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鸿章、严复、王韬等都有此表述。载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第1页。
[3]寅半生:《小说闲评·序》,《游戏世界》第1期。
[4]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页。
[5]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64页。参见江苏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辑,《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6]〔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
[7]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9]〔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20页。
[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20页。
[1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14页。
[1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14页。
[13]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1页。
[14]熊月之:《上海通史》卷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57页。
[1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16]裴效维:《试论近代小说的兴盛和演变》,《浙江学刊》1985年第2期。
[17]杨联芬:《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8]庄严:《论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爱国题材》,《宁波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9]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14页。
[20]王继权:《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21]胡适:《〈官场现形记〉序》,《胡适文存》卷2,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22]郑振铎:《谴责小说》,《海燕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第4~6页。
[23]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02页。
[24]王璜:《与〈儒林外史〉中有连续性的三部小说》,《东方杂志》1946年第42卷第5期。
[25]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7~8页。
[26]瞿秋白:《瞿秋白文集》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第626~627页。
[27]鲁迅:《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335页。
[28]郑振铎:《文学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第710页。
[29]管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第291页。
[30]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第209页。
[31]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卷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32]胡适:《胡适文存》卷1,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33]胡适:《胡适文存》卷1,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3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35页。
[35]郑振铎:《文学大纲》卷4,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第710页。
[3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6页。
[37]张炯:《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第504页。
[38]王璜:《与〈儒林外史〉中有连续性的三部小说》,《东方》1946年第42卷第5期。
[39]王继权:《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小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第95页。
[40]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8,第231页。
[4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74~293页。
[42]〔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9页。
[43]林瑞明:《晚清谴责小说的历史意义》,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0。
[44]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5]〔美〕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译,华夏出版社,1989,第12页。
[46]〔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47]〔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48]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第136页。
[49]〔美〕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第45页。
[50]〔日〕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第155页。
[51]转引自邵培仁、刘强《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第164~165页。
[5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234~248页。
[53]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第325页。
[54]〔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第7页。
[55]鲁迅:《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5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2页。
[57]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234页。
[58]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第3~5页。
[59]阿英:《小说三谈·略谈晚清小说》,《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91页。
[60]鲁迅:《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61]李伯元:《日本国名士喻言》,1898年1月1日《游戏报》。
[62]鲁迅:《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63]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第五〈清议报〉时代中外之历史》,《清议报全编》(第1册),1901年12月。
[64]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65]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晚清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399页。
[6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上海图书集成公司,1909,第4601~4602页。
[67]王学钧:《〈官场现形记〉与晚清“新政”及鲁迅的误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8]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48页。
[69]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143页。
[70]〔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566页。
[71]赵振:《说败》,《清议报》第87册,1901。
[72]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参见陈平原、夏晓虹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63页。
[73]佚名:《论伪改革之证据》,原载《香港维新日报》,据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22号转载,1902年2月14日。
[74]佚名:《论中国维新之变局》,原载新加坡《天南新报》,据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22号转载,1902年12月14日。
[75]佚名:《体制革命说》,原载新加坡《天南新报》,据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24号转载,1903年1月13日。
[76]梁启超:《敬告当道者》,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18号,1902年10月16日。
[77]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31号,1902年10月30日。
[78]阿英:《近代外祸史·庚子传信录》下册,潮锋出版社,1951,第4页。
[79]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80]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333页。
[81]〔美〕 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2]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83]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第383~393页。
[84]熊月之:《上海通史》卷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17页。
[85]吴克峰:《〈官场现形记〉 ——声讨黑暗官场的檄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6]文乃山:《李伯元作品思想倾向初探——与章培恒同志商榷》,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文学研究所编《1949~1979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238~239页。
[8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88]〔日〕沢本郁马:《横滨·新小说社に言论弹压》,《清末小说から》第38号,1995年7月1日。
[89]刘德隆:《〈警钟日报〉上的小说资料》,载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清末小说》,1998年年刊(总第21号)。
[90]刘德隆:《〈警钟日报〉上的小说资料》,载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清末小说》,1998年年刊(总第21号)。
[91]王韬:《黄浦樯帆》,《漫游随录》卷1,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50页。
[92]曹发军、赵媛媛:《晚清上海租界扩界的历史考察》,《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3]吴趼人:《上海游骖录》,《吴趼人全集》卷3,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第448~449页。
[9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卷1,中华书局,1988。
[95]陈天华:《狮子吼·第4回》,《陈天华集》,民智书店,1928。
[96]陈旭麓:《陈旭麓文集》卷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604~605页。
[9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298页。
[9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230页。
[99]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34页。
[100]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234页。
[101]参见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261页。
[102]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984,第554页。
[103]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第151页。
[104]曹丕:《典论·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8页。
[105]王安石:《上人书》,《宋金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144页。
[106]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07]载《万国公报》第77册,1895年6月。
[108]《本馆附印说部缘起》,1897年10月16日~11月18日《国闻报》。
[109]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167页。
[110]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1册,1898年。
[111]任公:《饮冰室自由书》,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9页。
[112]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转引自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61页。
[113]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
[114]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
[11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
[11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第357页。
[117]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3页。
[118]《绣像小说》第1期,1903年5月。
[119]吴趼人:《吴趼人哭》,《吴趼人全集》卷8,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第231页。
[120]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11月。
[121]我佛山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11月。
[122]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11月。
[123]裴毅然:《晚清小说与人性》,《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124]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99页。
[125]参见施扣柱《清末上海改革教育之研究》,《上海方志办·上海研究论丛》第7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26]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第91页。
[127]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396页。
[12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1,中华书局,1959,第13~14页。
[129]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69~71页。
[13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8页。
[131]参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7页。
[132]参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7页。
[133]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第9期。
[134]〔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页。
[135]批发生:《〈红泪影〉序》,《红泪影》,广智书局,1909。
[13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6~7页。
[137]季桂起:《论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成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38]付建舟:《晚清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化》,《晋阳学刊》2003年第5期。
[139]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7页。
[140]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9页。
[141]参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99页。
[142]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第151页。
[143]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71页。
[144]〔荷〕 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李小兵译,东方出版社,1995,第1页。
[145]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2页。
[146]〔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147]〔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148]袁进:《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
[149]李白坚:《中国出版史》,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第171页。
[150]谷长岭、俞家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第35页。
[151]范约翰:《中文报刊年表》,载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965页。
[15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78页。
[15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第118页。
[154]史和:《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第372页。
[155]参见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56]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第106页。
[157]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1906年第16期。
[158]马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59]〔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0]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第384页。
[161]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第384页。
[162]李白坚:《中国出版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70页。
[163]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载王寅《新民丛报汇编》。
[164]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页。
[16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407页。
[166]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第244页。
[167]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2。
[168]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页。
[169]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329页。
[170]黄人:《小说发刊词》,参见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53页。
[171]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参见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24页。
[172]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2000年上海近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未刊稿。
[173]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174]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1957,第1198页。
[175]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176]〔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177]解弢:《小说话》,上海,中华书局,1919,第116页。
[178]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79]陈伯海:《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75页。
[180]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第9期。
[18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211页。
[182]夏曾佑:《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3期。
[183]钟俊文:《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1期。
[184]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6期。
[185]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1期。
[186]上海旧县志。
[187]邹依仁:《旧上海的人口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8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353页。
[18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449页。
[190]参见《江苏省志·教育志》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228页。
[191]参见〔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440页。
[192]参见〔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第39页。
[193]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5页。
[194]参阅王懋的《野客丛书》和顾炎武的《日知录》。
[195]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9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时报的编制》,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197]载《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31日;《新小说》创刊号加印本也刊登了这一广告,题为《本社征文启》。
[198]见《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31日,转引自郭皓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第105页。
[199]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花城出版社,1983,第18页。
[200]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第174页。
[201]郭延礼、武润婷:《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232页。
[202]魏绍昌:《吴趼人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26页。
[203]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第236页。
[204]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第186页。
[205]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334页。
[20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207]〔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208]转引自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第131页。
[209]〔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32页。
[210]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9~37页。
[211]李锡奇:《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转引自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0页。
[212]吴趼人:《李伯元传》,转引自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0页。
[213]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转引自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3页。
[214]李葭荣:《我佛山人传》,转引自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1页。
[215]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第368页。
[21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217]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7页。
[218]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3~24页。
[219]1897年8月25日《游戏报》(第623号)。
[22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221]《详记汉报改归官办事》,1903年6月12日《苏报》“时事要闻”栏。
[222]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68页。
[223]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68页。
[224]转引自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第163页。
[225]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87~88页。
[226]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61页。
[227]饮冰等:《小说丛话》,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02页。
[22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24页。
[229]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7页。
[23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第382页。
[231]吴趼人:《李伯元传》,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0页。
[232]李伯元:《论〈游戏报〉之本意》,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453页。
[233]吴趼人:《最近社会龌龊史·自序》,转引自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95页。
[234]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第54页。
[23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86~287页。
[236]吴趼人:《云南野乘》,《月月小说》,第11号,1907年12月。
[237]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11月。
[238]则狷:《新笑史》,《新小说》第2年第8号,1905年8月。
[239]耿传明:《“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40]李伯元:《活地狱·楔子》,《李伯元全集》卷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第1页。
[241]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7页。
[242]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299~300页。
[243]胡适:《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南出版社,1994,第80页。
[244]《上海游骖录·著者附识》,《月月小说》,第8号,1907年5月。
[245]吴趼人:《新庵译屑·自由结婚·篇后评》,《吴趼人全集》卷9,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第233~234页。
[246]饮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
[247]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第383页。
[248]见新小说书社1916年石印本《绘图评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卷首。
[249]转引自魏绍昌《〈孽海花〉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50]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1]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5页。
[252]转引自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53]熊月之:《上海通史》卷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17页。
[254]转引自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55]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256]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第236页。
[25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4页。
[258]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上海,中华书局,1960,第186页。
[259]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第23页。
[26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3页。
[26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6页。
[262]周贻白:《〈官场现形记〉索隐》,见1948年《文史杂记》第6卷第2期;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63]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例言》。
[264]转引自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23页。
[26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0,第358页。
[266]原刊《世界繁华报》,第1123号,1904年6月17日。
[267]《月月小说》,第9号,1907年。
[268]〔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31页。
[269]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12页。
[270]Tunstall,J.,Journalists at Work,Costable,London,1971.
[271]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文集之十一》,《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上海,中华书局,1941,第19页。
[272]《新民丛报》第14号。
[273]《新民丛报》第20号。
[274]《新民丛报》第20号。
[275]《新民丛报》第20号。
[276]《新民丛报》第1号。
[27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卷上,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0,第203页。
[278]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661页。
[27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280]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7页。
[281]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6页。
[282]《绣像小说》1903年第1期。
[283]《绣像小说》1903年第3期。
[284]1897年8月25日《游戏报》,第623号。
[285]曾虚白:《曾孟朴先生年谱》,转引自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86]据《小说林》上刊登的《谨告小说林社创设宏文馆之趣意》、《谨告最新发行(小本小说)之趣意》的广告,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以及樽本照雄编《清末民初小说年表》统计得出,从1904年至1908年初,小说林社共出版小说(其中包括少量戏剧作品)123种,但实际数目可能还要多一些。
[287]《谨告小说林社最近之趣意》,小说林社,《车中美人》,1905。
[288]转引自郭浩帆《〈小说林〉杂志与小说林社》,《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289]《清末小说杂志略》,原载《小说闲谭》,1936年良友版,转引自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
[290]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卷下,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545页。
[291]《月月小说》,第3号,1906年,广告中有(本社)“特聘我佛山人、知新室主人为总撰、译述。二君前为横滨新小说社总撰译员,久为海内所欢迎。本社敦请之时,商乞再三,始蒙二君许可,而《新小说》因此暂行停办”等语。
[292]《月月小说社征文启》,《月月小说》,第2号,1906年。
[293]《特别征文》,《月月小说》,第9号,1907年。
[294]《月月小说》第3号所刊《两晋演义》后编者“附识”:“本杂志第一第二两册刊有《乌托邦游记》一种,宗旨不合。前者未及细检,至误以付印,自本号起即行停止,已致函撰者停撰,自余各种仍当蝉联付印,以餍阅者。”
[295]倪承灿:《月月小说祝词》,《月月小说》,第14号,1908年。
[296]《〈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
[297]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4页。
[298]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6页。
[299]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6~117页。
[300]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中华书局,1959,第95页。
[30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302]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7页。
[303]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304]阿英:《晚清小报录》,参见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4页
[305]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第148页。
[306]〔德〕克劳斯:《从哲学到控制论》,梁存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68~69页。
[30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308]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4页。
[309]阿英:《清末四大小说家》,《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77页。
[310]任恒俊:《晚清官场规则研究》,海南出版社,2003,第100页。
[311]著者申明两则故事是事实。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回评语,《新小说》第9号,1904年8月。
[312]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49页。
[313]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69页。
[314]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47页。
[315]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47页。
[316]王喜绒:《清末官场上的“骄”和“谄”》,《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17]王喜绒:《清末官场上的“骄”和“谄”》,《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18]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回后评,《吴趼人全集》卷2,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第578页。
[319]这些痛诉科举的文字在真美善本中被删除,所以曾有人疑这些话不是曾朴所写,但有学者将发表在《江苏》(1903年)杂志上的金松岑作《孽海花》第1、第2回与经曾朴改写的小说林本(1905年)《孽海花》第1、第2回对比,证实痛斥科举的议论为曾朴所写,只是二十年后(1928年)的真美善本将之删掉了。参见魏绍昌《〈孽海花〉的两种版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文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551页。
[320]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34页。
[321]〔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74页。
[322]〔瑞士〕索绪尔:《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张绍杰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20页。
[323]〔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第210页。
[324]刘勰:《文心雕龙·炼字》。
[325]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说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26]1898年浙江书局重刊黄遵宪著《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327]梁启超:《论幼学》,《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328]《时务报》,第4册,1896年9月。
[329]《新民丛报》,第14号。
[330]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178页。
[331]蔡元培:《国文之将来》,《蔡元培全集》卷3,中华书局,1984,第356页。
[332]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种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人民出版社,1987,第493页。
[333]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一》,上海书店,1990,第154页。
[33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卷1,三联书店,1995,第311页。
[335]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国语周刊》1925年第13期。
[336]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5年2月。
[337]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429页。
[338]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6月。
[339]佚名:《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参见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68页。
[340]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中外小说林》,第2年10期,1908年。
[34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1期,1898年12月23日。
[342]方兰生:《传播原理》,台湾,三民书局,1984,第153页。
[343]章开沅:《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580~581页。
[344]《论小说之教育》,《新世界小说社报》1906年第4期。
[345]贾宝书:《汉语的词和词汇探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第58~59页。
[346]原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或表示对佛的敬称。清代则用作对帝后或太上皇、皇太后的敬称,晚清时期多专指慈禧太后。
[347]是指玉人,是对仪容美好人的称赞,即美人。
[348]是宾与东的合称,即指宾客和主人。
[349](清)袁枚:《新齐谐》卷六。
[35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762页。
[35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03页。
[352]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126页。
[353]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82页。
[354]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黄山书社,1996,第383~393页。
[355]熊月之:《上海通史》卷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17页。
[356]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第82页。
[357]〔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在——19~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10页。
[358]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1页。
[359]〔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76页。
[360]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98页。
[361]转引自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71~373页。
[362]转引自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94页。
[363]〔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第69页。
[364]〔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4页。
[365]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366]《论小说之教育》,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04页。
[367]管达如:《说小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5页。
[368]梦生:《小说丛话》,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435页。
[369]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岳麓书社,1989。
[370]梁启超:《十五小豪杰·译后语》,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64页。
[371]姚鹏图:《论白话小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52页。
[372]陈平源:《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586页。
[37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374]转引自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7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华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102页。
[376]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7号,1903年。
[377]〔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378]〔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379]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页。
[380]转引自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121页。
[381]叙事者,也译叙述者,是叙事文内的故事的讲述者(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也有人定义为“陈述行为主体”(茨维坦·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和文本中的“声音”和“讲话者”(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
[382]〔法〕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转引自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71页。
[383]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总评》,载《吴趼人全集》卷2,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第936页。
[384]〔捷〕米列娜:《晚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类型研究》,《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35~55页。
[385]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第38页。
[386]〔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80页。
[38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23页。
[388]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第387页。
[389]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23页。
[390]罗钢:《叙述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第169页。
[39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10页。
[392]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93]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94]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9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89页。
[396]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71页。
[397]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510页。
[398]〔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82~83页。
[399]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7页。
[400]参见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2页。
[401]《新民丛报》第20号,“绍介新书”栏,《新小说》,第1号。
[402]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饮冰室合集》第11册,中华书局,1989,第1页。
[403]梁启超:《新小说·第十号》,《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
[404]孙玉声:《退醒庐笔记》,转引自阿英《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第55页。
[40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第32页。
[40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21页。
[407]〔加〕维林吉诺娃:《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胡亚敏、张方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08]佚名:《谈瀛室随笔· 〈官场现形记〉之著作者》,《文艺杂志》,1915年第5期。
[409]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申报〉五十周年经念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版。
[4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3页。
[411]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23页。
[412]《新小说社征文启》,《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1日。
[413]〔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第39页。
[414]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6页。
[41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66页。
[416]姚鹏图:《论白话小说》,参见陈平原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50页。
[417]《新小说报》:《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418]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
[419]魏绍昌:《吴趼人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26页。
[420]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1号,1902年。
[421]德洵:《〈小额〉序》,《小额》。
[422]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1号,1902年。
[423]梁启超:《〈新小说·第1号〉》,《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
[424]韩子云:《海上奇书告白》,《海上奇书》,第10期,1892年。
[425]梁启超:《新小说·第1号》,《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
[426]佚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总评》,转引自陈平原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87页。
[427]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25页。
[428]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第3卷第4期,1917年。
[429]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修改本),真美善书店,1928。
[43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50页。
[431]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修改本),真美善书店,1928。
[432]孙玉声:《报海前尘录》,《晨报》,1934年1月起连载。
[43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32页。
[4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9页。
[435]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转引自《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36]武润婷:《清代问题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437]〔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54页。
[438]〔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2~13页。
[439]韦遨宇:《“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读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
[44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第304页。
[441]〔美〕 J.G.考维尔蒂:《通俗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转引自周宪《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第432~433页。
[442]知新主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20号,1905年。
[443]袁荻勇:《清末民初小说形式的演变与外来影响》,《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44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4页。
[445]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446]〔美〕希利斯·米勒:《重复的两种形式》,《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47]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第8页。
[448]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第83页。
[449]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页。
[450]〔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451]〔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452]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申报馆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
[453]吴秋尘:《文艺版的研究》,燕京大学1932年刊行。
[45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332页。
[455]周桂笙:《新庵笔记》卷3,上海古今图书局,1948,第34页。
[456]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第114页。
[457]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第106页。
[458]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524页。
[459]〔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序》,齐鲁书社,2002,第5页。
[460]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661页。
[461]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6号,1906年4月。
[462]〔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第4页。
[463]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转引自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第384页。
[464]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转引自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第384页。
[465]数据采自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陈文为2000年上海近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未刊稿。
[46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467]潘建国:《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468]〔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序》,齐鲁书社,2002,第5页。
[469]转引自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14页。
[470]转引自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14页。
[471]鲁迅:《鲁迅全集》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0页。
[472]转引自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14页。
[473]见《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12月14日)“上海本报社支店广告”及“广智书局广告”。
[474]见《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31日)“小松原书店广告”。
[475]见《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11月14日)广告“《新民丛报》各代派处”。
[476]见《新民丛报》,第24号(1903年1月13日)广告“癸卯年本报各代派处”。
[477]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78]参见李九华《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79]参见李九华《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80]转引自文娟《试析〈月月小说〉影印本所删之广告》,《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481]《绣像小说价目》,《绣像小说》1903年第1期。
[48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2页。
[48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第899页。
[48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第154页。
[48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第341页。
[486]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487]黄天鹏:《五十年来画报之变迁》,《良友》1930年第49期。
[488]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华书局,1959,第95页。
[489]杨惠:《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90]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536~537页。
[491]毕树棠:《绣像小说》,《文学》,第5卷第1号(总第25号,1935年7月1日)。
[492]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120页。
[493]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卷3,人民出版社,1983,第115页。
[494]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华书局,1959,第19页。
[495]鲁迅:《“连环图画”辩护》,《鲁迅全集》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46页。
[496]汪燕岗:《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497]刘颖慧:《插图与晚清小说的传播——以晚清〈申报〉小说广告为例》,《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498]鲁迅:《“连环图画”琐谈》,《鲁迅全集》卷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99]杨惠:《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00]〔美〕 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6期。
[501]〔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9页。
[502]〔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赖干坚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第211页。
[503]〔德〕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23页。
[504]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转引自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505]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44页。
[506]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7页。
[507]别士:《小说原理》,《绣像小说》1903年第3期。
[508]丘菽园:《金圣叹批小说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5页。
[509]丘菽园:《小说与民智关系》,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47页。
[510]吴训义:《清末上海租界社会》,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8。转引自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1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512]1909年10月《民吁日报》的统计,转引自〔日〕樽本照雄《清末民初作家的稿酬》,《清末小说から》,第15号,1989年10月1日。
[513]转引自《民呼、民吁、民立报特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288~299页。
[514]参见王清彬等《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第1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第618页。
[515]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25页。
[516]黄人:《小说林发刊词》,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253页。
[517]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413页。
[518]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1期,1907年。
[519]报癖:《试看月月小说的益处》,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43页。
[520]管达如:《说小说·小说之势力及其风行于社会理由》,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403~405页。
[521]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334页。
[522]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7号,1903年。
[523]潘桂林:《中国近代小说读者意识浅探》,《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24]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525]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2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25页。
[527]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第334页。
[528]〔德〕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德国威廉劳克出版社,1975,第236页。
[529]胡适:《胡适文存》卷3,黄山书社,1996,第383~393页。
[530]胡适:《胡适文存》卷3,黄山书社,1996,第383~393页。
[531]熊月之:《上海通史》卷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17页。
[532]〔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533]胡适:《胡适文存》卷3,黄山书社,1996,第383~393页。
[534]佚名:《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68页。
[53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10页。
[536]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3号,1905年。
[537]浴血生:《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538]蛮:《小说小话》,《小说林》1907年第1期。
[539]浴血生:《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7号,1905年。
[540]〔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541]见《新闻报》刊载“繁华报馆刊行出版南亭新著小说《官场现形记》”广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一日。
[542]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十六日《新闻报》刊载“世界繁华报馆特别告白”:“翻刻《官场现形记》者看,看,看!出售翻刻《官场现形记》之席粹甫前因抗传不到,经公堂出票拘提,昨日解讯,奉会审宪判席粹甫先枷三天。特此布告,各书坊、宝号幸勿误售受累。是盼。”
[54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544]熊月之:《上海通史》卷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57页。
[545]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第236页。
[546]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第186页。
[547]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548]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549]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47页。
[550]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551]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5页。
[552]〔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13页。
[553]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27页。
[554]转引自〔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第213页。
[555]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27页。
[556]参见周明伟《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论丛》,外文出版社,2008。
[557]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04页。
[558]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第534页。
[559]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06页。
[560]〔澳〕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第216页。
[561]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7~8页。
[56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56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82页。
[564]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第1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第54页。
[565]〔加〕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566]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作家出版社,1957,第1198页。
[567]《官场现形记·叙》,载1903年繁华报馆刊本《官场现形记》,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
[568]转引自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第155页。
[569]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7~8页。
[57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92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