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第三辑-格律体新诗的民族性和群众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读《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

    刘达灿

    《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格律体新诗选》。出版后,主编万龙生在电话中给笔者安排了一篇"作文",并在几天后进行了一次面谈。"作文"虽有难度,却是笔者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质言之,对"格律体新诗"的认识,评论界不应该缺席。

    万先生有志于格律体新诗久矣,他对新诗"双轨制"(即"自由体"和"格律体"双轨并行)的不懈追求,令人感动!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在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已故老诗人杨山生前转赠给我的《万龙生诗选》(作家出版社2000年),就是万先生"为20世纪的现代格律诗创作捧出的一束创作成果"(万龙生语)。当时,那还只是个人成果的一次展示。此次出版的《格律体新诗选》,则收录了43位诗人的241首作品,彰显了一个群体的实践成果。认真研读这些作品后,笔者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中国诗坛蓬勃发展的格律体新诗,已呈现独有的美学特色。其中尤为重要者,是民族性和群众性。

    一

    诗体,古已有之,却又在不断变化。刘勰《文心雕龙》曾云:"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六言";从比较自由的汉魏六朝"古体",到唐代定型的"近体"(格律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体裁形式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演变。对"诗体"的研究,究竟有无必要?有何作用?著名文艺评论家敖忠教授曾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内容都表现为一定的形式,形式为内容所决定,又对内容发生积极的反作用。因此形式的重要性是不容许忽略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具有民族的形式,它是文艺民族化的重要表现和标志。"在中国新诗不到百年的发展变化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种"形式的重要性"。

    新诗的"自由体",曾经独领风骚。但一些诗人、诗评家对格律体的研究和实践,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始终没有停止。从闻一多到何其芳、郭小川,再到"东方诗风"论坛,不少人的努力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十余年中,"格律体"已逐渐成为新诗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原因何在?因为它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所以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说的"格律体新诗"的民族性。

    万龙生在《"东方诗风"宣言》中说:"以1926年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为标志,形成了新诗格律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其成果是新月派的盛行。"这就是"东方诗风"诗人们的一个民族的"根"、历史的"根"。因为闻一多代表的,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新诗流派。其中,闻一多格律体诗歌对"三美"主张的实践,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话题,我们不得不赘述几句。作于1926年4月的《死水》,后又收入诗集《死水》,是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格律体新诗的完美典范。在诗歌的"音乐美"中,闻一多十分强调音尺的安排和运用。所谓音尺,也就是由音节组成的音组,又称音步。说得更简练一点,一次停顿就称一个音尺或音步。音尺,又可分为二字尺、三字尺(二字步、三字步)等。在一行诗中,音尺的数量没有限制。但在一节诗中,每行的音尺数则必须相同。如《死水》的第一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从第一行起,后面的每行都是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因而每行的字数也相同。音尺相同、整齐,能形成诗歌的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便能产生节奏感、韵律感,就能使"诗歌"真正按照节拍(一个音尺为一个节拍)"歌"起来。这就是闻一多对诗歌音乐美的独特理解。他这种理解的依据,来自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识,因为古诗词大多都是能歌能唱的。同时,闻一多也常在诗歌中采用押韵和双声叠韵,来实现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但闻一多诗歌中的建筑美,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整齐,也有富于变化的各种形式。在他的诗歌中,《死水》符合建筑美的要求,《发现》、《洗衣歌》也同样符合建筑美的规范。

    《东方诗风》论坛的诗人们,从理论的突破到创作的实践,有几个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其中,万龙生、王端诚、程文、孙逐民、沈用大、王世忠、齐云、宋煜姝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万先生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的"三分法",即整齐体、参差体、复合体,是对前辈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格律体新诗选》里,诗人们对"三分法"的创作实践,表现得淋漓尽致。试举几例如下。如整齐体的五言二步式,有万龙生的《赋得腊梅南山》:"腊梅的季节/上南山来吧/这里多芳树";《重庆沙坪坝红卫兵墓》:"花儿凋谢了/是雨打风吹/青年的横死/为什么为谁。"齐云的《蓝色的梦》:"我梦见地球/是一滴泪水/无数的鱼儿/游在泪水里"。整齐体的六言二步式,有王端诚的《饮茶长江畔》:"舀两瓢长江水/煮一壶春日茶/听浪涛似古琴/看烟波如名画。"七言三步式有万龙生的《狗年随想》:"狗有太多的优点/人对狗热烈赞叹//狗有太重的奴性/人对狗热烈呼唤//为人是多么艰难/徘徊在狗狼之间。"其他如六言三步......直至十三言五步式、变言等步整齐式、变言变步整齐式等等,丰富多样,不再一一列举。

    我们有必要看看《格律体新诗选》中的参差体。如万龙生的《重庆"棒棒"》:"两根绳绳,一根棒棒/便是我全部的家当/离乡背井,爬坡上坎/我一颗汗水摔八瓣。"又如宋煜姝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就瘦成西窗下/那杆凤尾竹吧/你来了/赠你同一首诗中一阵细微的歌声。"再如武延霞的《爱的境界》:"有些话/我们不说/为减轻彼此的负重//有些话/我们要说/以晴朗彼此的天空//有些话/说与不说/都已在彼此的心中。"这是些"基准诗节",同一首诗中各节完全对称。我们还有必要看看复合体。

    如丁鲁的《天鹅飞走了》:"白色的天鹅,你在哪里啊--/天鹅永远地飞走了/金色的云彩,你在哪里啊--/云彩被狂风吹走了",第一节节内参差对称,后面三节又是整齐的。又如万龙生的《多米诺骨牌》:"有一种骨牌叫多米诺/倒下了一块/其他的也不能站着......//你只要轻轻吹口气/就倒下我的多米诺/无须打什么迂回战/我对你设防干什么。"这首诗的前两节参差对称,第三节整齐,合起来全诗就形成复合体。在复合体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列举宋煜姝的《天鹅之死》、沈用大的《诗人闻一多》、邓子佚的《行囊》、王民胜的《倔强与温柔》、张先锋的《写于一个乡村教师的追悼会》、余小曲的《叶子十四行》等等。

    敖忠教授曾说:"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中的文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民族形式便是这种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具体内容之一。"在自由诗面临困境的时候,格律体通过创新,并不断取得大众认可,这是因为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找到了"位置"。

    二

    "东方诗风"论坛的三位理论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分别提出了格律体新诗的三种理论,即万龙生的"无限可操作性";程文的"完全限步说";孙逐明的"对称原理"。这些理论,既是对前辈成果的继承,更有发展和创新。本文试对"无限可操作性"进行解读。

    中国的诗歌,原本来自民间,发端于平民文学。但以后逐渐走向了文人写作,甚而精英创作。新诗逐渐远离读者,被读者冷落,这是原因之一。万先生说的"无限",指的就是"网络"。在当今,只有网络,才能给诗人(作家)、诗歌爱好者(文学爱好者)提供创作、发表、交流的无限宽广的"平台"。因为网络,能使写作的门槛降低,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于是写作便成了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因为网络,能极大地开拓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空间。能够让我们不但关注当今,关注自己的身边,还能关注人类和宇宙。因为网络,有了大众的参与、传播,能让我们的诗歌重新回到平民文学的原点。因为网络,能够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诗歌的创作水平也能不断提高。网络诗歌(文学),已经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形态。网络诗歌的最大优势,是包容性。网络诗歌的最大特色,是群众性。"东方诗风"论坛的主持人,就是因为"顺应"了大众创作、阅读的需要,才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才能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涌现出一群已经大有作为的诗人。诗歌,不能没有读者,更不能没有读者群。新诗发展要尊重群众的审美需要,遵循诗歌继承、创新的客观规律,就需要群众的参与和创造。

    当然,对网络诗歌(文学)的创作现状,也应客观评价。网络上速朽的东西多,文字垃圾也多。但这种现象并不能改变文学的基本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学价值观,必将逐渐对网络文学产生影响。关于"可操作性",万龙生曾说:"当你不再考虑别人的要求,不再注意编辑脸色的时候,你就真正取得了创造的自由:你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什么感悟、启迪,当灵感附身,你就写吧!你觉得怎样表达效果最好,你就怎样写吧!当然题材无禁区,而境界有高低;写法可以创新,诗歌体裁的固有特点却不能随意舍弃。写得好不好,那就不能由你自己说了算......诗人,不能丧失良知,不能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境界"、"良知"是一个诗人的自律,也自会对网络诗歌产生影响。愚以为,这"可操作性"还有写作技法层面的要求,为避枝蔓恕不赘述。《东方诗风》的办刊宗旨,是"真情、民族、和谐"。人们常说,没有真情就没有诗歌。缘何如此?因为真情最美!真情是人性的自然流淌,是润泽生命不可或缺的养料。大千世界的风雨波澜,带给诗人的是热爱、感动、感激。因此,真情源自对生活的热爱,真情又是"激情"的源头活水。

    在《格律体新诗选》中,诗人们关注时代、关注民生的真情流露,充溢着诗行。如《重庆"棒棒"》、《矿难》、《雪灾》、《不仅仅是听证会》、《网络喧嚣有感》、《致映秀》、《在冬夜听到矿难消息》等等。诗人们热爱祖国、歌唱家乡的诗行,散发着芳香。如《我居住过的村庄》、《一方家园》、《热爱成都》、《我的情歌》、《不要问我写诗为什么》、《襄阳》、《紫铃萝》等等。论坛的老、中、青三代诗人,各领风骚,都在用真情抒写着不朽的爱情,写着别具一格的情诗。如《惊艳》、《心上》、《四十年啊》、《为你》、《等待》、《幽簧里》、《想你》等等。

    "题材无禁区,而境界有高低(万龙生语)"。在《格律体新诗选》中,确有不少格调高雅、情真意深的佳作。如万龙生的《与柳宗元合影》:"与柳公并肩而立/无非是见贤思齐/留下了这幅合影/该濡染一身正气//在心中植柑种柳/留一片蓝天绿地/是诚心见贤思齐/才敢与柳公并立。"王端诚的《梦梅》:"南山上我采回一束红梅/把她插在了寂静的窗内/我送她一瓶冬天的清水/她报我满室春天的香味//幽梦中我采来一枝红梅/把她栽在了孤独的心内/我送她满腔春天的沃土/她报我一怀冬天的安慰。"刘年的《紫铃萝》:"我庆幸/生活在底层/柴米油盐酱醋茶/悲喜哀乐怨怒嗔/失落不失真......我庆幸/生长在中国/风情万种方块字/一望无际好山河/都让我着魔。"又如宋煜姝的《热爱命运》:"如果,不再有春水的抚摩/我热爱风霜笔笔雕刻/如果,开不出娇艳的花朵/那就让泪滴,凝成琥珀//如果,有一天折断了翅膀/我热爱草根泥土芬芳/如果,冬带来四野的荒凉/我热爱遥远,一缕阳光//如果,这世界再无甚可爱/我还热爱着热爱本身/命运,它自可以带走一切/却不能剥夺,勇敢的心。"

    再如严希的《不要问我写诗为什么》:"不要问我写诗为什么/一定要问就去问汨罗/骚人屈子九死犹未悔/香草美人永在我心窝......不要问我写诗为什么/一定要问就去问黄河/中华血脉绵绵五千年/没有诗歌就没有祖国。"这样的佳作,我们还可以列举不少,但笔者不想有累赘之嫌,就只有抱憾遗珠。不过,王世忠的一首讽刺诗《原以为》,因其匠心独运却不能不提:"原以为云锦灿烂定是霞/原以为佳人才会披红纱//原以为随风摇摆是蒹葭/原以为信口开河是童娃//原以为西装革履不会假/原以为菩萨才会吐莲花//......原以为指鹿为马说笑话/原以为皇帝新衣是童话。"上面列举的一些作品,都可视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诗歌之所以被称为"韵文",是因为其中的某些句尾必须押韵。格律体新诗,是由"格式"(形式)和"韵律"两个元素组成的新诗。本文着重谈了格式和内容,而没有涉及韵律,原因只有一个:"东方诗风"诗人们使用的诗韵,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过去人们常见的"平水韵",就是南宋平水人刘渊对前人韵书整理修订的成果。他把前人使用的206个韵部合并为107个韵部,这是继承中的进步。但七百多年过去了,这样的韵书,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今天诗人们常用的《诗韵新编》,是依照《中华新韵》的十八个韵部编写的,并增添了《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在继承中又有了新的进步。啰嗦这样几句,目的在于说明,诗人们的用韵有依据,押韵方式也就相对自由,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节奏特色。"诗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三

    我们必须承认,当今的一些自由体新诗,因为脱离时代、远离群众,所以渐渐地失去了读者。那些打着自由诗旗号,蓄意制造出来的歪诗、非诗、伪诗等文字垃圾,虽为多数读者所不齿,但却亵渎了自由诗的声誉。但在九十多年艰难的发展历程中,自由诗虽有曲折,却曾有过几次高潮,有过几次光耀诗坛的辉煌;有着不可否认的革命传统、民族传统和现实主义传统;出现过一批以郭沫若、艾青、贺敬之等为代表的、成就卓著的自由体诗人。因此,不能轻易否定自由诗。我们认为,万龙生在"东方诗风"宣言中的一段话,是客观、辩证的:"我们只是着眼于新诗的形式,坚持其文体特征,即使在文学大家庭安身立命的条件,诗歌的其他问题无暇顾及;我们也不是否定自由诗,而是主张改造其'非诗'的因素,并使其回归正途。"应该说,这是万先生"双轨制"理论的继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诗国。中华民族,曾经对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在我们民族复兴的当今,最重要、最需要的就是文化的复兴。今天的中华民族,正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峰思考:面对世界多极、文化多元的现实,我们的诗歌,应当以何种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应当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何种新的贡献?我们的诗歌要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欢迎,就必须使作品的民族特色更加鲜明。周恩来曾说:"要立足于国内。人家把我们的艺术品当作中国的看,并不当作世界的艺术品看。你的艺术品站得住了,就成了世界艺术品的一部分了,但也还是中国的艺术品。"《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

    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就越是具有国际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