党反对确立普鲁士对德国的领导权,坚持既包括普鲁士又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所谓“大德意志”计划。这个党执行反普鲁士政策,提出一般民主口号,同时也是德意志某些邦的分立主义倾向的代表者。它宣传建立联邦制的德国的思想,反对以集中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统一德国。——编者注

    [241]马克思在这里特别是指发表在1869年10月16日《人民国家报》第5号上的格罗伊利希的文章《迈尔分子反对巴塞尔代表大会的叫嚣》。——编者注

    [242]“1789年的过时的方式”——马克思指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从封建主没收的土地交给农民所有(地产析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对无产阶级政党是不适合的,因为它将造成一个农民小资产阶级并使农民经受长期的逐渐贫困化和破产的过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7卷第297页)。——编者注

    [243]土地和劳动同盟是1869年10月在总委员会的参加下在伦敦成立的。参加同盟执行委员会的有十多个总委员会委员。在埃卡留斯根据马克思的指示起草的纲领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版第16卷第657—663页),除了若干一般民主主义的要求(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和国民教育等)以外,还列入了土地国有化、缩短工作日等要求,以及宪章运动的普选权和建立农业移民区的要求。

    马克思认为同盟能够在英国工人阶级革命化中起作用,把它看作是在英国成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途径之一。但是,到1870年秋天,资产阶级分子的影响已在同盟中加强了,同盟逐渐地同国际失去了联系。——编者注

    [244]邦霍尔斯特在1869年10月25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您一定也比别的人知道得更清楚,德国农民最大的病痛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答应给他们那个地方动手术,他们就会尽力拥护我们。因此,我认为……抵押一定能成为最成功的手段。提高土地生产率也完全一样。以互助为基础的保险。同大地产竞争的能力。学校。一切都应当建立在国家的原则上。”——编者注

    [245]布鲁塞尔代表大会谢绝了该同盟的邀请(见第14次会议的正式报告),福格特(在一封遗失的信里)要求主动发出邀请的巴枯宁解释。我们在下面转载吉约姆(《国际·文献和回忆》——编者注)引用的巴枯宁复信的段落。

    [246]我们同样根据吉约姆的著作(《国际·文献和回忆》——编者注)转载了下面巴枯宁提出的决议草案以及在1868年于伯尔尼召开的同盟代表大会上讲话的片段。

    [247]还是根据吉约姆的著作(《国际·文献和回忆》——编者注),我们插入在被起诉之后关押在圣佩拉日的国际协会巴黎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寄给同盟代表大会的信。

    [248]根据吉约姆的著作(《国际·文献和回忆》——编者注)。

    [249]此信仅仅在1900年10月6日这一期柏林《新时代》里发表之后我才知道。(吉约姆注)

    [250]即阿·塞尔诺-索洛维耶维契,流亡在日内瓦的俄国人士。——编者注

    [251]巴枯宁曾经积极参加1863年的波兰起义,这导致他在政治上疏远赫尔岑。(吉约姆注)

    [252]人们不知道马克思是否曾经答复巴枯宁,但是可以通过马克思给荣克的这封信了解到他个人的反应。

    [253]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和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编者注

    [254]指1869年国际总委员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讨论了卢昂棉纺织工业工厂主所宣布的同盟歇业和巴塞尔的同盟歇业问题。——编者注

    [25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574页。——编者注

    [256]当同盟的领导人得知总委员会的决议时,他们决定解散作为国际组织的同盟。沙·佩龙以同盟领导机构的名义同伦敦总委员会联系,这次要求总委员会接纳同盟的各地方组织为国际的正式支部,对同盟这次新的入会申请,鉴于该同盟作为国际组织已经解散,总委员会根据1869年3月9日作出的赞成的决议做了答复,但对同盟的纲领有某些保留。受到这些批评之后,同盟的日内瓦支部修改了其章程里受到批评的字句,用“消灭”阶级代替了“阶级……平等”,降低了继承权的重要性,也修改了章程,并寄给总委员会,沙·佩龙奉6月12日会议之命,要求总委员会承认同盟日内瓦支部。我们在下面转载总委员会对此作出的答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