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挑子前两个儿子,一个读广两大学,第二个读中山大学,看着一个要比一个高,这可谓状元之家了。
豆腐挑子仅仅能认识自己的名字,每天就只知道挑上一担豆腐走街串巷,一路“豆腐哦——豆腐哦”地叫,回来便是低头磨浆做豆腐,打理几头猪,从来没有正眼看过那些大学生儿子们的学习。有时工夫紧了,还吆喝阿大阿二阿三来帮一把。
可这样的家庭,连年出了三个大学生,谁听了不哗然?
豆腐挑子的名声传开了,豆腐挑子的开支也增大了。开头支支撑一个儿子念大学,现在要负责三个大学生的费用,只好加大他们的豆腐规模。豆腐挑子的豆腐也比以前好卖了。
省教育报有记者来访。他以为豆腐挑子一定有良好的家教,或者豆腐挑子具有超人的智商,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记者是不相信风水之说的。谁知一见豆腐挑子,什么也不是,高瘦的汉子只有一副硬身板,那是长期以来挑豆腐担挑出来的。他那老婆,最突出的便是罩不住的两只门牙,老远老远便能看见。记者入屋,唯一见有价值的发现,要算柜台上的一部大书——《辞海》了。于是采访便从这《辞海》人手。“我也不知道,听我父亲说,这书是我祖父的。”
“听说是民国三十四年,我们这里大旱,禾旱死了,全年颗粒无收。幸好祖父种了五亩多红薯。红薯坡靠河,每天挑水浇灌,竟成了稀罕,全乡闹饥荒,只有我祖父守着一片红薯发了财。”
“人们饿得紧,不时地拿了东西来兑换,一床棉被换三十斤红薯,一只砂锅换八斤,甚至有用牛来换的。”
“这天来了个戴眼镜的高个子,抱一个包袱来找我祖父。打开看,却是一部大书,就是这本。高个子恳求我祖父兑给他二十斤红薯。”
“祖父为难了,兑吧,家里没人识字,要来何用?不兑吧,眼看那高个子一脸菜色也实在可怜。祖父不忍心,便答应给他十斤红薯。高个子提起红薯,走了几步,又回头来摩挲那厚厚的大书,大有与孩子诀别的样子。”
“我祖父不忍,便叫他拿回去,他怕祖父反悔,猛地扭头走了。”
“祖父得了一本无用的书。翻见里边有个红印章,心想暂且保管着。饥荒过了,祖父便根据印章去找这个高个子,想将书还他。一问,村里人说是有这么个教书先生,只是在民国三十四年饿死了。”
“这书便成了我家的宝贝。可我父亲没用上它,我也用不上,直到孩子们读了书,有了难题来问我,我便叫他们翻这书……”
省报记者问:“就这些?”
豆腐挑子说:“就这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