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岩 董运生
访谈时间:2011年5月29日
访谈地点:重庆出版社书林宾馆
蒲华清,1938年生,1957年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1988年又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1957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巴蜀小学教师、教导主任,重庆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编审。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诗集《校园朗诵诗》、《注音童诗一百首》,童话诗集《美丽的小仙女》,儿歌集《红雨伞》、《福娃奥运漫游记》,幼儿短诗集《天上的洒水车》、《春天的朗诵诗》,幼儿故事集《可怜的小花狗》等。
组诗《我们家里的故事》获四川省第三届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组诗《考试变奏曲》获1993年《少年文艺》好作品奖,童谣《狐狸考小鸡》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童谣评选一等奖,1989年获重庆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奖,《春天的朗诵诗》获重庆市首届儿童文学奖。其作品入选《新中国60年儿童文学典藏书系》、《名家儿歌》、《中外儿童诗精选》、《新中国50年诗选》等100余种文学选本。童诗《看电视》、《山城的雾》、《天气预报》等15种作品分别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或中师幼师语文教科书。童诗《看电视》被香港教育局中国语文教育组收入《中华文化教材套》。
蒲华清老师是重庆儿童诗人的代表之一,在访谈之前,对他的为人为文已早有所耳闻,这让此次访谈从一开始便笼罩在一层愉悦的色彩之下。当我们在重庆出版社大厅翘首等待蒲老师的出现时,一位衣着简朴、精神矍铄的老人推门而入,一进门他便主动伸出手来和我们握手,并引领我们去他早已订好的宾馆包间。蒲老师一再表歉意,因家中有两位高龄老人,不便在家里接待我们。并说,他也不知道怎么接受采访,随便聊聊吧,劝说我们放松。紧接着,他亲自为我们泡茶,并拿出他早已准备好的果品,请我们边吃边聊。铁观音在滚烫的沸水中浮动,氤氲出阵阵清香,谈话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拉开了序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蒲华清老师生于1938年9月,在那个多事之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悠然自得。当他还不到两岁的时候,父亲便与世长辞,留下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还有一个尚在腹中的妹妹。幸而,母亲用自己的伟大搀扶起了泥淖中的他,这位母亲用自己的坚忍与顽强书写着一个传奇的人生,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她坚强地将蒲老师和妹妹养育成人。每每谈起自己的母亲,蒲老师的激动之情都溢于言表,他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无穷的动力与灵感,在那个一切都匮乏的社会里,蒲老师的生活却充满着富足的母爱。
而与他相依相偎的小妹也为蒲老师的人生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亲情,小妹善良懂事、聪敏好学,小小年纪便知道为家人解忧,为了生计,她和母亲一样出去劳作。由于生活的压力与敏感的性格,原本成绩优异的小妹在读初中时突然染上了肺结核,这一病便成了一辈子的郁结,小妹最终在郁郁中结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这对蒲华清老师来说是永远的伤痛。幸而,小妹的孩子现在已由蒲老师抚养成人,这让蒲老师稍感宽慰。孩童的记忆虽然颇多苦难,然而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蒲老师却愈加的坚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面对母亲的日夜操劳和小妹羸弱的身躯,蒲老师心疼之余,除了尽力减轻家庭负担之外,剩余的时间全部用于读书学习。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细腻的情感和谦和的态度,一位智者已经悄无声息地成长起来,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蒲老师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各科成绩都非常优异。从读初级师范到读中师,他一直担任着班里的理化课代表。蒲老师中师时正值全民读书学习的热潮,班里也旗帜鲜明地分为了"数学派"和"语文派"。谁料想,身为理化课代表的他竟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语文派"。大家这才注意到,这位聪敏好学的少年原来早已悄悄地"恋"上了文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切能够找到的文学书籍,这为以后的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起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蒲老师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动。在那个书籍和文字高扬的时代里,他们成群结队地在大小书摊上搜寻可以阅读的书籍,他们曾经为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艾芜写的《文学手册》而激动不已,轮流传抄,也曾经为巴人的一本《文学论稿》而苦苦寻觅。1957年,蒲华清老师毕业于重庆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在巴蜀小学任教,一教便是26年。26年,对谁都不是一个短暂的数字,这个数字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也有着太多的坎坷。
一个沉迷于文学的青年在小学数学教师的岗位上待了26年,并因自己突出的教学成绩在业界声名鹊起,是粉碎"四人帮"后全市中小学首批受表彰的20名"模范教师"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仅3名)。蒲华清,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授课一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深爱着文学的青年最为合适的冠冕。在此期间,出版社和一些杂志社曾多次商调蒲老师到它们那里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政策方面的原因,蒲老师一直未能实现转身。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诗歌创作的蒲老师历经了人事调动的种种坎坷,终于以其卓越的诗歌成果和文学才华征服了众人,45岁那年他最终调到了重庆出版社工作,从此翻开了他人生中新的一页。谈起这个机遇,蒲老师唏嘘不已。人生处处都是奇迹,艰难险阻挡不住一个文人迈向文学圣殿的脚步。正如蒲老师年轻时怀揣着稚气的诗稿走在去往著名儿童诗人张继楼先生寓所的路上时的欣喜与忐忑一样,一路走来,蒲老师都怀着谦逊与诚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那么坚实,又那么传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进入重庆出版社对于蒲华清老师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工作上的转机,更是一次创作上的飞跃。曾经作为业余诗人的蒲老师从年轻的时候便开始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诗歌,他的恩师张继楼先生曾对其进行过很长时间的指导与帮助,这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终生。1961年,蒲老师在张继楼先生的提点下,开始转入了儿童诗歌的创作,这次转机使蒲华清老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园地,他如鱼得水,迎来了儿童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年轻的才气和敏锐的思维使他文思泉涌,一首首诗歌化为铅字,见诸各种报纸和刊物。面对新的工作,压力与动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早已将他培养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使他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既然可以教学相长,为什么不可以"编"学相长呢,于是在成为一个优秀编辑的路上,蒲老师在思想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对一个编辑来说尤其如此。除了一些重印的书籍,编辑每天要面对的几乎都是新的书稿,这在扩大编辑知识面的同时,无疑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于是蒲老师就从点滴做起,一点一点地积累,在编辑儿童书籍的过程中,他较快地熟悉了儿童文学和编辑工作。此外,蒲老师还根据自己此前教学中对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了解,在儿童书籍的出版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熟悉了编辑工作之后,蒲老师的创作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儿童诗集《校园朗诵诗》、《注音童诗一百首》相继出版,幼儿短诗集《天上的洒水车》、《春天的朗诵诗》及幼儿故事集《可怜的小花狗》也纷纷问世,蒲华清老师迎来了创作上的又一个收获期。蒲老师是一个很谦和的人,他自己曾说,由于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在工作和创作中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做不好本职工作,写不出好的诗来。在做编辑的过程中,蒲老师不仅接触到了大量中外优秀儿童文学,还从中获得了创作上的启发;与此同时,他还研读了大量诗歌理论,从中汲取营养。在谈到儿童诗歌创作时,蒲老师谦虚地说,他是一个学生,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后来,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蒲老师担任了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工作面更宽了,也更加繁忙了,但是他在创作上也没有放松,并且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平衡,仍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儿童诗歌。也许正如蒲老师自己所说,他喜欢编辑工作,也喜欢儿童诗歌创作,儿童诗歌编辑这一工作恰好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岗位,是可以做到编创结合的。
源头活水生活中诗里言外皆关情
风雨历程七十载,一个"情"字任平生。无论为人,还是为诗,用一个"情"字来评价蒲华清老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谦和热情的性格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这位怀揣着真、善、美的诗人在待人接物上处处为他人着想,博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同和赞赏。不仅生活中如此,蒲老师在诗歌的创作上更是这样。在蒲老师的诗作中,那些表现家庭生活片段的诗歌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如《夜航机飞过》、《看电视》、《天气预报》等。这里仅以《看电视》为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这首诗截取了家庭生活中看电视这一件小事,以孩子的视角,通过一家人在观看节目上的相互谦让来展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和浓浓的亲情:
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爱看电视,/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他竟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不知为啥换成川戏,/咿咿呀呀的,唱得好无聊!/只有奶奶听得入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啥时去换了频道?/球员们正在场上飞跑。/"好球,好球,快射门!"/我和爸爸乐得直叫。/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同我们一齐拍手欢笑。∥开映好久,妈妈才从书房里走出,/她在修改最近写的诗稿。/这是她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决不上床睡觉。/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消除疲劳。∥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爱看电视,/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哪,/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
在这首诗里,既有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有长辈对晚辈的慈爱,更有相互间的关爱。"爸爸"明明喜欢看足球赛,却把足球比赛关掉,换上无聊的川戏;"奶奶"看到"我"和"爸爸"打盹,就把电视换了频道,虽然她看不懂足球,却还是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妈妈"改稿子改到很晚,她从书房里走出来时,我们都提议听音乐,让"她"解解乏。一个"情"字贯穿于这首诗的始终,全家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如作者所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访谈中,蒲老师坦言,他喜欢有情趣、有情节、有意义、有生活气息的儿童诗,想要写出一首有内涵的儿童诗歌,必须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对儿童深沉的爱。在儿童诗创作中,情趣是首要的,有了情趣,才能生动地展现生活,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还要有点情节。这是因为儿童对诗的感受不是纯诗性的,更多的是从情节中得到直观的感受。才可以形象地叙述故事,才不至于使诗歌显得空洞;"在情节的展开中,让读者体会故事背后的'情'。因此,'情由事显',就成了童诗的特征之一"。自然,诗之所长是抒情,所短是叙事,童诗"重视情节性,并不是押韵的故事。即使有情节,也不是像小说故事那样完整具体,而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充溢于情节之间的仍是浓郁的抒情性"。蒲老师十分赞成金波先生的这些观点。
另外,儿童诗要有意义,要能给儿童以教益,无论是直接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如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诗话》中所说,儿童诗歌是"改造国民品质"的"精神之一要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蒲华清老师几十年的创作中,情趣和情节是一条贯穿其间的主线。点滴之间见真情,细微之处现功夫,无论是夜色中匆匆驶过的飞机(《夜航机飞过》),还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甚至是海边常见的椰子树(《椰子树妈妈》)、池塘里田田的荷叶(《荷叶》)、小小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大千世界,却处处是美、是诗。尤其当我们以孩童纯真的眼睛打望这个世界时,生活就是一首歌,甚至是一块甜蜜的糖果。满怀着对孩童的关爱,蒲老师成了一个大龄的"孩子",他仿佛早已被时间遗忘在了岁月里,他永远都只是一个孩子,用纯真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淳朴的语言描述着生活的童话。缘情而发,因之以诚,动人以情,蒲老师为诗之道也。
深入浅出文道行穷通常变为至境
为文之道千千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存乎实力。蒲老师用自己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经验建构着自己的诗歌童话,让儿童诗歌从书本中走到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从孩子的牙牙学语走到了评论家们冥思苦想的案头。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深"与"浅"、"常"与"变"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诗歌的生命也在这两对矛盾中沉浮。在诗歌创作的深与浅上,既有老妪能解的白香山之诗,也有多求奇险的韩退之之诗;既有有井水处就有的柳屯田词,也有奇特诘拗的黄山谷体;既有诗风明快的汉园体新诗,也有颇为晦涩的现代派诗歌。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浅合度一直都是很多诗人的追求,并且为大多数诗人和读者所认同。许多诗人在寻求诗思的时候,总是会另辟蹊径,言人所欲言而又未言。而在表辞大意的时候,又总是尽量用最浅白的语言来构筑诗歌的语言,以期获得最广大的读者群。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思维和心智发展并不完善,一方面他们需要从最浅显的言语中汲取各种成长的养分;另一方面,由于处在"不断拔节"的上升过程中,太过简单明了的东西已不能吸引他们的视线,他们渴望长大成人,虽然事实上他们只是年幼的孩子。在谈及创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时,蒲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深"与"浅"都是相对而言的,"深"是讲儿童诗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内涵,要能给小读者们以启示,要能让小读者们从中获取一定的营养和收获;"浅"是讲儿童诗要截取生活中儿童较为熟知的片段,以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于"常"与"变"的问题,蒲老师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儿童诗人,首要的条件便是心中要有儿童。一位心怀儿童的诗人的情感是本真而纯粹的,他既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更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以儿童的视角述说孩童自己的故事,兼顾韵味、美感和音乐感,这就是儿童诗的"常"。而关于儿童诗的"变",蒲老师认为,由于生活和世界的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新的题材也需要不断地涌入诗歌内部,如"鼠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诗歌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并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可以说儿童诗是一直在变的。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只有不断地变化、创新,才不至于让读者产生千篇一律的重复感。
在儿童诗创作中,曾有作家抱怨过很难处理好艺术、教育、本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蒲老师显得很坦然,他认为三者当中本位是第一位的,只有从儿童生活出发,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并引起共鸣。教育是蕴含于其中的,潜移默化的,如果将教育意义放在第一位的话,有可能会影响作品的情趣。同时,儿童诗是需要艺术性的,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手法将生活中的那些有情趣、有情节的片段展现出来。总之,三者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诗歌。
结语
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短暂,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在蒲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话中很快过去了。整个访谈过程中,他总是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和看法,生怕自己的谈话给我们的后期整理工作带来困难,他的细心令人动容。一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智者,生活与诗歌一样充满了无尽的爱与情,品读其人其诗,都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于不经意间,我们仿佛掉进了生活的万花筒,在这里,只有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与纯真善良,在这里,梦是美的,生活是甜的。
蒲老师今年已经73岁高龄,但看上去依旧像个大孩子。他敏锐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令我们自叹不如,更为重要的是他良好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始终怀着一种感恩情怀的谦和,对工作、对创作始终保持着尽善尽美的认真。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这是一位被时间遗忘在"孩童时期"的诗人,让我们祝福他童心永驻,让我们祝福他创作之树常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