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第三辑-辉煌的寻梦之旅:中国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周年熊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端午节因为诗人屈原的缘故而别称"诗人节"。1986年的端午节,因为对梦想的守望,因为对诗歌的热爱,中国新诗研究所诞生了,它是新文学历史上第一家独立建制的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吕进任所长,臧克家、卞之琳任顾问教授。在二十五年里,中国新诗研究所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风景,尽管所有的阐释和描述都难以完整地再现这段寻梦之路上富于传奇的片段,但出于某种来自诗歌的特殊魅力以及对这群"画梦为诗"者的偏爱,笔者接下来还是将不厌其烦地用文字去呈现中国新诗研究所的二十五年,目的不只是为了记忆,更是为了长久的未来。

    从"青教楼"到"荟文楼":新诗所实体建设二十五周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从1986年6月18日正式成立至今1986年6月18日,全文如下:"为适应新诗发展的需要,经校党委常委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三日会议研究,同意建立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系级),暂与外语系实行系所结合。吕进同志任所长。特此通知。",其作为一个实体机构经历了地理位置、科研人员以及领导构成的变迁,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和谐且充满朝气、学术积淀厚重且影响力广泛的研究单位。

    从青教楼到荟文楼的位移见证了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周年的教学办公条件建设。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之初,只有一间房子,这间房子发挥着教室、办公室、资料室以及会议室的功能,房子的设施也很简陋,很多办公用具是当时的办公室主任符忠荣老师从废旧家具堆中"淘"回来的。当时只要有老师上课,符老师就得把新诗所唯一的房子让出来,自己提着包出去找地方办公。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吕进先生带领全所师生不断地开拓进取,逐渐积淀起了这座诗歌研究圣地的学术和人文传统。新诗所早期的发展环境放到今天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但早期新诗所人所具有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放到其他单位来看同样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精神业已内化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品性,支撑并鼓励着我们走到今天,也必将是它未来发展的"制胜法宝"。1994年上半年,荟文楼建成投入使用之后,中国新诗研究所从青教楼搬到了荟文楼,结束了单间房子办公教学的历史。

    搬到荟文楼后,新诗研究所的房子增加到三间:所长办公室、新诗所办公室和教室,新诗所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内部硬件建设才相对达到要求。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师队伍的壮大,三间房子也难以达到新诗研究所教学办公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新诗研究所搬迁到了东风楼,教学办公用房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设有教室、会议室、资料室、阅览室、新诗所办公室、所长办公室和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办公室。按照西南大学新的分配方案,新诗所目前的教学办公用房远远达不到正常的条件,而且东风楼内部是木质结构,承重能力不强,新诗所的资料建设受到了局限,把所有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开会或举办学术讲座等都有危险,这使新诗所不得不重新选择教学办公用房。2011年上半年,外国语学院建成了自己的大楼后搬离了荟文楼,新诗研究所多次向学校报告申请,希望重新回到荟文楼,目前此方案正在研究过程中,相信不久以后新诗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办公条件,为自己发展迎来更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

    从四名教师到十四名教师的增长见证了新诗所二十五周年的团队建设。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前身是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汉语教研室,此教研室于1977年成立,吕进任主任,负责外语系学生的中国文学和语言学教学任务。1984年6月,以方敬、邹绛和吕进为指导教师申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1985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并开始招收学生。正是有了这样的学科基础,在吕进教授的努力下学校批准成立了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所成立的时候只有四位教师:吕进、邹绛、符忠荣和田菱,而且这四位老师都是学外语出身的,邹绛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吕进先生毕业于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符忠荣先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菱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

    此后,先后在中国新诗研究所工作过的教师有27位,黄德蓉、黄子建、王毅、李晓玲、莫海斌、毛翰、陆正兰等7位老师调离新诗研究所,符忠荣、刘扬烈、叶锐明等3位老师在新诗所工作到退休。目前,新诗所的教师有14位,按照到所时间的顺序,分别是吕进、陈本益、蒋登科、向天渊、左凤丽、熊辉、梁笑梅、杨晓瑞、张传敏、张立新、童龙超、许金琼、邱雪松、余祖政。目前的师资队伍应该是新诗所有史以来最整齐的,除吕进和陈本益教授系博士生导师之外,其他的研究人员都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且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新诗所的教师在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申请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西南大学人均科研量位居前四的单位。正是有了这样的科研队伍,新诗所在华文诗学界的学术影响持续走高,完全实现了吕进教授建所之初立下的军令状:"10年之间让它出名。"

    从一名学生到一百多名学生的数量变化见证了新诗所二十五周年的人才培养。1985年新诗所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只有1名学生,因此,现任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的柳杨也是整个新诗所几百名校友中的"大师兄"。到2011年,新诗研究所共计招收培养了332人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国新诗研究所由吕进教授199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陈本益教授也开始招收博士生,一共培养了11名博士:蒋登科、钱志富、梁笑梅、陆正兰、张晓卉、洪芳、赵东、高阿蕊、梁光焰、饶建华、陈火青、杨晓瑞。

    新诗所历届研究生校友名录如下:1985级:柳扬;1987级:蒋登科、胡兴、李震、王珂、胡照明、吴向阳;1988级:傅宗洪、义海、钱志富、余长新、邵薇;1990级:王毅;1991级:陈强、莫海斌、徐伟锋;1992级:何志、张崇富;1993级:赵寻、向天渊、覃峥嵘、刘灌南;1994级:杨四平、段从学、詹泉洲;1995级:黄曙光、谢向红、李志元;1997级:李应志、李蓉、姚家育、黄仁强、刘松峰;1998级:吴晓东、程文迪、秦艳贞、张德明、李晓玲;1999级:周建军、陆正兰、罗绂文、李卫涛、彭巍、李祖德;2000级:冬婴、赫学颖、陈璐、马容、熊辉、邵金峰、周志强、黎明、何青、丛鑫、王艳玲;2001级:洪芳、蒋利春、任洪国、罗文军、李公文、颜同林、杨晓瑞、高阿蕊、张鑫、杨华丽、康苗、阎桂平、曹丙燕、刘康凯、赵东;2002级:李国辉、李冰封、袁仕萍、雷斌、邓艮、李春燕、刘勇、乔琦、童龙超、杨怀周、梁华珍、赵俊霞、吴露、胡登全、王列娟;2003级:宋星、刘丽娜、徐长栋、刘晓飞、肖显惠、陈志平、任毅、王世银、汤冬梅、张舒敏、程振明、梁光焰、刘萍、唐莉、田莎、白杰、郭芙秀、蒋蕾、令狐兆鹏、王彦、周莹劼;2004级:闫文君、沈穷竹、杨凡、王郑敏、任颖、王小巧、侯芳、练海虹、施路、王良彬、冯月季、袁婷、钟小族、汪羽旎、袁飞舟、李林、秦虹、陈旭、孙立志、刘向朝、孙军鸿、成雅彬、任玉强、姚春光;2005级:侯少隽、林林、时珍慧、邹婕、俞媛媛、孙璐、刘敏、常晶、张春艳、陶永莉、孙方禾、褚芝萍、王丽、闫玉、杜舜年、高君来、朱小雷、张鹏、杨新友、滕斌、张广卫、林峰、向笔群、吕睿、郭振华、李正、张义德;2006级:陈健、周蓉、刘明芳、梁磊、任岩岩、吴超、肖照东、晁真强、刘一宁、刘小民、赖春连、刘梅、万珊伶、蒋钱英、余辉、许金琼、贺庆、姚洪伟、孙相阳、刘天琴、周迎、刘晓芳、侯耀蓉、朱玲琳、杨伟、韩苗苗、王强、施高军、魏来、赵强、张晓静、龙波兰;2007级:何桂平、陈洁、唐嘉璘、潘晓青、韩永恒、闫林芳、丁茂远、田光荣、彭莎、肖婵丹、季德方、蔡明明、张晨曦、潘琴、曹迪、张国飞、王林刚、杨柳、邱熠、李永艳、肖伟华、任文贤、丁宁、胡斌、陈琳、纪颜颜、姚靓、彭毓晖、韦林利、余晓静、杨旦;2008级:乔军豫、王波、丁凯、陈新星、胡西波、阚斌、邓卫望、王涛、高圣华、祁宏超、马作柱、史峥、曹军英、田依白、周文莉、石文芳、孙美娜、周婷、程银春、迟彦、谭红、李静芝、郭灵巧、孟利娟、杨静、董莎莎、程艳芬、王俊莎、王晓明、孙翠、周燕、龚利、朱小妹、李冬杰;2009级:张晓静、荣凤玲、陈辉、李闽燕、吴凡、王瑞媛、朱茂瑜、毛贵、赵子寒、李萍、张丽娜、朱抒宇、伍丽洁、黄笑愉、李春红、杜杰、申红梅、蒋睿、饶希玲、徐若冰、吕洁宇、刘珊、陈程、弯晖、林少雄、王兆保、兰青、杨彩华、麦思克、李鑫、李胜勇、王淼、林泽南、明敏、陈跃峰;2010级:张建伟、王钰哲、孟松、董运生、常立伟、王奎军、陈振波、徐小峰、张昊、张伟亮、刘艾、程海岩、李悦、孔丹丹、孔旻、席阿妮、熊娇、谭沁汶、荆宏侠、郑慧婷、陈霞、汤玉洁、向阳、奚佳慰、杨玲、张艳、夏侯红红、姜瑞莹、廖爱林、朱佳宁、盛晔、隋小毅。新诗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高校,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国内新诗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王珂、李震、陈强(江弱水)等多名校友已经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因此,新诗研究所被人们誉为培养中国新诗研究学者的"黄埔军校",也有人将新诗研究所毕业的学生称为诗坛"吕家军"。

    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多次再版到《吕进文存》的隆重发行,新诗所二十五周年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吕进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领军人物,二十五年来其主要学术著作如下:《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1年2版,1993年3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给新诗爱好者》,重庆出版社,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一得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上园谈诗》(主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出版。《新诗文体学》,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外国名诗鉴赏辞典》(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奖。《诗歌美学辞典》(主编之一),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

    《心中的旗》(主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出版。《爱我中华诗歌鉴赏》(主编,共5卷),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中国现代诗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5年再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吕进诗论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画梦与释梦--何其芳创作的心路历程》(著者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获贵州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四川省社科"八五"规划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之光--世界华文女诗人39家》,成都出版社,1995年出版。《新诗三百首》(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奖。《四川百科全书》(总主编,共29卷),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出版。《新中国50年诗选》(主编,共3卷),重庆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现代文学沉思录》(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西南师范大学50年诗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重庆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重庆市优秀社科著作奖。《对话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札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现代诗歌文体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重庆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出版。《重庆抗战诗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获重庆市优秀社科著作奖。《吕进文存》(四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吕进教授还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这些研究成果呈现出他清晰而明确的学术思想和诗学研究道路。此外,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教师队伍还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下节将简略地对之加以介绍。

    从所务委员会到所学术委员会,新诗所二十五年的管理运行模式合理而科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一直以来设立了两个"委员会",管理着新诗所的日常事物和科学研究事物。新诗所建所之初,由吕进教授担任所长、邹绛教授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符忠荣担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蒋登科教授担任新诗研究所所长,陈本益教授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熊辉副教授担任新诗所常务副所长,向天渊教授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左凤丽老师担任办公室主任。现在,吕进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荣誉所长,由熊辉、向天渊、左凤丽组成所务委员会;由向天渊、梁笑梅、熊辉组成所学术委员会,前者负责所里的日常事务、学生管理、教学和人事管理等;后者主要负责所里的科研建设、参与学生奖学金评定、招生录取工作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学术活动。正是因为设立了这两个委员会,新诗研究所的管理工作和学术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这是新诗所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也是新诗所管理的成功经验。

    总之,从教学办公的设施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学术人才的培养到科学研究的重大收获,再到日常管理,中国新诗研究所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科学、教学科研质量高、教师队伍团结向上的和谐的研究实体单位。

    从"上园道路"到"二次革命":新诗所学术思想二十五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思路和成熟的学术思想。以吕进教授为"主将"的"上园派"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版图上非常重要的一极,也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治学理路。

    中国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年来积淀的核心学术思想是中国新诗的"上园派"道路。上园派的名称来源于北京上园饭店,1984年和1985年一批知名的诗评家在上园饭店两次聚会,并于1987年出版了《上园谈诗》。该书收录了当时"上园派"主要代表吕进、袁忠岳、朱先树、叶橹等人的诗学理论文章,彰显出了该理论派别的诗学主张。一书来宣传他们的诗学主张。1986年在广州《华夏诗报》的一次笔谈中,诗报编者在为笔谈所写的"编者按"中第一次用了"上园派"的名称。

    在阐述上园派的理论核心和诗学精神时,吕进认为上园派"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正是由于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内核是主张两种"转换",所以"上园派可以叫转换派"。该派舍弃了传统派"狭隘的民族意识"、封闭型的诗学构架以及静止的传统观,舍弃了崛起派的偏激性、反叛性和诗学根基的不稳定性,从而"主张新诗既要民族化、也要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传统,但又不能株守传统,抱残守缺,而要横向借鉴于西方"。也正是这种"转换"和中西兼备的特点,使上园派的理论主张具有开阔而厚实的诗学基础,也使其诗学主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21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探索的道路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中国新诗研究所学术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吕进对中国新诗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新诗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他把新诗史研究、诗学批评史研究和对当前诗歌创作的研究结合起来,主要探讨新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构成了完备的诗学体系--新诗文体学,对过去诗学研究的探讨和反思,对诗歌文体规律的学术抽象和提升,对新诗运行轨迹的勾画和指引以及对新诗史上有艺术成就的诗人的评介等是吕进先生诗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就吕进的学术思想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他为代表的"上园派"的诗学主张作为新诗理论重要的"一元"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面对新诗发展的诸多"缺失",吕进和骆寒超等人提出了"新诗二次革命",旨在"推动新诗再次复兴",其中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惯称"三大重建")是"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从理论的角度为新诗的积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关于"新诗二次革命"的提出,最早是由吕进先生倡导,2004年9月,在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吕进先生的主题演讲《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和骆寒超先生的主题演讲《新诗二次革命论》等明确阐明了"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此诗学主张和观念在诗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学者都对此阐明了相同或商榷的看法。此外,吕进先生还提出了"新来者"等涉及新时期诗歌研究和新诗的"变"与"常"等涉及新诗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吕进凭着自己建构的完备的诗学体系、"上园派"理论主张和"新诗二次革命论"主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华文诗学界的著名诗评家。

    中国新诗研究所在相同的学术追求和诗学主张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诗学研究团队。吕进教授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重大项目和1项重庆市重大项目,出版专著或主编学术著作29部(共71卷)。陈本益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新诗,他的主要诗学成就体现在诗歌理论方面,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对新诗文体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蒋登科教授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对诗人现实人格和审美人格的探讨,对散文诗文体理论的建构,对"九叶派"诗人的研究以及对当下诗坛的关注等方面颇有建树,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了十多部学术专著。

    向天渊教授的比较诗学研究侧重外国诗学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和交融,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梁笑梅副教授的诗歌传播研究注重诗歌传播方式对诗歌及诗学的影响,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了1部学术专著。熊辉副教授的诗学研究注重从译诗的角度去发掘新诗的生成以及建构机制,同时注重对当下诗坛的关注,已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张传敏副教授一直以来注重对民国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同时对抗战时期"七月派"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张立新副教授对叙事文学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长篇小说1部。此外,童龙超、邱雪松、余祖正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并都有重要的学术收获,其中童龙超博士还主持了两项省部级课题。

    二十五年,在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上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中国新诗研究所能够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思路和研究理念,并取得如此辉煌的研究成绩,足以见出"上园"道路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中国新诗研究所要在以后的岁月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明确并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不可或缺。

    从《中外诗歌研究》到《诗学》:新诗所学术刊物二十五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创办了三种学术刊物:诗学季刊《中外诗歌研究》、诗歌年鉴《中国诗歌年鉴》和诗学辑刊《诗学》。这三个学术刊物彰显了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思想和诗学主张。

    创刊于1986年的诗学季刊《中外诗歌研究》在中国新诗研究所全体师生和海内外著名诗人、诗评家的扶掖下度过了近二十五个春秋,它见证了这段时期中外诗歌尤其是中国新诗的历史,坚持着"加强中外诗歌研究,推动新诗走向世界"的学术宗旨,守望着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中外诗歌研究》至今出刊了84期,是迄今为止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诗学理论刊物。最初由邹绛教授担任主编,吕进教授担任社长;20世纪90年代初聘请诗人培贵担任特邀副主编;1996年起吕进先生担任主编,蒋登科担任编辑部主任;2000年起,蒋登科担任副主编,诗人杨矿担任特邀副主编;2009年起,吕进担任编委会主任,熊辉担任主编,向天渊、张传敏担任副主编。

    《发刊词》中的话语彰显了该刊的创办旨趣:"在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中外诗人的互访机会增加了,中外诗歌的翻译介绍多起来了,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也开始活跃了,大家都很想了解一下这些方面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本所创办了《中外诗歌交流与研究》这个内部刊物。"最初这个刊物叫《中外诗歌交流与研究》,1994年起改名为《中外诗歌研究》。1986年12月推出诗刊号后,受到了国内外诗歌研究专家和爱好者的好评,比如老诗人臧克家、鲁藜、彭燕郊,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秋吉久纪夫和美国Colgate University的俄国及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Gloria Bien等都纷纷对该刊的创刊表示支持和赞赏。该刊最初由于经费和人员紧缺等原因,出版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一年仅出版1-2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新诗研究所人员的增加和经费的增多,刊物基本上固定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

    《中外诗歌研究》创办25年来,发表了海内外很多知名专家和学者的文章,部分文章先后被《诗刊》、《诗选刊》等转载。在24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外诗歌研究》经历了多次改版和栏目设计的变化,不仅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复兴和萧条,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和学术旨趣。20世纪下半叶,由于诗歌观念的更新和诗歌创作氛围的空前浓厚,新诗的理论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在繁复的诗歌历史、诗歌流派、诗歌创作、诗歌鉴赏以及诗歌文体的研究中,以吕进为代表的"上园派"摒弃了传统派"狭隘的民族意识"、封闭型的诗学构架以及静止的传统观,摒弃了崛起派的偏激性、反叛性和诗学根基的不稳定性。他们采取务实和兼容的态度,以对新诗的宽容和变革为出发点,主张"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从而,在多元并存的语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学术性和生命力的诗学建构体系,该研究思路"具有开阔而厚实的诗学基础,也使其诗学主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今天,很多学者围绕着中国新诗的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卓有成效地开展着学术研究,《中外诗歌研究》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张扬了中国新诗研究所乃至全国有相似诗学主张的学人的学术思想。

    《中国诗歌年鉴》是中国新诗研究所出版的集诗歌作品、理论、史料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诗歌年鉴,创办于1993年,由吕进、毛翰主编,一共出版了5卷,每卷年鉴包括三部分:创作部分、理论部分和资料部分。其中创作部分又包括新诗、歌词、散文诗、旧体诗等文体样式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当年的诗歌创作成就。理论部分主要选取了该年度有影响力的诗歌理论研究文章,及时反映出了诗歌发展的最新动态。资料部分主要是选取了当年的诗坛大事,海内外诗歌报刊目录,年度出版的诗歌作品、论著目录,年度诗歌索引、诗坛赛事以及诗人逝者。为后来的诗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储备,由于经费和人员的限制,该刊出版5期后就停刊了。

    但是它在海内外诗坛产生的影响却很大:比如台湾《世界论坛报》报道了《中国诗歌年鉴》1996年卷出版的消息:"吕进教授主编、毛翰副教授执行主编之一九九六卷《中国诗歌年鉴》出版,由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印行,二十五K本精装,四九六页。对海内外华文诗坛的重大事都有收集记载,是值得珍藏的史记式年鉴。......中国新诗研究所能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做出成绩来,很令人敬佩。"国内著名学者古远清的《吕进、毛翰主编的〈中国诗歌年鉴〉略评》、吴开晋的《为雅文学的繁荣做贡献--读〈中国诗歌年鉴〉》、邹建军的《客观·厚重·权威的诗歌编年史--评〈中国诗歌年鉴一九九三卷〉》等文章对《中国诗歌年鉴》的出版进行了高度评价。

    《诗学》是2009年创办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一期,由吕进和熊辉担任主编。该刊有固定的学术栏目,比如"现代诗学"、"抗战诗歌研究"、"格律诗研究"、"现代诗学新著选萃"以及"重庆诗人访问记"等栏目先后刊登了引起广泛好评的文章。《诗学》在学术思想上延续了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思路,吕进先生在第一辑卷首语中说:"《诗学》的办刊宗旨是:学术性,在场性,地域性。"熊辉先生在第二辑卷首语中阐释道:"学术性体现为《诗学》对学术立场和学术质量的坚守。学术立场决定学术刊物的旨趣,也是凝聚学术队伍的精神轴心。......对中外诗学的研究与反思,对诗歌文体规律的学术抽象和提升,对新诗运行轨迹的勾画以及对新诗史上有艺术成就的诗人的批评等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的'上园道路',也是《诗学》学术性的具体展现。"《诗学》出版以后,海内外诸多诗人和学者给予了真诚的祝贺和学术的肯定。

    二十五年的光阴很容易被茫茫的时间潮流湮没,唯有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会散落在记忆深处,成为日后人们想起这段诗学嘉年华的历史碎片。正因如此,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才具有更大的诗学研究价值。

    从"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华文诗学名家

    国际论坛":新诗所学术交流二十五周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自建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吕进先生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其中,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诗学名家来所进行学术研讨、举办学术讲座,或者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以及派遣本所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等,由此加强了对外学术宣传和学术交流。

    "'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新诗所学术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9月5日在西南师范大学拉开帷幕。会议历时4日,举行了多种活动。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研究华文诗歌的知名人士一百一十多人。中国大陆的代表来自十八个省市。他们中有十五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八个省的作家协会主席或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他们当中有朱先树、古继堂、张同吾、任洪渊、吴欢章、葛乃福、潘颂德、董耀章、阿红、姜耕玉、刘祖慈、袁忠岳、吴开晋、耿建华、孙基林、桑恒昌、章亚昕、鹿国治、骆寒超、龙彼德、王光明、弘征、陆耀东、张厚明、邹建军、杨光治、熊国华、黄淮、梁如云、吉狄马加、叶延滨、张新泉、杨本泉、傅天琳、凌文远、梁上泉、杜承南、培贵等人。

    海外应邀与会的近三十位代表中,有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叶维廉,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岩佐昌暲、及秋吉收、章欣,韩国忠北大学教授金正雄,香港岭南学院教授梁锡华、香港诗人晓帆,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洛夫、刘菲、金筑、张朗、杨平、白灵等。《台湾文学选刊》、《葡萄园》、《台湾诗学季刊》等十家海内外有影响的刊物的主编也出席了这次盛会。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可谓群英荟萃,嘉宾云集,对世界华文诗歌的促进与推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讨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每个论述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打量、抚摸着诗歌,他们用精辟的语言剖析大家共同关心的诗歌的发展。这种交流的机遇对每个与会者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收获。"'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以后,在海内外华文诗歌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华社播发了对外通稿,《文艺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新闻汇报》、《诗刊》、《海外文学选刊》等对研讨会盛况进行了报道。"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种用诗歌的力量去凝集全世界华人为一体的典范,它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诗歌之外。

    1997年11月9日至10日,由重庆市文联和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97中国新诗现状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重庆市文联主席陆棨、党组书记蓝锡麟和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主持,梁上泉、傅天琳、李钢、余薇野、张继楼、石天河等近百位重庆诗人、诗评家出席,这是直辖后的重庆诗歌界的第一次大聚会。一些外地诗人闻讯也专程从成都、深圳赶到重庆与会。研讨会对新诗现状、新诗发展、新诗的诗体重建等诗坛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时有交锋,提出了不少新见。"大家一致认为,诗是民族的良心,它应当表现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同时给读者以诗美享受。

    拒绝诗的美学使命,就是拒绝诗的生存和发展。"研讨会上还提出"当下的关键是诗要出精品,并积极尝试与音乐结合,与广播、电视联姻,有效地利用现代传媒去赢得读者。应当注意到,诗体重建已成关系新诗兴衰的不可回避的大事。吕进认为,80年代以来的新诗,诗潮多样,而诗体一直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自由诗,而且诗缺乏应有的诗美规范,因此,诗体重建是当前中国新诗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余见等为此呼吁人们关注现代格律诗,重申新诗的无限多样的格律化主张。穆仁、蒋人初和邹雨林等在会上大力倡导微型诗。林彦则认为,微型诗应该是诗微型,不管长、中、短、微,应该首先强调诗质"。在讨论会上,就先锋诗歌和"后现代"话题,黄淮、石天河等诗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诗学语境,整合华文诗学资源,和海内外华文诗学名家建立起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新诗研究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两年(后改为每三年一届)举办一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

    "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于2004年9月19日至23日在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亚洲、欧洲、美洲、澳洲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等地的约110位华文诗学名家出席了本次论坛,他们围绕"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中国新诗的再次复兴"和"华文诗歌在全世界的整合与繁荣"两大主题,在五次综合论坛和三个专题论坛("现代诗学理论研究"、"中国大陆新诗与诗学研究"和"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学研究")上展开了自由活跃的学理性对话与研讨,并在诸多诗学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引起了广泛的方向,吕进、骆寒超、许世旭、陆耀东、非马、袁忠岳、朱先树等学者分别就此阐发了很有价值的见解,并一致认为:新诗二次革命的目的是要让新诗摆脱当前的困境,促进新诗的再次复兴;是要继续新诗开创者一次革命未尽的事业,并革除一次革命的偏颇,促进新诗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本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的主题在海内外诗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推动新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于2006年9月24日至28日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著名诗歌理论家、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吕进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蒙古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位诗人、学者出席了论坛。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提出的"新诗二次革命"已经成为诗歌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吕进先生的大会主题报告《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复兴》是阐发"新诗二次革命"的纲领性文章,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是新诗二次革命的路向和主要内容。

    为了在当前多元化语境中进一步认识到"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对此进行了再探讨。与会学者大都从建构新诗的立场上正面阐释了"新诗二次革命"的有效性。诗体建设是"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届"华文诗学国际名家论坛"与会者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作为"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的提出是基于网络诗歌的勃兴,这是信息时代对诗学提出的新的理论要求。诗歌精神重建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要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当前的商业化语境和网络传播手段是导致部分诗人和诗评家精神萎缩的主要原因。总之,这次论坛深化了对"新诗二次革命"论的认识,与会学者通过讨论,普遍认为应该加强新诗诗体重建和诗歌精神重建,应该认识到重建网络化时代新诗的传播方式和存在样态的重要性,在整合华文诗歌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诗的良性发展。

    2009年11月7日,"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在西南大学桂园宾馆隆重开幕。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蒙古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诗人共150余人。论坛收到论文90余篇,就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华文诗歌的现状与走向、新诗的百年之变与几千年之常、新诗的大众化与小众化、抗战时期的大后方诗歌五个主题展开探讨与对话。"新诗二次革命"仍然是本次论坛的主题。骆寒超先生在前两次论坛的基础上,以"尊西方的新诗传统"为切入点,第四次阐发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参加本次论坛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主题。

    比如朱先树、王珂、潘颂德、万龙生、葛乃福、沈用大、毛翰、王端诚、陈玉兰、段乐三、王艳玲、曹丙燕、雷斌、曾心(泰国)、林爽(新西兰)、林于弘(中国台湾)等从诗体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体重建";蒋登科、向天渊、谭五昌、陈福成、陆飘、林芙蓉(中国台湾)、邓艮、李冰封、乔琦、任毅等从诗歌精神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精神重建";李震、梁笑梅、于怀玉、杨继晖、袁仕萍等从诗歌传播方式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本届论坛也旁涉到现代诗学的许多问题。

    比如吕进先生的主题发言《论"新来者"》提出了"新来者"一说就教于各位,他认为在新时期有三个诗歌群落:归来者、朦胧诗人和新来者。江弱水在《一辞有两面,两面各一辞--关于两篇诗评的文本互参》的发言中对诗评文章的互参阅读及新诗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思路。陈本益先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干天全先生的《诗歌批评与研究的误区》发言对我们从事新诗批评和研究敲响了警钟。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在这次论坛中的发言都体现出了良好的学风和学术规范,使本次会议彰显出浓厚的学术气氛。这次论坛产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将在《西南大学学报》、《诗学》辑刊、《中外诗歌研究》等刊物上陆续选登。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创办于2004年,前两届每两年举办一次。从第三届起改为三年一届。论坛已在国内外华文诗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自举办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受到了各大传媒包括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重庆电视台、西南大学电视台、北碚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晨报》、《西南大学报》、《文艺报》等发表了论坛新闻报道,"新华网重庆频道"、"中国作家网"、"诗歌报"、"诗生活"、"《星星》诗歌网"、"《绿风》诗歌网"、"非常道文化网"、"CNKI学术论坛"、"西南大学校园网"、"华语文学"、"重庆三峡学院校园网"、"中华诗坛"、"新诗代论坛"、"重庆市创业联盟网"等数十家网站发表了论坛消息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它们不仅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介绍,而且发表并转载了许多相关文章,许多诗人、学者和诗歌爱好者们在各种文学论坛中发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进一步延伸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台湾《葡萄园》诗刊冬季号不仅在"诗坛动态"上刊登了"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举行的消息,转载了《新诗再次复兴与审美范式重建--"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一文,还专门开辟了"金秋大陆行"专栏刊发了台湾诗人到重庆参加"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的所见、所闻、所感,使该论坛真正成为海内外诗人和诗评家交流的桥梁。第三届大会的会议综述刊发在《文艺研究》上,这篇名为《破到建构: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机制的转换》文章深化了人们对汉语新诗发展演变的认识,引起了诗学界广泛的关注。

    此外,中国新诗研究所聘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他们经常到新诗研究所访问讲学,其中包括旅美诗人彭邦桢、叶维廉、秦松,旅英学者赵毅衡、诗人虹影,日本汉学家秋吉久纪夫、町田三郎、岩佐昌暲、诗人谷川俊太郎,韩国汉学家许世旭,香港诗人犁青、台湾诗人文晓村等。新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多次到海外访问讲学、出席国际会议或当访问学者,吕进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多次到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北欧、澳洲等地访问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陈本益曾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蒋登科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作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熊辉曾到韩国韩东大学和东亚大学做访问教授;向天渊曾到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张传敏曾到日本九州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梁笑梅曾到马来西亚和韩国参加学术会议。这些交流活动无疑为中国新诗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的历史涂上了更为醒目的色彩,中国新诗研究所以及中国新诗研究所学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品格也得到了提高。

    从"臧克家奖学金"到"薛林怀乡青年诗奖":

    新诗所设立的两种奖学金

    中国新诗研究所是一家学术研究实体单位,为鼓励本所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中国新诗研究所顾问教授在新诗所设立了臧克家奖学金;同时,新诗所也是中国诗歌研究的重镇,为鼓励重庆诗歌创作的发展,台湾诗人薛林委托中国新诗研究所设立了怀乡青年诗奖。

    臧克家奖学金是1988年为表彰青年学者设立的奖金。臧克家先生是新诗研究所的顾问教授,为了鼓励青年学者的成长,他出资在新诗所设立"臧克家奖学金",每年奖励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本奖已颁发八届。获奖者中多数已成为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5月28日,首届"臧克家奖学金"授予了新诗所1987级研究生胡兴,吕进所长主持了颁奖仪式,副校长刘迪志作了重要讲话。胡兴后来考上了美国俄勒冈大学博士研究生,现移居加拿大。1991年7月1日,第二届"臧克家奖学金"授予1988级研究生傅宗洪,邹绛研究员主持了颁奖仪式,老诗人方敬出席了会议。傅宗洪后来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

    1997年6月4日,新诗所举行了第三届"臧克家奖学金"颁发仪式,吕进所长主持会议,副校长李明为获奖者颁奖。1994级研究生段从学和杨四平获得二等奖学金,1995级研究生李志元和黄曙光获得学术奖。段从学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四平现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志元后来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系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黄曙光后来考上了四川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系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传播学院副教授。2000年6月6日,第四届"臧克家奖学金"颁奖仪式由吕进所长主持,何向东副校长出席会议并给获奖者颁奖。本次奖学金授予1997级博士研究生蒋登科,蒋登科曾为新诗所所长,现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2004年6月4日,第五届"臧克家奖学金"颁奖仪式隆重举行,蒋登科所长主持了会议,吕进教授作了重要讲话,副校长何向东给获奖者颁奖。本届奖学金授予2001级研究生颜同林,颜同林后来考上了四川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6年6月18日,第六届"臧克家奖学金"授予2003级研究生郭芙秀,郭芙秀现系某杂志社编辑。2008年6月26日,第七届"臧克家奖学金"颁奖仪式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隆重举行。本届颁奖仪式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主持,西南大学副校长李明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进教授以及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向学琴出席颁奖典礼。本次奖学金授予2005级研究生闫玉和常晶,闫玉后来考上了厦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系贵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常晶现系重庆南开中学语文教师。2009年6月19日,第八届"臧克家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中国新诗研究所隆重举行,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出席,并为获奖者2006级研究生王强颁奖。王强后来考上了苏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是为重庆青年诗人设立的奖项。薛林先生是台湾的资深诗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老朋友,本名龚建军,重庆市万州人。1995年他将自己的三千美元退休金交给中国新诗研究所,为家乡的青年诗人设立了"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此奖每两年一届,坚持标准,宁缺毋滥。经牛汉、方敬、李钢、张继楼等著名人士提名,薛林诗奖已颁发七届。第一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得主是邵薇女士,推荐人是方敬先生。邵薇是中国新诗研究所1988级学生,主要作品有《支点》、《生命》和《罂粟花的女子》等,现居美国。1997年5月9日,第二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赠奖仪式在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举行,吕进主持会议,校党委书记王长凯教授、校长邱玉辉教授出席会议并给获奖者颁奖。

    本次诗奖授予青年诗人冉冉和雨馨两位女诗人,获奖作品分别是《暗处的梨花》和《水中的瓷》。2001年6月17日,第三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赠奖仪式举行,李元胜和钟代华获此诗奖。李元胜诗歌内敛而智性,钟代华是重庆儿童诗的代表诗人。2004年10月22日,第四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赠奖仪式隆重举行,唐诗获得"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唐朝春获得"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特别奖。2006年6月18日,第五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授予青年诗人冉仲景和杨矿。2008年5月26日,第六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举行赠奖仪式。

    经著名诗人推荐,并由著名诗评家吕进教授担任主任,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李元胜、蒋登科等知名诗人、评论家担任委员的评奖委员会投票,青年诗人、渝北区公安分局的蔡书清和中国新诗研究所校友冬婴(梁平)分别以诗集《豹在月光下走来走去》、《低处的风声》获得本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冬婴现系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赠奖仪式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校长王小佳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吕进教授以及社科处处长徐辉教授和来自市内的诗人华万里、谭朝春等出席仪式。2010年5月13日,第七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赠奖仪式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隆重举行。经过第七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评奖委员会记名投票,一致决定授予青年女诗人金铃子诗集《奢华倾城》第七届"薛林奖"。中国新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熊辉主持了赠奖仪式,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薛林奖"评委会主任吕进教授首先致赠奖词,并宣布第七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评奖"委员会决议,获奖诗人金铃子向全体与会人员致答谢词,王小佳校长为本届"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获得者颁奖并讲话。

    根据设奖者和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决定,"臧克家奖学金"和"薛林怀乡青年诗奖"将长期坚持鼓励年轻学者和年轻诗人,只要有适合条件和潜质的学者和诗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均可获得中国新诗研究所的颁奖。

    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研究所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1996年就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依然是重庆直辖后的重点学科;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以吕进为主任的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整合了其他单位的诗歌研究资源和力量,该中心2003年成为重庆市首批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这对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2011年,以中国新诗研究所、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和文学院联合申报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成功,这也给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起点。中国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年的辉煌与成就不可复制,全体同仁应该发挥团队优势,发扬新诗所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方能"守住梦想",续写中国新诗研究所又一段"迷人的远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