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切尔苏斯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医。他16岁进巴塞尔大学,专攻化学。1516年他获费拉拉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更名为帕拉切尔苏斯,意即赛过切尔斯(公元1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罗马医学家)。他曾到矿山了解了矿工的疾苦,后到印度、叙利亚等地旅行,获得了不少实际知识,回国后任市府医官。帕拉切尔苏斯一生从事化学和医学的研究及革新。他最大的贡献是把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认为化学的真正用途不在炼金,而在制药,这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帕拉切尔苏斯不迷信,不怕权威,敢于攀登真理高峰。他主张医学必须建立在自然哲学、天文学、炼金术和德行的基础上,把人体的生活功能看做是一个化学过程,提倡把化学应用到医疗方面。实践中采用许多新的药物,包括用汞剂治梅毒、用愈创树治外伤等,收到很好的效果。
帕拉切尔苏斯的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叛逆”,宗教裁判所要处其死刑。1532年,他逃亡国外,流浪10年之久,死于贫病交加之中。
玻意耳与分析化学研究玻意耳(1627~1691)玻意耳,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爱尔兰芒斯特。
1635~1638年他在伊顿学院学习。玻意耳根据实验阐明气压升降的原理,1662年,他发现气体体积随压强变化的规律。1676年,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再次发现这一规律,因此被称为玻意耳—马略特定律。
在化学方面,玻意耳将当时习用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初次引入化学分析名称,开始了分析化学研究,使化学研究开始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玻意耳提出运动中原子与大部分自然现象有关的观点,对光的颜色、真空与空气弹性等也有研究。
化学试纸发现的故事
一天清晨,玻意耳刚走进书房,一阵花香扑鼻而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原来,屋角处摆着一盆美丽的深紫色的紫罗兰。玻意耳忍不住随手摘下一朵花,然后不时地嗅着这沁人心脾的馨香,来到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他的助手为了准备当天的实验正往烧瓶里倒盐酸,不小心使盐酸溅泼在桌子上,一阵刺鼻的气味顿时弥漫在实验室里。
玻意耳的实验仪器玻意耳见状忙放下手中的紫罗兰,快步赶过去帮忙。当他转过身来时,发现那朵放在桌上的紫罗兰冒起了青烟。
“真可惜,这花也沾上盐酸了。”玻意耳说。他随手把花插在一旁,继续和助手一起准备实验室里的工作。
过了一会儿,他想起了那朵紫罗兰。拿起花时,玻意耳顿时惊呆了,原先深紫色的紫罗兰,现在却变成了红色!
“奇怪!紫罗兰怎么眨眼之间就变了颜色呢?是不是盐酸的缘故?”
想到这里,玻意耳忙把书房里的那盆紫罗兰端了过来。
急于找到答案的玻意耳,立刻取出一只烧杯,倒入一些盐酸。玻意耳摘下一朵花,浸入盐酸中。果然,花瓣渐渐地由深紫色变成淡紫色,最后完全变成了红色!
“太奇妙了!”助手说。
“我们再试试其他酸液。”玻意耳兴犹未尽。他又取出几只烧杯,分别倒入不同的酸液,再往杯里各放进一朵紫罗兰花。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深紫色的花都在酸液中变成了红色。
“这么说,酸液能使紫罗兰由紫色变成红色。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紫罗兰的花瓣来判断另一种溶液是不是酸性了!”玻意耳为这个意外的发现而感到兴奋不已,“那么,碱是不是也能使紫罗兰改变颜色呢?”
玻意耳又做了碱液实验,发现碱也能使紫罗兰改变颜色,只不过是由紫色变蓝色了。
助手说:“要是没有紫罗兰花开的季节,这种鉴别方法就不能使用了。”
“对。不过,我们可以想想别的办法。”玻意耳赞许地说,“我们可以把它泡成浸液,这样就方便多了。”
他们不仅用紫罗兰花瓣泡成浸液,还用蔷薇花瓣、药草、苔藓、五倍子、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做实验,结果萃取了多种浸液。在这些浸液中,玻意耳发现用石蕊苔藓提取的紫色浸液效果最好,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玻意耳是位不容易满足的科学家,他觉得用浸液来鉴别溶液的酸碱性质还是不够方便。于是他又开动了脑筋。几番思考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用这种溶液把纸浸透,再把纸烘干。这样,带着溶液成分的纸片,就成了最早的化学指示剂。
此后,要鉴别溶液的酸碱性质,可就容易多了。
拉瓦锡——现代化学的创始人拉瓦锡(1743~1794)拉瓦锡,法国化学家,出生于巴黎。
父亲是律师,从小在家庭教师的辅导下,学过天文学、数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和地质学,其中对化学最感兴趣。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主要功绩是把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集一起,综合成为完整学说。拉瓦锡曾进行“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长达百天之久。通过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定律的正确性。
拉瓦锡从1772年开始研究燃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空气中有1/5的物质可助燃,这一发现推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学说,使化学这门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拉瓦锡还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呼吸同物质燃烧一样也是一种氧化作用。
拉瓦锡与另外三位法国化学家一道,共同拟订出化合物的第一个合理命名法,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化学反应过程和量的关系,建立起化学新体系。小化学迷
暑假来临了,小拉瓦锡中学毕业晚会刚刚结束。拉瓦锡家的老朋友盖塔尔来到拉瓦锡家中做客。
“我有个建议,”盖塔尔说道,“我们为绘制法国地质图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要是小拉瓦锡今年夏天能和我在一起,帮助我做这件事,我会非常高兴的,还有好几个山区等着我们勘测呢!”
“啊!这种旅行大概非常美妙吧?!”小拉瓦锡惊呼道。
“不仅非常美妙,而且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亲爱的朋友。”盖塔尔说。
这年夏天,小拉瓦锡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蕴藏在地下的矿石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多少物质仍然是不解之谜,还严守着各种未知元素的奥秘啊!
小拉瓦锡热心极了,只要一看见不太寻常的小石块,总要仔细地挑选出来。每到晚上,他们就坐在篝火旁,对白天所收集到的矿石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
“这些亮光闪闪的黑色晶粒也是铁矿石,”盖塔尔对他说,“它们的性质相当有趣,能和磁石一样吸住铁屑。”
“真好玩。”小拉瓦锡说,“让我试试看。”
“试试吧。由于它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叫做‘磁铁矿’。”
小拉瓦锡拿起一块亮晶晶的乌黑矿石移近几段细铁丝,想把它们吸起来。可是,只要手轻轻一动,它们就从矿石上掉了下来。
小拉瓦锡对矿物界了解得越深,他的疑问也就越多。原来矿物学和他打算终生从事的化学一样有趣。夏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小拉瓦锡已变成了一个化学迷了。
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月的一个晚上,天气很冷。拉瓦锡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拉瓦锡取来几块金刚石,然后用石墨调制成很稠的软膏。实验中,他将厚厚的一层软膏涂在小块金刚石上,然后加热这些乌黑的圆球。小球很快烧得通红,开始像炉子里的煤球一样发光。几小时后,等圆球冷却,除掉涂料。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看到后大为吃惊。
“怪事!”
“这就是说,金刚石莫名其妙地‘失踪’多少与空气有关。难道它们和空气发生化合了?”拉瓦锡揣测道。
“这一现象和我们对燃烧的认识截然相反,真是叫人想都不敢去想。”助手卡德低声说。
“毕竟有实验可以作证,情况正是这样。”拉瓦锡坚信不疑地说。
这项发现太不一般,以致其他一切问题全都退居到次要地位。当时,科学家拉瓦锡只想着一个问题——燃烧。他立即着手研究磷和硫的燃烧过程。他将磷燃烧后所生成的白色烟雾全部收集起来,并且加以称量,发现烟雾比当初使用的磷更重一些。
“原来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
这个想法使他的心情难以平静。与磷化合的空气有多大数量?化合的方式如何?他又设计出这样一个实验,在封闭容器中使磷燃烧,然后再测出各有关物质,首先是空气的数量。
“只有1/5的空气与磷化合,难道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吗?”
拉瓦锡又研究了硫的燃烧。硫燃烧后也和1/5的空气化合。此后,拉瓦锡又去研究煅烧金属。金属经过长时间的煅烧,都变成了金属灰,可是金属灰在高温下与木炭一起加热,又会重新变成金属。在这一过程中,却析出一种被化学家们称为“固定空气”的气体即二氧化碳。
经过反复的实验,他终于弄清了空气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可以助燃(在煅烧过程中与金属化合),另一部分不能助燃,生物放在里面就会死亡。物体燃烧时要吸收性质活泼的这部分空气,即拉瓦锡所说的“有用空气”,生成物重于反应物的原因就在于此。拉瓦锡用密闭容器又做了一些实验。他发现在密封的玻璃容器中煅烧铅、汞等其他金属时,加热前和加热后的容器重量毫无变化,但生成的金属灰却比原来的金属要重。这一伟大发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质量守恒定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1834~1907)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出生于西伯利亚托波尔斯克。
1855年他从彼得堡师范学院毕业后任中学化学教师。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者之一。
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元素性质进行各种分类、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终于发现元素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周期性变化,于1869年正式发表化学元素周期律。根据这个规律,他预见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如锗、镓的存在和性质。元素周期律作为自然界基本定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大大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恩格斯誉之为“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门捷列夫提出溶液水化理论,为近代溶液学说奠定了基础。
门捷列夫首先提出了“煤地下气化”的观点,为煤气化广泛应用开拓了前景,他曾于1887年8月冒险操纵气球升入高空进行探测,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探索家
有一次,小门捷列夫独自一人跑到舅舅的工厂,看工人是如何制造玻璃瓶的。当他看到工人叔叔用铁管子蘸点玻璃溶液时,很快就吹制出一个玻璃瓶,觉得非常神奇,便问:“叔叔,溶液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是些含有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混合后放在炉子里烧出来的东西。”
“放一些大一点的石头,可以吗?”
“不行,这样我们就吹不出瓶子来了。”
“那为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你还是回家去问你的爸爸或者舅舅吧!”
小门捷列夫听到这里后,立即跑回去问爸爸。
“爸爸,玻璃溶液是什么?”
“玻璃溶液是一种化学反应。”
从那以后,门捷列夫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玩”扑克牌的教授
门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学地质学教授依诺斯特兰采夫来拜访他。
“您在忙什么呀?”依诺斯特兰采夫见门捷列夫手里拿着扑克牌的卡片,神情有些郁闷地站在书桌旁边,于是就问他:“在玩牌吗?”
别人在玩扑克牌的时候,或是兴高采烈,或是漫不经心,可是没有人会像门捷列夫这样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
门捷列夫向依诺斯特兰采夫说起了他的工作,最后,他有点沉痛地补充道:“一切都已经想好了,可还是不能制成表。”
一张小小的卡片在门捷列夫的手里就好像一块块铁板一样沉重,他每拿起或放下一张卡片都像要费很大的力气。
想着想着,门捷列夫激动得浑身发热。得到的结果竟完全出人意外!原来每一纵行中几种元素的性质自上而下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逐渐变化。
他突然醒悟过来:“对了!对了!这当中还少一个元素,一个没有被人发现的元素!它应该位于。”
就这样,元素周期律被门捷列夫用手中的扑克牌艰难地发现了,门捷列夫也被累白了头发。
李比希与有机化学李比希(1803~1873)李比希,德国化学家,出生于达姆斯塔特。
年轻时他在药店里当过学徒。1822年毕业于埃尔朗根大学,以雷汞成分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经典化学方面,李比希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都有贡献,他发现了异氰酸的异构体雷酸,改进了有机物中碳、氢元素定量分析方法,制备出三氯甲烷、三氯乙醛、肌酸等,提出了“有机根论”和“同质异性论”;与维勒一道发现“苯乙酰基”,并提出了“化合物基团”的概念;创制了“李比希球”等化学仪器,还第一个在大学里建立了化学实验室。
在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方面,李比希研究发酵和腐败的化学原理,把化学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提出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从分析植物灰分中,发现含钾、磷的盐类对农业的发展很有影响。
教授“种地”
一天,李比希来到城郊的庄稼地里,弯下腰仔细察看庄稼和土壤。正在田间劳作的一个农民奇怪地打量着这位书生模样的城里人,问道:“先生,您也懂得种庄稼?”
“嗯,知之不多,正想学学。”李比希回答。他接着问:“您看今年庄稼收成会好吗?”
这不经意的一问恰好触动了农民的心事,只见他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说:“年复一年地种植庄稼,土地越来越贫瘠了,哪能指望好收成呢?这块地眼看就要废弃了。”
“要是能给土地添加些营养,庄稼不就会丰收了吗?”李比希自言自语道,又似乎是在对农民说。
“先生,您这就不懂了。我们庄稼汉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您的话说出去会闹笑话的。”农民有些好笑地说。
李比希可不在乎会不会闹笑话。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庄稼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我一定要弄明白?”李比希问自己。
为了找到答案,李比希开始了大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氮、磷、钾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
1840年,世界上第一批化肥终于产生了。可是这种化肥经雨水一泡后,就渗入土壤的深层,植物却吸收不到营养,庄稼也没有显著的增产。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难溶于水的化肥。
最后,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李比希和他的助手们把这些白色晶体和黏土、岩盐搅拌在一起,施在土里,然后种上庄稼。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绿油油的一片庄稼,而且越长越茁壮。转眼,又迎来了收获季节。“不毛之地”获得大丰收,胜过农民在良田里种下的庄稼。
从此,化肥就成为农民们的宝贝了。
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诺贝尔(1833~1896)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1850~1854年他在美国学习,1854~1859年在俄国彼得堡学习,并随父从事化学试验工作,回国后开始研究炸药。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莱洛发明烈性炸药——磷化甘油,这种炸药在使用中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加以改进。
1866~1867年,诺贝尔与父亲一起研制成信号雷管和地雷,发明了甘油炸药。在此基础上,1875年他又发明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混合的安全烈性炸药。经过继续努力,诺贝尔于1888年发明“无烟火药”。除研究火药外,在化学方面他也有许多发明,仅在英国获专利权的就有120多项。
诺贝尔终生未娶,将其全部精力贡献给人类科学事业。他临死前留下遗嘱,把一部分遗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金),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诺贝尔逝世日即12月10日由瑞典诺贝尔基金会颁发。炸不死的科学家
从事炸药的研究工作,是要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的,对诺贝尔打击最为严重的是他的弟弟埃米尔——他实验中最得力的支持者和助手,也在一次实验中被炸死。
在种种的压力面前,诺贝尔没有退却,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新型火药。为了不再给周围的群众造成伤害,诺贝尔决定租一只大船,在距斯德哥尔摩2英里的马拉湖上继续试验。
尽管他的试验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避免硝化甘油易爆的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仍在毫不气馁地探索着。
有一天,他正在大街上散步。这时,他身旁驶过一辆装满炸药罐的马车,有只罐子被震裂了,他以为一场灾难就要来临,谁知既不见油洒出来,也没有发生爆炸。他十分惊奇,急忙上前一看,原来炸药罐之间填满了一种他不认识的东西。他问赶车人是什么东西,赶车人回答说:“这是硅藻土,塞上这种土,可以防止罐子互相碰撞,即使有的罐子被震破了,也不要紧,它会点滴不剩地把油吸掉。”诺贝尔从这一偶然了解到的情况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萌发了制造固体炸药的新设想。他想,硅藻土轻,吸收力强,如按一定的方法和比例把爆发油与硅藻土相结合,不就成固体炸药了吗?而且这种炸药爆炸力强,又很安全,不引不爆,不会像硝化甘油那样稍受震动就爆炸。就这样,他制成了运输安全可靠的烈性炸药。
小伤口的启发
诺贝尔和平奖章的正面和反面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他就顺手拿来一种叫哥罗丁的药膏涂在伤口上。当晚,诺贝尔手指疼痛,难以入睡,他就躺在床上,脑子里不停地思索着新的炸药。他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用硝化程度较低的硝化纤维。这种纤维,含氮量低,易溶于乙醚和酒精,成为胶状物,俗称胶棉,和他伤口上涂的哥罗丁形态相似,只要在硝化甘油中加入少量硝化纤维的胶物,就可制成他所预想的新型炸药。
想到这里,他一下子从床上爬起来,直奔实验室,立即动手配制,一干就是一通宵,第二天早上,他的助手们来上班时,他已制成了第一块胶质炸药的样品。他们看到后,非常惊讶,忙问这是怎么一回事,诺贝尔风趣地举起那只受伤的手指说:“喏,是它,是它启发我的。”
设立诺贝尔奖
1895年11月27日夜,在诺贝尔逝世的前一年,他写下了自己那名垂千古的遗嘱。他在遗嘱中决定将价值3300万克朗(瑞典)的财产,除少部分赠给亲友外,绝大部分留做基金(约920万美元),存入银行,每年将它的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事业经济、地球7种奖金,用来奖励世界各国在学术研究和和平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说,这就使那些“感到无从着手的困难的科学幻想家,可以借我的资助而得以贡献于人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奖金”的由来。
年轻的诺贝尔诺贝尔逝世后,他的遗嘱一公开,立刻惊动了整个世界,人们对诺贝尔的无私奉献而钦佩不已。同时,各种矛盾也激化了,对他的误解和攻击也随之而起。
在诺贝尔的家族内,围绕着遗嘱发生了重大的分歧,他们都痛苦地发现,他们几乎得不到诺贝尔的任何遗产。
诺贝尔在遗嘱中说明“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奖金”。瑞典的国王和一些瑞典人对此十分恼火。同时,诺贝尔在遗嘱中要求“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五人委员会颁发”,瑞典国王认为这个遗嘱是“不爱国的”,这会伤害瑞典人民的自尊心。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种种流言飞语早已烟消云散。现在,诺贝尔奖金的意义早已超出了金钱的范畴,它成了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