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朱佳宁孔旻
访谈时间:2011年5月28日
访谈方式:网络
唐诗(1967-),原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先后在四川省江津师范学校、四川省委党校、复旦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读书。管理学博士。当过教师、公务员,历任镇长助理、副乡长,荣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委常委(分别兼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城关镇党委书记、统战部长),重庆市委督察室副主任(挂职),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85年创办濑溪河文学社,主编《濑溪河》、《金凤山》杂志。
主编《中国当代青年短诗萃》(1990年),《重庆诗歌年鉴》(2003年)、《九人诗选》(2002年)、《中国新诗白皮书》(2004年)、《国际当代诗人诗选》(2004年)、《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2010)、《北京·青春23》(2011年)等诗歌选集,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国际汉语诗歌协会、中外散文诗歌学会、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等协会会员、常务理事、荣誉主席。
出版诗文集《走向那棵树》(1996年)、《花朵还未走到秋天》(2002年)、《走遍灵魂的千山万岭》(2005年)、《蚂蚁之光》(中英对照)(2006年)、《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2009年)、《幸福村庄》(2010年)等近十部诗文集,诗作翻译成英、俄、日、韩、希腊、波兰、葡萄牙等十余种文字,收入国内外数十种重要选本和大学教材,参加诗刊社23届青春诗会。2002年获国际最佳诗人称号,2003年获重庆市文学奖,2003年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2004年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2005年获得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称号,2007年获得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2010年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诗歌奖。现居重庆。
悠然信步,怀揣淡淡乡愁,《走向那棵树》。脚踏清新的泥土,足边的青葱草绿伴着徐徐微风,摇曳生姿。当《花朵还未走到秋天》,我的心已然《走遍灵魂的千山万岭》,寻觅本真的你我《穿越时间的纸张》,看见曾经最纯真的梦想。诗意的乡土情思在心绪里徜徉,我们《把村庄搬到纸上》,描摹了一幅幅动人的模样。那是我们心中的《幸福村庄》,心灵永远栖息的地方。
吴(吴凡,以下简称"吴"):唐老师您好!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拜读了您的作品,那种清新真诚的感受还在心里不断回响。您写的乡土诗歌,一点都感觉不到"土",反而给人脱俗的感觉。比如您创作的《父亲有好多种病》、《拜年》等诗作非常真诚,打动人心。您可以谈谈您最初的诗歌创作,您的处女作是哪一首?是什么激起您对诗歌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故事?
唐诗:我从小一直喜欢语文课,到江津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并担任诗歌组长。写得最早的一首诗歌,是1983年5月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诗的题目是《野草》,我现在还记得这样几句:"一滴水/几粒沙/诞生了你/你的绿铺遍了天涯。"
写诗主要是学校的氛围和时代环境影响了我。20世纪80年代是真正属于文学的时代。记得当时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几位老师到江津师范学校来实习,其中罗承伟老师买了一本舒婷的《双桅船》,很多同学争着要看,我借来用了大半个晚上,将整部诗集全部抄写在我的笔记本上。结果,笔记本被同学"偷"走了,为此,我伤心了好几天。要知道,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找到一本好的诗集像逢年过节一样难得,不比现在连"人肉搜索"都可以,更不用说下载一首优秀的诗歌是何等的轻而易举了。也许,这就算是与大家能够分享的故事了。
吴:诗评家把您称为乡土诗人,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为什么在长时间的创作中,您始终坚持把乡村和农民作为描述的对象?
唐诗:在我的诗歌写作题材没改变之前,这样的评价我是乐意接受的。这种评价抓住了我诗歌写作的根。我出生在农村,农村是我的生命之根,也就是我的诗歌之根。村庄和乡亲,他们是我诗歌中永远的主角。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会长久地把他们作为我描述或者歌咏的对象。一个连自己的根都不清楚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诗歌的。
孔(孔旻,以下简称"孔"):唐老师,您好!作品集往往是作者一段时间或一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从1996年《走向那棵树》出版到现在为止,您已经出版了近十部诗集。那么,您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是哪一部?为什么?
唐诗:说实话,我出版的诗集数量,如果与当今的很多诗人比,算少的;与过去基本上不印刷诗集的大诗人比,算多的。其实,很多大诗人可能就是一首诗、一部诗集而已。如果一定要说自己喜欢哪一部,我还是喜欢《走向那棵树》,因为他是我原初、最动情、最没有约束时候的真情流露,尽管他很稚嫩,甚至谈不上更多的诗意。
孔:您的诗作很让我感动,尤其是《父亲有好多种病》和《母亲》。阅读时不难发现您的诗作中有很多亲人的形象,比如姨婆、母亲、父亲等等。请问您的家庭成员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唐诗:家庭成员是我最重要的写作元素和动力,这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对老一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传统美德的颂扬和传播。尤其是我因病去世的父亲,他的病逝和我当时没能够对他进行很好的治疗,是我心中永远的疼。由于有这种永远挥之不去的疼,激发了我必须将这种情感写出来,像《父亲有好多种病》、《母亲》等诗作,就是一种不能不写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多少感情的人,还可能奢望用真情和真心去抒写他人吗?因此,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可能爱他人,也才可能用心去抒写他人和整个社会。
朱(朱佳宁,以下简称"朱"):唐老师您好!我们在您的诗作中经常能够读到一个实在而诗意的乡村背景图,并且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核桃村"的意象,这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吗?
唐诗:这个意象在生活中就是生养我的村庄--核桃村。据说是大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将随身携带的核桃送给了乡亲们,乡亲们舍不得吃,将核桃种植了下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村庄命名为核桃村。在现实生活中,核桃村比较贫穷,也名不见经传。我想通过语言在纸上打造一座幸福的村庄,我也看到了他目前的一些变化。我想世界在发展,村庄也在发展,核桃村会变成幸福的村庄,会变成天堂般的村庄。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我们有信心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另外,地理特征也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孔:我读到一篇《乡村宁静早晨的空气》的评论文章,作者评价说您的写作有贵族气质,并以《荷塘翠鸟》和《停顿的蝴蝶》为例来分析。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
唐诗:在诗歌多元化的时代,任何一种诗歌存在和诗学评价都有其合理性。这是博友牛犊子最近写的关于我的诗歌的一篇评论。他所指的"贵族气质"即诗歌中蕴含的高尚、高洁、高雅的品质。每一个诗人都在追求诗歌的高贵,因为从诗人的本质上来说,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是灵魂高贵的人。至于我自己的诗是否有高贵的气质,我不敢这样肯定,但我追求这种境界。对于牛犊子诗友这样的评价,我乐意接受。
吴:我们知道您最新出版的一部诗集是《幸福村庄》,那么,您心目中的幸福村庄是什么样子的?您如何看待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冲突?
唐诗:我心目中的幸福村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样子。目前而言,幸福村庄就是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是休闲或者劳动,无论是外出或者归来,无论是家人或者邻里,人人生活得美好,处处感觉到畅快。一句话,幸福的成分比过去增多了。农业与城市的文明冲突,由来已久,这种冲突是必要的、必须的,这种冲突越剧烈变化越大,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这种冲突是长期性的、光明的。即使一株稻穗,也会因文明的风吹而快活地摇曳;即使一杆高粱也会因文明的光照而更为火红。
朱:您曾经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过,在您的创作生涯中,很多诗人和诗评家都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比如吕进和华万里等等。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呢?
唐诗:应该说我是在吕进和华万里等老师的帮助下,在诗歌道路上逐渐成长起来。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具体说来,吕进老师在诗歌理论上给了我支撑。1996年,他为我的第一部诗集《走向那棵树》写了序言《泥土的歌》,引领我走向了重庆和中国诗坛。这一篇序是在吕进老师不认识我,躺在病床上为我写的。要知道请吕进老师写序的诗人太多,而他在住院的情况下也没有推辞我这个不认识的青年诗歌爱好者的请求,这让我每每想起就感激不已。后来,吕进老师还为我写了两篇序言和一篇专门的诗评文章。每一篇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指出了我值得注意的地方。
吕老师对我的这种严格要求和关爱之情,至今令我难以言表。华万里老师在诗歌创作上给了我全方位的指导。2000年,在重庆作协的一次会议上我认识了他。他诗歌创作的唯美观念和理想主义,给予了我极大的影响。同时他鼓励我去参加"青春诗会"。平时,华老师经常鼓励我挤时间参加一些诗歌活动,开阔了我的诗歌眼界,给我的诗歌创作增加了新的意识。我估计重庆和中国诗坛,受华万里老师影响的诗人不少,比如何小竹、姚辉、王顺彬、谭明、子衣、海烟等等。总之,吕进老师、华万里老师等对于我这个利用业余时间写点诗歌的人,给予了充分的关爱和帮助。他们是我作诗道路上帮助和影响最大的良师!
孔:我们知道,前段时间您在主持一个网络诗歌评选活动,辛苦了!在活动中,您写有一篇《所有候选人都像诗歌一样高贵--看〈中国当代诗歌奖(2000-2010)正式候选人名单及投票公告〉投票情况有感》的文章。您能具体谈谈您做这项工作的动力,以及对其中遇到的一些情况或者阻力的看法吗?
唐诗:我和国内外有关诗歌界的朋友一起,在2010年主编了一本《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这本书是我在新浪开博客后,发现网络上有着众多的诗歌写作者(不一定所有的分行写作者都可以称之为诗人),这触发了我编这本诗歌选本的初衷。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发行,网络上的诗歌读者反响尤其强烈,这让我感觉到网络力量的强大。由此启发我,借助网络平台举办一个诗歌奖之类的评选活动。本来我想找有关国家诗歌团队或作家协会之类的牵头举办,但考虑到纯粹体制内的评选活动手续十分繁杂,承办者要面临打不完的请示和报告之类的东西。后来与张智博士一谈,得到他的响应。所以就以他主持的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和混语版《世界诗人》杂志社,再加上评选结束后要出版一本获奖作品集的编委会名义举办。同时考虑到,当前无论国家或者民间的诗歌评选都相对比较单一,我认为一个诗歌界的构成至少包括:诗人、诗评家、翻译家和一大批为诗歌奉献的人们,由此产生了在诗歌奖的评选中分类评选的想法,这样相对而言更专一,也好同类比较,便于评出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
这次诗歌奖的顺利评选,让我最感动的是网络上的诗歌读者,相当有水平、有眼光、有热情,同时他们对于这种活动的高度关注和透明监督,也是我们要搞好这个评选活动的支撑与约束力量。是的,所有评奖都必须有所约束,才不会被滥用。同时,九位评委没拿一分钱的评委费,是我感动的另一个原因。尤其是云南云腾建材有限公司的无私支持,解决了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必要经费。带给我的感动是:诗歌永远是高贵的!诗歌永远会感动灵魂高贵的人们!高贵的人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为诗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高贵事情。
阻力肯定是有的。没有阻力就办成的事情,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过。大事情大阻力,小事情小阻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的评委对于通过网络和评委投票选出来的获奖者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态度是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一切照原计划进行,否则,我们做不好一件事情。
吴:您刚才也提到了,去年和有关方面的朋友合作编选了《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这本书,据我所知,这本书将要在今年九月底出版发行,您对这部作品抱有怎样的期待呢?
唐诗:这本书的编选体裁较为全面,有诗歌、有赏析、有理论文章,还有当年大事记,我们力争把它作成诗歌界的一本编年体"百科全书"吧(笑)。今后,我想把他接着以年选的方式编下去,2010年的选本是年选的第一本。但是由于所有编委都是业余时间做,所以难度还是很大的。一个人要奉献一时没问题,但要坚持不懈地奉献和付出,确实有许多难处。
朱:虽然编选上有很多困难,但是您和其他编委还是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到现在,真的很令人钦佩。我们也非常期待能早日读到这本书,同时也祝您以后的选本编纂能够顺利进行。我们知道您老家就在重庆荣昌,可以说对于重庆而言您是一位本土诗人,那么您对当前的重庆诗坛作何评价呢?
唐诗:我很骄傲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不仅是因为重庆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辉煌的现实,更主要是因为作为重庆的一个诗歌爱好者,我感觉到了重庆诗歌的力量,看到了重庆诗歌的贡献。
孔:那这些贡献主要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我个人认为重庆对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体诗歌创作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有李钢、傅天琳、华万里等诗人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二是诗歌评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以吕进、蒋登科、熊辉、梁笑梅等为代表的新诗研究队伍闻名海内外。三是诗歌活动在海内外影响巨大。吕进老师领衔的"国际华文诗歌论坛"、领办的《中外诗歌交流》、《诗学》杂志,张智主编的《世界诗人》、界限诗歌网站以及重庆诗人、诗评家为主编辑的"中国当代诗歌导读"和举办的"中国当代诗歌奖"等等,都在海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正因为有着这三个方面的贡献,重庆诗坛在国内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活动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诗人。现在很多人在评价到当今社会的时候,都会提到社会氛围的浮躁,在您看来,当代诗人应该如何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自处呢?
唐诗:当代诗人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形态也相对多元的时代。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同时在上演,各种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同时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会,诗人首先要做好一个人,然后才可能保持诗人应有的形态。
朱:我记得您有一篇文章是《责任把诗歌照亮》,您认为对诗人而言,社会责任感是首要的吗?在您看来除了社会责任感之外,诗人还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怀呢?
唐诗:我曾经应邀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认为从普世意义上说,诗人尤其是以写作诗歌并承担教化责任为主要社会责任的人们,应该说社会责任感是首要的,而对于纯粹个人的诗写行为的人来说,我们不可能苛求也不应该要求他把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这就犹如要求个人出资的演唱会把社会教育责任放在首位一样不可思议。当代诗人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多元化、文化形态也相对多元的时代。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同时在上演,各种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同时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会,诗人首先要求做好一个人,然后才可能保持诗人应有的形态。作为一个诗人,除了社会责任感外,还要具有博爱、敏感、善学、好思等优良品质,只有这样,才会写出真正的诗歌。
朱: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您如何评价"梨花体"或"羊羔体"这样的诗歌形式?
唐诗:说实话,我一般没有兴趣去关注那些吵吵闹闹的事情。实在要对这些诗歌形式谈点看法,我认为"梨花体"或"羊羔体"都是当今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诗歌上的产物,而不是去刻意捏造、恶意嘲笑的对象。今天是一个极度自由而又有着高度约束的社会,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产生像"梨花体"或"羊羔体"这样的诗歌形式毫不足奇。
我认为真正的诗歌是能够打动人、内外形式高度完美的结合体。
朱:刚才谈到的"梨花体"和"羊羔体"这些形式的出现,其实跟网络这种传播媒介有很大关系。有人说在网络文学泛滥的今天,诗歌已经发展到了尽头。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唐诗:新事物的出现,总有人惊叹并欣然接受他,也有人哀叹并抛弃他。对于网络文学,当今的人们就主要是这样两种态度。我个人认为文学依然以它固有的规律在发展,在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网络是文学的一种传播形式并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传播形式,犹如过去竹简和纸张都曾经分别是文学的主要传播形式一样,网络部分或者完全取代纸张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欢呼,也更没有必要为之哀叹。诗歌正以网络这种新的形式在传播,在逐步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灵世界。无论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诗歌始终是诗歌,她会以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朱:很感谢唐老师的耐心回答。那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想请您就当代诗歌在未来的发展动向提一些看法。
唐诗:要说当代诗歌在未来的发展动向,这有点像预言家的味道。我看《诗经》时代的诗人们,不知道诗歌会发展成汉赋的形式,汉朝的诗人们也不知道后来会发展成唐诗宋词的模样,而唐宋的诗人们更不知道会发展成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形态,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提前写成后来发展成的诗歌或者说文学形式。事实上,他们提前写成了后来的形式,当时的社会也不一定接受或者买账。要知道,每个时代都有适合他的文学形式。至于未来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样,我无法预言,我只写自己喜欢的诗歌就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