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
黄霑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音乐人,也是一大作词家,被称为"香港词坛教父"。他的名字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电影及电视剧最为辉煌的时期密切相连。在那个就着影视剧下饭的年代,香港影视歌曲中的许多歌词都出自黄霑之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香港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楚留香》......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歌词皆是黄霑的佳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黄霑创作的顶峰时期,他的很多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影视歌曲,都产生于这一阶段:1980年的《上海滩》、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笑傲江湖》、《黄飞鸿》和《梁祝》等等。随着香港电影及电视剧的陆续走红,黄霑的词曲也传遍了整个华语地区。
在当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华人的角落,就有黄霑的词曲。黄霑的影视歌曲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电影及电视剧交相辉映。他的一些经典影视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他的歌词作为影视歌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影视剧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得电影、电视剧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写的歌词是丰盈的,与影视画面和谐存在,弥补了画面的空白,延伸了有限的银幕空间,让心从影像中走出,在歌声中蜿蜒飞行,企及更为广阔的所在。歌声魅影,流影留声,记忆中那一部部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一曲曲百转千回的音乐、那一首首感人至深的歌词陪伴我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时光,成为年华与梦想曾经怦然心动的凭据。一首歌曲就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传奇。可以说,黄霑的歌词与香港影视的相互碰撞,成就了香港影视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
随着对影视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影视作品不单是画面的艺术,而且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影视歌曲歌词是伴随着影视作品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艺术形式。作为歌词类型中的特例,它既是影视作品的附属,又是影视作品中可以独立的元素。有的影视歌曲歌词在流行过程中,不仅可以脱离影视载体而独立流传,而且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视作品本身。影视歌曲歌词以影视作品中多种表现符号系统的"综合性"关系为基本存在方式,它与影视作品的关系不是松散联盟、各行其道的,而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即歌词与影视作品相契合,才能显现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即"价值");也只有在这种价值中衡量,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影视歌曲歌词的创作比一般的歌词创作要困难得多。视听结合、声画兼备是现代电影(也包括电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主要标志,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但在影像的话语霸权下,声音始终被放到画面附庸的位置上,对它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层,歌词这一借助影视歌曲"发声"的特殊个体更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相比较而言,黄霑的影视歌曲歌词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创作体系,并与影视作品处在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状态中。与影视艺术的其他元素一样,它承载着丰富的影视内涵,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了整个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平。黄霑歌词与影视的联袂不是单纯的两者相加问题,词画的结合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创造。黄霑创作的影视歌曲歌词简洁通俗,易懂易记,哼唱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流行性。这些歌词既可以描绘渲染又可以参与剧作;既可以客观陪衬,又可以主观表态;既可以顺着观众引起联想,又可以逆行画面成戏谑。著名词作家阎肃评价黄霑时说:"一个人写一辈子歌词,如果有一首能够被大家接受能够流传,可能是碰上的,如果两首大家都感动都记住了,也可能是偶然的,有机缘遇上得,但是当三首四首五首大家都记住的话,那就十分不寻常了,那就不是偶然的事件了,那就说明他的功力了,那就说明他的本事,我觉得是这样的。"
一、词画交融构筑的审美意境
影视音乐与影视画面之间存在着背反性。在表现形式上,影视音乐是抽象的听觉传播,影视画面是具象的视觉观照;在表现内容上,影视音乐抒发人的心理、内在情感,影视画面呈现事物的外部样式、动作;在功能效果上,影视音乐召唤观众想象,影视画面强化直观感受。"电影是在空间中展现的时间艺术,又是在时间中延续的空间艺术。
"影视音乐运用得恰到好处,能打破直观与想象的界限,使直观影像获得内在性情;在变换衔接镜头时,与镜头的表象取得联系,使镜头的表象拥有更多的意指性;在调节镜头画面与电影叙事的矛盾时,影视音乐使镜头画面在延续的时间中运动发展,具有很强的历时性,又扩展了镜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使局部或片段镜头形象升华为整体形象。影视艺术是对现实的复制,画面由摄影机拍摄出来,在银幕上放映给观众看,其中银幕上出现的人物、环境、色彩、光线、构图等就是对纷繁社会生活现实的"复写"、"复原"。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它把表述或描写对象的内涵间接化和抽象化。影视歌曲歌词作为影视音乐语言的一种,具有表情性和表意性,对影视画面起着渲染、烘托、解释和揭示的作用,赋予外显画面以更深层次的意义,需要观众在欣赏与回味中参透。影视画面通过歌曲的歌词增强它的主观性,歌词通过画面显示其隐藏的目的性。
"意境作为一个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指的是诗词、书画、戏曲、园林诸艺术门类中,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创造的,以自然景物为媒介,抒发主观情思与生命感悟的,意象契合、情景交碰、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影视作品作为视觉艺术也常常追求一种看不见的意境,影视意境由实境和虚境两部分交融生发而成,实境是指由摄影机拍摄的动态或静态的视觉形象;虚境是指这些视觉形象在幻想、联想、想象中生成的境界。说白了,实境即镜头画面的可见之境,它直接、客观、确定、有形;而虚境就是由观众的想象所生之境,它间接、主管、模糊、无形。
影视剧从其创作工具和载体的特性而言是一种写实的艺术,镜头忠实于它所拍摄到的每一个细节,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但影视"作品在追求直观形象逼真的同时,又带有某种意念情感色彩,或者说,赋予意念情感以直观形象"。那么,在有限的镜头画面内怎样展现出无限的影视意境呢,实境与虚境又是怎样形成相生相得的审美机制的呢?如果语言对白把该说的道尽,镜头画面把该现的演完,那我们就需要其他影视元素--如影视音乐的帮助将"弦外之响"、"画外之意"透露给观众。与镜头画面的逼真性截然不同,影视歌曲歌词作为一种书面文字,能在情感传达、内容阐释、联想倾向等方面加强影视作品的意境美。"具体的现实是影片画面的源泉,它无时无刻不是真实的和极客观的,但通过音乐却使它受到一种非现实的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帮它达到超然境界。"
一首好词,足以使镜头画面的意境瞬间灵动起来,写坏了也会使整部影视剧逊色不少。黄霑填的词有镜头画面无法描述的无边意境,往往是影视作品的点睛之笔。
《沧海一声笑》是黄霑为著名导演胡金铨的武侠片《笑傲江湖》所谱的主题曲,歌词颇具唐宋遗风,古意盎然,短短几百个字,却道尽金庸几本武侠书的精髓,充满中国古典诗词的洒脱豪放之情。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
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这首词意境高迈悠远,豪情万丈,完美把握了电影中"笑傲"两字的精髓。一听见你就会被带到《笑傲江湖》这一主题境界里去,尤其是配合电影里三大武林高手曲洋、刘正风、令狐冲泛舟泱泱江水之中的画面,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黄昏之下,琴声悠悠,于沧海之中大笑一声,多少凡尘俗世至于胸外,怡然风流,几句歌词已点染出忘情于山水的逍遥氛围。《沧海一声笑》的歌词打破了镜头画面的束缚,让观众跳出这小小的画框,感受到超越现实的心理体验。"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艺术上的作用,它还使画面能给人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予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大浪淘尽,万古长空,英雄空余一襟晚照。三人的合唱,声破两岸,将江湖的恩怨纷争尽抛脑后,只记得今日纵情高歌,浊酒一壶,倒也落得自在。
《青蛇》的镜头画面好像一幅中国山水画,意境缥缈,又似一张西方油彩画,色彩绚丽。黄霑写的主题曲《流光飞舞》清幽典雅、婉转含蓄、意蕴悠长且回味无穷,显示出词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镜头画面采取蒙太奇的方法,将院子里飘逸空灵的荷花池,影影绰绰的薄纱,露天的廊厅,漂满花瓣的浴池,以及人物之间慢慢发生的感情变化巧妙组接起来。歌词风花雪月、情意绵绵,色彩感、流动感极强,连听的人都醉了,这犹如仙境般的美丽画面加上余音缭绕般的浪漫歌声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梦幻的温柔乡。
半冷半暖秋天,
熨贴在你身边,
静静看着流光飞舞。
那风中一片片红叶,
惹心中一片绵绵。
半醉半醒之间,
再忍笑眼千千。
就让我像云中飘雪,
用冰清轻轻吻人脸,
带出一波一浪的缠绵。
......
二、视听结合形成的互动效应
我们知道,最初放映机里放映出来的电影是没有对白,没有声音,更没有音乐的,那时候的电影完全靠行为表演。因而,那时的电影叫做"默片"或者"无声电影"。无声电影时代,只能依靠银幕上的行为表演艺术给观众以震撼。虽然电影通过放映、再现生活的角度、再现原来的时空或故事的时空,但无法使真的生活与真的人们从银幕上走下来。由于银幕的限制,使它所表现的生活无论如何让人感到有距离。对银幕再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种种真实起了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影视艺术不再以单纯地追求视觉表现力为唯一目标,声音以其极大的魔力,成为影视艺术的第二要素,画面与声音的交融成为影视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对话)为电影制造三维空间或全维空间起了特殊的作用。其鲜明的标志就是渲染气氛,它是制造电影的自然真实的最大系数,观众如临其境。
"影片放映时,影视画面在视觉外观上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将观众的视线牢牢地控制在银幕画框的范围之内,为广大受众人为的再造了一个时空,让观众与影视故事一起运动,让影视艺术由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甚至全维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单纯的银幕里的空间,而是包括观众在内的整个空间。形象点说,就是让观众从面对影视银幕的客体,变成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体,快速更替的镜头画面一闪而过,不由分说地将观众卷入影视剧情的进展之中,迫使观众去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故事。"观众因电影流的刺激而产生的对实际现实流的心理模仿性是难以抗拒的,它显示出艺术影像所特有的强大的精神渗透性。"观众坐在电影院里或是电视机前观看影视作品,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感知影视画面与声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们或是想象与联想,或是感染(同情、爱憎、悲喜)与共鸣(体验),或是认知与启发。在视听结合营造的氛围中,观众迷失了自我,忘记身处何地,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光影声色的变幻之中,渐渐接受了这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并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故事之中,随着人物的欢笑而欢笑、泪流而泪流。
音乐作为影视艺术声音创作元素的最积极、最显著的、最富艺术性的部分,是出于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也是影视艺术自身不断完善的结果。音乐和语言、音响共同构成了影视艺术的声音世界。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镜头画面诉诸人的视觉,影视歌曲诉诸人的听觉。视听结合把影视艺术打造成一种最具现场感的真实艺术。"电影艺术的审美不仅要用'耳'去聆听纷繁的声音,而且要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充满艺术内蕴的画面,它是一种耳口交相渗透的高效审美。在审美过程中,耳目各司其职,又相互沟通交融,实现了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最完美的结合,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视听审美功能。"影视画面以其绚丽多彩的内容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而黄霑的歌词则以其文采飞扬的语言拨动着观众的心弦。二者通过人的眼睛与耳朵两个审美感官的基本反应构建审美活动,加强了人们观影的立体感、真实感,从而也就加强了影视艺术的完美性和感染力。"电影音乐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把银幕感,把听觉形象与视觉想象结合起来,达到视听的统一。"
《人生如此》是电影《青蛇》中的一个插曲,这首歌的旋律一开始作为开场音乐,后来完整地出现在电影结尾处,首尾呼应,引人遐想。镜头里青白双蛇与法海斗法后,山崩河溢,洪水下丧命的苍生,随波逝去。看着眼前弃了五阴识觉的"老实人"--许仙,小青实为白素贞不值,一句"你应该跟姐姐一起的",就将系着青碧剑穗的利刃,穿透了这个自私虚伪的男人。歌曲在此时响起:
人生如此,
浮生如斯,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情终情始,
情真情痴,
何许?何处?
情之至!
短短三十一个字,浓缩了尘世的沧桑,人情无常的时光变幻。黄霑用歌词暗示故事从人物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将他们的命运纠结在一起,孽缘无法挣脱,直到生命的尽头。剧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受到小青的挑战,由于道行尚浅,青蛇争强好胜、善妒反叛而又重情重义、性本善良,白蛇与青蛇之间除了姐妹还多了一层既爱又恨的微妙关系。犹豫不定的许仙就像拔河绳上的红绸成为白娘子姐妹互相较劲的砝码。徐克希望用这些新鲜的元素解构现代社会的友情与爱情。这首片尾曲让观众在感受到影像视觉的冲击之后再次反思影片的真正意义,痛快淋漓地宣泄了在观影过程中郁积的迷茫和困惑。
1991年,徐克以新手法包装旧人物的武打片《黄飞鸿》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将主人公置身于外强横行、内政腐败、民生凋敝、风雨飘摇的清末,把"一介武夫"黄飞鸿同革命志士孙中山、陆浩东等人联系在一起,把民间武术家的个人经历与广州起义的革命形势编织在一起,并安排了龅牙苏、鬼脚七、梁宽、十三姨等鲜活的非英雄人物围绕在黄飞鸿身边,使观众觉得这个虚构的故事更为逼真可信。镜头画面中黑压压的一片中国人迎着旭日东升,在海边齐刷刷打着拳。电影主题曲《男儿当自强》节奏铿锵激进,荡气回肠,歌词正义凛然,鼓舞人心。
傲气面对万重浪,
热血像那红日光。
胆似铁打骨如精钢,
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
我发愤图强做好汉,
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
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
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看碧波高壮,
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
我是男儿当自强。
强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
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做个好汉子。
热血热肠热,
比太阳更光。
"当不同的语言组合在一起,歌词张扬的是声音的意义,歌众通过声音的意义和情感寻找一种共鸣,这是歌词作为听觉语言的特点和优势。"雄伟壮观的画面,斗志昂扬的歌词,观众血脉贲张,甚至暗暗握拳恨不得自己也有两下子,完全忽略了导演诸多刻意安排的情节。随着人物命运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激动,一种"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声音与画面是影视艺术传情达意的基本媒介,声画交融共同构筑了影视艺术的空间和形态,是现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画面需要声音的支持,声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一部电影的画面容量是有限的,然而由于音乐没有形体,它不占视觉空间,便大大扩充了视觉画面的表现力,增大了叙事和表达情感的能力。研究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在于更充分地发挥电影音乐的表现力。"在影视作品中,黄霑的歌词突破了银幕的限制,与画面交融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深化了影视画面背后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影视画面的文学意境,拓宽了观众的感受方式,创造出新的审美价值,给影视作品带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黄霑为影视作品创作的歌词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说他的歌词对我们而言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和如期而至的舒畅。黄霑能突破自我的局限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实现角色的转换,用影视剧的思维进行创作,从而体现出与一般歌词创作不同的特点。他的影视歌曲歌词一方面有效明了地传达了剧情(当然大多数电视剧本身描述的就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事物),另一方面则精准地诠释了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体会、抱负以及焦虑。这种独特而奇妙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影视剧的总体艺术构思,为影视作品增色添彩,而非画蛇添足,产生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歌词本身涉及文学和音乐两门艺术,黄霑的影视歌曲歌词又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并在其中游刃有余,不仅不会因为镜头画面而遮住光彩,反而与镜头画面水乳交融,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能从黄霑的歌词中获取有效信息,积极参与剧情,与影视作品形成互动,把视觉形象与听觉想象统一起来,达到视听结合,得到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