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与生命自护-健康吃喝的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防止“病从口入”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每次洗手次数不少于3分钟,包括指甲缝里都要清洗。

    2.生吃瓜果要认真清洗,并将腐烂部分摒弃。

    3.远离无证食品摊档。在外就餐时尽量不要选择无证无照的“路边摊”,而要去看上去卫生条件好、管理严格的饭馆。青少年学生由于活动量大,消耗多,再加上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常常会感觉到饿,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往往会利用放学和课间的时间到学校附近购买食品、饮料等。因此,许多小商小贩、食品饮食店摊都把目光瞄准了中小学生。这中间有些经营者未经工商和食品卫生管理部门批准,没有经过卫生知识培训,没有经过健康体检,食品卫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这些摊主为了减少成本,多赢利,常会出售各种来路不明、没有质量保证的食物和饮料等。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我们应当远离那些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执照的摊担,尤其是流动性的摊档。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查责任,维护权利。

    4.就餐时如有异味要马上停止,不能不当回事。在外就餐要吃经过长时间高温蒸煮后的食物。在上学放学途中,尽可能地不食用路边摊档制作的食品。一次性餐具也存在消毒不干净的问题,要注意检查。

    5.一旦吃过东西后,如发现胃里有不舒服的感觉,应马上用手指或筷子等帮助催吐,并及时到医院寻求救治。

    6.购买包装食品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食品标签是指食品包装上的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以及一切说明物。它是用来表明食品的质量特性、安全特性和食用、饮用的方法、要求等。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清晰地掌握该食品的基本状况,以便作出选择。

    7.家庭制作食物时,注意要做到生熟分开,尤其是案板、刀具等直接接触食物的用具;做好烹饪用具的消毒;食物要密闭存放,减少被外界污染的机会。

    为了防止“病从口入”,我们在挑选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四防”:

    一防“小”。购买食品时,不要到小作坊、小摊小贩手中购买。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他们的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特别是一些现制现做的,最好少购买。建议选购时,要选正规企业的知名品牌,防止非法经营的小摊小贩出售的三无食品。

    二防“怪”。生产加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心理,往往追求颜色、形状等外观上的“卖相”好。曾经有一个故事,说卖肉的还开个饺子店,好肉就拿出来卖,差些的就包在饺子里煮给大家吃,一则饺子有皮,看不见里面的情况;二则可以在饺子中添加各种作料,这样大家也吃不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挑选食物时,要十分警惕哦!异常红的鸭蛋可能添加“苏丹红”;过分白的食品可能添加了漂白剂、“吊白块”;特别瘦的肉可能添加瘦肉精;异样黄的黄鱼可能被硫黄熏染过;十分鲜艳的蜜饯等零食可能色素添加严重超标;体格超大的草莓可能是被催熟的;过分粗壮的无根豆芽可能被施加过化学药水;牛奶中可能会有三聚氰胺……国内市场就多次检测出甜味剂、防腐剂使用超标的蜜饯、果脯、山楂羹、易拉罐碳酸饮料等。多食这样的食品有可能致癌。

    色素使用超标的往往是酱卤、灌肠类制品、休闲类干制品、五彩糖等。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健康会受到影响,过量的污染物还会损害人体主要脏器,尤其对生长发育会有危害。所以,尽量不买不吃那些格外艳丽、口感异常(如甜得发苦、涩味明显等)的食品。特别是发现食品包装低劣,陈旧污损,有使用过的痕迹,食品标签不全,没有生产者名称、地址,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坚决拒绝。在选购时,要注意防范异常的不自然的食品,不要过分追求颜色好看,个头硕大。

    三防“散”。散装食品最容易有问题。加入甲醇的散装假白酒致残致死人命案历年来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严重事件之一。据每年食品质量抽检,其中高温季节散装熟食合格率最低。超市里有些散装食品因为不包装,看不到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厂家等食品标识,更容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有些食品是在顾客选好装袋后才打日期标签的,而该食品很可能早几天前就已制作出来了。因此,尽可能不购买没有食品标识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购买容易腐烂变质的食物,如蛋糕面包等就应尽可能地选择当天生产的。

    四防“低”。如果看到过分低于正常价格的食品,其中可能就有猫腻。比如:可能原料质量有问题,如用死家禽加工制作熟禽,用猫代替兔子,用头发制作酱油等。一定要到正规超市去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名牌产品。

    (二)正确的“吃”法

    1.不要在打闹嬉戏时吃东西。青少年活泼好动,放学或课余常在一起打闹嬉戏。有的同学往往会在这时买来食物与朋友分享。但一边玩闹一边吃东西容易发生意外。因为嬉闹时注意力分散,而食物在口腔内咀嚼时,会因说话、突然的大笑、叫喊、追逐、跳跃等,意外滑入食道或气管。轻者引起呛咳、卡噎;重者甚至导致气管异物堵塞,造成严重后果。

    2.哭泣时不要吃东西。哭泣时,人的鼻咽喉部活动频繁,如果此时吃东西,有可能引发意外。

    3.看书时不要吃东西。边看书边吃东西,血液难以提供给大脑和胃部两个部位的动力,一方面影响消化,因食物进入胃部需要分泌胃酸,增加胃部负担;另一方面,看书需要大脑活动,没有足够的血液输送氧气,看书效果也不好。

    4.走路尤其是横过马路时不要吃东西。边走路边吃东西,一是路上灰尘较大,影响身体健康;二是不安全。尤其是横过马路时吃东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应坚决摈弃这种做法。

    5.要定时定量进食。青少年经常饮食不定,一旦进食时又常因食欲不佳而吃得较少,或因饥饿过度而狼吞虎咽,这些做法都容易引起胃病。因此,要保证早、中、晚三餐定时定量,此外还可在上午和下午课间操时适当进食以保证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需要。

    6.防止偏食。青少年体内特别需要各种蛋白质和维生素,偏食往往会导致营养不均衡,进而影响其正常发育,尤其缺少铁质容易造成贫血。因此,多吃、全面地吃各种食物,将有助于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三)各种食物的进餐顺序

    1.汤类。“饭前喝汤,胜似药方”。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加点“润滑剂”,并且提醒身体内的各种器官做好准备,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饭前不喝汤,吃饭时也不进汤水,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这时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所以,有营养学家认为,养成饭前和吃饭时进点汤水的习惯,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的发生。但吃饭时将干饭或硬馍泡汤吃却不同了。由于汤泡饭饱含水分,松软易吞,人们往往懒于咀嚼,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病。

    2.蔬菜。人体对蔬菜的消化时间远远短于对肉类的消化时间,如果我们先吃肉食,再吃蔬菜,那么肉类正在消化还没有完全消化之前,蔬菜就已经开始腐烂了,这对我们的肠胃而言是极不健康的。

    3.米饭面食。米饭、面食等含淀粉及蛋白质成分的食物,则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有些人光吃菜,不吃米饭,这是不对的。米饭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常言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米饭和面食补充了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基本物质。

    4.肉类。曾经有德国科学家做过试验,肉类在人体肠胃中经过8个小时仍尚未完全分解为人体能够吸收的营养成分,由此可见过多地食用肉类将大大增加我们消化系统的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

    5.水果。各种水果的共同特点是富含各种营养物质,食用后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无需通过胃来消化,而是直接进入小肠就被吸收。含鞣酸成分多的水果,如柿子、石榴、柠檬、葡萄、酸柚、杨梅等,不宜与鱿鱼、龙虾、藻类等富含蛋白质及矿物质的海产品同吃。同吃后水果中的鞣酸不仅会降低海产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还容易和海产品中的钙、铁结合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所以营养专家建议,食用了这些海产品后。应间隔2~3小时后享用水果。

    6.饭后尽可能地吃甜点。甜点最大的害处是会中断、阻碍体内的消化过程,胃内食物容易腐烂,被细菌分解成酒精及醋一类的东西,产生胃气并导致各种肠胃疾病。

    综上所述,健康的进餐顺序应为:汤→蔬菜→饭→肉→半小时后再食用水果。

    (四)怎样喝水更安全

    青少年活动量大,所需的水分也比较多。在家里,一般喝白开水或者桶装矿泉水,在外出时,也有可能要选购一些饮用水。那么,怎样才能喝到健康洁净的水呢?

    1.把自来水煮沸后喝比较安全。把水煮沸后饮用,是我国人民普遍的生活习惯。煮沸后,水中的微生物可以被杀死,这是古人解决生物污染的良策。在煮沸过程中,还可以去除水中一些易挥发物质。因此,通常情况下,喝煮开了的水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下列情况就要特别注意了:

    (1)在被污染过的水源取水,煮开也不能保证安全。被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砷化物、氰化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合成洗涤剂)等,煮开水是奈何不了的,相反,还会由于煮沸后使水浓缩而使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因此,一旦水受到污染,应立即停止取用。

    (2)用铝或铁制成的容器煮水时,水中的亚硝酸氮(一种强烈致癌物质)会明显增加。据资料报道,用铁制容器煮沸水时,水中的亚硝酸氮增加2~3倍,但与煮沸的时间无明显的关系。而用铝制容器煮沸水时,水中的亚硝酸氮随煮沸时间的延长而明增加,煮沸5分钟后为原水的十余倍,煮沸20分钟后则增加到近百倍。

    (3)水烧开后,水中含氧量急剧下降,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众所周知,氧是人体必需元素,生水中的含氧量比开水高出许多倍,故生水有利于人体健康。人们都知道,开水烧的时间不宜过长,蒸饭的水不能喝,不能用凉开水、蒸馏水养鱼、浇花等,就是开水缺氧的缘故。因此,水煮开后三分钟内必须停止加热,以免成为“无氧水”。

    此外,对于盛水的装置,也要定期清洁。据专家对用过3个月的保温瓶胆的水垢作过化学分析,发现水垢内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离子对人体的毒害可以在体内积蓄,并随着积蓄量的增加而日益严重地危害人体。怎样有效地清除这些水垢,办法很简单,把清洗干净的鸡蛋壳放人暖瓶中,倒上少量的食用醋,来回摇动暖瓶,直至水垢全部清除。

    2.瓶装、桶装的纯净水、矿泉水并非都安全

    当你渴得嗓子冒烟,快步走进商店,迅速伸手拿出冰冰凉凉的矿泉水、纯净水,购买后咕咚咕咚喝下,十分惬意时,你能确定你刚刚喝下的瓶装饮用水是健康安全的吗?其实,纯净水也并不一定都“纯净”。

    曾有份报导说,德国科学家调查全球一百多个包装饮用水品牌,发现这些水放得越久,瓶里的物质锑释出越多,半年就会增加一倍,但其含量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值内。为了身体健康,应尽可能掌握选择诀窍。喝瓶装水必知5个诀窍:

    第一,看外包装。外包装是否完整,标示是否清楚,瓶盖处是否有破损,倒拎瓶装水看是否有滴水现象。

    第二,看内装水。内装水有无悬浮微粒,如有,切忌勿买勿喝。

    第三,看放在哪儿出售。如非放在阴凉处勿买,因为瓶装水瓶身都注明了在阴凉处保存,如果在太阳下暴晒的,就已经影响到水质。此外,买了也勿放置在车内。车厢内气温过高,不利于瓶装水的保存。现在很多家庭都有汽车,而在车后备箱中放置整箱的瓶装水也并不少见,这时我们就应该记住车厢内不要保存瓶装水。

    第四,看出厂日期。勿购买长期放置的瓶装水,也不要长期储存瓶装水,尽可能购买出厂日期在一个月内的瓶装水,以免变质。

    第五,开封后,应赶快喝完,以免细菌数增加,影响水质。

    3.饮料不能代替水

    据报道,过度饮用可乐饮料可能导致心动过速、骨质疏松和肌肉瘫痪等健康问题。每天饮用2升以上的人,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包括龋齿、糖尿病、骨质疏松、低血钙质和血钾水平过低,而血钾水平过低可能增加罹患肌肉瘫痪、心脏机能障碍等可能导致死亡的疾病的风险。因此,提醒正在长身体的年轻朋友们及其家长要正确对待饮料和水的关系,切不可以饮料代替水,失去生命的支撑。

    (五)怎样喝牛奶更健康

    1.牛奶并不是越浓越好。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唯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实际上,按照说明书搭配的正常比例是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每天对奶制品的需要的。

    2.牛奶中所加的糖分并非越多越好。加糖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并且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还有加糖的时间也应科学把握,即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3.牛奶加巧克力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4.新鲜牛奶煮沸后难于保证营养。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5.不要在牛奶中添加橘子汁、橙汁或柠檬汁。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橙汁或柠檬汁,表面上看味道鲜美,但实际上,橘汁、橙汁和柠檬汁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6.不要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上述种种错误的做法,提醒我们要科学饮用牛奶。

    (六)控制盐的摄取量

    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食盐过多正是导致高血压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包括通过各种途径(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

    (七)预防农药中毒

    1.一般购买蔬菜水果后,在食用前应先将其清洗干净,然后放入清水浸泡两次,每次时间为15分钟以上。

    2.对于一些容易残留农药的蔬菜水果,在食用前务必用清水冲洗后再食用。如外表不平或多细毛的蔬果,就较易沾染农药,因此应特别注意。此外,当发现蔬菜水果表面有药斑,或有不正常、刺鼻的化学药剂味道时,表示可能有残留农药,应避免选购。

    3.连续性采收的农作物(可长期而连续多次采收),如菜豆、豌豆、韭菜、小黄瓜、芥蓝等,须长期且连续地喷洒农药。食用前应特别加大清洗次数及时间,以降低其农药残留量。

    4.在市场上应挑选最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应贪图便宜而购买萎蔫蔬菜水果。新鲜蔬菜在冰箱内储存期不应超过3天。凡是已经发黄、萎蔫、水渍化、开始腐烂的蔬菜都不要食用。

    5.不吃形状、颜色异常的蔬菜。颜色正常的蔬菜,一般是常规栽培,是未用激素等化学品处理的,可以放心地食用。而颜色“异常”的蔬菜可能用激素处理过。如韭菜,当它的叶子特别宽大肥厚,比一般宽叶韭菜还要宽1倍时,就可能在栽培过程中用过激素;未用过激素的韭菜叶较窄,吃时香味浓郁。有的蔬菜颜色不正常,也要注意,如草头叶片失去平常的绿色而呈墨绿色,毛豆碧绿异常等,它们在采收前可能喷洒或浸泡过甲铵磷农药,不宜选购。有些形状、颜色异常的蔬菜,如经查实确系新品种,则另当别论。

    6.不吃“多虫”、“多药”蔬菜。在众多蔬菜中,有的蔬菜特别为害虫所青睐,可以称之为“多虫蔬菜”;有的菜害虫不大喜欢吃,可以叫它作“少虫蔬菜”。出现这种情况是由蔬菜的不同成分和气昧的特异性决定的。“多虫蔬菜”中,“出名”的有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花菜等,“少虫蔬菜”有茼蒿、生菜、芹菜、胡萝卜、洋葱、大蒜、韭菜、大葱、香菜等。“多虫蔬菜”由于害虫多,不得不经常喷药防治,势必成为污染重的“多药蔬菜”。平时应尽可能多选那些“少虫蔬菜”。不过,在温度较低的季节,由于害虫休眠越冬,农药的喷洒停止,这时少量食用“多虫蔬菜”也无妨。

    对上市蔬菜检测后发现,各种蔬菜的硝酸盐富集程度强弱不等,由强到弱的规律是:根菜类、薯芋类、绿叶菜类、白菜类、葱蒜类、豆类、瓜类、茄果类、食用菌类,硝酸盐含量高低相差可达数十倍。其规律是蔬菜的根、茎、叶的污染程度远远高于花、果、种子,这可能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保护性反应。这个规律很有用,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消费蔬菜,尽可能多吃瓜果实和食用菌,如黄瓜、番茄、毛豆、香菇等。如果你很喜欢吃叶菜,也不要太为难自己,注意补充一些维生素即可,因为维生素C能阻断亚硝酸胺的形成,可减轻叶菜潜在的危险。

    “水汆”蔬菜可减低农药残留。除了把握好安全选购第一关外,加工制作也要注意方法。蔬菜清洗后,要浸泡半小时,然后在加工时用开水汆一下,可把部分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在水中溶解,接着再浇点油或拌点油,既好吃,又安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